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唐五代佛經音義書同源詞例考
在 2011/8/15 11:48:25 发布

 

唐五代佛經音義書同源詞例考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提要🧑‍🚀:唐五代佛經音義書《慧苑音義》🤶、《玄應音義》、《慧琳音義》、《可洪音義》、希麟音義有助於同源詞的考察🙅🏿,茲舉六例以見之🏃🏻‍➡️。

關鍵詞🙋🏽‍♀️:唐五代音義書;同源詞;考辨

 

 

章太炎先生自謂“作《文始》以明語原🤹🏽‍♂️,次《小學答問》以見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1]✹,徐復先生指出“求本字,探語源,為語言研究之極致”[2],蔣禮鴻先生曾提出過“解疑👨🏻‍💻、通文、證俗🏊🏻‍♂️、探源”的研究方向[3]♣️。“探語源”是語言研究的一項重要而艱難的工作。唐五代佛經音義書《慧苑音義》🤔、《玄應音義》、《慧琳音義》、《可洪音義》🐝、《希麟音義》甚有助於上探語源,下尋語流,旁通同源🈁,茲舉六例以見之☕️。

 

 

一、“頗我”考

敦煌寫卷S.2073《㠠山遠公話》🕴:“汝也莫生頗我之心🏰,吾也不見汝過🛠。”又“卻道莫生頗我之心。”“頗我”共2見,舊有三種解釋:

a)閻崇璩曰:“‘頗’是‘傾’的訛字。‘傾’的含義之一是傾軋、排擠。”[4]

b)蔣禮鴻曰:“‘頗我’同‘彼我’,是己非人,較量爭勝的意思……《變文》的‘頗我’,似也可以用慧琳說的‘頗峨’來解釋,當作侮慢不敬講。但據上面所引,則仍以解作‘彼我’為較確切☂️。這裏姑且附錄慧琳義以另備一解。”[5]潘重規曰:“‘頗’當為‘彼’。”[6]項楚從潘校👷,釋云:“彼我之心,爭勝之心👨🏻‍🦱。”[7]

c)黃征📡、張涌泉曰:“(蔣禮鴻)二說不能並是🧑🏿‍🍳,‘彼我’即佛教所謂‘分別相’,與‘頗我’當為二詞,故慧琳說為長。”[8]

要判斷三說是非,須系統考察“頗我”之異形同源詞♙。

《可洪音義》卷13🪛:“頗我:上普跛反,下正作𩒰🤰🏽,五可反💃🏽。”《正統道藏·太平部·道典論》卷之三《耽酒》:“醉便坐不自安,頗我低昂。”

或作“叵我”、“𧿽𨁟”🚵🏻‍♂️、“𡶅峨”、“硪”👎🏼🏃🏻‍♀️、“跛𨁟”、“俄”、“𧿽哦”𓀗、“陂峨”👋🏿👨🏽‍🏭、“陂哦”、“頗峨”🍏🏑、“𡽠峨”、“駊騀”😈、“破硪”,《玄應音義》卷3🎺🦣:“叵我:謂傾側搖動不安也🤹‍♀️🎒。經文作𧿽𨁟🧖‍♀️,或作𡶅峨🙌🏻,並未見字出處。”海山仙館叢書本😆、磧砂大藏經本、永樂南藏本“𡶅峨”並作“硪”。《玄應音義》卷812“叵我”條並訓搖動不安,謂經文作“𧿽𨁟”、“𡶅峨”並非也。《玄應音義》卷8海山仙館叢書本🤾🏽‍♂️、磧砂大藏經本、永樂南藏本並作“硪”[9]。《慧琳音義》卷930🎴、3374“叵我”條亦並訓搖動不安,謂經文作“𧿽𨁟”🪔、“𧿽哦”🐐、“陂峨”👭、“陂哦”、“頗峨”並非也💆🏻。《玄應》卷3、《慧琳》卷9為《放光般若經》卷1《音義》,檢經文作“皆柔軟𧿽𨁟踊沒”👩‍🏭,宋、元、明、宮本作“跛𨁟”。《玄應》卷8、《慧琳》卷33為《月光童子經》卷1《音義》,檢經文作“𧿽𨁟,低仰如人跪禮之形”,宋本作“俄”,元🥣、明本作“𡽠峨”🎠,宮本作“叵我”🖍。《慧琳》卷30為《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1《音義》,檢經文作“諸山須彌頗峨涌沒,亦復如是”👨🏼‍🍼,宋、元☝️、明、宮本作“岠峨”📶,“岠”為“𡶅”形誤。《法苑珠林》卷36引《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作“駊騀”,宋、宮本“駊”作“頗”,元本“駊”作“𡽠”👀,明本“駊”作“陂”;宋、元、明🧑🏼‍🔧、宮本“騀”作“峨”。《諸經要集》卷4引《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作“破硪”👟,宋、元、明🛌🏼、宮本誤作“嚬峨”。《玄應》卷12、《慧琳》卷74為《賢愚經》卷3《音義》,檢經文作“六種震動🥕🧑🏼‍🚀,諸山大海,𧿽𨁟踊沒”。《正法華經》卷3:“時大澍雨潤澤普洽🤷🏻‍♂️,隨其種類各各茂盛,叵我低仰莫不得所,雨水一品周遍佛土#️⃣,各各生長地等無二🦜。”《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1:“其在會者👨🏿‍🦱,諸天龍鬼神一切🫃,自於坐皆踊躍,陂峨其身,而欲起舞。”《菩薩本行經》卷1:“作是願已,應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諸天宮殿陂峨踊沒🙏🏼,時諸天人馳動惶懅。”[10]《大乘悲分陀利經》卷5:“時三千大千耐提蘭佛剎◻️,六種震動👼🏻,極大震動⚀。悉極傾搖,陂峨踊沒☝🏽。”又“令此娑訶佛土六種震動🧩,岠峨,乃至金輪際。”又卷6🛀🏽:“十方佛剎微塵數佛土普極震動,岠峨踊沒悉極傾搖❣️。”“岠”為“𡶅”形誤🚥。《淨飯王般涅槃經》卷1:“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山😔,駊騀涌沒🍐。”宋⏺、元💁‍♂️、明、宮本作“岠峨”,“岠”為“𡶅”形誤。《類聚》卷19晉·孫楚《笑賦》🧢:“或中路背叛,更相毁賤,傾倚叵我,彫聲迄乎日晏,信天下之笑林💷,調謔之巨觀也。”此例“傾倚叵我”四字同義連文。明·盧柟《滑令張侯碑》:“興伏頗峨🏂🏻,發𩨒殊肬🧴。”《可洪音義》卷5🚽:“叵我:上古經作‘𧿽𨁟’💂‍♂️,傾貌🤽🏻‍♂️。”又“頗峨:山高動貌,側也,正作𡽠峨💇🏻‍♂️。”又“𡶅峨🏮:上普可反🥢,下五可反。”又卷9:“𡶅峨🕶:傾俹貌也,俗💉🧏🏻‍♀️。”又卷23:“頗峨🚴🏽‍♂️👵🏻:傾側貌也𓀄。”鄭賢章曰⚀:“𡽠峨🧑🏻‍🦯‍➡️、𡶅峨👩🏽‍🦱,聯緜詞🫲🏽,與‘頗峨’、‘叵我’同。”[11]

字或作“岥峨”📯,《可洪音義》卷5🧑🏽‍🏭:“岥峨:上普果反🤜,下五可反。”《釋迦氏譜》卷1:“大千世界岥峨踊沒。”明本作“𡽠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3🧑‍🔬:“山林岥峨踊沒🦸。”《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3🧝🏼:“岥音頗,峨音我。謂傾動也👨‍🎓。”

字或作“叵俄”、“叵峨”、“頗𩒰”、“頗俄”、“頗硪”、“𠰐峨”,《可洪音義》卷5🏐:“叵峨🚶🏻:上普可反,下五可反🔀。”又卷9👧:“叵俄:上普火反,下五可反。”又“𠰐峨:倾俹皃也✍🏽。俗。”《悲華經》卷1👩🏽‍🏫:“爾時世尊釋迦牟尼說是解了一切陀羅尼法門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叵我踴沒。”宋本作“叵俄”,元、明本作“陂峨”🧑🏼‍🚒。《樹提伽經》卷1:“一時俱倒🛶,手脚繚戾,尻髖妸婆🧚🏽‍♀️,狀似醉容,捶頭頗𩒰 ,臥地不起💸👨🏿‍🎤。”又“人馬俱倒,手脚繚戾👨🏻‍💻🙆🏿‍♀️,腰髖妸婆,狀,頭腳跛𨁟,不復得起。”《諸經要集》卷6引《樹提伽經》作“狀似醉容,頭腦叵我,不復得起。”元、明本作“頗𩒰”。《法苑珠林》卷56引《樹提伽經》作“陂峨”,宋、元♏️、明、宮本作“巨我”👨🏻‍🦽,“巨”為“叵”形誤👨🏻‍🦳。《諸經要集》卷19引《淨飯王泥洹經》:“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山頗俄涌沒,如水上船◽️。”宋本作“𡶅峨”,元、明本作“陂峨”,宮本作“頗硪”。《法苑珠林》卷97引《淨飯王泥洹經》作“駊騀”🧑🏻‍🦲,宋本作“頗峨”,元、明本作“𡽠峨”,宮本作“頗俄”。《佛說方等般泥洹經》卷1:“佛告阿難:‘寧見此童子從西方來者不乎?舞其兩足,叵俄其身📡。地為二反大震動🕋,見者肅然衣毛為竪🧗🏼。’”宋📟、元🙇🏿、明🤸🏼‍♀️、宮本作“駊騀”🈺。《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1:“此陀羅尼神力,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山河石壁頗峨涌沒🌩。”宋、甲本作“叵峨”,元👩🏿‍🍳、明本作“𡽠峨”。《釋迦譜》卷2:“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生𡽠峨踊沒🤦‍♂️。”宋本作“頗俄”👩‍🦰,宫本作“頗硪”🫴🏿。《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卷1🤘🏽:“爾時天地,六變震動🤦🏿,山河石壁🧪☎,𡽠峨踊沒↘️💗。”宋、宫本作“頗硪”🧑🏿‍🍼,元🍚、明本作“硪”🤷🏿‍♀️。

字或作“叵硪”🧙🏼‍♀️,《陀羅尼雜集》卷1:“山河石壁破硪踊沒。”宋本作“叵硪”,元、明本作“𧿽𨁟”。諸例皆為搖動之義。

字或作“駊騀”、“𩢘騀”、“叵哦”,《說文》🚣🏽‍♀️:“駊,駊騀也👩🏽‍🦳。”敦煌寫卷P.3906《碎金》😐:“駊騀:頗我。”P.2717《碎金》作“駊騀🦶🏽:博我反💭,下我。”朱鳳玉曰:“《玉篇》:‘駊,駊騀,馬揺頭🦵🏽🧹。騀⏩,駊騀。’《切韻》:‘駊🚓,駊騀👩‍🍼,馬行惡之貌。’”[12]《廣韻》:“駊▪️,駊騀,馬惡行也。又音叵👯‍♂️。”《慧琳音義》卷74:“駊騀🚠🚣🏿‍♂️:《說文》🧎:‘駊騀,搖頭皃也。’傳作𩢘也🙋🏽‍♂️。”《集韻》、《類篇》:“駊⛰,馬行皃👱🏻‍♂️。《說文》:‘駊,騀也。’或作𩢘。”《六書故》🔨:“駊騀,馬行疾若頗俄也。當單作‘頗俄’⚔️。”“駊騀”狀馬行疾速而馬頭搖動傾側也。《可洪音義》卷10🖼:“叵哦🧑🏿‍🎤:正作頗𩒰,下亦作俄也。頗𩒰,醉貌。”唐·韓偓《入內廷後詩》🧎🏻:“酒蕩襟懷微叵我,春牽情緒更融怡🤾🏻‍♂️💕。”一本作“駊騀”。宋·劉子翬《周元仲将出山》:“叵我三杯真性適,咍臺一枕萬緣休。”[13]

字或作“𡽠峩”、“𡽠峨”、“𡶆我”,《漢書·揚雄傳》《甘泉賦》:“崇丘陵之駊騀兮👳🏽‍♀️🧖‍♂️,深溝嶔巖而爲谷🥺。”蘇林曰:“駊騀音叵我。”顏師古曰📚🏄🏿‍♂️:“駊騀,高大狀也。”《文選》李善注:“駊騀🧳,高大貌也。”桂馥曰👮🏻‍♂️:“駊騀言丘陵偏頗之狀。”[14]《廣韻》:“𡽠🪄,𡽠峩,山皃🚽。”《可洪音義》卷5:“頗峨:山高動貌,側也。正作‘𡽠峨’。”《龍龕手鑑》:“𡶆𡶅〽️、🏘,三或作。𡽠,今🪴。𡶆我,山皃4️⃣。”

字或作“髲𩭝”,唐·李商隱《日高》🧑‍💼:“水精眠夢是何人🌃,欄藥日高紅髲𩭝。”清·朱鶴齡《集注》:“駊騀,髙大貌。髲𩭝當亦此意。”

今按本字為“頗俄”,其餘字形並為借字🦐。“頗”👨🏻‍🦼、“俄”同義連文,傾側、傾衺之義。《說文》📷👩🏼‍🚒:“頗🪂,頭偏也👩🏼‍🦱。”又“俄,行頃也🫥。”《廣雅》:“佊、陂🏃📃、傾、俄、頗👩‍🏭、𩒰🥃,衺也。”“頃”🚴🏽‍♀️🤯、“傾”同,“俄”、“𩒰”同𓀐,《玉篇》❔:“𩒰,或為俄💂🏿。”《集韻》:“俄🐳🦉、𩒰,行頃也🦓,或从頁🍊。”王念孫曰:“佊、彼、陂,並字異而義同。俄🥷🏼、𩒰一字也🩲。”[15]《可洪音義》卷10即指出↪️:“叵我:正作‘頗𩒰’。”元·周伯琦《六書正譌》卷2:“頗俄,山高皃。俗作‘駊騀’,竝非。”以“駊騀”為非,則拘矣。

由本義傾側引申則為搖動不安👨‍👨‍👦,“傾側”💆‍♀️🍈、“搖動”二義相因9️⃣。《玄應》🚵🏿‍♂️、《慧琳》所釋是也📋。《可洪音義》卷22🧐:“頗俄:山高搖動皃也。傾側皃也🧑🏿‍⚖️。”復引申為山高大貌🤡,蓋以傾搖欲墜也。又特指馬揺頭,專字作“駊騀”。復引申為醉倒貌,蓋以醉者傾側搖動也🙋🏽。又引申為倨傲侮慢不敬之皃👨🏿‍🍳。《慧琳音義》卷30:“叵我🗼:如醉人倨傲侮慢不敬之皃。經文有作‘𡶅峨’,或作‘頗峨’🈂️,皆不正也🏎。蓋亦涉俗之言👩🏻‍🦽‍➡️。”徐時儀謂“叵我”、“𧿽𨁟”、“𡶅峨”“似為佛經所用的一個記音連緜詞”[16]✦,未晰🐆。

《㠠山遠公話》的“頗我”,當從《慧琳》卷30作倨傲侮慢不敬講👩🏼‍🔧。《漢語大詞典》:“[頗我]猶彼我。謂我是彼非。頗,通‘彼’。”[17]取蔣氏說,郭在貽等亦同[18]👳🏻。並失之。閻崇璩改字說之,尤為未允。

 

二、“蠠沒”考

《爾雅》:“蠠沒,勉也。”郭璞注👩‍🌾:“蠠沒🧗🏻‍♀️,猶黽勉。”邢昺疏⏸:“蠠沒猶黽勉者,以其聲相近,方俗語有輕重耳🤾🏻‍♂️📴。”

又聲轉為“黽勉”、“僶勉”、“僶俛”、“黽俛”、“沕沒”🥋、“密勿”[19],敦煌寫卷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僶,僶俛。通俗作僶。”唐·張參《五經文字》卷上:“僶,僶勉之僶。”《可洪音義》卷10🫰🏽👩‍👩‍👧‍👧:“僶💠:上彌忍反👌🏽,下明辯反🧑‍💻。”“”同“勉”。《詩·雲漢》:“旱既大甚,黽勉畏去。”《詩·谷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釋文》🧜🏻‍♂️:“黽,本亦作僶。黽勉👨‍👩‍👧,猶勉勉也。”阜陽漢簡作“沕沒”🦔,《白帖》卷24引作“黽俛”;《文選·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李善註引《韓詩》作“密勿”💅🏻,又云🙅🏽‍♂️:“密勿,僶俛也🕵🏼。”《詩·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漢書·劉向傳》👩🏽‍💻、《漢書·楚元王傳》𓀒、《後漢書·皇甫規傳》李賢注引作“密勿”⚒,《漢紀》卷22引作“黽俛”🐤,《文選·悼亡詩》、《贈五官中郎將》李善註、《白帖》卷41引作“僶俛”✊。考《漢書·劉向傳》向上封事諫曰🫲🏿:“勉彊以從王事,則反見憎毒讒愬🤜🏿,故其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顏師古注🤠:“密勿👀,猶黽勉。”是劉向據《韓詩》作“密勿”,而解為勉彊也。《賈子·勸學》:“然則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宋·范處義《詩補傳》卷18:“黽勉、猶豫,皆取諸物𓀄。黽,鼃屬也。鼃黽之行,勉強自力,故曰黽勉。猶👩‍🦼‍➡️,犬子也👷🏿‍♂️。犬子之行,往復不果,故曰猶豫🥼🦻🏿。”宋·孫奕《示兒編》卷3:“黽,鼃屬也。……蛙黽之行,勉強自力9️⃣,故曰黽勉。如猶之為獸,其行趦趄,故曰猶豫。”此宋儒腐說,極盡穿鑿之能事,絕不可信。明·朱朝瑛《讀詩略記》卷3:“人之勉力🫶🏻,如鼃之奮躍🧍‍♂️,故曰黽勉。”此明人無學,崇尚新異之過也。

又聲轉為“僶未”、“勉勿”、“未”、“僶僈”[20],《玄應音義》卷4:“僶未🤾🏿‍♂️:又作黽,同。僶俛📉,強爲之也。”《慧琳音義》卷43“未”誤作“末”[21]。此條為《華手經》卷9《音義》💁🏿‍♂️,檢經文作“命促難保信,僶未生厭心”。元🏇🏿、明本作“勉勿”💆🏿🧑🏻‍💼,宮本作“未”。《玄應音義》卷15:“僶俛:謂自强爲之也。律文作僈,非也🐲。”

又聲轉為“閔免”、“閔勉”👨‍🦱、“侔莫”🍨3️⃣、“劺莫”,《方言》卷7:“侔莫,强也👧🏿。北燕之外郊,凡勞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謂之侔莫。”《廣雅》💫:“劺莫🤠🏃🏻,强也🛵。” 《漢書·谷永傳》🤹🏿‍♀️:“流湎媟嫚💅,溷殽無別👦,閔免遁樂,晝夜在路🏊‍♂️。”《漢書·五行志》作“閔勉”,顏師古注:“閔勉⛹🏽🙇🏼‍♂️,猶黽勉,言不息也♟。”明·朱謀㙔《駢雅》卷2:“閔免👹、侔莫、文莫、密勿🙄、蠠沒,勸勉也。”[22]明·方以智《通雅》卷7:“閔勉、閔免、僶勉,一也。轉為‘密勿’、‘蠠沒’,又轉為‘侔莫’、‘文莫’🤵🏻‍♀️。……蓋古讀勿如末如昧如没👲🏼。”又卷36🚀:“漢人用閔免、密勿〽️,即僶勉🏌🏿‍♀️,即《爾雅》之蠠沒,《方言》之侔莫。”[23]段玉裁曰:“按《毛詩》‘黽勉’亦作‘僶俛’,《韓詩》作‘密勿’,《爾雅》作‘蠠没’。蠠本或作𧖅💱,𧖅卽蜜,然則《韓詩》正作‘蜜勿’,轉寫誤作密耳🫃。《爾雅》《釋文》云:‘勔本作僶🥔☀️,又作黽。’是則《說文》之愐爲正字🈂️,而作勔,作蠠🐩,作𧖅🐕🕰,作蜜,作密,作黽,作僶,皆其別字也。今則不知有愐字,而愐字廢矣。”[24]

又聲轉“文莫”👊🏿、“文農”🍍,朱駿聲曰:“《論語》🕵🏼‍♀️:‘文莫,吾猶人也。’《廣雅》🧗🏻‍♀️:‘劺莫,強也。’猶《毛詩》之‘黽勉’,《韓詩》之‘密勿’🧈,《爾雅·釋詁》之‘蠠没’,《釋訓》之‘懋慔’,《封禪文》之‘旼穆’,《大戴·五帝德》之‘亹穆’🖕🏼,《漢書·谷永傳》之‘𨳐免’,《方言》二篇之‘紛毋’、七篇之‘侔莫’也🚣‍♂️。”[25]孫德宣曰:“‘文莫’即《爾雅》之‘蠠沒’、《說文》之‘忞慔’🍎、《方言》之‘侔莫’、《毛詩》之‘黽勉’、《韓詩》之‘密勿’、《洛誥》之‘民農’🛌,皆一聲之轉💖🎳,強力任事之謂也🧏🏽。”[26]《廣雅》🧑🏻‍🎓🌎:“文農🔬,勉也。”王念孫曰:“農猶努也,語之轉耳🫶。”[27]姜亮夫曰💁🏻‍♀️:“‘文莫’一聲之轉則為‘文農’。”[28]

又聲轉為“務輓”🤹🏻‍♂️,《史記·貨殖傳》🧕🏼:“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索隱》💇🏽‍♀️:“輓,音晚,古字通用。”王叔岷曰⛹🏼‍♂️:“此當讀‘必用此為務輓近世’為句🎹,必猶如也🦸🏼‍♂️,輓借為晚,《索隱》說是。‘輓近’複語,輓亦近也。此猶言‘如用此為近世之務’耳🤞🏻。”[29]姜亮夫曰:“《索隱》輓字屬下讀🕚,因以‘近’連文,遂誤為晚耳🏘。其實‘務輓’乃連文😟,輓即勉之借字🛹,務讀亡無切,古無輕唇音🧑‍🧑‍🧒‍🧒,則當讀如懋,是‘務輓’即‘黽勉’矣。”[30]茲從姜說。

又聲轉為“亹穆”→、“懋慔”🤸‍♂️、“旼睦”🈯️、“旼穆”、“紛毋”、“明農”,《書·洛誥》:“茲予其明農哉🏋🏿!”周秉鈞曰:“明,勉也。農亦勉也。”[31]《大戴禮記·五帝德》🤸🏼‍♀️:“亹亹穆穆🤵‍♀️,為綱為紀🙎🏻‍♂️。”《史記·司馬相如傳》《封禪文》⛹🏻:“旼旼睦睦,君子之能𓀌。”《漢書》作“旼旼穆穆🥹,君子之態”。

又聲轉為“謀面”💆🏼、“侔免”,《尚書·立政》:“謀面用丕訓德。”于省吾曰:“按‘謀’,金文作‘誨’或‘每’或‘某’🗼。英倫隸古定本‘謀’作‘𢜯’。‘面’即‘勔’。‘謀面’即《爾雅》之‘蠠沒’,《詩·十月之交》之‘黽勉’,《漢書·劉向傳》之‘密勿’,皆同聲叚字也。”[32]顧頡剛、劉起釪從之[33]。《管子·宙合》:“知道之不可行,則沈抑以辟罰,静默以侔免🏌🏼🍝。”舊注:“侔,取也。”失之。

又聲轉為“薄努”🉐,《方言》卷1🐒:“釗、薄,勉也✨🦢。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南楚之外曰薄努🧘🏽🤳。”《廣雅》:“薄努🩲,勉也。”姜亮夫曰🔑:“‘文農’雙聲之轉則為‘薄努’🕸。”[34]

又聲轉為“黽敏”🍬,敏、勉一聲之轉。宋·黄裳《題楊氏聚義軒》🖕:“黽敏慎所交,髙攀古人風。”宋·周必大《湯中丞啓》🔱:“黽敏嵗周,摧頹人後。”

西周中期彝銘習語“蔑𤯌”。阮元謂“蔑𤯌”當為“蔑曆”,阮氏云🍤:“按其文皆勉力之義,是‘蔑曆’即《爾雅》所謂‘蠠沒’,後轉為‘密勿’👊🏽,又轉為‘黽勉’🏜💥。”[35]《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著錄“槁麋無”[36]✸,《古璽彙編》著錄“麋亡”[37]🤘🏻⬜️,皆為成語印。蕭毅指出“‘麋無’當是‘麋亡’這個聯綿字的又一種寫法”[38]

倒言則作“悗密”👇🏽🛟,《韓子·忠孝》:“古者黔首悗密蠢愚。”舊注🙁:“悗,忘情貌🧑🏽‍🎤。”失之。姜亮夫曰💆🏿:“‘悗密’即‘黽勉’之倒言。”[39]日本學者物雙松曰💗:“‘悗密’、‘黽勉’🏊🏿‍♀️、‘密勿’、‘文莫’,皆同。”[40]朱起鳳以“悗密”與“黽勉”♧、“僶俛”🤵🏼‍♂️、“侔莫”、“劺莫”、“文莫”、“旼穆”🧷🧟、“密勿”❤️‍、“蠠沒”等詞同[41]🤜🏿。陳奇猷曰🧑🏽‍🎓:“‘悗密’是雙聲謰語,亦作‘密密’、‘密勿’、‘黽勉’等。”[42]

倒言又作“茂明”,《漢書·董仲舒傳》🛕:“子大夫其茂明之🚵🫴🏼。”顏注🧚🏻‍♀️:“茂,勉也🥃。”朱起鳳曰😤:“‘茂明’乃‘黽勉’之倒文。”[43]

倒言又作“俛僶”,唐·白居易《即事詩》:“從容就中道,俛僶來保釐🧛🏻‍♂️。”《文苑英華》卷362唐·陳黯《代河湟父老奏》:“時未可謀🐐,則俛僶偷生。”

重言則作“勉勉”、“莫莫”🧑🏼‍⚕️、“亹亹”、“旼旼”、“穆穆”、“勿勿”🍄、“懋懋”👷🏼🤰🏽、“慔慔”[44]🕺🏻。

 

附記:(1)佛經中有“俛仰”一詞,為勉強之義🙍🏼。《維摩詰所說經》卷1:“魔以畏故🤍,俛仰而與🧖🏻‍♂️。”《佛說維摩詰經》卷1作“魔以畏故,強與玉女”🏂🏻🎁。此為顯證。《玄應音義》卷512:“俛仰:無辯反。俛🫷🏿,低頭也,言閔默不已也。”又卷8:“俛仰🗿:無辯反🏊🏿‍♂️。謂自強爲之也。《說文》:‘俛,此俗頫字,謂低頭也🫥。’仰謂舉首也🦃。”玄應注音是,釋義非也。“俛”音無辯反🧙🏽,即《廣韻》之亡辨切(miǎn)也,當與“勉”同。《賢愚經》卷2👠:“更無力能🐦‍⬛,俛仰而坐👨🏽‍🚒。”宋𓀘🦹🏿、元本“俛”作“勉”,此亦為顯證🧍‍♀️。玄應謂俛為頫俗字,訓低頭;仰訓舉首,則失之。“仰”疑當為“僶”缺誤🧖‍♂️。訓勉強義的“俛仰”🐓,當作“俛僶”。“俛僶”為“僶俛”之倒文🤽🏻‍♀️。《大智度論》卷11:“不知我今能與論不,僶俛而來💀。”《法苑珠林》卷53引作“俛仰而來”。《高僧傳》卷3♜:“商人相視失色,僶俛而止🙇🏽。”《出三藏記集》卷15、《開元釋教錄》卷3、《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5並同。《法苑珠林》卷25作“俛仰而止”。此“僶俛”誤作“俛仰”之證。《玄應音義》卷9👨🏽‍🌾🤙🏿、13💸、15“僶俛”條訓自強爲之也,並指出“俛”音無辯反🤽🏿‍♀️。唐·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卷4:“俛者俯也,仰者仰也。厄不得已,故言俛仰。魔怖惱亂,俯仰與之,非其本心🎅🏻,故言俛仰🐇。”唐·道掖《淨名經關中釋抄》卷2:“俛仰者👰🏼‍♀️🩳,低頭也🎈。仰者,舉首也🚵🏼‍♀️。言閔默不已🙅🏿‍♀️,強自與之。”宋·智圓《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7👨🏿‍🦰:“俛仰者,謂低頭👩🏼‍🔬。仰,舉首也,謂自強為之也。”則唐代已不知“仰”為“僶”之誤矣。耿銘採取玄應♋️、窺基之說,從而為之辭,曰🧛🏿‍♂️:“根據‘低頭🫖、抬頭’動作所隱含的內在的心理特徵進行,引申出……‘勉強、只好’,同時也在詞性和語法方面發生了變化。”殊為牽強。耿君也承認:“關於‘俛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討論,如‘俛’為什麼玄應兩次讀為‘無辯反’,‘俛’、‘俯’🤵🏼‍♀️、‘頫’三個字的聯繫與區別,等等。”[45]其實如果認為“俛仰”為“俛僶”之誤🦸🏿‍♂️,一切問題皆迎刃而解矣。

訓低頭抬頭之“俛仰”🤟🏿,“俛”音匪父切(fǔ),別為一詞👩‍✈️。

2)《禮記·曲禮上》:“國中以策彗卹勿驅🔮,塵不出軌。”鄭注🫄👇🏿:“卹勿,搔摩也。”吳澄曰🤽:“彗卹,謂埽拂之🖖🏻。勿驅,謂勿以策策馬令疾行也。”[46]馬瑞辰曰:“‘黽勉’、‘密勿’◀️🕍、‘蠠沒’、‘𨳐免’,並字異而音義同也🚶🏻‍♂️。‘𨳐免’又轉為‘文莫’。‘卹勿’亦‘蠠沒’之轉。”[47]朱起鳳曰〰️:“滅拂即埽除之義。卹👨🏿‍🦰、滅音近古通。《淮南子·道應訓》🧝‍♀️:‘相天下之馬者🤽🏼‍♀️🧛🏼‍♀️,若滅若失。’《莊子·徐無鬼篇》作‘若卹若失’,是其證也🔮。勿、拂同音通用。”[48]按:鄭注是也🫃🏻。《莊子釋文》🤵🏿‍♂️:“卹,音恤。”《白帖》卷96引《莊子》“卹”作“恤”🥞,成疏訓“憂虞”🏈,失之。卹,朱氏得其義🦀🦻🏼,未得其字,卹、恤當讀為戌。《釋名》:“戌🩰,恤也,物當收斂🪄,矜恤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子虚賦》🤾🏿‍♀️:“揚袘卹削🗺。”《漢書》🦶🏿、《文選》、《事類賦注》卷12作“戌削”。《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眇閻易以戌削。”《漢書》作“恤削”,《文選》作“卹削”💆🏻‍♀️👩🏼‍🍳。此卹、恤讀為戌之證。《說文》:“戌,滅也。”《淮南子·天文篇》💃🏼、《白虎通義·五行》並云:“戌者🤵🏽,滅也🦑🙋‍♀️。”《史記·律書》:“戌者,言萬物盡滅,故曰戌。”字或作洫🪂,《莊子·則陽》🧘🏼‍♂️:“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釋文》:“洫,濫也。王云:‘壞敗也💜。’”林希逸注:“洫者泥着而滔溺之意也🫄。”又《齊物論》:“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林希逸注:“洫者,謂其如墜於溝壑也👥。”此洫字亦當讀為戌💙,林注並非🧔🏿♋️。劉師培曰🗡:“卹🏄、恤二誼🦸🏽‍♂️,並由侐義引申🧑‍🎤,《詩·魯頌》☝🏿:‘閟宮有侐9️⃣🤷🏿‍♂️。’毛傳云🚣‍♂️:‘清靜也。’《說文》訓侐為靜👩🏿‍🏭。”[49]錢穆從劉說[50]👷‍♀️。劉文典曰🏯:“卹字無義,疑滅之誤。”[51]馬敘倫曰👨🏿‍🦲:“卹、滅並借為忽,聲同脂類⛱。”[52]鍾泰曰🧑‍⚕️:“卹♝,憂也。”[53]楊柳橋曰:“卹,當借為䬍,疊韻通借字。”[54]諸說並未得。

 

 

三、“蜿蜒”考

“蜿蜒”,或作“宛蜒”🪖、“蜿延”🧍🏻、“䖤蜑”😣、“䖤䗺”,最早出《史記·司馬相如傳》《大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委麗兮🦹🏿𓀇,驂赤螭青蛇之蚴蟉蜿蜒。”《漢書》作“宛蜒”,顏師古注:“蠖略🫷、委麗🧏🏻‍♂️、蚴蟉、宛蜒,皆其行步進止之貌也🐬。”漢·蔡邕《隸勢》🌄:“或蜿蜒繆戾,或長邪角趣📄。”《晉書·衛恒傳》作“䖤蜑”🧑🏼‍💻,《通志》卷121引作“䖤䗺”👫🏻。《類聚》卷62引後漢·李尤《德陽殿賦》:“連璧組之爛漫,雜虬文之蜿蜒。”《玉海》卷159引作“蜿延”🙇‍♂️。《玉篇》:“蜿🧑🏽‍🍳,蜿蜒,龍皃🙌🏿🏌🏼。”縈回屈曲貌也👊🏿。

藏經中作“綩綖”、“綩筵”、“婉筵”🧔🏽‍♀️、“綩”等形,《弘明集》卷1引牟子《理惑論》:“四表為大,蜿蜒其外。”宋、元、明本作“綩綖”。甘博136《道行般若經》卷9:“中有黃金坐白銀坐流离坐水精坐🎤⛹🏻‍♀️,坐皆有雜色文繡綩綖💁。”《妙法蓮華經》卷2:“重敷綩綖☝🏽➞,安置丹枕◾️👷🏼‍♀️。”宋、元本作“綩筵”▪️,明本作“婉筵”,宮本作“綩”🎸。《法華經義記》卷4:“重敷婉筵😈。”《長阿含經》卷3:“綩綖細輭。”元、聖本作“綩筵”。《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2:“重鋪綩綖。”元、聖本作“綩筵”。《經律異相》卷27:“悉布以天繒綩綖。”宋、元👨🏻‍🌾🕞、宮本作“綩筵”🎃。皆其例🤽🏿‍♂️。

字或作“菀筵”、“綩莚”🫄🏼、“綩延”、“惋𢚀”🫚、“婉莚”、“菀莚”等形,《可洪音義》卷5🏄‍♂️:“惋𢚀🫱🏻:上於遠反,下羊然反。”又卷6:“惋𢚀:上於遠反,下以然反。”又卷7:“菀筵:上於遠反🏋🏿,下以然反。”又卷8:“綩延👈:上於遠反🍛。”又卷12🚓:“菀莚:以然反。”《長阿含經》卷13🎽:“種種文繡.綩綖被褥🕶。”宋本作“菀筵”🚴🏻‍♀️,元本作“綩筵”。又卷14:“綩綖被褥👨🏻‍🏫。”宋本作“綩莚”,元本作“綩筵”🤦🏽‍♀️。《妙法蓮華經玄贊》卷6:“即長行綩莚也🥏👩🏿‍🦳。”《摩訶止觀》卷7🤲🏻:“重敷綩莚🌊。”《阿差末菩薩經》卷1:“如天綩綖🛅。”元本作“綩延”。《觀心論疏》卷5:“重敷綩筵🧝🏼‍♀️。”甲本作“綩延”。《佛說海龍王經》卷4🔜❕:“如天綩綖👩‍👧。”知本作“惋𢚀”。《妙法蓮華經玄贊》卷5:“重敷婉莚者🦝。敷,陳設也♚。有作‘綩綖’。”鄭賢章曰➾👩‍🦱:“惋𢚀🕵🏻‍♂️、菀莚🧙🏻,聯緜詞♌️🧑🏻,與‘綩綖’同🪠。”[55]

《玄應音義》卷3“綩綖”條云:“一遠反👩🏼‍🦲,下《三蒼》以旃反。相傳坐蓐也。未詳何語。”又卷6“綩綖”條云:“諸經有作蜿蠕二形☯️。《字林》一遠反🌌,下《三蒼》以旃反。相承云坐縟(褥)也🦶🏿,未詳何語立名耳。”玄應云“未詳何語立名”、“未詳何語”,則是玄應未知“綩綖”之語源耳🙆🏻。玄應又云“諸經有作‘蜿蠕’二形”🧔,檢大藏經未見所出。

“蜿蜒”之語源當作“宛延”🧑🏽‍🍳👓、“冤延”⚖️,《說文》:“宛、惌,屈艸自覆也;或從心從宛🤸。冤,屈也。延💁‍♂️,長行也。”《爾雅》:“延,長也🦻。”《廣雅》:“冤,曲也。”宛延🏌🏻‍♂️、冤延猶言屈曲延長也🈺,形容其屈折之狀。《玄應音義》卷7🧑‍🚒:“煩冤:古文作冤、惌二形,今作宛,同。”“宛”、“冤”同源🥙🧑🏻。《漢書·揚雄傳》《甘泉賦》👩🏻‍✈️:“曳紅采之流離兮,颺翠氣之冤延。”《文選》李善本、《類聚》卷39、《通志》卷102、《玉海》卷155引作“宛延”✊。張銑注💆🏼‍♀️:“冤延,長曲貌。”是張本作“冤延”也。張注最得👨‍🚒。錢大昭曰:“冤延,與蜿蜒同。”[56]明·德清《紫柏尊者全集》卷19🚚:“一旦抱疾,宛延難屏。”皆用本字。唐·鍾輅《續前定録》“姚宋”條:“明皇初登極,夢二龍銜符,自紅霧中來🧏🏿‍♀️,上大隸‘姚崇宋璟’四字🦵🏽♨️,掛之兩大樹上,蜿蜒而去。”《説郛》卷26引柳宗元《龍城錄》作“宛延而去”。《慧琳》卷15:“綩綖🎭:亦宜改作‘婉筵’二字,以合經義也。”慧琳以“婉筵”為本字,亦未得其源▶️💆🏿‍♂️。

字或作“蜿螾”🤨、“涴演”、“蜿演”、“宛演”,《玉篇》👩‍🦯‍➡️🦜:“蜿,蜿螾👨🏼‍🎨。”《集韻》😽:“涴,涴演,水皃💑。”明·朱謀㙔《駢雅》卷1🧔⌚️:“涴演⛏🗽,委曲也🎙。”[57]《古今韻會舉要》:“涴🧝,宛演🐎,水貌。”《文選·江賦》:“陽侯砐硪以岸起🌰🧕🏼,洪瀾涴演而雲迴。”五臣本作“蜿演”,李善註🫲🏽:“涴演⬛️👞,迴曲之貌🛣。”唐·謝勮《游爛柯山》🧭:“宛演橫半規👩🏻‍🦲,穹崇翠微上👩‍🎓🏇🏼。”《皇清文穎》卷47清·李清植《河清賦》🧧🤤:“玉檢金䋲,龍負圖以蜿螾;陽參陰兩,馬呈數以騰驤🧕🏿。”《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664《管氏地理指蒙·釋水勢》🫅🏿📏:“朝似生蛇出穴,蜿螾而環遶;抱如玉帶圍腰,悠揚而停憇。”

字或作“涴涎”🏄🏽‍♂️,宋·淨覺《宏智禪師廣錄》卷8:“底時屑屑行泥滓,可笑蝸牛自涴涎♒️。”

字或作“䖤䗺”、“㠾䘰”,《集韻》🥶:“䗺,䖤䗺,虫形。”又“䘰,㠾䘰,牛領上衣💁,一曰車温🤾🏻‍♀️。”皆以曲而長而名之也👷🏿,字並同源。

字或作“蜿蝘”💆🏻,明·王守仁《九華山賦》:“廼下見陽陵之蜿蝘🖌,忽有感於子明之宿要。”

字或作“夗延”,《字彙》👨‍⚕️:“夗🤺,夗延🦹🏿,龍貌🤶🏿。”《正字通》:“夗,夗延,龍蛇蟠糾貌。《博雅》作‘蜿’。”元·周伯琦《六書正譌》卷1:“夗👨🏻‍🔬,夗延,龍皃,象形🌧,別作‘蜿蜒’🪓,竝非。”必以“蜿蜒”為誤,拘矣😲。

字或作“宛衍”,清·毛奇齡《洞神宫記》:“山之前曰罏峰,其傍曰陽明洞,折而宛衍,有泉涾然,洞神之所基也🐺。”

又音轉為“婉蟬”🐁、“婉僤”、“宛僤”、“䗕蟺”、“蜿蟬”、“蜿灗”、“宛潬”、“婉嬋”,《玄應音義》卷8🫷:“蚯蚓👷🏻‍♀️:即曲蟺也,亦名䗕蟺🧖🏼‍♀️,亦名寒蚓。”又卷1117🤦:“曲蟺👨🏻‍🔧:《古今注》云:‘丘蚓也。一名䗕蟺,江東名寒蚓🐝。’”《楚辭·九思》:“乘六蛟兮蜿蟬。”王逸注:“蜿蟬,羣蛟之形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林賦》🚁▪️:“青虯蚴蟉於東箱,象輿婉蟬於西清。”《漢書》🤵🏿‍♂️、《文選》作“婉僤”💃🏻🍋‍🟩,《玉海》卷158🤞🏼、165引作“宛僤”,《慧琳音義》卷95引作“䗕蟺”,又引顧野王云:“䗕蟺⚃,詘曲迴轉美貌也🤷。”顏師古注:“蚴蟉、婉僤,皆行動之貌。”李善註🙇🏻‍♂️:“婉僤🥴,動貌也𓀗。”吕向注🤹🏻‍♀️:“蚴蟉🧝🏿‍♂️、婉蟬🙇🏽‍♂️,龍象回轉之貌。”宋·周必大《樂章鼔吹導引》:“蚴蟉青龍👈🏿,婉嬋象輿✵。”顯然化自《史》、《漢》。考上引《大人賦》,知《上林賦》之“婉蟬(僤)”,即《大人賦》之“蜿(宛)蜒”《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林賦》𓀕:“蜿灗膠盭。”《漢書》🈳、《文選》作“宛潬”🉐,李善註引司馬彪曰:“宛潬,展轉也。”張銑注:“宛潬、膠戾🤷🏼‍♀️,縈曲貌也👏🏽。”王先謙曰:“宛憚(潬),猶蜿蜒,狀水勢之緜遠👨‍👨‍👧‍👦。”[58]《文選·七啓》:“凌躍超驤,蜿蟬揮霍👩🏿‍🌾。”吕向註🙇🏼‍♂️:“蜿蟬,盤屈也🏄🏿。”梁·簡文帝《七勵》:“舒蛾眉之窈窕,委弱骨之逶迤,載金翠之婉嬋,珥瑤璫之陸離。”

又音轉為“夗蟺”、“蜿蟺”🍽、“䖤蟺”🤴、“蜿蟮”、“䖤蟮”🥂、“宛蟺”、“宛亶”🚱,《說文》:“蟺,夗蟺也🤘🏽🧏🏻‍♂️。”《慧琳音義》卷95引作“䗕蟺”🧏🏽‍♂️。《廣雅》:“蜿蟺🧑🏿‍🏭,引無也。”《爾雅》《釋文》引作“䖤蟺↪️🎧,蚯蚓也”♜。《玉篇》:“蚕,蜸蚕,䖤蟺也。”《廣韻》:“蜿,蜿蟺💁🏽‍♂️,蚯蚓也,亦作䖤。”《集韻》🦸🏿‍♀️:“蜿🏑,蜿蟮#️⃣,蚯蚓也,或作䖤👩‍🏭。”明·朱謀㙔《駢雅》卷1:“蜿蟺,屈曲也。”[59]《本草綱目》卷42:“䖤蟺、曲蟺🐊,象其狀也。”王念孫曰🤹🏼‍♀️:“邱蚓之形屈曲,故謂之蜿蟺。”[60]清·莊履豐、莊鼎鉉《古音駢字》續編卷5:“冤延👨🏼‍🎓、夗蟺、宛延、苑延🏊‍♂️、䖤蟺,五同⭕️。”《文選·魯靈光殿賦》“虬龍騰驤以蜿蟺。”吕延濟注🧗🏻:“蜿蟺🔤🎿,盤屈皃。”《文選·琴賦》:“䖤蟺相糾。”李善註:“䖤蟺,展轉也。”張銑注:“䖤蟺,盤旋貌。”《類聚》卷62漢·劉歆《甘泉宫賦》“黄龍遊而蜿蟺兮。”《古文苑》卷21引作“宛蟺”🏌🏼‍♂️,章樵注:“宛蟺,音蜿蜒。”《文選·江賦》李善註引王粲《遊海賦》:“洪濤奮蕩,大浪踊躍。山隆谷窳💊,宛亶相摶。”《慧琳音義》卷95:“蜿蟺🫳:(蟺)集本作蜒🤵‍♂️,非也🧑🏿‍🎓🧑🏼‍💻。”明·趙撝謙《六書本義》🫄🏻:“轉平聲,夗蟺,龍皃,作‘蜿蜒’非。”必以“蜿蜒”為誤,亦拘矣。

又音轉為“夗專”🥮、“夗轉”🔔、“宛轉”🐱、“婉轉”、“䖤轉”,《方言》卷5:“簙,吳楚之閒……或謂之夗專🧏🏽‍♀️。”錢繹曰🤣:“夗專之言宛轉也。”[61]《說文》🌷:“夗,[夗]轉卧也。”[62]《大方便佛報恩經》卷1:“夗轉躃地🏋🏿‍♀️,悶絕良久𓀈。”宋本作“婉轉”🚴🏼‍♂️,元🚴🏼‍♀️、明本作“宛轉”。《莊子·天下》😀:“與物宛轉😶。”《楚辭·哀時命》🧜🏼‍♂️🙍🏿‍♂️:“愁修夜而宛轉兮。”《爾雅》郭璞注:“緣者繳纒之,即今宛轉也。”《淮南子·精神篇》:“屈伸俛仰🧛‍♀️,抱命而婉轉。”《文子·九守》作“宛轉”。《文選·洞簫賦》:“垂喙䖤轉🐹。”五臣本、《類聚》卷44作“宛轉”🧒🏿,李善註:“䖤轉,動貌🦦。”李周翰注:“宛轉,盤旋也。”《修行道地經》卷1:“麻油塗身,宛轉土中。”聖本作“婉轉”👨‍👨‍👦。《禪祕要法經》卷1:“唯有風大🏂🏿🧕🏼,迴旋宛轉。”宋、元、宮、聖乙本作“婉轉”。

又音轉為“踠轉”➛、“綩轉”,《慧琳音義》卷3839🧙🏻‍♂️:“夗轉:經作踠📊,非也。”又卷77😋:“踠轉:譜作踠🚌🌾,非🧎。‘夗轉’字也。”《妙法蓮華經》卷2🕞👩🏽‍🔧:“宛轉腹行。”宋本作“踠轉”。《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或躄或踊,宛轉于地🤵🏿‍♀️。”宋、元🏢、明🖼、宮本作“踠轉”。《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卷1:“一時為火所燒,悶絕踠轉于地。”《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19:“其狀如蛇蟠迴踠轉🧑🏻‍🦰。”明、乙本作“宛轉”。《法苑珠林》卷49引《如報恩經》:“即便悶絕,踠轉躄地。”宋本作“婉轉”,《大方便佛報恩經》卷1同句作“夗轉”,《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8同句作“宛轉”。《法苑珠林》卷71:“寧以熱鐵,踠轉眼中。”宋◀️、宮本作“綩轉”🏒🏥,元、明、宮本作“宛轉”。《金剛仙論》卷6:“所以有此四句🤵🏻‍♀️,綩轉相釋,名為成偈故也。”姜亮夫謂“夗專”🤬❄️、“夗轉”、“宛轉”、“婉轉”蓋南楚語,與“婉僤”、“婉蟬”👷🏿‍♂️、“夗蟺”、“宛潬”、“宛蟺”👨🏽‍⚕️、“蜿灗”👨🏻‍🎨、“宛亶”音轉[63]✬。

又音轉為“䗕蜷”,《古文苑》卷4揚雄《蜀都賦》:“龍虵䗕蜷錯其中,禽獸奇偉髦山林。”章樵註🫅🏻:“䗕蜷🙋🏻‍♂️,龍虵屈伸狀。”

又音轉為“蜿蟤”,《集韻》🦵🏿:“蟤🎍,蜿蟤🧛🏽,龍屈貌。”《類篇》:“蟤,蜿蟤🚴🏽‍♂️,蟲不申皃。”明·朱謀㙔《駢雅》卷1:“蜿蟤,蹙聚也🪈。”[64]《楚辭·九思》:“龍屈兮蜿蟤。”王逸注:“蜿蟤,自迫促貌。”明·陳第《毛詩古音攷》卷1👳🏿‍♀️:“蟤,音延。”[65]姜亮夫曰🧻:“按‘蜿蟤’即‘宛轉’之聲變……猶宛轉、蜿蟺🤱🏻,委曲也。”[66]朱起鳳曰:“字之從亶從單者,古多通用。故蟺字通作蟬👴🏼,轉ℹ️、蜑👩🏽‍🦰、蟤三字,並與蟺字音近。”[67]符定一曰💸:“蜿蟺,轉為‘蜿蟬’、‘蜿蜷’👱🏼‍♀️、‘蜿蟤’。”[68]🙇🏻。

又音轉為“婉嫕”🚢、“婉瘱”⏪,《廣韻》:“嫕👩‍🎨,婉嫕⭐️,柔順貌。”《集韻》:“嫕,婉嫕,順從也,或作嫛。”《漢書·外戚傳》👨🏻‍⚕️:“為人婉瘱有節操。”《漢紀》卷30作“婉嫕”👨🏿‍🦳。顏師古注🎶:“婉,順也👱‍♂️。瘱,靜也。”失之。《晉書·后妃傳》:“婉嫕有婦德。”姜亮夫曰:“‘婉嫕’即‘燕婉’之倒言。”[69]

倒言則作“宴𡟰”、“宴”,《說文》💇🏼:“𡟰🕖,宴𡟰也🏃‍♂️‍➡️。”《集韻》🍂:“𡟰😱、,宴𡟰也🌅,或从惌。”《六書故》🦗:“婉🛕,又作妴🦎,又作𡟰。”段玉裁曰🧒:“按古宛、冤通用⟹👩🏻‍🚒,婉🥿、𡟰音義皆同。”[70]黃侃曰:“‘妴’同‘婉’,‘𡟰’同‘婉’。”[71]

倒言又作“燕婉”👸、“嬿婉”👨🏽‍🎓、“䁙婉”,《詩·新臺》:“燕婉之求,籧篨不鮮。”毛傳🟥:“燕,安;婉,順也🎏。”《說文》“䁙”字條引作“䁙婉”;《玉篇》“嬿”字條引作“嬿婉”🎰,又云🥌:“本或作燕🙊。”《御覽》卷949引《韓詩》亦作“嬿婉”。王先謙曰:“‘宴𡟰’即‘宴婉’。”[72]《文選·答盧諶詩》:“郁穆舊姻👩🏻‍🌾,嬿婉新婚。”李善註引《毛詩》作“嬿婉”[73],呂延濟注:“郁穆、嬿婉,和美貌👨🏿‍🍳📼。”《文選·西京賦》🧖🏿:“捐衰色,從嬿婉。”李善註引《韓詩》作“嬿婉”,薛綜注:“嬿婉🫷🏻,美好之貌👩‍🦱。”《後漢書·邊讓傳》《章華賦》🫃:“設長夜之歡飲兮🚯,展中情之嬿婉⚱️。”李賢注:“嬿,安也。婉,美也。”“燕婉”、“嬿婉”🙆🏻、“䁙婉”即“宴𡟰(婉)”[74]🧑‍🦯,委曲婉順貌🍓,故引申為美好之貌,又指美好之人。毛公🎭、李賢說失之。陳奐、王先謙、胡承珙並謂“燕”為“宴”借字[75]🏇🏼,申證毛說,亦未得。清·王育曰🎤🥷🏽:“䁙婉之求。䁙👮🏽‍♂️,目相戲也。夫妻情好有如此,今作燕,亦通。”[76]非此誼,王說誤🍋‍🟩。友人龐光華博士曰:“《新臺》之燕為鶠之借🦸‍♀️,指鳳鳥👱‍♀️。婉為鵷之借,言鵷鶵,亦指鳳鳥。‘燕婉’二字皆指神鳥鳳之類,是與下文的作水鳥的鴻相對。”[77]茲亦不從。《釋名·釋州國》🧝🏿‍♀️:“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蓋此地蜿蜒廣平,故名為燕也🩰。

倒言又作“睍睆”🏄🏼,《詩·凱風》:“睍睆黄鳥🖕,載好其音。”毛傳🧻:“睍睆,好貌↔️。”宋·段昌武《毛詩集解》卷3引曹氏曰:“睍睆,美澤貌。”宋·嚴粲《詩緝》卷3引錢氏曰😲:“睍睆,光鮮貌。”清·朱彬曰:“燕婉與《凱風》之睍睆同。毛傳:‘睍睆🦇,好貌🔪。’《檀弓》:‘華而睆,大夫之簀與?’鄭注🏑🎢:‘睆,好貌。’《說文》燕一作䁙👱🏽‍♂️。”[78]姜亮夫曰:“䁙古與睍通。睆即睕字。故‘睍睆’即‘䁙睕’,後更變作‘燕婉’。作‘䁙睕’者正字,作‘睍睆’者形借字👃🏽,作‘燕婉’者聲借字🗣。其實一也。”[79]

倒言又作“嬿睆”,《易林·困之姤》®️🤑:“東南其户,風雨不處,嬿睆仁人,父子相保➡️。” 尚秉和曰💺🌠:“汲古作‘晲’,宋、元本作‘嬿睨’⚔️,丁云:‘睨當作睆🙆🏻‍♀️。’是也🍋‍🟩,故從《釋文》。”[80]

倒言又作“宴婉”,魏·嵇康《答二郭》:“當今寄他域,嚴駕不得停🏂🏽。本圖終宴婉,今更不克並。”

倒言又作“蟺蜿”👩‍🦼,《御覽》卷982引陳琳《迷迭賦》🤷🏽‍♀️⛹🏿‍♂️:“立碧莖之婀娜,鋪緑條之蟺蜿。”《類聚》卷81引作“蜿蟺”。

倒言又作“蜒蜿”🧚🏼‍♂️,宋·陸游《化成院》🧑🏼‍⚕️:“緣坡忽入谷🙇🏻‍♂️,蜒蜿蒼龍蟠。”

倒言又作“延宛”,元·陳致虛《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卷下😢⛹🏽‍♀️:“神宮開廓🙆🏿‍♀️,延宛丹庭🧑‍🏫。”清·黃景仁《雨中入山訪曹以南》:“逼仄穿深林🧑‍🔧,延宛上懸棧。”

 

 

四、“唐突”考

《玄應音義》卷9:“唐突:字體作搪揬二形❕,同。”此條為《大智度論》卷1《音義》,

檢經文作“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踏🙎‍♀️,無能制者”,宋🌱、宮本作“唐突”,聖本作“搪突”,同。《詩·漸漸之石》鄭箋:“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難禁制🐣🤱🏿。”《出曜經》卷14🚋:“群鹿驚懼有失聲,唐突於弶。”

字或作“搪揬”,《玉篇》:“搪,搪揬也。”敦煌寫卷P.3694V《箋注本切韻》:“揬🎬,

搪揬。”《龍龕手鑑》:“揬🏊🏼‍♂️,搪揬也🏌️‍♀️。”《大樓炭經》卷3🕵🏿‍♂️:“若於塚間水所唐突處。”宋、元、明本作“搪揬”🙆🏻‍♀️。《法句譬喻經》卷3:“搪揬牆壁樹木摧折🙏🏽。”宋、聖本作“唐突”👒。又卷4👴🏿:“室家坐食,何為搪揬?”宋、元🏃🏻‍♀️、明、聖本作“唐突”。《出曜經》卷25:“身無防備,唐突禁戒。”宋👩🏽‍💼🕵🏿、元、明本並作“搪揬”。

字或作“搪突”,《大寶積經》卷13💃🏿:“棄搪揬心🦻🏻。”宋、宮、聖本作“唐突”🗑🧲,元、明本作“搪突”。《佛說離垢施女經》卷1:“所見唐突➾,吾當云何?”宋、宮本作“搪突”,元、明本作“搪揬

字或作“踼突”🗺,《玄應音義》卷9:“踼突🤓:案字宜作搪揬二形🧑🏿‍🏫。”此條為《大智度論》卷16《音義》,檢經文作“或狂逸唐突,或藏竄投擲”,宋🫥、元、明、宮本作“搪揬”🕕。

字或作“湯突”🧑‍🧑‍🧒‍🧒,《玄應音義》卷11🤽🏼‍♂️:“排湯:謂湯突也。”《摩訶僧祇律》卷21:“越持熱器來湯突手面。”宋、元🖇、明、宮本作“搪突”👂🏿。《俱舍論記》卷9✯❕:“王夢見有一獼猴身塗糞穢湯突己。”甲本作“搪揬”。《俱舍論疏》卷9同,甲🏄🏿‍♂️、乙本誤作“傷突”。

字或作“盪突”、“蕩突”,《廣韻》:“盪🫵🏻,盪突🧝🏻‍♂️。”《可洪音義》卷2:“盪突:上他郎反,下徒骨反🧓🏻。”《龍龕手鑑》👩🏿‍🔧:“盪⬅️,盪突也。”《善見律毘婆沙》卷8✡︎🚣🏼‍♀️:“大眾亂鬧,更相盪突。”中村不折氏藏敦煌寫卷《善惡因果經》卷1:“蛇體從著輕衣盪突佛像中來為人。”《佛說孛經抄》卷1:“譬如大水所蕩突處。”宋、元🛬👞、明、宮本作“盪突”。《大寶積經》卷80:“搪揬如象醉無鉤,或時詐現在山林🍔。”宋、元、明本作“搪突”👩🏼‍🏭,宮本作“盪突”。唐·柳宗元《晉問》:“盪突硉兀,轉騰冒沒🧜🏽,類秦神驅石🧑🏻‍🤝‍🧑🏻,以梁大海。”唐·張嘉貞《石橋銘》序👩🏿‍💻:“蓋以殺怒水之蕩突👨‍🍼,雖懷山而固䕶焉。”

字或作“傏𠊲”🏇🏻、“傏突”🌰,《廣韻》:“傏,傏𠊲♐️,不遜也。”《類篇》:“傏,揬也。” 《可洪音義》卷23👧🏼:“傏突🧖🏼‍♂️:上徒郎反,下徒骨反🍱🏇🏻。”《通鑑》卷168🧑🏼‍🌾:“唐突入雲龍門🪳。”胡三省註:“唐突,《廣韻》作‘傏𠊲’,不遜也👩‍👩‍👧‍👧。今時謂干乘輿者為唐突。”又卷272🧑🏿‍🦲:“戒之曰:‘王鐵槍勇決,乘憤激之氣🙌🏻,必來唐突,宜謹備之👈🏼。”胡三省註🧑‍🦯‍➡️:“《廣韻》‘唐突’作‘傏突’,又作‘盪突’。唐👮🏻‍♀️、盪義同也。”清·吳玉搢《别雅》卷2👷🏼‍♂️:“傏𠊲👐🏻、盪突,唐突也🙅🏼‍♂️。”[81]

字或作“碭突”,漢·馬融《長笛賦》:“犇遯碭突。”梁·簡文帝《筝賦》:“奔電碭突而彌固,嚴風掎拔而無傷。”

字或作“摚突”、“樘突”,唐·杜甫《課伐木》序👩‍🍼:“旅次于小安🪭,山有虎,知禁,恃爪牙之利,必昏黑摚突🕺🏻。”摚,一本作“樘”,一本作“搪”👨🏼‍⚕️。《太平廣記》卷427引唐·張讀《宣室志》:“虎曰:‘我今形變而心甚悟,故有摚突💘🧎‍♀️。’”清·莊履豐、莊鼎铉《古音駢字》續編卷5✍🏽:“碭突、傏𠊲👨‍👧、唐突👨🏽‍⚖️、搪揬🧏🏻‍♂️、摚揬🤷🏽、盪𠊲,六同。”

字或作“棠突”🔜,敦煌寫卷S.4407《說八關齋文》:“棠突聖賢😻,陵蔑囗囗🙏🏽。”曾良曰👮🏼‍♀️:“‘棠突’為抵觸義🛖,今寫作‘唐突’、‘堂突’……‘棠突’為同義並列複詞。”所說是也😥;但又謂“‘棠’、‘唐’🕵🏽‍♀️💁🏽、‘堂’均是借音……象棖🛖、掁、敞、摚🪧、𢿽等寫法,應該與‘朾’字同源’”🫸🏽,徐時儀從之[82],似可商。

字或作“塘揬”,《釋門正統》卷1💅🏿💅🏿:“質疑問難👰🏼‍♀️,塘揬玄門。”

字或倒作“䃐磄”、“突盪”、“突蕩”☕️,《魏書·陽固傳》《演賾賦》💇🏿:“眺恒碣之䃐磄🛠。”宋·梅堯臣《風異賦》:“逡巡則赤埃赭霧,突盪奔馳。陽精失色,白晝如晦🧎🏻‍♂️‍➡️。”宋·朱松《試館職策一道》:“突蕩衝擊,分裂四出。”宋·李流謙《送虞參政序》🤽🏻‍♂️:“跳踉突蕩。”《漢語大詞典》釋“突盪”為“劇烈動盪”👊🏿,失之💧。

“盪突”為本字,猶言抵觸、衝撞,同義連文📡,其餘字形皆為借字。清·翟灝《通俗編》卷14💂🏻‍♀️:“摚與碭皆唐之通用字。”[83]以“唐”為本字🖊,則失考矣。《廣雅》🌅:“觸🪔、冒🥒、搪、𢿵、衝,揬也⬜️。”《集韻》🚣🏽、《類篇》👩🏿‍🦲👩🏼‍🦰:“揬🏭,搪揬,觸也。”《後漢書·岑彭傳》李賢注:“冒突🙌🏼,取其觸冒而唐突也🔳。”《文選·長笛賦》:“耾碭駭以奮肆。”李善註🧜🏽👨🏽‍✈️:“碭,突也。”又《西京賦》👩🏿‍🏭:“騤瞿奔觸🧕🏻。”薛綜注:“奔觸,唐突也。”又《魯靈光殿賦》🧑🏽‍⚖️:“盜賊奔突𓀛。”張載注:“唐突也。”明·朱謀㙔《駢雅》卷2:“唐突🚮,抵觸也🌧。”[84]皆其證。

錢坫曰🌝:“《說文》:‘逮🫱🏼,唐逮🧼,及也😑。’今有搪揬之語。《後漢書》‘水所唐突’,是言水之所及,蓋借突爲逮。”[85]黃侃曰:“唐突是唐逮之轉。”[86]二氏說失之©️。

 

五✡︎、“團欒”考

《玄應音義》卷4:“團欒🈴🩳:團圓也🧘🏽‍♀️。圓匝也。”《慧琳音義》卷43作“團圓周匝也”。《玄應音義》卷19、《慧琳》卷56:“團欒:猶團圓也👲🥥,圓帀也。”《慧琳音義》卷35:“團欒:俗語也,即團圓也。”

本作“團圝”,《玉篇》:“圝,團圝也。”《廣韻》⛎:“圝,團圝✅,圓也。”《可洪音義》卷8:“團欒🧖🏿‍♂️:圓也,正作圝🛀🏼。”又卷1422:“團欒:正作圝🎓。”“團圝”當為同義連文,《說文》:“團,圜也🧊🩷。”《類篇》👩🏼‍🦳:“圝,圜也。”《希麟音義》卷5:“團圝✝️:上徒官反🌼,《切韻》:‘團圓也。’下落官反,《切韻》🤸🏼‍♀️:‘團圝也。’《字書》:‘圝亦團也。’”《龍龕手鑑》🛻:“圝,團圓也。”《集古今佛道論衡》卷4🧑🏽‍🎄:“解義亦團欒。”宋🧑🏽‍🦳、元、明、宮本作“團圝”🏂🏻🩹。《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卷1:“身相圓滿,不太肥📍,不太瘦❌,亦不乾悴,爪如赤銅🕵🏼‍♀️🐕,踝骨平滿,身形長大,肌膚潔白🧑🏿‍🍼,不太團圝🥒,齒不疎黑,眼目不睞🛳,亦不黃綠。”宋、元、明、乙本作“團欒”。

或作“團圞”🈳,唐·杜荀鶴《亂後山中作》:“兄弟團圞樂,羇孤遠近歸🕷。”《太平廣記》卷255引《御史臺記》🤯:“飄風忽起團圞旋♕,倒地還如著腳䭔。”宋·釋覺範《石門文字禪》卷4:“心如旋磨驢,日夜團圞轉👳🏿‍♀️。”

或作“團巒”🦁,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66《閒居録》:“北行望一山,團巒與衆峰不同,土人謂之聖嶺。”明·李賢《明一統志》卷35🧏‍♀️:“團巒山👲👸🏻,在兩當縣境,山峰聳秀。”   

或作“團孌”,明·劉麟《與喬白巖》:“夫以凡下細人,如此而歸🧚🏿,將與西溪南原東橋藥物團孌🧖🏽,丘園順適⏮,死則同情,生無愧也⛎。”

或作“團亂”🏉,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53《舞曲歌辭》解題云:“開元中,又有涼州緑腰、蘇合香◀️、屈柘枝、團亂旋,甘州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半社渠借席烏夜啼之屬🖤,謂之軟舞。”明·胡震亨《唐音癸籖》卷14:“舞曲💶:團亂旋。”自注🪜:“一作團圓旋。”

或作“團攣”💂🏿❄️,《何典》第2回:“自然生副搓得團攣捏得扁的糯米心腸。”

或謂“團欒”合音為“團”🥃,此說失之。《六書故》™️:“欒🟥,又借為團欒,俗語🪻。團欒👊🏽、突欒,皆合之為團也🏋🏽‍♂️。” “突欒”、“剔欒”則為“團”之分音,《六書故》:“團💍,今人謂之突欒👩🏿‍🚒⛹🏽‍♂️,突欒之合為團。”宋·宋祁《宋景文筆記》卷上《釋俗》:“孫炎作反切語,本出於俚俗🦹🏻‍♀️,常言尚數百種,故謂……團曰突欒……不可勝舉……國朝林逋詩云:‘團欒空遶百千回’,是不曉俚人反語🚶🏻‍➡️🔍,逋雖變突為團,亦其謬也。”明·焦竑《俗書刊誤》卷5《略記字義》:“古語有二聲合為一字者,此切字之始也。如……剔欒為團🕺,皆里巷常談💓🤚,不可勝舉🧵。林和靖詩云‘團欒空繞百千回’👊🏿,是不知反切🦀,改剔為團🆙,失其旨矣💁🏼‍♂️🧗🏻‍♂️。”[87]

或作“突圞”,音衍為“踢突圞”⚇、“剔突圝”🌏,《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36:“巨靈擡手擘不破👍🏿,始信從前踢突圞🙅🏽‍♀️。”考《續古尊宿語要》卷3:“以兩手,畫一圓相,擘開,捺膝云:‘渾崙擘不破🔬。’”“踢突圞”即狀渾崙之相也。《雪峰義存禪師語錄》卷2☝️:“冬瓜長儱侗🧽,葫蘆剔突圝😷。”清·范寅《越諺》卷下:“所謂‘梁上梁下’、‘柏上柏下’、‘埋上埋下’者,形如摺扇張面,接塘之沙猶窄💆🏿,濱海之漲🐖,突圞轉也🔏🚧。”[88]清·翟灝《通俗編》卷34:“今之俚俗有所謂‘突圞轉’🚘,猶循于古。”[89]

 

六、“俾倪”考

1💇🏼‍♂️、“俾倪”有四義,一為傾側不正、邪視;二為女牆;三為側擊聲👄;四為車名或車具名🧜🏽‍♀️。

1.1、義為傾側不正、邪視。

《史記·信陵君傳》:“俾倪,故久立。”《正義》⛽️:“俾倪🧗🏻‍♂️,不正視也。”《集韻》🕵️‍♂️:“俾、睥:俾倪,邪視,或从目。”

字或作“睥睨”,《廣韻》🤳🧚:“睨🧷🥠,睥睨。”《增韻》🧑🏿‍🏫:“睥睨🥟,邪視。”上引《史記》例🏄🏿‍♀️🐿,《白帖》卷44、《通鑑》卷5、《通志》卷94作“睥睨”🏄‍♂️,胡三省註:“睥睨,不正視也👼🏿。”

字或作“辟倪”👫🏼、“辟睨”、“僻倪”、“辟聣”🦋🔬,《史記·魏其武安侯傳》🥚:“辟倪兩宮間。”《索隱》引《埤倉》🕞:“睥睨🏃‍♂️‍➡️,邪視也。”《漢書·灌夫傳》作“辟睨”,顏師古注:“辟睨,傍視也。本作‘䁹睨’🦈。”宋·婁機《班馬字類》卷4引作“僻倪”♈️。宋·吕祖謙《大事記解題》卷12引作“辟聣”,《記纂淵海》卷50引作“睥睨”。“辟”🧑‍🤝‍🧑👩‍🎤、“僻”為“睥”借音字。“聣”為“睨”借音字[90]

字或作“䁹睨”💛、“俾睨”🍵、“睥聣”😔,《集韻》:“睥,睥睨,視也🫷🏼👩🏼‍🏭,或作俾🌈、䁹、辟🪑👧🏽。”《宋書·劉湛傳》:“䁹睨兩宫🏊🏽。”又《周朗傳》:“尚方今造一物🦸🏻‍♀️,小民明已睥睨👰;宮中朝制一衣,庶家晚已裁學🏄🏿。”《通鑑》卷127、《通鑑總類》卷9並作“䁹睨”,胡三省註:“䁹與睥同🍏。”

字或作“䁹盻”,《類聚》卷9宋·謝惠連《汛南湖至石帆詩》🖥:“登陟苦跋涉🤽,䁹盻樂心耳。”[91]《廣韻》“盻”、“睨”並讀五計切,同音通假[92]

字或作“睥聣”,唐·李德裕《幽州紀聖功碑銘》:“其来也🤦🏽‍♂️,瀰漫隂山🦊,睥睨髙闕🔤。”《文苑英華》卷871作“䁹睨”👨🏽‍✈️,注🧑🏿‍🦲:“二本作‘俾睨’。”《唐文粹》卷59作“睥聣”💎。唐·張彦遠《法書要録》卷9:“曾不睥聣競巧。”明·梁寅《公莫舞》🛕:“使一夫睥聣而相攻。”

字或作“聛聣”,《周禮·龜人》鄭注:“左倪靁,右倪若。”唐·賈公彦疏:“……故不能長前後而頭向左相聛聣然……故亦不長前後而頭向右聛聣然🧑‍🦼。”明·王介之《春秋四傳質》卷下🌠:“聛聣中國,欲剪滅之📳🤷🏻。”“聛”為“睥”借音字。

字或作“聛睨”,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146:“前此獨無敢聛睨者。”宋·蒲宗孟《老蘇先生祭文》:“談笑聛睨兮,若無巧匠。”《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别集卷79引王延壽《王孫賦》:“時遼落以蕭索👩🏻‍💻,乍聛睨以容與。”《初學記》卷29、《古文苑》卷6引並作“睥睨”。明·李先芳《宜春臺》🧛🏼‍♂️:“春臺獨上俯千家🧙🏿,聛睨風髙起曙鴉🪭。”明·黄道周《緇衣集傳》卷4:“有太廟齋郎方軫者,上書言蔡京聛睨社稷,内懐不道。”

字或作“卑耳”、“辟耳”、“辟咡”,《國語·齊語》:“縣車束馬,踰大行與辟耳之谿。”《管子·封禪》、《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並作“卑耳之山”《集解》引韋昭曰:“卑耳即《齊語》所謂辟耳。”《索隱》:“辟音僻👩‍👩‍👧‍👧。”宋·宋庠《國語補音》:“卑、辟聲近🪭,二音並通🤵🏽。”《禮記·曲禮上》🧑:“負劍辟咡詔之。”鄭注🖖:“辟咡詔之🛀🏽👨🏿‍🍳,謂傾頭與語🤒。口旁曰咡💅。”又《少儀》:“有問焉🩸,則辟咡而對。”朱駿聲曰:“按:猶俾倪🤱🏻,近視也。”[93]辟咡猶言傾側也。

明·方以智《通雅》卷7:“辟倪,通作‘俾倪’💇、‘陴隦’、‘睥睨’、‘壀堄’🚰。”[94]明·朱謀㙔《駢雅》卷2:“辟倪👏🏽、睥睨💂、䁹睨🌃,側目也。”[95]

1.2🍡、義為女牆。

《墨子·備城門》👴🏼:“俾倪廣三尺,高二尺五寸🤜🏼。”

字或作“埤𨺙”,《墨子·號令》:“其兩旁髙丈為埤𨺙。”畢沅曰:“𨺙當為倪🏋🏿。”[96]岑仲勉曰🚵🏻‍♂️⛹️‍♂️:“‘埤𨺙’同‘俾倪’🌑。”[97]

字或作“僻倪”、“睥睨”,《左傳·宣公十二年》:“陴者皆哭🍕。”杜注:“陴🤵🏼‍♂️,城上僻倪。”孔疏🪒:“僻倪者,看視之名。”《御覽》卷317引作“陴,城上睥睨”。

字或作“埤堄”,《廣雅》:“埤堄,女牆也🎲。”王念孫曰:“埤堄,字或作俾倪,或作睥睨,或作僻倪。”[98]《玄應音義》卷23👈🏽、17三引《廣雅》並作“俾倪”💟。《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卷1:“因集多舍巷陌樓閣埤堄却敵,園林池塹,名之為城✈️。”宋本作“俾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8:“其牆堅厚,却敵樓櫓,埤堄寮窓🚲💁‍♂️,並皆嚴備。”宋👩🏼‍💼、元、明👑🧜🏿‍♀️、宮本作“睥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3:“閻浮檀金種種眾寶,而為埤堄。”和本作“睥睨”。

字或作“陴倪”🎪,《左傳·宣公十二年》孔疏引《廣雅》:“陴倪,女墻也🫄。”

字或作“隦堄”、“䫌”👐🏽、“䑀腉”,獅谷本《慧苑音義》卷上📰⛎:“隦堄:《廣雅》🙎:‘隦堄💆🏼,女墻也。’按賈注《國語》隦字作埤,杜注《左傳》作陴,《廣雅》作隦,籀文作。今經本作俾倪字者🎳。又有䫌及䁹睨之字,並是左右傾首邪視也👩🏿‍🏭🚴‍♀️。或云車中傾視於外也,謂蓋竿也🏝。”《麗》🧜🏻‍♂️、《金》本“䁹睨”作“䑀腉”[99]。《龍龕手鑑》💁🏼‍♂️:“隦,隦堄👵,女墻也。與埤🟤、陴🙆🏻、四同🙁。”《可洪音義》卷25🔬:“俾倪🈁:上步米反,下五禮反。隦堄,同上。”“”🧬、“腉”當為“睨(𧡎)”或體,《可洪音義》卷27“魚腉”,亦作此形。“䑀”涉“腉”類化。

字或作“䫌倪”🙆🏻‍♀️、“𢽛堄”😲、“䫌兒”、“僻”、“堄”,《玄應音義》卷218“俾倪”條並云:“《三蒼》作䫌倪😆,又作𢽛堄二形👅,同◾️。”[100]又卷8:“俾倪”云🪹:“或作䫌倪兩字👨‍🍼,又作𢽛堄二形👒,《字林》同🚑。俾倪,傾側不正也。”䫌倪✋🏿,《永》、《海》、《磧》、《慧琳音義》卷33作“䫌兒”[101]👬🏻;𢽛堄,《慧琳》作“堄”。又卷17:“俾倪:又作𢽛堄,二形同。”《玄應》卷8為《月光童子經》卷1《音義》,檢經文作“𧿽𨁟,低仰如人跪禮之形”⚃,宮本作“俾倪”,明本“僻”。《慧琳音義》卷73:“俾倪:又作堄二形,《三蒼》作䫌倪二形🧝🏽‍♀️,同▶️👩🏼‍🔧。”“𢽛”、“”為“睥”借音字🥽,“堄”為“睨”借音字。

字或作“壀堄”,《慧琳音義》卷38🤛🏽:“俾倪:《考聲》云:‘俾倪🗿,城上女牆也。’正從土作‘壀堄’,或從目作‘睥睨’,音義並同也🟤。”《集韻》🙎👨🏼‍✈️:“壀🦘,壀堄🖖,陴也🏌🏽‍♀️。”又“壀,壀堄,城上垣⛳️,或作埤🌋。”

字或作“陴𨺙”,《說文》:“陴,城上女牆俾倪也👷🏿‍♂️。”俾倪,《繫傳》作“睥睨”🍳,《六書故》引作“陴𨺙”,又云“別作埤”。《阿毘曇毘婆沙論》卷46:“所有樓觀却敵睥睨👩‍🦽‍➡️,種種窓牖皆悉毁壞。”元、明、宮本作“埤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5作“埤堄”,宋、宮本作“陴𨺙”🙋🏻,元、明本作“睥睨”。《頂生王故事經》卷1:“爾時大王頂生遙見城郭樓櫓埤堄👱‍♀️。”宋本作“陴𨺙”。《放光般若經》卷20:“譬如天錦城上臺觀樓閣陴𨺙皆七寶作。”宋👨‍🦼、元👨‍🦼、明本作“埤堄”,宮、聖本作“俾倪”。《續高僧傳》卷4👷🏼‍♀️:“上如陴堄皆甎為之。”宋本作“埤堄”。

字或作“隦𨺙”、“脾腉”,《希麟音義》卷2🏮:“俾倪:《說文》作‘壀堄’又作‘隦𨺙’♤🏮,經本或作‘脾腉’🔲,非也。《大般涅槃經》卷2🪻:“具足種種功德珍寶戒定智慧以為牆塹埤堄。”宫本作“脾腉”🚴。《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45:“埤堄高半由旬🥝。”宮本作“陴𨺙”。《法苑珠林》卷3引同,宋、宮本作“脾腉”🏃‍♂️‍➡️。

字或作“壀蜺”🧔‍♂️,《六書故》:“睥睨,斜目詹相也👨🏼‍✈️。古通作‘俾倪’,亦作‘辟倪’。城上女牆可蔽以䀡敵者,因名睥睨🔫。別作壀蜺🍿。”

1.3、義為側擊聲。

字或作“㪏㪒”、“𢾱㪒”,《玉篇》:“㪏🏇,㪏㪒💩。㪒🍤,㪏㪒。”《廣韻》:“㪒🥴,㪏㪒🧝🏼‍♀️,擊聲🏂🏻。”又“㪒,𢾱㪒皃。”[102]又“㪏🌩,㪏㪒,毁也。”《集韻》:“㪒,㪏㪒👷🏽‍♀️🫷🏼,毁也。”《龍龕手鑑》:“㪒,㪏㪒👝,擊聲也。”清·薛傳均曰:“在人部為俾倪,在攴部為㪏㪒😆,皆與睥睨義同✊。”[103]“㪏㪒”、“俾倪”同源,則當為側擊聲🍮。

1.4、義為車名或車具名。

《急就篇》卷3:“蓋繚俾倪栀縛棠。”顏師古注♗:“俾倪,持蓋之杠,在軾中央👨🏻‍🚒,環為之,所以止蓋弓之前卻也。”《慧苑音義》卷上“今經本作俾倪字者🧱,按《聲類》乃是軾中環持蓋杠者也🆘。”車中之杠可以持以左右邪視🚵,故指持蓋之杠。

字或作“䡟輗”、“䡶輗”🟢、“睥睨”👮🏿‍♂️,《釋名》:“䡟輗🦼,猶袐齧也,在車軸上🦓,正輪之祕齒前却也。”孫詒讓校曰:“‘軸’当作‘軾’👷🏿‍♀️,‘輪’当作‘轑’,‘轑’与‘橑’同👳🏽‍♀️。”[104]《集韻》:“䡟,䡟䡚,車名😵‍💫🧝。”《宋書·五行志》:“桓玄出遊大航南🏃🏻‍♂️‍➡️👨‍💼,飄風飛其䡟輗蓋。”[105]晉·崔豹《古今注》卷上:“曲蓋🤏🏿,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紂,大風折蓋𓀓,太公因折蓋之形而制曲蓋焉。戰國常以賜將帥🏃🏻,自漢朝乘輿用四,謂為䡶輗蓋,有軍號者賜其一也。”《玉海》卷91引之🥡🤦🏼,有注:“唐大駕鹵簿有俾倪十二,今作睥睨💁‍♀️。”《御覽》卷702🫕、《天中記》卷49引《古今注》並作“睥睨”🕞。《新唐書·儀衛志》⏩:“大駕鹵簿……睥睨十二。”《大唐開元禮》卷2🧘🏻👰🏿‍♀️、《通典》卷107😆:“大駕鹵簿……俾倪十二。”《宋史·儀衛志》:“睥睨,如華蓋而小👇。”諸名蓋皆取義於邪視也🔃。專字從車作“䡟輗”🙎🏻、“䡶輗”。朱起鳳曰:“‘䡟輗’作‘俾倪’🎗,同音通假也。”[106]關於其形制,汪少華指出💫💵:“‘䡟輗(俾倪)’與‘傾斜’有關……因而就用‘䡟輗(俾倪)’來指稱處於被環持括約狀態表現為略微曲斜的蓋杠🏅,也指稱這種在車軾中央或車輿某處用以括約固定蓋杠的環或環形構件。”[107]

2.1、考《説文》:“䫌🧏🏻,傾首也。睨,袤2\68視也。𧡎🧗‍♀️,旁視也👨🏼‍💼。”[108]《玄應音義》卷8🚛:“䫌面:《說文》:‘傾頭也。’《蒼頡篇》:‘不正也。’《廣雅》:‘䫌,衺也。’”段玉裁曰🏊‍♀️🍚:“(𧡎、睨)二字音義皆同。”[109]朱駿聲曰🫷🏻:“按(𧡎)當為睨之或體。”[110]二說並是。《楚辭·離騷》朱子《集註》:“睨,旁視也🤳🏼。”《莊子·天下》《釋文》🫅🏿:“李云:‘晲,側視也。’”今閩語猶謂斜視為睨[111]。朱珔曰🎢:“𧡎可為睨之通假🧑🏻‍🦯。”[112]猶隔一間。

“俾倪”本字當作“䫌睨(𧡎)”🚶‍♀️,謂傾首袤2\68視也🥋。專字從目作“睥睨”,《廣雅》:“睥睨,視也🧜🏻‍♂️。”《淮南子·修務篇》:“則布衣韋帶之人過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玄應音義》卷8“俾倪”條🔢、“䫌面”條二引《淮南子》並作“左䫌右倪”,《慧琳音義》卷53“睥睨”條引《淮南子》作“左睥右睨也”👰🏼。《玉篇》:“睥,左睥右睨。”亦當為暗引《淮南子》↖️。宋·賈昌朝《羣經音辨》卷3:“倪,顧視也。”可證字從目、從人🥚、從頁一也。

段玉裁曰🍌:“俾倪曡韵字,或作‘睥睨’👬🏼,或作‘埤堄’,皆俗字。城上爲小牆,作孔穴可以窺外,謂之俾倪。”[113]城上小牆可依以候望🏷♥️、窺視,故謂女墻為“俾倪”,專字從土🧜🏿,或從𨸏。《釋名》🗿:“城上垣曰睥睨,言於其孔中睥睨非常也。亦曰陴🏗🍚。陴👓,禆也𓀋🤟🏻,言禆助城之高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孔疏引上句作“城上垣曰陴🫸🏻,言於其孔中俾倪非常也”。上說“睥睨非常”是也🧑🏿‍🦳,下說“禆助城高”則失之。《慧琳音義》卷25🍓:“俾倪:《玉篇》又作‘隦堄’……今詳此字有其二種🪟,一者伺候,二者垣墻。垣墻不合從人,伺候豈宜從土✍🏽。若是垣墻🚈,應為‘埤堄’;若取伺候,應作‘俾倪’。兩文二義,不失諸宗故也。”又卷74:“睥睨:經從人作‘俾倪’,非之也⏩。”慧琳知有二義𓀚,而不知二義之間的聯繫,必以“俾倪”為非🛑,則未達一間也🐐。

2.2、考《説文》⚀:“倪,俾也🌭。俾,益也🍿🚣🏽。”“倪俾”之俾當假借為䫌🛗,“俾益”之俾當假借為朇💦,《説文》:“朇,益也。”“倪”本義當訓傾側🎢,特指袤2\68視。《廣雅》:“䫌、倪🏄‍♀️,衺也👩🏼‍🎤。”《篆隸萬象名義》:“倪,倪也,衺也。”[114]《爾雅》:“龜左倪不類🙏🏽,右倪不若。”《釋文》:“倪🧔🏿‍♂️,本作睨*️⃣。”郭注:“左倪,行頭左庳🧕,今江東所謂左食者。右倪🙆‍♀️,行頭右庳,爲右食。”邢昺疏:“案賈公彦說《周禮》以倪爲睥睨,則左倪右倪是左顧右顧也。郭氏以庳解倪👐🏻,及云今江東所謂左食者⛵️,皆以時驗而言也。”段玉裁曰🏤:“俾亦作庳,皆非是。其字正當作䫌🍂。”[115]庳假借為䫌✌🏻👩🏿‍🚒,郭氏倪訓庳🤸🏿,正可印證《説文》“倪😥,俾也”之訓。《莊子·馬蹄》:“馬知介倪。”《釋文》:“李云:‘介倪,猶睥睨也🙍🏽‍♀️。’”王念孫曰🦑:“是凡言䫌🧿、倪者,皆衺之義也。”又曰:“俾之言庳也👂🏻,倪亦庳也。”[116]桂馥曰🥵:“俾也者,謂俾倪也。本書:‘陴,城上女牆俾倪也👨🏻‍🚀。’”[117]錢坫曰💂🏽‍♂️🏂🏻:“應是俾倪也。”[118]黃侃曰:“倪同睨、𧡎。”又曰:“睨同倪👸🏽、𧡎👣。𧡎同倪🚶🏻‍♀️、睨。”[119]斯為得之。

《集韻》:“倪,俾益也🪛。”段玉裁曰:“然則倪亦訓益也。”[120]《集韻》🚃、段氏以為“倪🔕、俾”二字互訓,誤矣。段氏“䫌”字條知“俾”、“庳”當作“䫌”🥰,而于“倪”字條則昧而不知。信矣!古書之難讀也。遍稽群書,“倪”無“俾益”之訓。徐灝曰:“段訓倪為益🌩,大繆。《孟子》之‘旄倪’即此字👼🏼,本字與‘嫛婗’之婗字異義同🌒。”[121]吳楚曰:“段注謂倪亦訓益👨🏼‍🎤,此大不然。倪字從人兒🫲🏽,猶俾從人卑,與僮字意並同,是倪亦訓使也,故俾、倪二字互訓。”[122]二氏謂段注誤,得之;而謂即“婗”字,“小僮”之義,則亦未是。王筠曰:“小徐本俾◻️、倪二篆不連🧑‍🦯‍➡️,《玉篇》亦遠隔。其說倪字曰:‘《莊子》云👨🏻‍🏭:“和之以天倪。”倪🥱,自然之分也。’《廣韻》同。恐本注‘俾也’是傳譌,當闕之。”[123]王氏知“倪”無“俾益”之訓,因疑《説文》字誤🤽🏼,故闕之。朱駿聲曰📜:“按:‘俾’下云🙋🏿‍♀️:‘益也。一曰門侍人。’《莊子·齊物論》:‘和之以天倪。’李注✋🏽:‘分也✊🏼。’似與益義為近。按:俾倪者曡韻連語。猶衺視之為睥睨,女墻之為埤堄,本無正字🥒。未審許意何屬也。疑頤指氣使之意🏂🏽。”[124]朱氏謂《莊子》“天倪”與“益”義為近,未得🔳;又疑頤指氣使之意,亦為無據🕞👮🏽‍♀️。

 

 

 



[1]章太炎《國故論衡·小學略說》🔝🧎,龐俊、郭誠永《國故論衡疏證》,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6頁。

[2]徐復《〈廣雅詁林〉前言》🍌,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頁🧑🏿‍🏭。

[3]蔣禮鴻《蔣禮鴻自傳》😆,《文獻》1980年第3期🏄‍♀️,收入《蔣禮鴻集》第6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5頁。

[4]閻崇璩《敦煌變文詞語彙釋》🤶🏄🏻‍♀️,大東文化大學中國語大辭典編纂室資料單刊VI👨,昭和58年版👳🏽‍♂️,第226頁。

[5]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入《蔣禮鴻集》卷1,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323頁🚦。

[6]潘重規《敦煌變文新書》👳🏻,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第1076頁👩‍🏫🤸🏽。

[7]項楚《敦煌變文選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27頁。

[8]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92頁。

[9]《玄應音義》海山仙館叢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磧砂大藏經本收入《大藏經》第9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永樂南藏本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7册,中華書局1993年版。

[10]宋、元、明、本“馳”作“騷”💇🏿‍♂️,是也。

[11]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06頁。

[12]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印行,第258頁。

[13]“咍臺”同“咍㘆”、“𠷂㘆”🧑🏻‍🏭,睡息聲🛅。參見蕭旭《〈世說新語〉吳方言例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78--1379頁。

[14]桂馥《札樸》,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70頁。

[15]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頁。

[16]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411頁。

[17]《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7268頁。

[18]郭在貽《敦煌變文集校議》🫳🏼,收入《郭在貽文集》卷2,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59頁🛃。

[19]《禮記·檀弓下》:“不沒其身。”《國語·晉語八》“沒”作“免”。此“沒”、“免(勉)”相通之證。

《老子》第13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昩。”昩,遂州龍興觀碑作“忽”,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作“𢗘”。《史記·孝武本紀》:“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漢書·郊祀志》作“昒爽”,顏師古注🍈:“昒音忽♡。”此“未”、“勿”相通之證。

[20]《戰國策·趙策四》:“沒死以聞。”《戰國縱橫家書》♡、《史記·趙世家》“沒”作“昧”。此“未”🍦、“沒”相通之證。

[21]《可洪音義》卷8:“僶末🐷🦓:上彌忍反,俛強作也🚆。”亦誤作“末”。

[22]朱謀㙔《駢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8頁。

[23]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4👩🏻‍🦽‍➡️、1091頁。又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338頁。

[2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6頁。

[2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416頁。《論語·述而》之“文莫”🌛🐲,明·楊慎《丹鉛總録》卷15引晉·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勉強為文莫🏊🏼‍♀️。”又引陳騤《雜識》:“《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勉,若云努力者🦜,謂之侔莫🏊‍♂️。’”劉台拱🏊🏽‍♀️、劉寶楠申證之。劉台拱《論語駢枝》💻、劉寶楠《論語正義》🤔,轉引自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499頁。朱駿聲曰🫥📎:“文莫💃🏼,按:猶忞慔。”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第777頁。阮元曰⚾️:“《方言》:‘侔莫,强也。’‘侔莫’即‘黽勉’之轉音👀。《方言》之‘侔莫’,即《論語》之‘文莫’(‘文莫’二字為句,與‘聽訟,吾猶人也’‘聽訟’二字為句同。)劉端臨曰⁉️:‘文莫吾猶人也⛹🏿,猶曰黽勉吾猶人也。’後人不解孔子之語,讀‘文’為句,誤矣👩🏻‍🦽。”阮元《揅經室一集》卷1《釋門》,收入《四部叢刊集部初編》。諸說並是也🙎。何晏《集解》:“莫,無也。文無者,猶俗言文不也🏃🏻‍➡️。”皇侃疏🫲🏻:“文👨‍👨‍👧‍👧,文章也👟。莫,無也,無猶不也。”朱熹注:“莫,疑詞🧨。”以“莫”屬下句。裴學海從朱注💅🏽,謂“莫猶或也”,以訓“黽勉”未允,徐仁甫說同。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865頁。徐仁甫《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5頁🙃。吳承仕謂“莫”猶言“大約”,亦從朱注。楊伯峻采吳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6頁👩🏿‍💼。俞正燮謂“莫”為語詞,屬上句⛄️🧑。俞正燮《癸巳存稿》卷3👲🏻🙍🏼,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14册,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頁。胡紹勳謂“莫”訓定,屬下句。胡紹勳《四書拾義》,轉引自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499頁🤲🏽。諸說皆非。王引之曰:“‘莫’蓋‘其’之誤。”王引之《經義述聞》卷32,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79頁♋️。王氏改字👼,尤為失之👨🏽‍🔬。定州漢簡本作“幕”🧑🏻‍🍼🛗,即“莫”借字🗡,可證“莫”字不誤。

[26]孫德宣《聯綿字淺說》👟,《輔仁學志》111♑️、2期合刊,1942年。《說文》無“忞慔”連文之例,孫說蓋據朱駿聲“文莫猶忞慔”之說。

[27]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頁。

[28]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頁。

[29]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年版🖕,第3426頁。

[30]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頁。

[31]周秉鈞《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版,第215頁。

[32]于省吾《尚書新證》卷4💓,《雙劍誃群經新證》☞,上海書店1999年版,第119頁。

[33]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668頁📆🤪。

[34]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頁👨‍🍳。

[35]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5,阮元嘉慶九年自刊本。关于“蔑曆”的討論,還可參看以下文獻👩🏻‍🎤:于省吾《釋“蔑曆”》🎅🏼,《吉林大學學報》1956年第2期。趙光賢《釋“蔑曆”》,《歷史研究》1956年第11期。唐蘭《“蔑曆”新詁》,《文物》1979年第5期🤷🏿‍♂️。邱德修《商周金文“蔑曆”初探》,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版。張光裕:《新見曶鼎銘文對金文研究的意義》,《文物》2000年第6期。晁福林《金文“蔑曆”與西周勉勵制度》,《歷史研究》20081期。

[36]伏海翔《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1130號。

[37]羅福頤《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620360號。

[38]蕭毅《“麋亡”印釋》,《中國文字》新26期,2002年。

[39]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頁。

[40]物雙松《讀韓非子》,轉引自張覺《韓非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7頁。

[41]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07--1408頁。朱氏又謂《抱朴子外篇·勗學》🫷🏿:“是以聖賢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之“罔莫”亦同,云👩🏿‍🦳:“‘罔莫’亦即‘文莫’,文⟹、罔聲之轉🧑🏻‍⚖️🕢。”蕭毅從之。蕭毅《“麋亡”印釋》🤗➙,《中國文字》新26期,2002年。此說未是♟👨‍🦼。盧本“罔莫”作“罔不”,義同。

[42]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0頁🏇🏻。

[4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08頁。

[44]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頁。

[45]耿銘《佛經中“俛仰”一詞音義考》👨‍💼,收入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佛經音義研究論文集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130頁。

[46]轉引自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02頁👩🏻‍🏫。

[47]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0--131頁。

[48]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60頁。

[49]劉師培《莊子斠補》,收入《劉申叔遺書》𓀌,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89頁。

[50]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200頁。

[51]劉文典《莊子補正》,收入《劉文典全集(2)》🧑🏻‍🎓,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58頁➔。

[52]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4🧾,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據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影印🖊,第2頁🧗🏼。

[53]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3頁。

[54]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8頁。

[55]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53頁。

[56]錢大昭《漢書辨疑》,收入徐蜀《兩漢書訂補文獻彙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頁🙎‍♂️。

[57]朱謀㙔《駢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6頁。

[58]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9頁。

[59]朱謀㙔《駢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6頁🔚。

[60]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51頁🗃。

[61]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頁⚱️。

[62]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4謂《說文》有“連上篆字為句”例😻,上海書店1983年據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影印📓,第63頁。此當連篆讀之🈂️,故補一“夗”字。《玉篇》、《集韻》、《類篇》🦴👇🏿、《六書故》引《說文》並作“轉臥也”,皆未得其讀。《六書本義》🤾🏼‍♂️:“夗,夗轉卧反側也㊙️。”朱駿聲已補作“夗轉臥也”🤝👩🏿‍🏫,云“夗轉疊韻,猶輾轉也”🧛🏽‍♀️。王筠曰👩🏻‍🍳:“‘夗轉’即‘宛轉’🤸🎐。”錢坫曰:“言夗轉者臥也。”徐灝曰:“‘夗轉’二字聯文🤘。”皆是也。段玉裁曰:“謂轉身臥也。”桂馥曰👩🏿‍🦱:“轉臥也者,轉謂周轉也。”皆失之🔮。並轉引自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006--7007頁👥。

[63]姜亮夫《楚辭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0--422頁。

[64]朱謀㙔《駢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7頁🧏🏿‍♀️。

[65]陳第《毛詩古音攷》🤸‍♂️🆒,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08頁。

[66]姜亮夫《楚辭通故(三)》⛅️,收入《姜亮夫全集》卷3😅,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1頁。姜氏又謂“聲轉則為委移、委蛇、委隋🙇🏻、逶迆”等🧣,姜說又見《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第290--297頁🍋。此文未及“逶迆”🧛🏽‍♂️,另參見蕭旭《<說文> “委,委隨也”義疏》🫗,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414--1419頁。

[67]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0頁。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又謂“‘婉约’亦一聲之變也”,第295頁。茲所不從🍹。

[68]符定一《聯緜字典》,中華書局1954年版,申集第199頁👩🏼‍💼。

[69]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頁。

[7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20頁。

[71]黃侃《說文同文》,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8頁👩🏿‍🎤。

[72]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10頁。

[73]《文選·蘇武詩》李善註引《毛詩》亦作“嬿婉”🆘。

[74]“燕婉”為毛詩𓀒,陳奐⛹🏻‍♂️、胡承珙謂“嬿婉”為韓詩🦈,“䁙婉”為齊、魯詩👩🏽‍🦱。陳奐《詩毛氏傳疏》,中國書店1984年據漱芳齋1851年版影印本;胡承珙《毛詩後箋》🐛,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221頁。王先謙謂“嬿婉”為韓、魯詩🙍🏼‍♂️,“䁙婉”為齊詩👩🏻‍✈️,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10頁。

[75]出處同上注🔅。

[76]王育《<說文>引詩辯證》,轉引自劉毓慶等撰《詩義稽考》🧱✵,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9頁🥹。

[77]龐光華《<毛詩·新臺>講疏》🚵🏿‍♀️,未刊稿。

[78]朱彬《經傳考證》卷4,收入阮元《清經解》🚆,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82頁💇‍♂️。《玉篇》:“睍,目出皃🫴🏼,《詩》云🐶😕:‘睍睆黃鳥🤑。’睆㊙️,出目皃🙇🏻‍♂️。”《六書故》🧑🏿‍✈️:“睍睆🍜,目圜轉也……言其音之圜轉也👩🏼‍🚀。”朱熹《詩經集傳》:“睍睆🧑🏿‍🚀,清和圓轉之意。”明·朱謀㙔《詩故》卷2:“睍睆🍍,當作‘睆睆’🍬,羽毛光華貌😴。傳寫之誤也🧑🏽‍⚕️👆🏿。《韓詩傳》作‘簡簡’🖥🧗‍♂️。”與毛異,錄以備考。朱謀㙔《詩故》,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06册⇾,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印行🏜,第820頁🚰。《御覽》卷923引《韓詩》作“簡簡”⭕️,明·方以智《通雅》卷9:“‘簡簡’則因‘睍睆’睍字之音而誤記也。”姜亮夫則曰:“(‘簡簡’)蓋深喉淺喉之混,或三家之說也🌖。”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頁🏯。

[79]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319頁👋🏿。

[80]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版,第470頁。

 

[81]吳玉搢輯👷🏿、許瀚校勘《别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58頁。

[82]參見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頁。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78頁🧑🏽‍✈️。

[83]翟灝《通俗編》,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2頁。

[84]朱謀㙔《駢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9頁✌🏼🏥。

[85]錢坫《說文解字斠詮》🪀,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501頁。

[86]黃侃《說文解字斠詮箋識》,收入黃侃《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37頁🧙🏼‍♀️🤕。

[87]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卷27、宋·吳箕《常談》、宋·孫奕《示兒編》卷22、宋·朱輔《溪蠻叢笑》、宋·洪邁《容齋三筆》卷16、宋·魏了翁《經外雜抄》卷2🤸🏽‍♂️、明·李詡《戒菴老人漫筆》卷5《今古方言大略》🤸🏻‍♂️、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25《委巷叢談》並謂“突欒為團”。

[88]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頁。

[89]翟灝《通俗編》🧔🏽‍♂️,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5頁。

[90]魏·嵇康《琴賦》:“邪聣崑崙,俯闞海湄。”《文選》作“睨”。

[91]《會稽志》卷20、《古詩紀》卷59誤作“䁹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71誤作“䁹眄”。

[92]《戰國策·韓策二》🥢:“韓挾齊魏以盻楚👨🏿‍✈️。”鮑彪注🙌🏻🐿:“盻,睥睨也。”吳師道《補正》🧑‍🦽:“盻👰‍♀️🦚,恨視也。”鮑說是,盻讀為睨。吳以本字說之,未得🛕。《史記·韓世家》“盻”作“圍”,別一義👨🏻‍🚒。

[9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36頁。

[94]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頁🟥。“陴隦”疑當作“陴𨺙”🍱🚣🏼‍♀️、“隦𨺙”🏄🏿。

[95]朱謀㙔《駢雅》⏱,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8頁。

[96]轉引自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70頁💍。

[97]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36頁💱。

[98]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37頁。

[99]慧苑《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高麗藏本、金藏廣勝寺本並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9冊,中華書局1993年版🦓。簡稱為《麗》、《金》🫳🏿。《慧琳音義》卷21同👐🏽,所據《慧琳音義》為高麗藏本,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7--59冊,中華書局1993年版。下同🧙‍♀️。

[100]所據《玄應音義》為高麗藏本,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7册,中華書局1993年版。下同。

[101]《玄應音義》永樂南藏本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7册,中華書局1993年版🌁。海山仙館叢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8冊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磧砂大藏經本收入《大藏經》第9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分別簡稱為《永》🙇🏿‍♂️、《海》、《磧》。

[102]余迺永《校堪記》:“元本、明本皃字作‘毁’⛲️。楝亭本作‘毁也’👨🏼‍🎓。”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4頁。

[103]薛傳均《說文答問疏證》,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661頁。

[104]孫詒讓《札迻》,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66頁。又見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180頁👩🏿‍🦲。

[105]《晉書·五行志》同。

[106]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0頁。

[107]汪少華《“䡟輗”考》🤼,《語言研究》2002年第4期;收入《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41頁。

[108]《繫傳》作“𧡎⚆🙅🏽‍♂️,內視也”,誤👂。《集韻》、《類篇》引《説文》及《玉篇》並作“旁視”🏌🏽‍♀️。

[10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頁⚖️。

[11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22頁🚣🏿‍♀️。

[111]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533頁。

[112]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488頁。

[1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36頁。

[114]呂浩曰:“‘倪也’與字頭同⛹️💀,疑為‘俾也’之誤🐘。”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學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736頁。“倪也”也可能是“睨也”之誤👨🏿‍🏫。

[11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1頁。

[116]王念孙《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536頁🧚🏿。

[117]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696頁。

[118]錢坫《說文解字斠詮》,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109頁。

[119]黃侃《說文同文》💇🏿‍♀️,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15257頁。

[12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6頁。

[121]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108頁。

[122]吳楚《說文染指》✍🏿,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7211頁🧑🏿‍🦲。

[123]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99頁🌨💇。

[12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22頁🦸🏻‍♀️。

 

 

附記🪑🧑🏼:此文於20109月提交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師大),曾良教授提交的論文,也討論了“頗我”一詞🌞,讀者可以參看《論文集》(即出)。新得楊寶忠教授《疑難字續考》(中華書局2011)🚣🏽‍♂️👔,楊著第220—221頁也考察了此詞。可謂不謀而合者也✢🫵🏻。雖然三者所用語料皆大致相同,但我喜“求本字,探語源”,故此次刊佈拙文♐️,保留“頗我”條。

 



 

本文為提交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上海)的會議論文。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8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0921蕭旭:唐五代佛經音義書同源詞例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小狐 在 2011/8/15 17:16:24 评价道👯:第1楼

    或作“突圞”,音衍為“踢突圞”✋🏻、“剔突圝……[88]清·翟灝《通俗編》卷34:“今之俚俗有所謂‘突圞轉’👇🏽,猶循于古。”[89]

    ————————————————

    今俗語所謂:

    提溜轉(比如🔝:與人說話眼睛提溜轉👨🏻‍🦯‍➡️,看上去很精明)

    “提溜圓”(比如🫓:眼珠子瞪得提溜圓),

    似乎與“踢突圞”、“剔突圝”有同源關係🚴‍♀️🍙?

  • 萧旭 在 2011/8/15 18:28:49 评价道📖:第2楼

    提溜,当即吴语之的溜,也言的溜溜圆,《水滸傳》第61 回:“那只船滴溜溜在水面
    上轉♤。”但与“踢突圞”、“剔突圝”有无同源關係,我不懂古音,无法判断。

  • 錦心 在 2011/10/26 13:41:51 评价道:第3楼

    剔/踢是程度副詞,這應該是老梗了啊

  • 墨涸居士 在 2011/10/30 19:08:10 评价道🤹‍♀️⛹🏽‍♂️:第4楼

    萧旭:
    提溜,当即吴语之的溜🧑🏽‍💻,也言的溜溜圆,《水滸傳》第61 回:“那只船滴溜溜在水面
    上轉。”但与“踢突圞”、“剔突圝”有无同源關係,我不懂古音,无法判断🕟。

    不仅吴语如此,山东临沂一带的方言也这么说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3350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