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馨
羅運環教授《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於2011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是“珞珈史學文庫”的一種🦹🏿♀️,收錄羅運環教授在古文字學、歷史學等領域的論文41篇🏘。全書32開平裝👣,共504頁🪜,定價58元。
附🎙:書影、目錄⤵️😒、前言、後記
目錄
前言……………………………………………………………………………………………II
古文字研究篇
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1
甲骨金文鄂字考辨……………………………………………………………………………7
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之”、“止”、“出”的演變規律…………16
楚金幣“爯”字新考…………………………………………………………………………22
字考辨………………………………………………………………………………………26
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30
論失傳已久的垂露篆…………………………………………………………………………49
金文簡帛考論篇
論乖伯簋的年代及其國別……………………………………………………………………54
安居新出鄂侯諸器與楚熊渠所伐之鄂………………………………………………………62
嘉魚所出楚公逆鐘新論………………………………………………………………………65
楚王酓章鎛銘文疏證…………………………………………………………………………70
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的年代………………………………………77
郭店楚簡的年代、用途及意義………………………………………………………………81
包山楚簡貸金簡研究…………………………………………………………………………83
蟻鼻錢發微……………………………………………………………………………………86
楚錢三考………………………………………………………………………………………91
論楚璽及其他…………………………………………………………………………………96
制度研究篇
古文字資料所見楚國官制研究………………………………………………………………101
論包山簡中的楚國州制………………………………………………………………………116
釋包山楚簡“”🧛🏼♀️、“敔”、“
”三字及相關制度……………………………………121
郭店楚簡有關君臣論述的研究——兼論《語叢四》的問題………………………………128
楚國諡法研究…………………………………………………………………………………132
楚國的太子制度研究…………………………………………………………………………142
楚國后妃考……………………………………………………………………………………147
論楚國的客卿制度……………………………………………………………………………155
楚芋尹無宇“人有十等”新解………………………………………………………………165
歷史考論篇
荊楚文明起源與楚人早期國家新探…………………………………………………………168
論楚國家的形成………………………………………………………………………………197
金文簡牘中的漢水與楚國……………………………………………………………………206
西周楚國落後說相關史料辨證………………………………………………………………211
楚都丹陽地望考論……………………………………………………………………………216
論鄂君子晳之鄂………………………………………………………………………………224
葛陵楚簡鄩郢考………………………………………………………………………………229
《史記·楚世家》懷王十一年史事考證……………………………………………………232
甲骨金文所見商周與楚關係問題發微………………………………………………………237
古文字資料中所見楚國同各諸侯國的關係…………………………………………………247
屈原與齊楚關係研究…………………………………………………………………………258
一個困惑後世的古國:曾國…………………………………………………………………263
文化研究篇
楚地出土簡帛與荊楚文化……………………………………………………………………274
論先秦兩漢時期的荊楚巫術文化……………………………………………………………281
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291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296
後記……………………………………………………………………………………………300
前言
楚國出土文獻資料,數量多🧚🏿,內容豐厚🧝🏻♂️,一直深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近些年來,新出土的資料不斷問世,簡直到了令人目不暇給的地步🎠🤍。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石刻、璽印🤌、古貨幣文等資料結合傳世文獻及考古實物資料研究楚史,故名之為《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
楚史是我比較用功的一個領域,在這方面代表性的專著是《楚國八百年》。其實,我是以楚國歷史為個案來研究先秦兩漢史的。先秦史,尤其是西周以後,主要是幾個大國的歷史,楚國在先秦曾經擁有半壁河山💇♂️,解剖楚國這一“麻雀”📳,可深化先秦史的研究;雖說漢承秦制,但文化上多承于楚,深入研究楚史,也可深化秦漢史的研究🛸🏋🏽♀️。以楚史為個案來研究先秦兩漢史,是我治學的一個特點🪪,因而在這方面的論文相對多一些,先匯一集,至於《出土文獻與先秦兩漢史研究》的問世則有待來日。
研究古文字主要是為研究先秦兩漢史服務🪑,將古文字學與歷史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我的一種研究風格。對我學術風格影響深遠的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一個是于省吾先生🙆🏿,一個是珞珈史學的學術氛圍。于省吾先生是授我古文字學的老師🫛。用現今人的說法👨🏼🏭,他應是泰斗級的古文字學家,從他學古文字是我一生的榮幸,落到實處,受益匪淺👷🏻♀️。記得于老在他家中領著我們研讀《甲骨文合集》(當時只出數冊)等拓本著錄書🐋,研討中總是強調“嚴絲合縫,絲絲入扣”。他的嚴緊和治學理路深深地影響到我的學術風格,這在本書中都有所體現。
本書所收論文41篇👮🏿♀️,是我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逐年積累起來的。其中也有一些是我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08JJD770095)後寫成的,故特在本書的版權頁上注明🫖。本書論文共分五組,五組論文內容自成體系。以下按組作些簡要介紹。
第一組“古文字研究篇”🤛🏽,收入論文7篇,都是考證楚文字的💂🏻♀️👮🏽♀️。首篇《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系統地探討了楚文字發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有益於楚文字的認識。2-5篇,主要運用偏旁分析等方法研究一些疑難字或一些字的特殊寫法🌁。如《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之”👃🏼🫵、“止”、“出”的演變規律》分析了“月”、“肉”👫🏼、“舟”之間和“之”、“止”🤷🏼♂️、“出”之間的異同💁🏻。又如《楚金幣“爯”字新考》中的“爯”(即稱)字是楚國金幣的一個很重要的字,這個字的古文字字形與後世“爯”字字形相差太遠🗳,而與“爰”字字形相近🧑🏻🦲,一些學者總習慣沿用錯誤的釋讀。本文詳加考辨,弄清楚了“爯”字在戰國有秦楚(或六國)兩系,楚(或六國)系失傳,後世所通行的是秦系文字中的“爯”字,故易誤解。這一考證尤受錢學界的重視↔️,《中國錢幣》雜誌還特地轉載了本文的主要內容🪹。6-7篇,關於楚簡楚金文字體的研究。第6篇是首次對楚簡字體系統地分類分析,指出戰國時代楚國已形成不同風格的書法流派🧑🏻🏫;第7篇是首次討論失傳已久的楚國垂露篆👦🏽,是我出席臺灣文字學會議的論文並發表在臺灣出版的論文集中,內地尚難見到📱。
第二組🐟,“金文簡帛考論篇”❣️,收入論文10篇*️⃣,側重于出土文獻文本的研究。1-4篇↙️,是有關金文文本的研究。《論乖伯簋的年代及其國別》📂,是因乖伯簋與夔子國關係問題爭論所引發的。乖伯簋的研究不僅涉及到大量的相關西周金文🫱🏽,更多的是涉及到器形🚵🏿、紋飾的比較研究🤸🏻♂️,相當費力,但也感到很成功。堅持乖伯簋與夔子國關係的一方是沿襲郭沫若先生的說法🛢。我們的研究表明此器不是宣王時(或西周晚期)而是楚共王時器,證實其與楚夔子國沒有關係。該篇被稱為系統研究乖伯簋的力作。又如《安居新出鄂侯諸器與楚熊渠所伐之鄂》提出熊渠所伐之鄂為隨州之鄂,所封之鄂為鄂州之鄂;《楚王酓章鎛銘文疏證》提出的“曾西陽”等新見解🌮,修正了舊有認識🤦🏻♂️。第5-7篇,是有關楚簡文本的研究。其中如《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的年代》將我“率先識讀為‘東宮之師’”的杯文👨🦲🍠,[1]詳加考證👷🏿🏊♂️,並對墓主人及竹簡斷代提出了見解。又如《包山楚簡貸金簡研究》,系統揭示出楚國重視扶植農業的重大舉措⛑。第8-10篇,是對楚璽、楚貨幣文的研究,重在識讀疑難字並發掘其文化內涵🧑🏭。
第三組“制度研究篇”,收入論文9篇💂,主要是楚國的一些重要制度🤽🏿♀️。第1-3篇,是研究楚國官制和地方行政建制的👰♀️。傳世文獻中戰國官制資料十分缺乏🫵🏻,《古文字資料所見楚國官制研究》,充分發掘這方面的資料和內涵,率先努力填充這一空缺𓀇👶🏿。包山楚簡中有不少屬於民戶編制的州都冠以人名和官名,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云:“其意義尚待研究”。[2]故率先作《論包山簡中的楚國州制》進行了探索🧑🏻🏭🤛🏼。《釋包山楚簡“”、“敔”🤷🏽♂️、“
”三字及相關制度》,考證“
”是國字的一種寫法,是一種封國🙅🏽,縣政有干預權🫁;“敔”(為虞的假借字)是少數封國、大關口特設的虞官體制;“
”是一種比州大的食稅性質的大邑🫄🏻。並由此發現吳起變法以後👡,“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嚴重的社會問題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並制約著楚國的發展🖥。第4-7篇,是與國君👩🏭🧜♂️、太子👨🏼🚀、后妃有關的制度層面的研究論文🏋🏿♀️👩🏼🏫。第4篇,討論君臣關係🪲🧜🏽♀️、戰國時國君用人制度的變化以及相關文本《語叢四》的問題。楚國諡法起源於西周中葉🤴🏼,楚人“不與中國之號諡”,實行“敖諡”制,獨具一格🧑🏼🎄。春秋早期,楚國國君稱王,引入周禮諡法,實行“王諡”制🤴。故《楚國諡法研究》首次提出楚諡法有“敖諡”制與“王諡”制之別🚵🏻♂️。《楚國太子制度研究》🚣🏻♀️,揭示出楚國太子的系列制度。《楚國后妃考》,雖大量篇幅在考證后妃,但要旨則在最後“綜合而言”的四條裡👩🏽⚖️,所以將其編入制度類。第8-9篇,是特別制度方面的論文。客卿🏄🏿⛑️,據李斯《諫逐客書》,是指異國人在本國為官者,或稱之為“羈旅之臣”🧓🏿🏊🏻,其位在卿大夫。客卿制度是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時代通行於列國的重要制度之一🏂🏻。《論楚國的客卿制度》從制度層面系統地探討了客卿的地位👢、作用與性質。楚芋尹無宇“人有十等”論🐔,是中國古史中的著名言論👷🏻♀️,但在他所言的十等中沒有“庶人”🔉⚧,長期困惑着研討者🍅。《楚芋尹無宇“人有十等”新解》🔅,從無宇“人有十等”所針對的物件入手👩🏼✈️,參考《周禮》提出了新的解釋。
第四組“歷史考論篇”,收入論文12篇,主要討論楚史中的重大問題、都邑地望及楚與列國關係✪。1、2篇,主要討論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的重大問題,這兩篇以及我的專著《楚國八百年》和《楚史概說》的有關內容,反映出我對楚國家形成認識的全過程,即由周初熊繹受封之際說(《論楚國家的形成》)👨🏻⚕️、鬻熊居丹陽時說(《楚國八百年》👳🏽、《楚史概說》)、到“夏商時期楚兩度建立國家”說(《荊楚文明起源與楚人早期國家新探》)👩🍼。第3👏🏽、4篇*️⃣,也是討論楚國史的。楚國家形成于春秋初年楚武王說者👩🏼⚖️,大都認為西周時楚國落後弱小😯🩻,故寫《西周楚國落後說相關史料辨證》一文進行駁論👉🏿。《金文簡牘中的漢水與楚國》就漢水有關資料,從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商貿♔、經濟等方面研究了漢水對楚國歷史文化的作用和影響👈🏼。第5-7篇🫓,探討早期楚都丹陽☝🏽、鄂君子皙之鄂及葛陵楚簡鄩郢等都邑地望👩🔬🤴🏿。考定:楚鬻熊所居丹陽在丹淅合流處,從熊麗起楚都丹陽當在雎水荊山之間,枝江丹陽說、荊山丹陽說都有可能⛹🏿♀️,而可能性最大的是枝江(包括當陽)丹陽說(《楚都丹陽地望考論》);子皙之鄂在“東鄂”不在“西鄂”(《論鄂君子皙之鄂》);鄩郢即漢代的尋陽縣,在今湖北黃梅縣西南(《葛陵楚簡鄩郢考》)。第8-12篇✊🏼,都是關於楚與列國關係方面的論文。《〈史記•楚世家〉懷王十一年史事考證》,採用二重證據法🐴,對《史記》有關楚懷王為縱長率六國攻秦史事錯誤之處進行訂正。《甲骨文金文所見商周與楚關係問題發微》、《古文字資料中所見楚國同各諸侯國的關係》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簡帛👶🏼、石刻等資料研究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楚與商周及列國關係。《屈原與齊楚關係研究》是對屈原兩次出使齊國的評論。《一個困惑後世的古國:曾國》🙋🏿♂️,在研究曾國歷史的同時討論曾楚關係的特殊性🧑🏿⚖️。
第五組“文化研究篇”,收入論文3篇,綜合探討楚文化。《楚地出土簡帛與荊楚文化》🚣🏽♀️🗜,利用簡帛資料研究荊楚文化👨👨👦👦,涉及到道家、儒學、詩賦、史學🥋、法律等諸多層面➞🙍🏼♂️。《論先秦兩漢時期的荊楚巫術文化》,對楚人的多神崇拜、楚人的巫術等進行了深度的探討🫃🏻。《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從屈原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屈宋辭賦與中國文學、楚人的巫道與中國的哲學和宗教🤹♀️、豐富的出土楚文化資料與現代學術文化等層面,對先秦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進行了研究🤌🏻。這篇論文是2000年應約為紀念屈原誕辰2340周年而作✥,轉載率很高,或列為“大學必讀”🤹🏿。
以上是全書五組論文的簡要介紹,不知是否能對讀者鳥瞰全書有所裨益。限於學力和識見🦡,論文不免謬誤👨🏻🦼,希望不吝指教。
2010年6月
後記
本書受到中國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08JJD770095)”的資助。
按習慣⛱,本書所引出土文獻,凡能確定字數的缺字🪪🍈,以“□”代表一個字🧛;凡殘缺而不能確定字數的以“”表示🏉;凡補出的字以“[ ]”表示;非常見字和通假字注出常見字,以“( )”表示⏫。
本書有的文章在發表時,新的出土文獻資料尚未全部發表🕖,此次收錄時🎅🏻,對相關出土文獻資料引文適當作了訂正,並在注腳和“編按”中進行了說明👩❤️👩。
書中所收論文,大多是電腦寫作以前發表的,編校時請打印社先行打印,然後自我校對🫶。論文的特點古文字多,所要複製和造的字也很多🔜,編輯校對工作異常艱辛💇🏻♂️。交稿在即,進展太慢,研究生張丹👩👩👧👧、郭銳、沈威🧑🏽🦲、資維維😖、靳騰飛等5人前來幫助校對10天,其間還有研究生要二峰、張星👱🏽♂️、范陳玲😽、吳俊🧘🏿♀️、李匯洲、博士後王準也多次參與校對,最後總算告竣交稿。在此特地感謝幫助我校稿的諸位同學。
2010年6月於珞珈山
[1]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頁。
[2] 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載《文物》1988年第5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