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趙家棟🛁👨🏻‍🦼:“變”有“嘔吐”義探因
在 2011/4/5 13:07:46 发布

“变”有“呕吐”义探因*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表“呕吐”的“变”是“*”的音借字🙅,“”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并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𓀁,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关键词👵🏼:变吐⬇️🈺;变🧄;🧳;探因

 

中古文献典籍中👸🏽,特别是医学和佛教文献,时见有表“呕吐”义或义位的“变”。并常构成“变吐/吐变”、“变呕/呕变”👩🏻‍🎓、“变逆”、“变病”等语词。下面就酌举文献中数例🧯。

“变”单用表示“呕吐”义的情况💃🏽,主要见于唐义净的译经🐙⚇。如:

1)沙门,汝等作不净事,或唾诸床席,或上变下泻。(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23/1046c[1]

2)时飞乌先患癞病,既食果已🎅,药病相当🫔,即上变下泻🐽,不能自持。(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24/302c

“变吐/吐变”的用例有:

3)是故我今欲令如来久住于世,不入涅槃。譬如饥人,终无变吐。(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12/373c

4)若疑腹有宿食叉刺齐胸🤎,宜须恣饮熟汤,指剔喉中,变吐令尽🙎🖤,更饮更决↪️,以尽为度。(唐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54/224a

5)胤丹之体🩻,特忌猪肉、酒醉,变吐无所不至🖇,于余食并无妨废。(《云笈七签》卷78

6)母至婚家,因饮酒变吐。顺恐中毒,乃尝其吐。(《太平御览》卷414

7)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住阳旁人也。人有临尸丧,体虚者则受其气,停经络府藏,若触见丧柩便即动🙏🏻,则心腹刺痛🔐,乃至变吐🚀🧜🏽‍♀️,故谓之丧注👲🏼。(《巢氏诸病原候总论》卷24

8)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乳母忽遽以乳饮之🕓🗞,其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胸膈🥯👩🏿‍🦱,则胸满气急,令儿呕逆变吐👨🏽。(同上🙇‍♂️,卷4

9)譬如有人,已得美食。食讫已后👰🏽‍♂️,吐变此食,弃之于地,复欲还吃👨🏼‍🍳,可得以不?(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3/750a

“变呕/呕变”用例有:

10)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黄帝素问灵枢经》卷9

11)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同上,卷12

12)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晋王叔和《脉经》卷7

“变逆”和“变病”的用例有💣🌇:

13)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言其胃气虚逆🔓,反吐饮食也;二名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缭乱也;三名走哺,言其哺食变逆者也。(《巢氏诸病原候总论》卷22

14)其鼠如家鼠,色小黄😮‍💨,近穴溲溺,气甚辛辣,使人变逆呕吐。牛马得此气🧗‍♂️🥲,多疲卧不起而大汗。(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39

15)病为何等?有头病,有腹病,有耳病,有鼻病🐕,有口病,有唇病,有舌病,有咽喉病,有哕病,有变病,有下病🦶🏼,有热病⛽️,有淋沥病,有颠病𓀌,有咽瘤病🏌🏻,有寻寻病,有骨节病,有皮病,有肪病,有血热病,有痰病。是亦余若干🧗🏻‍♀️,皆从猗生。(东汉安世高译《四谛经》1/815a

16)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腋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黄帝内经素问》卷7

此外敦煌医药文献写本中也有“变吐”和“呕变”用例。P.3378V《杂疗病药方》👩🏻‍💼:“又🤳🏽,疗九种心痛:蛔虫冷气🐶,先从两肋胸背撮痛,欲变吐方🎆。”P.2882V《杂疗病方残卷》:“食物不消,终朝呕变🧑‍💼🧏🏼‍♂️,腹内坚结。”

王绍峰先生在《初唐佛典词汇研究》第四章第一节“初唐佛典词汇的构词理据与考源”之“变”条下,对初唐义净译经中“变吐”🙇🏿‍♀️、“变出”及“上变下泻”的用例进行考察,认为“变”表“吐、呕吐”义的构词理据是:“变”的本义就是改易,人们所呕吐的东西🍲,不管是秽物还是腻气,相对于原先吞咽的东西来说,其性质性状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了🥻,所以这个“改易”义的“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引申出了作为“呕吐”义的“变”了[1]P244-245。谭代龙先生《试论“变”有“呕吐”义及其原因》一文,运用中古汉译佛经及中土文献,特别是中医典籍中的用例✨,考察“变”单用和“变吐/吐变”☢️🤏🏿、“变呕/呕变”、“变逆”等连用格式中的“变”皆有“呕吐”义📏,并指出“变病”是由于呕吐引起的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作者在充分考察用例的基础上归纳出“在中古时期,‘变’有‘呕吐’义”,结论可信🍳。然对于“变”有“呕吐”义的原因🫣,谭先生从文献中“变除”组合用例中的“变”表示变革掉某些不好的东西得到启示👨🏻‍🦱,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变’的基本意义是变化☮️、改变,就事物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来看,有的向好的方向变,有的则向坏的方向变。变坏了的东西可以抛弃或革除。这对我们理解‘变’有‘吐’义有帮助,因为把东西从口中吐出,也是一种抛弃🙆🏻‍♂️,只不过是一种有特定方式和内容的‘弃’。”谭文认为这种引申是一个词义系统向另一个词义系统转移:“‘变’的‘吐’义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义位♛,因为它已经从一个词义系统(变、更🧓🏼🙏🏻、改等)转移到了另一个词义系统(变🪪、呕、吐等),其单用的例句说明了这种转移是成功的,已经完成了言语事实向语言事实的过渡。”[2]我们认为二君的理据分析尚有商榷的余地,谭说是在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阐发☪️,探讨变的组合关系中的词义引申。诚然🏜,并列结构中两要素的语义在双向同化作用下,“变除”组合中“变”有“除”义是可能的。“变”由其基本意义“变化、改变”——“抛弃或革除”——“呕吐”引申途径,在语义逻辑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然而语言中的词义引申是渐进的过程,不是跳跃式的(不是突变的),且引申理据应该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变”由其基本意义“变化👩🏿‍🦰、改变”引申有“抛弃或革除”义时🏣,“变”与“抛”、“弃”🥽、“革”、“除”就在“抛弃或革除”意义上构成聚合关系,“变”引申有“呕吐”义👩🏽‍🎓,按其引申理据来说🤷🏽‍♀️,“抛”、“弃”、“革”、“除”也可引申有“呕吐”义,然而据笔者考察🏤,文献中“抛”🫏、“弃”、“革”🐼、“除”并没有用作“呕吐”义的用例。因此这种尝试性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然而“变”何以与“呕吐”发生了意义上的关联呢?我们先看下面有关“变吐”✈️、“反吐”的用例:

17)母至婚家,因饮酒变吐📧。顺恐中毒,乃尝其吐🦹🏿🫵🏿。(《太平御览》卷414

18)吾念往昔,五百世中常为狗身饥饿穷困。虽经多身🧑🏼‍🚀,唯两得饱满🟡。一者有人饮酒大醉道侧反吐,我行遇见获一饱🍟。(唐慧详集《释门自镜录》51/803b

19)贪欲不善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此增上力故。于彼心不流散,故名寂静。云何最极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然不忍受🚄,寻即反吐,故名最极静。(唐释元晓撰《起信论疏》44/222b

以上各例中,例(17)是谭文原引的🐪🧖‍♂️,比照例(18)、例(19),“变”🙆、“反”分别与“吐”组成同义并列复合词“变吐”、“反吐”🧑🏽‍🦰,其表达意义应该是相同的💮,皆表示把食物等从口中吐出👆🏻,特别是例(17)和例(18)都表示因饮酒而呕吐,可知“变吐”、“反吐”义同,“变”与“反”可视为异文🙇🏼。“反”有“呕吐”义是由其“胃反/反胃”义引申而来,且常与吐连用,“胃反/反胃”是由胃气虚逆引起的,故“变吐”💞、“反吐”🧑‍🎤🪸、“变逆”与“逆欧(呕)”同义🚎。

“反吐”起初是偏正组合🈲,由于组合同化使“反”受到“吐”沾染而有“呕吐”义,“逆”有“呕吐”义当与“反”引申理据相同🤸🏻‍♂️👏🏿。“吐”表示一般意义的“吐”👩🏼‍🚀,与“喝”义相对👩🏽‍🏭,如:吐唾沫、吐口水💁🏽。《说文·口部》🔮:“吐👨🏼‍🦱🕵🏽,写也🧘🏿🏂🏼。”《玉篇·口部》🫱🏻、《广韵·姥韵》皆云🚣🏼‍♂️:“吐🛤✊🏽,口吐也🚷。”这一意义的“吐”音“他鲁切”。而特指“呕吐”义的“吐”🧑‍🏭👐🏽,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广韵·暮韵》🌯:“吐‼️,欧也🚣🏿‍♂️。”音“汤故切”🪤。显然表“呕吐”义的“吐”是区别于一般正常生理现象的“吐”👨🏼‍🦰,即由于恶心反胃而导致的。为了表意上的准确性🥙,表“呕吐”义的“吐”常被一些表“反常,反逆”义的语素修饰限定构成“变吐/吐变”、“反吐/吐反、“吐逆/逆吐”等复合词🧗‍♀️🏋🏻。又由于胃反恶心是吐动作之前或伴随的生理现象🫓,二者受组合同化或称词义沾染规律的影响,“变”🔖、“反”、“逆”皆沾染有“呕吐”义,“变”🚝、“反”、“逆”这一词义沾染式的引申也是同步引申的体现✊。表示一般意义的“吐”,其义位与“出”相当🫴🏻。在中医理论上一种非正常的“出子(产子)”为“变出”或简为“变”🤦🏼‍♂️,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出子》🏌️‍♂️🤽🏿‍♂️:“甲怀子六月矣,白昼与同里大女子丙斗🚅,甲与丙相捽,丙偾庰(?)甲🦴。里人公士了救⬇️,别丙、甲𓀍。甲到室即病腹痛,自宵子变出。今甲裹把子来诣自告,告丙。”又“其一式曰🌟:令隶妾数字者某某诊甲➔,皆言甲前旁有干血,今尚血出而少✋🏻,非朔事也📟。某尝怀子而变,共前及血出如甲🚌。”前文用“变出”,后文则单用“变”😭👩🏿‍🔧。其引申理据当与“变吐”相同👨‍👦‍👦。古人认为女子的月经也是不好的“出”,故也单用“变”字,《说文·女部》:“姅,妇人污也。《汉律》曰:‘见姅变不得侍祠。’”《骈雅·释名称》🦶🏿👨‍👧‍👦:“姅变,月事也👨🏽‍🦰🚅。”清褚人获《坚瓠三集·月事》:“陈眉公《群碎录》云:‘姅变,妇人有污也;姅变👙,月事也。’”佛典中也见表示“呕吐”义的“变出”,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时有苾刍饮非时浆,喉中腻气⛴,遂即变出,生恶作心。24/450c

文献中“变”常与“反”通借。“反”、“变”音近义通,“反”上古音为并母元部,“变”上古音为帮母元部,“反”与“变”古籍中常通用📤,《诗·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陆德明释文:“反🆎,《韩诗》作变。”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下·上帝不考》:“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家大人曰:反,犹变也。”《群经平议·礼记四》✔️:“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俞樾按:“反,犹变也💎。”《列子·仲尼》🧑🏼‍💻:“夫回能仁而不能反。”张湛注:“反🏋🏿‍♂️🧺,变也💆‍♂️。”《淮南子·原道训》“时之反侧”🧝🏽‍♀️,《文子·道原》作“时之变侧”。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如此非一📽,遍满经传。”敦煌写本S.338《正名要录》列有“变”的讹俗体“”👩🏽‍🎨。可知颜之推所说“言反为变”指“变”的俗体“”。俗体“”是从言反声,可推早在北朝及敦煌写本S.338《正名要录》时期,“反”与“变”音近同👩🏻‍⚖️。“反”“变”当为同源🫅🏻,二者常可通借😊,这种通借往往不是个别现象。刘冠才先生在《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中利用罗常培、周祖谟的两汉诗文韵字表和通假材料研究指出🚋:“先秦两汉时代元部后代读去声的一些字在当时读非去声🚣🏿🧑🏻‍🦰,至少可以反映出这些后代读去声的在当时仍有读非去声的一读👩‍🦱。”[3]P379变和反上古同为元部🚶🏻‍♀️‍➡️,中古变为去声缐韵,反为上声阮韵,它们通借关系正是这种语音规律的反映🈸。再有“饭”有异体作“飰”👨‍🌾,而“卞”正与“变”音同,也当为同一规律的体现。

佛典中也有“变”与“反”异文互用现象。如:

20)一者日月失度,时节反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唐·释法琳撰《辩正论》52/496b

21)四者大水漂没百姓,时节反逆,冬雨夏雪,冬时雷电霹雳🚅,六月雨冰霜雹。(同上)

22)日月失度,时节返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当变怪时,读说此经,为一难也。第一日月难内有十四🍰🧞。一明失度,不依常道名失度𓀝,二明时节变逆。(唐·胡吉藏撰《仁王般若经疏》33/354c

例(20)🧚🏻‍♀️、例(21)中的“时节反逆”与例(22)中的“时节变逆”同,再有例(22)前文用“时节返逆”,后文用“时节变逆”😈,“返”与“反”通,皆为“反”👨🏿‍🏭、“变”异文之证。再有日本华严宗僧人高辨《金师子章光显钞》[2]“论五教第六”中“识反似显现不离识,而但生灭妄识中”两见🧖🏻‍♂️,而唐法藏《华严经问答》“识反”皆作“识变”⏱🧎🏻。日本华严宗僧人景雅《金师子章勘文》“入涅槃第十”中“即坐著一切珠也,一切变此,准以思之”,而《华严五教止观》“一切变此”作“一切反此”[3]。可知“变”“反”互借在唐宋佛典文献中习见👃🏼🌡,然谭文中引例以唐义净的用例最多👩‍👩‍👧‍👧。

其实谭文所引用例(见谭文例22)、23)👮🏿‍♀️、24))中的“变病”也就是因反胃引起的呕吐病症。应该与《太平御览》卷376引三国鱼豢《魏略》“陈思王精意著作,食饮损减,得反胃病也”中的“反胃病”的症状相似8️⃣。

为了表义上的精确,表“呕吐”义的“反”加注形符“疒”作“”。“”在古代字典词典韵书皆释为有“恶心呕吐”之义。《方言》卷十:“,恶也。”郭璞注🧗🏼‍♀️:“,恶腹也。”钱绎笺疏:“卞与亦声近义同。”《玉篇·疒部》:“,吐也。”S.6176《笺注本切韵》:“👨🏻‍⚕️,吐👩🏿‍💻🕕。”《广韵·愿韵》:“,吐也。”《集韵·愿韵》☂️:“🙍🏿‍♀️🗒,心恶病。”《类篇·疒部》:“🐻‍❄️,恶病。”《龙龛手镜·疒部》(四库本):“,芳万反。吐也🧑‍🦯‍➡️。”《篆隶万象名义·疒部》🚠:“,孚万反🔋。恶腹。”《字汇·疒部》:“,心恶吐疾也。”清·范寅《越谚》卷中:“心,恶心欲吐🌁。”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字典词典韵书皆以“吐”义项来训释“”,甚至《玉篇》👰‍♂️、《广韵》皆用双音词“吐”训“”。此处“吐”应与“反吐”义同。

又写作♋️,P.2011《王仁昫刋谬补缺切韵一·愿韵》:“,吐。亦作。”《集韵·愿韵》:“🎧,《博雅》🧑🏽‍🎄:吐也🧑🏿‍🌾。或从辩🧒,通作🍻。”《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口部》:“🛟,芳万切🥸。《博雅》吐也。通作。”又:“,孚愿切🦺。吐也。通作👩🏼‍🔧。”《广雅·释诂四》💂🏼:“,吐也。”《玉篇·口部》:“👩🏻‍🍳,吐也。”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卷七💁🏼‍♂️:“👨‍🦰、🍽、、反,音义同。今俗谓恶心呕吐为。反胃,倒言之曰胃反。”[4]7由于表“呕吐”义的*又写作6️⃣、皆从辡得声🪨,然典籍中变常与从辡得声的辩、辨通借。《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郑玄注🆑:“变🟤,当为辩,声之误也。辩,犹正也。”一本作“辨”🕊💃🏿。辩、辨古字通。《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变官民能,历其才艺👰🏿‍♂️🫸🏽。”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记下》:“变读为辩☝️。辩,徧也1️⃣;历,相也。言徧授民能以官而相度其才艺也🦓。”《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朕缘争位遭伤中📂👨‍👩‍👧,变体油疮是箭痕。”三国魏嵇康《家诫》🔁:“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戴明扬校注👌:“变借为辩🏃🏻‍➡️。《广雅》🐒:辩,变也🈶。”《商君书·禁使》:“夫物至则目不得不见,言薄则耳不得不闻;故物至则变🌀,言至则论。”蒋礼鸿锥指:“变🤾🏿‍♂️、辨字通👨‍🍳。”《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郭象注🕵️‍♀️:“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涂也。”郭庆藩集释:“案辩与正对文。辩读为变……辩、变古通用🧏‍♂️🍓。”《龙龛手镜·口部》(高丽本):“(俗)🎪,音辩。”由于*⚪️、的字形不常用,字用实践中常借用常用字“变”。中医典籍和佛典的用例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要之,表“呕吐”的“变”是“*”的音借字,*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故谭先生认为表“呕吐”义的“变”是在中古时期产生了一个新的义位,显然是不对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王先生认为“‘改易’义的‘变’引申出了作为‘呕吐’义的‘变’”以及谭先生认为“变”有“呕吐”义是“由其基本意义‘变化、改变’——‘抛弃或革除’——‘呕吐’”的途径引申而来的,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另外🧃,表“呕吐”的“*”,在现代汉语一些方言中还保存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字条并指出扬州、丹阳、上海👨‍⚕️🧖🏻‍♂️、苏州、杭州🧗🏼‍♀️、宁波都表示“恶心欲吐义”👦🏻。如:今朝身体勿好,胃里*得来,想呕未呕勿出(苏州)//胃里时格要*上来(宁波)。同时也收有“*心”(温州)、“*出”(温州)🎼、“*胃”(丹阳)、“*恶”(绩溪)、“*酸”(丹阳👨‍👩‍👧、温州)和“*恼恼”(杭州)等词条,皆与呕吐义相关🪆。例多不烦举🧖,详参《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5]P2848

 

 

註釋: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YY054)🍧🙇🏽‍♀️;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B_080R);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计划资助项目。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董志翘教授、汪维辉教授💆🏻‍♀️、李运富教授等老师的指导评改与鼓励🤾‍♀️🚢,论文曾在(北京语言大学2009.8)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上宣读🤦‍♂️,与会专家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衷心感谢!

[1]本文所引佛典指《大正新修大藏经》(台湾“中华佛典协会”及法鼓山佛院著)🥮,文献标注格式为“/”前后数字分别表示册数和页数,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下同。

[2]高辨《金师子章光显钞》及下文景雅《金师子章勘文》见《大日本佛教全书》第13册。

[3]笔者按,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华书局,2004年)据《华严五教止观》校改“变”为“反”,其实“反”“变”可通♥︎,不烦改👩🏼‍💻。

 

参考文献

[1]王绍峰.初唐佛典词汇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谭代龙.试论“变”有“呕吐”义及其原因[J].语言研究,20062.

[3]刘冠才.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M].巴蜀书社,2007.

[4]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

[5]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1年4月5日



点击下载word版:0831赵家栋:“变”有“呕吐 ”义探因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1/4/5 14:32:49 评价道:第1楼

    旭按🎹:字又作、卞,參見王氏《廣雅疏證》。《玉篇》:“芳萬切🧑‍🎄,惡心也,急性也。”《廣韻》🔡🦹🏿‍♂️:“💆‍♂️,急性◽️🌈。”《集韻》:“🔥,心惡病。”其本字為“氾”🚴‍♂️,《說文》❓:“氾,濫也。”指水上湧。《玉篇》:“訉🍚,多言。”故心惡急性,腹惡為🔛,多言為訉,各制專字以別之。要皆同源。俗作“泛”👳🏽‍♂️,民國《定海縣誌》👨‍🍳:“俗謂吐曰,通作泛🙇🏿‍♂️。”今吳語尚有“心裏作泛”、“泛酸”、“泛水(即‘泛酸’)”之語。後起本字🤷‍♂️,當作“”或“”👨🏻‍🌾。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009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