(首發)
張世超
東北師範大學
八
寒假期間,得暇將《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竹簡》(壹)研讀一過,頗有獲益。該書裝幀雅美🐦🔥,製版清晰,兼有允當的釋文和註釋,使這批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多年的古文獻,得以完整👨🎤、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所有這些,都應該感謝整理者為此付出的辛勤勞動。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書後附有整理者編制的“字形表”,甚便對字形的考察。這是以前古簡著錄書很少做,或是做了也做得比較粗糙的工作。
本書的“字形表”採用了依《說文》順序的編排方法🖐,另附有筆劃和音序檢字👨🚒。總體說來🍃,還是比較方便使用的。近些年來🧑🏿🏫,關於古文字的排序或編碼問題學界頗有討論,也有人推出一些新的編排方案,在此不想過多涉及。僅說一說目前仍是學界應用最廣的,人們感到使用最為方便的《說文》順序編排法💪🏻。
《說文》順序編排法起源於清人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吳氏的本意,是用鐘鼎文等古器物上的文字來補充《說文》一書上所收的古文和籀文☝🏼,還屬“《說文》學”的研究🧑🏼🔧。至容庚先生作《金文編》,研究的主體已由《說文》轉而變為金文🦖,《說文》的順序已成為一種編排的手段👫。此後的學者在編制古文字字形工具書時仿照《金文編》的體例,《說文》順序就成爲了一種常用的編排方法。
按《說文》順序編排古字形🐩🧘♂️,固然有不少弊病,《說文》的分部收字,本來就是一種不太嚴謹的編排方法,難保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查到一個想找的字,尤其是那些收字眾多的部裏的字。而且,那些不見於《說文》的字,無法定其位置,只好勉強依其形符,附於《說文》對應的部後💃🏿。但這種編排方法也有著它的長處👨🏼💻,比如🧑🔧,凡治古文字者,都對《說文》一書的體例較熟,按《說文》順序編排👨👧👧,他們往往可以順利翻到一個要找的字;古文字的考釋◼️,往往要參照《說文》中的字形與說解,按《說文》的順序編排方便了對《說文》材料的參照🔂;更重要的是,《說文》一書,堪稱先秦古文字與秦漢文字之間的橋樑🕉,與《說文》銜接🦿,等於把先秦古文字與秦漢以後的文字銜接起來🆓,從漢字史和漢語史的角度看有著其重要的意義。
就古文字與《說文》的銜接而言,我們認為有兩種不同的銜接方法:據字形銜接和據詞義銜接。前一種方法是不顧及字在古文獻語言中的意義和用法,惟以字形相同者相對應🌷。其優點是從字形角度看比較客觀🙏🏿,缺點是忽視了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或不同的地域文字中,同一個字形可以記錄不同的詞,例如人們以先秦文字中的“帀”與《說文》卷六的“帀”對應,前者是“師”的異體🅿️,而後者是“匝”的古字🙅🏿♂️,以後者解釋前者💷,顯然是不合理的🧖🏿♀️。後一種方法則是不考慮字形上的差異,據其所記錄的詞銜接。(當然,這是字與詞固定的對應關係🙅🏽♂️,不包括那些臨時性的假借。)例如,《說文》🤵🏽♂️:“位✌🏼,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從人立。”也就是說,“位”這個字記錄的是“位置”之“位”,而戰國古文字材料中“位置”之“位”秦🤔、楚文字作“立”,晉文字作“”,便於“位”字之下收秦、楚文字“立”字形,收晉文字“
”字形。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以詞為線索👑,反映出同一詞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字系統中的用字差異,缺點是不便於觀察同一字形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不便於比較同一字形在不同地域文字中的差異🤥。當然🌄,我們所說的不同銜接方法所涉及的字形僅為一部份👝,從整體古文字材料來看👩🏻🎤⛓️💥,大部份文字的形義關係還是一致的🧙🏻♀️。
以上兩種銜接方法,我們都曾作過嘗試。經驗是,對於形義關係不一致的現象,無論是據字形銜接還是據詞義銜接,都應始終貫徹,而不宜二者混用,使體例混亂,並且應在古字形下加以簡短的說明🕵🏻♀️,以互見的形式反映出這種形義關係的錯位。
《清華簡》(壹)的“字形表”基本上遵循了據字形銜接的原則🏃🏻,但有些地方又據詞義銜接🤹🏿🦸🏿♀️,顯得體例頗不統一。例如205頁將“”列入《說文》“歲”字下,是認為“
”即楚文字之“歲”;236頁將“
”列於《說文》“襲”字下,是認為“
”即楚文字中之“襲”。類似的情況還有213頁“
”列於“友”下、214頁“
”列於“殹”下、“
”附於“寺”下、232頁“
”列於“家”下、233頁“
”列於“宿”下等。然246頁心部後所附之“
”即楚文字之“哀”,253頁之“
”即楚文字之“敵”,201頁之“
”即楚文字之“芒”👌,239頁“
”即楚文字之“望”,卻被分別附在了“心”、“戈”👩🏽⚕️、“屮”🎯、“見”部之後,又無文字說明。過分拘泥於隸定的字形,割裂了古文字與《說文》及秦漢以後文字的關係。“字形表”的字頭改變了以往見於《說文》者用篆,不見於《說文》者用楷的做法🖕,也使古字形與《說文》的對應關係顯得模糊不清☀️。
依《說文》順序制字形表🆎👊🏿,應當遵守的一個最基本原則是🚵🏼♀️,凡是見於《說文》的字形都應列於與之對應的《說文》字頭下,清華簡“字形表”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
我們將對“字形表”的校記列在下面🐾,以就正於關心此問題的同好➗。
(1)201頁珪
當歸13卷土部“圭”下,《說文》⛏:“圭,瑞玉也……珪👩🦯➡️,古文圭從玉。”
(2)202頁荓、、蒡⁉️❤️、芳🪇、
附於部後之字當以隸定體之筆劃數為序,故此五字之序當為🐧:
芳、荓、🎭、蒡、
。
(3)205頁
字或被隸定為“”,是個兩聲字,宜附於司部後。
(4)206頁
此字見於葛陵簡“”字所從⏮,[1]字實應隸定作“
”,從“止”⛏。應改附於止部後。
(5)207頁
移置卷2走部“起”下。《說文》🧑🏼🤝🧑🏼:“起,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
按👳🏽♂️:此字秦簡作[2]🤾🏻♂️👎🏽,燕文字作
[3]🙍🏻♂️👨🦼➡️,皆從走,巳聲💟。《說文》古文可能是楚文字“起”受秦🦃、燕等文字影響而寫訛者🕵🏽。
(6)207頁
移置卷13力部“動”下🔅。《說文》👇🏼:“動🫀,作也5️⃣,從力,重聲。🥲,古文動從辵。”古“童”聲與“重”聲通,作為聲符經常互換。[4]
(7)207頁
移置卷2辵部“徙”字下。《說文》👇🏼:“徙,迻也🪼✵,從辵,止聲。……,古文徙🧑🏼🍼。”
當即此“
”字形之訛。
(8)208頁
移置卷2止部“歸”字下。《說文》🤵:“歸,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聲。
,籀文省🎡。”此字初本從帚,
聲,帚者,“婦”之古文🎨。後有曾從“辵”標義者,[5]戰國文字或省“
”而為“
”🌌,或又省“彳”而為“
”。
(9)208頁
移置卷2彳部“往”字下💅。《說文》:“往,之也📼,從彳,聲。
,古文從辵。”
(10)208頁
移置卷2彳部“後”字下🗼📧。《說文》:“後,遲也🧚🏿♂️,從彳🚴♀️、么🤙🏽、夊🤾♂️,么夊者👭,後也。,古文後從辵🙎🏻♂️。”
(11)209頁
移入卷5 部“厚”字下🙎🏻♀️。《說文》🏨:“厚,山陵之厚也🦚,從
從厂𓀒。
,古文厚從後從土。”楚文字“厚”作
,李守奎先生認為此字“從石,從
省。”[6]可從,乃知《說文》古文
為
形之訛,“從后土”者,據訛形立說。楚文字或將所從之“
省”換為“句”以標聲🙆🏼♂️,即此字。
(12)210頁訶
《說文》:“訶🥙,大言而怒也🤶🏼,從言🙎🏽♀️🫡,可聲。”簡文“訶”為楚文字“歌”字,置於此,是據字形銜接。《說文》“歌”字見卷8欠部,下收有異體“謌”。
(13)210頁訯、訡、🧸、
、
🤷🏼♔、
🧑🏻🦱、
“、
”二字前移,置“訡”字後。
(14)211頁
此字當附卷2“止”部後。
(15)214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字後。
(16)216頁翼
此字應入卷11“飛”部🧔🏻,附“羽”部不妥。
(17)219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將“”移置“
”前🏸。“
🚅、
”二字分別為楚文字之“席、爵”🚶♀️。
(18)219頁
移置“丌”部“典”字下。《說文》➿:“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古文典從竹👪👩🏽⚕️。”
(19)219頁箸
《說文·竹部》:“箸👨🏽,飯攲也,從竹🙇🏼🥰,者聲。”當據字形置“箸”字下。
(20)220頁
164頁釋文以為“式”之誤字⛪️,有待證明,宜附置卷13“土”部後🪰。
(21)223頁梪
依《說文》字序🍫,應置“豊”前🍈。“豊”卷部號宜正為“522”。
(22)223頁虜
“虜”屬“毌”部,附置“虍”部乃據後世字書想當然為之。
(23)223頁盍
移置“血”部“盇”字下🧏♀️。《說文》♣︎:“盇,覆也🕸。從血🏄🏿♂️、大。”段注云🧊🧑🦳:“其形隸變作‘盍’。”今據簡文可知“盍”為古形,段說不確🪚。睡虎地秦簡此字作,張守中先生字表附於“皿”部🛗,注曰:“說文所無”,[7]與此同誤🔩。
(24)223頁盤
移置卷6“木”部“槃”下。《說文》:“槃,承槃也。從木👩🏼🏭,般聲。……🐬,籀文從皿。”
(25)223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應置“”字前。
(26)224頁
167頁注曰🧍♂️:“,即‘
’字。”甚確,古文字偏旁“欠”“旡”通用🌍。當移置卷8“旡”部“
”字下。《說文》👨🏽💻:“
,事有不善言
也……從旡👨🏽🔧,京聲👰🏿。”
(27)224頁
此乃楚文字“就”,若依隸定形🤼,當附於卷2“止”部後。
(28)225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後。
(29)228頁
此字意符不明,然“員”為聲符可定,可依隸定附置卷13“”部後。
(30)228頁贔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後🫸🏽🧑🏻🦼➡️。
(31)2289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賅”前👽。
(32)229頁郘、👩🏻🦼➡️、
👨🏻🎨、
、
🚵🏿、
、
、
🙆🏻、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列🧘🏿♀️🐄:、
、郘✌🏻、
、
、
、
👨👩👦✖️、
🏊🏿👨🏭、
、
🧑🏻✈️🛌🏿。
(33)231頁
移附於卷7“夕”部後📎🔅。
(34)233頁✍️、
、
👰🏽♀️、
、
、
、
、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
、
、
👩🏿、
🕝、
👈🏼、
🦝。
(35)234頁
此字如按隸定附“穴”部後💘,則應置“竆”後👩🦲。
(36)234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前🫷🏼。
(37)235頁
此字與“仁”無關,當為從“尸”聲之字,可移置卷2“辵”部“遲”字下。《說文》:“遲,徐行也。從辵🍏,犀聲。……,遲或從
。”“
”殆“
”之省。
(38)235~236頁伓👩🏽🔬👳🏿♂️、、俤、免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伓、免、俤、🤙🏽。
(39)237頁褱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前。
(40)237頁耇💲👧🏼、壽
二字依《說文》字序移置“考”前。
(41)239頁、
👇🏼、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
。
(42)239頁
移置卷5“夊”部“夏”字下。《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古文夏🏈🤴🏽。”《尹至》篇又有“夏”字作
🫙🫸🏼,《說文》古文
即此類字形之訛👮🏻♂️。
(43)239頁
移置卷8“履”部“履”字下。《說文》“履,足所依也。……,古文履從頁從足🕞。”《說文》古文從“足”即從“止”之訛。
(44)240頁
字為“鄰”之古文,從“吅”💩,象相鄰之兩個地區,“文”聲✤。[8]
可移附卷2“吅”部後📍🧞♀️。
(45)241頁康
“康”字《說文》失收🍐,《汗簡》入庚部,《金文編》以下字書多附於“庚”部。
附於“广”部乃據楷書,不可從。
(46)241頁厇、
“”當視為“厇”字異體,歸同一字頭下。“
”為兩聲字,聲符“石”簡省即為“厇”。《說文》:“宅,所託也。從宀🤎🧏🏻♂️,乇聲。……
,亦古文宅😡👊🏽。”《說文》古文“宅”當即“厇”字之訛。故“厇”當移置卷7“宀”部“宅”字下😳。
(47)242頁
此字當釋“獸”,移置卷14“嘼”部“獸”字下。“獸”字本從“犬”從“單”👨🏻🎤,至春秋戰國間所從之“單”或繁化為“嘼”。獨體之“嘼”古讀如“單”或“戰”🕺🏽,《說文》謂“嘼”為“獸”之象形古文💇♂️,許救切,非是🚹。[9]楚文字“”、“獸”二形並存。
(48)243頁
此字附“睪”字下不妥🪔,移置卷3“廾”部“”字下👨🏿🎨。
(49)243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前。
(50)245頁
此字置於《說文》“惎”字下,未遵循據形銜接之原則。
(51)245頁
移置卷3“言”部“謀”字下🧗🏻♂️。《說文》:“謀,慮難曰謀😸,從言,某聲⛷。,古文謀🧑🏿🚀。”《說文》古文
當即“
”類字形之訛。
(52)245~246頁、
、
🧑🏿🦰、
、
、
、
👨🏽💻、
、
、
、
🧍♂️、
、
、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
💻、
、
🧑🏿🌾🛜、
🍏、
、
、
🧑🦰、
、
、
、
、
。
(53)246頁
移置卷10“犬”部“狂”字下。《說文》☞:“狂🤶🏻🌥,狾犬也🧔🏻,從犬,聲。
,古文從心🧚🏽。”
(54)246頁愻
移置卷10“心”部“愻”字下。
(55)247頁、汌、澫、
、
🧋、浧、溪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汌🥂、、
、浧、溪👨🏿🚀、
、澫。
(56)248頁
此字是否楚字之“雪”待證。按“雪”論應置“霝”前🫅🏽。
(57)251頁妥、姒、、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妥、姒、
、
(58)252~253頁🛡、
🧒🏽🏄♀️、
、
👷、
、
、
𓀉、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
🌴、
、
、
、
🙅♂️、
🧓🏿。
(59)253頁
字附“”部後非是,當置卷5“乃”部“
”字下。
(60)254頁無
據字形銜接,當置卷6“林”部“橆”字下🔣。
(61)254頁發
“”字應移置卷2“癶”部“癹”字下🤾🏻♀️。“
”當為“
”之省文。
(62)254頁由
“由”字《說文》失收,典籍“由”“”通用,僅以同音,二字不相干🥜,段注補“由”於“
”下為或體🔈,非是🔧。自古文字構形視之,“由”源於“胄”字之省👩🏽💼😮。[10]可移附於卷4“肉”部“胄”字後。
(63)254頁
“”與“縢”非一字,置“縢”下非是。當附於“糸”部末👰🏽♂️。
(64)255頁縪🫐、、
、
、
、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縪🧘🏻、
、
🕵🏼、
。
(65)255頁
字應附置卷14“車”部後💬。卷部號“1304”亦誤💮。
(66)255頁、
宜置同一字頭下。
(67)255頁✨、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
(68)256頁
移附於本部末。
(69)256頁👨👨👧👦、
、
、埜🎛、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埜、
🤦♂️。
(70)257頁
據隸定體筆劃數移置“”前🦹🏻♀️。
(71)257頁欽
移置卷8“欠”部“欽”下🥯。
(72)259頁、
、
、
🧑🏿、
據隸定體筆劃數重新排序:🤵🏿♀️、
、
😆、
🤘🏼、
🤳。
(73)260頁以
字當隸作“”。
2012.2.21
[1] 見張新俊👖、張勝波《葛陵楚簡文字編》,巴蜀書社2008年,第45頁。
[2]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6頁⛎👧🏼。
[3] 王愛民《燕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第29頁。
[4] 參看高亨《古文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15~18頁。
[5] 參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247頁。
[6] 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29頁。
[7]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73頁。
[8] 參裘錫圭《中國出土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32、305頁。
[9] 參陳劍《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第28頁。
[10]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的“由”》🧙,《中國文字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年8月西安,第7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3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3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 1040張世超👨🏽🎨:佔畢脞說(八)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