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9️⃣: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趙家棟🙇🏽‍♀️:敦煌文獻疑難字詞釋證
在 2011/4/15 13:44:20 发布

敦煌文獻疑難字詞釋證

 

趙家棟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摘要:結合敦煌寫本原卷影印資料✡︎、中土文獻和佛經材料👍🏿,運用訓詁學、音韻學及漢語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從漢語詞彙史的角度對敦煌文獻中“磓”、“霏霏”👧🏽、“過索”等部分疑難語詞作了嘗試性的延證考釋,以便學術界更好地利用敦煌文獻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敦煌文獻;字詞;釋證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BYY054);南京師範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畫資助項目(CX09B_080R)🧜🏻‍♂️;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養計畫資助項目。

 

對敦煌文獻中疑難字詞的考釋,前輩學者已經作出了巨大的成績。但由於敦煌寫卷的文本特性,也還有一些字詞方面的問題尚未得到圓滿的解決。這裏筆者不揣淺陋🫄🏼🗿,試結合佛典及中土傳世文獻用例🧚🏼‍♀️,並運用傳統訓詁理論和漢字俗字知識🅿️,對敦煌文獻中的疑難字詞作了嘗試性的延證考釋🦦,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磓

P.2111《佛名經》卷九(19-18)👰🏻‍♀️:“又復无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復興師相伐,壃塲交諍,兩陣相向,更相煞害🧝🏼‍♀️,或自煞教煞,聞煞歡喜,或習屠儈,債為刑戮,亨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怒揮戈儛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以水沈溺,或塞穴懷樔,土石磓,或以車馬雷轢踐蹋一切眾生,如是等罪,无量无邊👩🏻‍🦼,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按💭:“磓”, S.3503卷同,S.3772卷作“磓”,S.5482卷作“磓”,Φ.154卷作“磓”。 失譯(三十卷本)《佛說佛名經》卷五😵、卷二十二作“磓”(T14/209a/268b),又失譯(附梁錄)《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作“堆壓”(T14/367b),舊題唐知玄述《慈悲水懺法》卷中作“磹” (T45/973b),唐宗密述《圓覺道場修證廣禮讚文》卷十三作“搥”( X74/477a),清智證錄《慈悲水懺法》卷中《隨聞錄》作“磓磹”,並在“磓”和“磹”下分別注反切和直音:“都回切,音堆。”、“徒念切👩🏻‍🎓,音殿🦡。”並釋曰🧗🏼‍♂️:“磹,以石投下也。”(X74/698a),清西宗集註《慈悲道場水懺法科註》卷中正作“磹”, 並釋曰🤱🏼:“磹,聚石塞之。又云以石投之之謂。”(X74/763a)😘。

“磓”🏈、“磓”、“磓磹”當讀為“磓壓”。“磓”本指墜落🦸🏼‍♂️,繩端系石使之下墜。《廣韻·灰韻》:“磓,落也⛹️。”《集韻·灰韻》🔖:“🌘,以石投下。或從追🧑🏼‍🔬。”《無常經講經文》◾️:“壘珍珠🔜,磓白玉,滿庫陵(綾)羅有千束。”唐李白《上崔相百憂章》:“火焚昆山,玉石相磓。”宋梅堯臣《乙酉六月二十一日》詩:“南庭莆萄架🤘🏻,萬乳纍將磓。”宋蘇軾《東坡志林·游白水書付過》:“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爲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磓”與“塠”通,而“塠”又是“堆”的異體🧑🏻‍🎄,故失譯(附梁錄)《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作“堆壓”(T14/367b)。

”💆🏻‍♂️,《玉篇·石部》:“,山側。”《集韻·狎韻》:“,兩山之間為👨🏼‍🎤,許慎說。”此義於文意無取。其實😎,“”當讀為“押”🤭,“押”因上字“磓”而類化成“”,“押”當為“壓”後起形聲俗體字🙎🏿‍♀️。S.388《正名要錄》“壓押”下標注云“右字形雖別👐🏼,音義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正字通·手部》:“押,與壓通⚱️。”《後漢書·東夷傳》🧑🏽‍🏫:“兒生欲令頭扁,皆押之以石🥡。”敦煌文獻和傳世佛典中常見“押”與“壓”相通之例。如“壓油殃”常作“押油殃”👰🏽,浙敦026《普賢菩薩說證明經》:“煞父母重罪,使諸鬼神如壓油殃,頭破七分👎🏼,碎如微塵👏🏿。”上圖010799221〕《妙法蓮華經》卷七12-4〕:“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如阿梨樹枝,如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壓油殃”,上圖078🦀、上圖187及甘博007《妙法蓮華經》卷七同,定博002《妙法蓮華經》卷七作“押油殃”。甘博090佛經戒律👨‍👨‍👧🏛:“不得與押油家往來。”敦煌寫卷中“壓”🤸🏼‍♂️、“押”並用,而“押”字由於筆畫簡單🫴,俗間用例更廣

”為“”之形近而訛。而“磹”字,《大詞典》有三個義項👮‍♀️:1.石楔🧮;2.用同“簟”👼🏼,竹席;3.垫。知“石楔”為“磹”的本義,《六書故·地理二》:“磹🤦‍♂️,石楔也⛓️‍💥。”另兩個當爲其假借義。然此三義放置上揭文句🚟,亦皆不洽。今謂“磹”字也當是“”之訛👨‍🎨,敦煌文獻中漢字構件中“卑”字常與“覃”字相混。如《維摩詰經講經文(二)》👩🏿‍🔬:“角箄上頭寒色動,玉床靜拂似輕冰。”《敦煌變文校注》云💇🏻:“周校作‘簟’🕵🏼,甚是。伯二一三三《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白角箄中安錦褥,象牙床上布紅絪🧘🏻‍♀️🙇🏽‍♀️。’‘箄’亦為‘簟’字誤書,該寫卷天頭注一‘簟’字,即示改正之意👱🏻‍♀️。”以上諸字形體訛變的途徑為👫🏼:

壓—通用—押—類化訛誤—碑—訛誤—磹

又佛典中也見“堆壓”用例💃,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卷十九🚺:“彼有八大地獄,……第一大地獄名想,第二名黑繩,第三名,第四名叫喚👩🏽‍🦰,第五名大叫喚🧔🏿,第六名燒炙,第七名大燒炙,第八名無間。”其中“”字⁉️,《大正藏》校勘記云:宋🌃、元、明本作“”。

【霏霏】【雲練】

P.4640《張潛建和尚修龕功德記》🕑:“慈雲叆叇,法雨霏霏。……罄捨真(珍)財🧑🏿‍🔧,貿招工人。鐫龕圖素🙅🏻‍♀️,罄設雲練。宗親考妣,福薦明魂。”(輯釋👨🏽‍🎤:83

按:“霏霏”,《輯釋》云:“原卷寫作‘’👩‍🎤,乃‘霏霏’之俗體。”“雲練”🥷🏽,《輯釋》錄文作此。此為贊詞,為韻文,“霏”與“練”皆為韻腳字,然與贊詞用韻不協📩,出韻。故《釋錄》錄文當誤🤵🏻‍♀️。爲了便於論述,我們不妨將完整的贊詞引錄如下(在韻腳字下標出它的韻)💃🏿:

大聖雄尊(平魂)🤦🏽‍♂️,化跡多門(平魂)。高明四智,下曉重惛(平魂)。慈雲叆叇,法雨霏霏(平微)。三乘方便,舟濟泛淪(平諄)。苾芻潛建,量達超群(平文)。白珪無玷,玉潔貞淳(平諄)。妹尼妙施,軌範嚴身(平真)。埃塵不染,尅意修真(平真)🏐。兄隨妹順🧘🏽‍♂️,思保四恩(平痕)。罄捨真(珍)財,貿招工人(平真)。鐫龕圖素🏺🏢,罄設雲練(去霰)♚。宗親考妣🧑🏽‍🍳🤽🏽,福薦明魂(平魂)。迎(因)茲片善,霑洒無垠(平真)。宣毫藏事🧜🏻‍♀️,萬歲千春(平諄)。劫石拂而有盡,茲(資)福海而長存(平魂)。

通過對以上韻腳字比較👤,這則贊詞當押真、諄、文、魂、痕韻,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真、諄、文、魂👣、痕已經合流。然作為韻腳字“霏”、“練”分別為平聲微韻和去聲霰韻📌,與韻語不協。今核對原卷圖版,“霏”、“練”對應的圖版字形分別為“”和“”,我們認為“”字,當錄文爲“雰”🪽。首先🦤,從字形來看,因為“雰雰”下字作重文符號🚽,並與雰字連寫🤜,有點漫漶難識別,其實其字下部構件當爲“分”字,敦煌寫卷常與此形相似寫法,如S.5431《開蒙要訓》:“煎熬焚煏。”“焚”字原卷字形作“”👨🏼‍🦱,“”即“炃”字🙇🏽,“炃”為“焚”的異體。又敦研365《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香氣馚馥,充滿十方🔹。”其中“馚”字,原卷字形作“。其次👩🏽‍🚀,從押韻情況來看,“雰”🧘🏼‍♀️,《廣韻》“撫文切”🕷,為平聲文韻字➛,韻協👲🏽❌。最後😒,從句意來看,“雰雰”義為“飘落貌”,《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雲🧜‍♂️,雨雪雰雰👩‍💼。”王先谦三家义集疏👐🏻:“三家雰作紛。”故又作“紛紛”🍟,杜牧《清明》詩有“清明時節雨紛紛”句,其“雨紛紛”正與贊詞“雨雰雰”同。

再說“字,雖與《輯釋》錄文“練”字非常相似,但作為韻腳字,是“練”字可能極小。我們認為”字似錄文為“津”字。首先,從字形來看🧔🏽‍♂️,左邊構件“”當是“氵”之草書之形,右邊構件“”當是“聿”之草書。其次,從押韻情況來看,“津”,《廣韻》“將鄰切,為平聲真韻字,韻協。最後,從句意來看⏱🧔‍♂️,“雲津”指天河、银河🧑🏽‍🏫。南朝宋劉義《世說新語·賞譽》⚅:“張華見褚陶,語陸平原曰:‘君兄弟龍躍雲津,顧彦鳳鳴朝陽🫰🏽。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唐孟郊《贈李觀》詩🧀:“捨予在泥轍,飄跡上雲津。”“慶設雲津”與P.4660《河西都僧統翟和尚邈真贊》“龍興塔廟👂🏿👮🏻‍♀️,再緝行廊。罄捨房資🧣,供設無疆”中“供設無疆”語意相同🫸,只是“慶設雲津”是個形象比喻的說法,極其誇張地描寫慶贊設齋功德之高🫵。

【過索】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經文》🐙:“如來向說過索云🕯🤸🏿‍♂️,被人計一合相。”

按🚝:“過索”一詞,黃徵將其列入敦煌變文字義新待質錄🤚🏿。今謂“如來向說過索云”指如來所說幾種違制索取衣服事,此事見於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第三部(卷七🧑🏻‍💼、卷八及卷九)三十三捨墮事👩,其中“有長衣不分別學處第一”、“離五衣學處第二”🙌🏻、“一月衣學處第三”、“與非親苾芻浣故衣學處第四”、“從非親苾芻取衣學處第五”、“從非親居士乞衣學處第六”、“過量乞衣學處第七”🥽、“知俗人共許與衣就乞學處第八”、“知俗人別許與衣就乞學處第九”“過限索衣學處第十”等十事即是佛如來說過索衣諸事🫳🏿。“過索衣”指違反一定制度而索取或接受布施的衣服。佛說“索時得惡作🐡,得時犯捨墮”,即違反戒律,由此罪墮落於地獄,即“尼薩祇波逸底迦”。關於“過索衣”事又見劉宋佛陀什等譯《五分戒本》🚁、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尊者勝友集、義淨譯《根本薩婆多部律攝》等佛教經律。

又“被人計一合相”當讀為“彼人計一合相”🥤,指佛所說凡夫之人偏計世界實有。元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須菩提言🦸🏻:‘彼微塵眾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何以故?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故佛說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如來說,則非⬅️🥠,是故佛說👩🏿‍🦲。’佛言:‘須菩提!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何以故⇾?須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所說,為正語不?’”(T08/756c)此則文字又見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08/752b

【畫】【絓】

S.4609《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十月鄧家財禮目》🤦:“碧綾裙壹腰⬜️,紫綾襠壹領,黃畫被子一條,三事共一對。……綠綾裙壹腰👩🏻‍🎨,紅錦襠壹領,黃畫被子壹條,三事共一對。……又紅羅裙壹腰,紅錦襠壹領,黃畫被子壹條,三事共一對🕵🏽‍♂️。”

P.2880《飲食名目鈔、綾絹名目鈔》:“碧綾裙壹🧓🏽,紫綿綾襠一礼,黄畫丕子一條🪬👩🏿‍🎤,三事共一對。……青繡裙一,紅錦襠一礼🧑🏻‍🦽,兩事共一對。”

P.4975《辛未年三月八日沈家納贈歷》:“黃畫被子七尺,白綿綾一丈。”

S.2472V《辛巳年營指揮葬巷社納贈歷》:“半幅黃畫帔子通計二丈四尺🧏‍♂️🧖🏼;……黃畫帔子🤲🏿、緋綿綾共計一丈三尺📓。”

S.6050《年代不詳(公元10世紀)常住什物點檢歷》:“氾家娘子黃畫帔子一條♕,……青暈羅帔子壹🧛🏻。”

S.5680《公元997年前後(🧘‍♀️🥤?)納贈歷》🙅🏻‍♀️:“黃畫領巾一👩🏻‍🚀,白毡一領。”

P.4958《年代不明付絹練物等歷》:“法界🪗:黃羅帔子一七尺。……善勝🦹‍♂️:黃畫帔壹條👴🏽。王義恩🐮:淡繡帔子一👨🏽‍⚕️🤾🏼。”

按:上揭諸例中的“黃畫”很容易被理所當然地理解為黃色文采或圖案🤱🏼,其實非也。敦煌文書中,描述某一服飾,一般是用“色彩+絲織品類+服飾名”格式,如“碧綾裙”、“紫綾襠”、“綠綾裙”💆‍♀️、“紅絹衫子”等👂🗣。上揭例中“黃畫~”常與“碧綾裙”✂️、“紫綾襠”、“綠綾裙”、“紅錦襠”💋、“紅羅裙”等相並列🦹🏼,其描述的格式當都為“色彩+絲織品類+服飾名”,“ 黃畫~”又常與“黃羅帔子”、“青暈羅帔子”等相對為文👨🏽‍🦳,故“畫”當與“綾”、“錦”🧙🏻‍♂️、“羅”所指應為同一類,皆為絲織品類也。

我們還可以將其與敦煌文書中其他關於“色彩+絲織品類+///子”進行類比👩‍👩‍👧‍👦📓。

P.3250《納贈歷》:“僧道政:紫繡被子壹捌尺,又黃羅披子玖尺🥸。”

P.2567V《癸酉年(793)二月沙州蓮臺寺諸家散施歷狀》:“紫銀尼羅被子一……紫絹衫子一🙎🏿‍♂️,暈絹被子一。”

P.2680V《納贈歷》:“白練帔子八尺🧩,紫繡故帔子六尺,緋綿綾七尺💚。”

P.2706《年代不明某寺常住什物交割點檢歷》:“故紅羅披子壹條。”

P.2583V《申年比丘尼修德等施捨疏》⛹🏽‍♂️💂🏼‍♂️:“紅蘊披子一🤵🏻,施入合城大眾🥶。”

所以我們認為“畫”當為某種絲類名稱,然具體指哪種絲呢?再比照吐魯番文書一例🚨:59TAM305:8《前秦建元廿年(384)缺名隨葬衣物疏》1-3)🕹🖖🏻:“手腳爪囊各一枚🚽,白絓被一領。”此“白絓被一領”當指“白絓帔子一領”,據此我們推測“畫”可能為“絓”的音借字,“畫”與“絓”,《廣韻》皆有“胡卦切”,讀音相同,可得相借👨🏿‍🍼。“絓”指从废茧中抽缫出的粗丝。《說文·糸部》:“絓,繭滓絓頭也。”段玉裁注:“謂繅時繭絲成結,有所絓礙,工女蠶功畢後,別理之為用也。”《急就篇》卷二:“絳緹絓紬絲絮綿🔝。”颜师古注:“紬之尤粗者曰絓,繭滓所抽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絓,案☝🏿🤺:繅繭絲未盡者,互相連結,抽其粗緒,織為綿紬👼,故顏注《急就篇》云‘紬之尤粗者曰絓,繭滓所抽也⏪。’”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習見用“絓”製服飾。如59TAM305:8《前秦建元廿年(384)缺名隨葬衣物疏》1-3)中的“絓覆面”、“白絓”🦹🏼‍♂️、“縹絓袴”、“白絓袜”😷🖐、“帛(白)絓懷袖囊”等♢。

【齊辛】

P.3718范海印和尚寫真贊並序》💇‍♀️:“亦乃六親號叫💃🏼,牧童睹而齊辛;九族哀鳴,舉世耆徒悼咽🙎🏻‍♂️。緇流顧戀🧔‍♀️,恨師揜逝他鄉。”(輯釋:417

按:“齊辛”當校讀為“齏辛”齊與齏,古今字也,又作、虀、齑。敦煌文獻中見有“薺”與“齏”異文用例👨🏽‍🚒。P.2578《開蒙要訓》:“葅薺鮓脯🧙🏽。”S.705S.1308皆作“虀”,“虀”即為“齏”之異體👨🏼‍🦲。

齏為用醋、醬拌和,切成碎末的菜或肉。《周禮·天官·醢人》:“以五齊🧕🏿、七醢🦚、七葅🤸‍♀️🧓🏼、三臡實之🙅🏻‍♂️。”漢鄭玄注😂:“齊,當讀爲齏……凡醯醬所和,細切爲齏🎪。”孫詒讓正義:“齏爲切和細碎之名,故菜💋、肉之細切者通謂之齏。”《集韻·齊韻》:“齏👕,鄭康成曰‘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齏’,一曰擣辛物為之🏄🏻。通作齊🥙🏷。”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齊,叚借為齏。”《禮記·曲禮上》:“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齏🦖,以授相者💇‍♀️🤹🏻‍♂️。”鄭玄注🦗:“齊,醬屬,”孔穎達疏:“齊🙇🏽‍♀️,醬葅通名耳🍟🦛。”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冬惟茹寒齏,秋始識瓜瓣。”唐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遇炙誰先噉?逢齏即更吹🚪。”宋朱敦儒《朝中措》詞:“自種畦中白菜🍨,醃成甕裏黃齏。”“齏”亦可指作調味用的薑、蒜、蔥、韭等菜的碎末。《說郛》卷二引唐張鷟《朝野僉載》:“昂至後日屈瓚,屈客數百人,大設,車行酒🎛,馬行炙,挫碓斬膾🥏,磑轢蒜虀。”

辛🫲🏽,借指蔥蒜等含有辛辣味的菜蔬⚇。《文選·嵇康〈養生論〉》:“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李善注🖕🏻🚵🏽:“《養生要》曰:‘大蒜勿食,葷辛害目⚒。’……薰與葷同👤。”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杯度》:“度不甚持齋🚵🏼,飲酒噉肉,至於辛鱠,與俗不殊👨🏻‍🚀。”《宋史·孝義傳·顧忻》:“(忻)十歲喪父,以母病🧑🏿‍🦰,葷辛不入口者十載☎。”

“齏”為酸✨,“辛”為辣😿,“齏辛”指酸味和辣味,其構詞同“酸辛”,故“齏辛”與“酸辛”當義同,“酸辛”引申有“辛酸、悲苦”義👩‍❤️‍💋‍👨,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六四👩🏼‍🚒👨‍👩‍👦:“對酒不能言,悽愴懷酸辛。”唐杜甫《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微生霑忌刻,萬事益酸辛。”“齏辛”也當有“辛酸🪩、悲苦”義。

【假設虛施】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經文》:“假設虛施皆不用👍,真言實語唱將來。”(校注:637-9

按🙆:此處“假設虛施”與“真言實語”相對✈️,“假”📎🧑🏽‍🎨、“虛”義同,“設”🚍、“施”義同🚀。“假設虛施”也就是“假為施設”。《降魔變文》👨🏼‍🦰:“然我佛法之內,不立人我之心,顯政摧邪,假為施設🛌🏽。勞度叉有何變現,即任施張!”“施設”義同“施展”,為顯示本領。《漢語大詞典》:“【施設】施展。宋蘇舜欽《大杜公書》:‘蓋或得其位而無其才👸🏿,有其才而無其時者多矣。丈人才位如此,而又當有為之時,是天付之全,而使施設才業之秋也👎🏿。’”“施展”在《降魔變文》亦有用例,云🧃:“長者再奏👨🏻‍🦰,八日泰(太)遲📒,兔入狗突,熟食誰能久耐🗝🏄🏿。明日即須施展,請促八日之期。”此處“假設虛施”義為裝模作樣不能顯示真本領。佛經中有“假設施”👉🏿、“假想施設”🚭。如唐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若說有識生已安住😝,體是真實補特伽羅名為食者👨‍🦯,不應立識為其食性。未曾見有補特伽羅還自能食補特伽羅🤒🏋🏽,乃至廣說,故知食者但假設施。”(T45/321c)又同卷:“無有少法生已安住,亦無有我能食所食。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唯法引法說為食義。但由法假於其識上👱🏿🈚️,假想施設補特伽羅。”(T45/321b)又有“虛施設”🏌🏽‍♀️,如北宋守堅集《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一:“師云:‘錯。’問🫴🏻:‘從上古德以心傳心👨🏽‍🦱。今日請師將何施設💆🫰。’師云:‘有問有答🧓🏽🚢。’進云:‘與麼則不虛施設也。’”(T47/545b)

然陳秀蘭先生在其《敦煌變文詞彙研究》“敦煌變文中的新義”一節列有“施設”一詞,釋義與“施展”同義🧊,皆為顯示本領之義。而又認為“虛施”是敦煌變文中的一個義待考的新詞。可見陳先生將“假設虛施”割裂開來,把“假設”理解為“假如”義,從而導致判定失當😢。

【薦遷】

P.2970《陰善雄邈真贊並序》🤲🏻:“常樂貴縣🧘🏽‍♂️,國之要衝。睹公良能,薦遷蒞職。故得仁風載扇🥙,政風遠聞⛏。”(輯釋:475

按🏹:“薦遷”之“薦”➡️,原卷字形作“”,乃為“鸎”字,又作“鷪”👩🏻‍🦲,為“鶯”的俗體。《集韻·耕韻》:“鶯,或作鸎。”《龍龕手鑑·鳥部》:“鸎”©️,“鷪”的俗字。《文選·潘岳〈射雉賦〉》🤴🏽:“鸎綺翼而撾🗜,灼繡頸而袞背。”《南史·陳伯之傳》:“雜花生樹,羣鸎亂飛🦼。”

“鶯遷”典出《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五:“今稱人遷官曰‘鶯遷’,本《詩經》‘遷於喬木’之義。按《伐木》章‘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𓀒,是‘嚶’字,不是‘鶯’字。‘嚶’乃鳥之鳴聲耳。‘綿蠻黃鳥’當是鶯🏄🏽‍♂️,而又無‘遷喬’字樣。然唐人有《鶯出谷》詩題,《盧正道碑》有‘鴻漸於磐👩🏻‍💼,鶯遷於木’之文;則以‘嚶’爲‘鶯’,自唐已然。”嚶嚶為鳥鳴聲,自唐以來,常以嚶鳴出穀之鳥為黃鶯💂‍♂️,故以“鶯遷”指登第,或為升擢、遷居的頌詞⛔️。唐·盧照鄰《五悲·悲今日》:“各自雲騰羽化,穀變鶯遷👵🏽,鳴香車於闕下🙊,曳珠履於君前🏂🏿。”前蜀·毛文錫《喜遷鶯》詞🐁🕹:“芳春景,暖晴煙,喬木見鶯遷。傳枝偎葉語關關👍,飛過綺叢間🚨。”元陳樵《送烏經歷歸二十韻》:“幾時嗟蠖屈,後日看鸎遷😼🐕。”此典又作“鶯喬”,謂鶯遷喬木📻,比喻及第或升官。唐李商隱《為舉人獻韓郎中琮啟》🪪:“幽谷未見於鶯喬,曲沼空勤於鳧藻。”科舉應試考中者的金榜又稱“鶯遷榜”。宋王禹偁《送查校書從事彭門》詩🙋🏿‍♂️:“姓名舊在鶯遷榜,詩什重題燕子樓👰‍♀️。”

准此,作“鸎遷”既符合原卷的字形特點,又與文句“睹公良能🥰,鸎遷蒞職”吻合。《校錄並研究》錄文正作“鸎”,甚是。

【交恐】

《伍子胥變文》🧘🏿‍♀️:“伍啟曰🩷:臣今見王無道,慮恐失國喪邦⛰。忽若國亂臣逃🍄,豈不由秦公之女!與子娶婦,自納為妃:共子爭妻,可不慚於天地!此乃混沌法律🕵🏽‍♀️,顛倒禮儀。臣欲諫🧑🏻‍💼,交恐社稷難存🫵🏽!’”(2-2

《校注》🧑‍🔬:“交,原錄屬上讀♐️🪻。按:‘交’為副詞☝🏿,作‘恐’之狀語,故改歸此句。《魏書》卷二一《高陽王列傳》載雍表曰:‘而忠意氣淩雲🎅,坐要封爵🏊🏼‍♀️🛡。爾日抑之,交恐為禍。’‘交恐’與此同🫲🏽,義猶‘恒恐’。”

按:“交”🏩,《校注》改歸下句,是🤞。然認為“‘交’為副詞,作“恐”之狀語”🚷,“義猶‘恒恐’”🍧,釋義似有疏誤。實際上這裏的“交恐社稷難存”與上文的“慮恐失國喪邦”為語意相當的變文現象👘,“交恐”與“慮恐”的結構與詞義相類🤚🏿,同為並列結構☠️,是思慮擔心的意思。下面就“交恐”與“慮恐”的用例試作比照:

1 觀音化物救難為懷🛷🦠,既號觀音,理須稱歎。孤獨請求男女難苦未絕身躬🚴🏿,所以得蜜禮拜。牟過水火之災,交恐命將殞🧘‍♂️,遂急,但得稱名,何假屈身禮拜?(法華經古逸疏《法華問答》T85/202c

2 至夜半發☝🏽,仍令村人乘山駝引路🚵🏼。其地多雪澗淩溪,若不憑鄉人引導,交恐淪墜,至明晝日,方渡陵嶮🏃🏻‍♀️‍➡️📒。(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T50/249c

3 我於三月供養世尊及苾芻僧,所有家資🍅,不令有乏➛。若今不得此藥🎊,交恐苾芻因斯命過👐🏼,是我不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T24/3c

4 若見造漫荼羅時分舛謬,慮恐致不吉祥🙋🏿‍♂️。(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T39/618b

5 以七月十六日🐓,覲帝于鶻林城之南昔刺行宮。帝引諸師入內,溫顏接話,並賜金帛🏉,專待道士辯明真偽🕺🏻。而李志常怯不敢去🧘‍♂️,自念前對天子唯推不知,今更相抗🧖‍♀️,慮恐墮負。《辯偽錄》T52/770a

6 報其兄曰🎈:“平王無道🧎🏻‍♀️‍➡️,乃用賊臣之言🏬,囚禁父身,擬將誅剪。見我兄弟在外,慮恐在後仇怨,……”(《伍子胥變文》212

既然“交恐”和“慮恐”都是並列結構,所以“交恐”也可作“恐交”,“慮恐”也可作“恐慮”。如👩🏿‍🦱:

7 僧亮曰:“雖蒙遠光,身病得除,聞此經語,懼不敢往也🧜🏼‍♀️。將無陷入地者,若違經見佛,恐交致此苦也🧘‍♂️。我觀如來者,向引經語,此以情推也🛐。”(南朝梁寶亮等集《大般涅槃經集解》T37/512c

8 及安都以城入國🖨☆,眾敬不同其謀🚅🤴。子元賓以母幷百口悉在彭城👨🏽‍✈️,恐交致禍🧔,日夜啼泣☝🏽,遣請眾敬,眾敬猶未從之。(《魏書》卷六十一《畢眾敬子元實列傳》)

9 及安都以城入魏,眾敬不同其謀🕖👨‍👨‍👦‍👦。子元賓以母幷百口悉在彭城,恐交致禍,日夜啼泣💁🏿,遣請眾敬,眾敬猶未從之🎋👰🏼‍♀️。”(《北史》卷三十九《畢眾敬列傳》)

10 如是則方諧本願,不負初心,可以上合慈風🐪,下同悲仰,難逢良便🥯,恐慮緣差🫳🏿。深勸諸賢,莫成後悔。(北宋延壽集撰《宗鏡錄》T48/562b

11 女有十護:父護者,父禁制不聽出入,恐慮他事。母護亦如是,父母護檢看視,不與餘處遊戲,亦不聽行來出入。(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T24/764a

12 再三殷勤不放🧖,兄兒怕急,恐慮殺之。私憑一有識解信敬人曾任縣令☢️,具述委曲實情🔆。(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T53/846b

從以上的用例可以看出,“交恐(恐交)”和“恐慮(慮恐)”的賓語在語義上也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我們可以比較例(2)的“交恐淪墜”和例(5)的“慮恐墮負”👩‍🍳,例(7)中的“恐交致此苦”和例(4)中的“慮恐致不吉祥”,就更進一步說明了“交恐(恐交)”和“恐慮(慮恐)”結構和語義的相類。如果依《校注》把“交恐”之“交”理解為副詞,作“恐”的狀語的話,那麼“恐交”又是什麼結構呢👊?在《校注》所舉《魏書》卷二一《高陽王列傳》載雍表曰🚤:“而忠意氣淩雲🪔🏊,坐要封爵。爾日抑之↪️,交恐為禍🚵🏽‍♀️。”中的“交恐”也意同“恐交”🌭,而上舉的例(8)及例(9),分別出於《魏書》和《北史》🦚👨‍✈️,皆作“恐交致禍”,可資比照。

至於“交”何以有思慮擔心的意思🦨,筆者曾在未刊稿《中古漢語詞義探因二則》中談到“計學”🛼、“計教”又作“計較”🧘🏻‍♂️、“計校”❤️、“計挍”🚴🏻‍♂️🫏、“計交”,又可倒文作“校計”、“挍計”、“較計”皆為逆序構詞,皆有思慮擔心的意思。論述較為詳盡,今將其觀點撮要如下🫷🏽:

《說文·教部》👥:“斆,覺悟也🧑‍🏫。”斆(教)本沒有思考、思慮義,由“覺悟”義引申為“思考🔳、思慮”義其理據不足👩‍👩‍👧,且無其他用例。同樣,“校、較👩🏻‍⚖️、斆、教、交、挍”從《說文》所釋本義也無法找到引申有“思考🧑🏿、計慮”義的理據。其實“校、較🎿👲🏽、斆、教、交、挍”有此義乃借為“斠”🚵‍♀️。《說文·斗部》:“斠,平斗斛也。”段玉裁注:“角者↪️👩🏿‍🍼,斠之叚借字。今俗謂之校🤿,音如教♥︎。因有書校讎字作此者,音義雖近👦,亦大好奇矣。”徐鍇《說文系傳》:“斠💆🏿‍♂️,平斗斛量也👩🏿‍💼。斠👈🏻,今作較🚠。”桂馥義證:“斠🫳,又通作較;又通作校👩🏽。”“斠”是古代一種量器🕤,古代度器、量器、衡器作為動詞皆可以分別引申有“揆度”、“較量”、“權衡”義。而“揆度”🙏🏽、“較量”👩🏼、“權衡”皆可引申為表心中思慮、考慮義👨🏿‍🦰,此種引申理據顯然,例不煩舉👩‍💻。佛經中常有“校計/計校”與“思惟”以及表“揆度”、“較量”、“權衡”義的詞連用,此皆為同義連用,表“思惟”義,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𓀄:“假使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居緣覺之地,縱經一劫而亦不能思惟稱量校計伺察,何況一切眾生👶。”(T11/722a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唯有諸法互相滋潤,互相增長,互相圓滿,思惟校計無我我所,複作是觀🌗。”T7/135a《菩薩瓔珞經》🍅:“複次普照,菩薩複當思惟校計料度無極。行施修戒和顏忍辱,精進寂靜不失意止。”T16/2c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辨相也。思惟揣度計校籌量,興心運為擬作行相🚵🏼。”(T39/568c西晉竺法護譯《阿差末菩薩經》:“複有四:一曰校計規度;二曰思惟本末;三曰智慮通達;四曰所念普具,是為四👩🏿‍🦳。”(T13/588a)作為古代平斗斛量的“斠”,經籍字用實踐中常用假借字“較”和“校”🫳🏼,反而本字不顯。正因為是用假借字,早期並不固定於“較”和“校”👨🏽‍💼,也可用“斠”其他同音字,如“斆”💨、“教”、“交”、“挍”等🚶‍♂️🚷,故典籍中有上文所舉“計學”🤵🏼‍♀️、“計教”、“計較”、“計校”、“計挍”🕐、“計交”等用例,又因同義連文關係,也有“學計”、“校計”、“挍計”🙋🏽‍♀️、“較計”等用例。可見表示“考慮、思量”的“學計”、“計學”只是個別譯僧偶一為之的語言習慣,通常翻譯佛典中則用“計教”、“計較”、“計校”🚜、“計挍”🐳、“校計”、“挍計”、“較計”等詞形📭。敦煌文獻中正有“計交”用例,如⤴️:

13)寶座令餘何處得,蓮台教朕那邊求?仙人唯願起慈悲,查我心中無計交,且把氈檀作個座,便為宣揚得也摩。(《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

14)父母心中百計交🏃,眼中淚落似如泉。(2204《父母恩重贊》,筆者按:任半塘先生校訂為“計較”,其實“計交”不煩改♜🕛。)

也有“計教”用例,如👨‍🦼‍➡️:

15)雖然懷孕十月🚓,卻乃憂愁1️⃣,遂奏大王,如何計教,得免共憂。(《敦煌變文集·太子成道經》)

16)今世共你如魚水,是前世因緣。兩情准擬共千年👨‍🚀。轉轉計教🤲🏼,難交汝獨自孤眠。(《敦煌曲子詞·送征衣》)

 

附注🧚🏿:

S.3503卷作“膾”🛍️,按,作“膾”是🚴‍♂️,“儈”為“膾”之音訛俗字🐖。

S.3503卷作“”♠️,按,作“”是👨‍👧,“”為“舞”之加注形符“扌”的累增字🤦🏽,“儛”為其音借俗訛字。

③黃徵《敦煌俗字典》第471頁𓀔,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④黃徵《敦煌俗字典》第111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⑤見《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一辑)第22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⑥“丕子”為“帔子”音近誤字。

⑦“”當指“暈繝”,《集韻·焮韻》:“,染間色也。”《類篇·衣服類·糸部》:“,王問切,染間色也🏊🏽‍♂️。”《集韻·襇韻》:“繝,錦文也👯‍♂️。唐有大繝錦。”“暈繝”為流行唐代的一種彩條紋錦。

⑧按,“蘊”當讀為“緼”🧑🏻‍🏫,《集韻·魂韻》:“緼🦞,赤黄間色。”

⑨“聞”字🦵🏽,《輯釋》錄文作“流”,按,原卷字形作“”,似錄為“聞”為正👑。《校錄並研究》錄文正作“聞”。

 

參考文獻🧃:

[1]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2]   張湧泉.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  .《變文字義待質錄》考辨[A].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張湧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6]陳秀蘭.敦煌變文詞彙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陳祚龍.中華佛教文化史散策四集[M].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8]姜伯勤 項楚 榮新江.敦煌邈真贊校錄並研究[M].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9]  .敦煌文獻字義通釋[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本文原刊《敦煌學研究》2009年第2期。



本文原刊《敦煌學研究》2009年第2期。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4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0842趙家棟:敦煌文獻疑難字詞釋證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1/4/15 14:58:27 评价道:第1楼

    旭按:“壓”之本字為厭,《說文》:“厭🤷🏼‍♀️🔌,笮也🤲🏼。”(今厭倦義之本字為猒,後字亦作饜)。“磓”訓落👩🏻‍✈️,引申亦為壓迫之誼。字或作縋✍🏽、硾、倕、🦂,《玉篇》:“硾🍃,鎮也,笮也,亦作縋。”《廣韻》:“硾,鎮也。 《集韻》:“硾、倕,鎮也🙄。或作倕。”《六書故》🚣🏻‍♀️:“硾🙋🏿‍♀️,縣石也🎪。《呂氏春秋》曰:‘拯溺而硾之以石👱🏽‍♀️。’別作磓。”《呂氏春秋》見《勸學篇》👶🏻,高注:“硾,沈也。”其文本於《鄧析子·無厚篇》:“譬如拯溺錘之以石𓀜,救火投之以薪。”覽》卷52《類聚》卷80引作“”。

  • 墨涸居士 在 2011/5/28 11:26:40 评价道🤸🏽‍♀️:第2楼

    文冠按:一、董先生认为“交恐”之为“甚”义🙋。

           二🦸🏽、通假说曾良先生业已发之。

           三👴🏿:“教”、“較”🤝、“校”、“挍”与“交”字连用者🍥,有无其例?

           四🍄‍🟫:“交”似有“必”义,表示肯定性较强的揣测,“必恐”则习见。

    笔者在《敦煌变文语词校释补正》中曾对“交恐”一词做过浅的考察🧍🏻,敬请各位指正!

  • 无为中人 在 2011/9/28 9:20:23 评价道👲🏿:第1楼

    墨涸居士:

    文冠按:一、董先生认为“交恐”之为“甚”义。

           二🛰、通假说曾良先生业已发之🤤。

           三🙇🏽‍♂️👮🏽‍♀️:“教”、“較”↕️、“校”、“挍”与“交”字连用者,有无其例?

           四:“交”似有“必”义,表示肯定性较强的揣测💁🏻,“必恐”则习见🗡。

    笔者在《敦煌变文语词校释补正》中曾对“交恐”一词做过浅的考察👩🏽‍🚀,敬请各位指正!

    依据文冠兄按语🏅,则很难理解文献中“恐交”之“交”语义所指。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008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