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新考
(首发)
张志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滕为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的封国。叔绣初采错🧏♀️,武王克商之后被封于今河南卫辉🚡,建立滕国。成康之际,滕迁封于今山东滕州🤔。滕初亡于越🧜🏻♂️,后乘越乱复国,然终亡于宋👠。从始封到初亡于越🤾🏼,滕国历三十一世。滕复国至终亡于宋,期间仅有滕考公🆎、滕元公父子二世见载🧈。
关键词⚖️🪫:滕国🩳;分封🧗🏼♂️;灭亡🎍;世系
滕,或写作縢👨🏼🦱,为先秦时期一蕞尔小邦。传世文献中,滕的分封𓀎、灭国及世系都有纠结不明之处。 20世纪八十年代,王恩田先生撰写《滕国考》,对滕的始封及存灭、“滕城”与汉公丘城的关系🤳、滕的得名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1]随后,李发林先生在《滕县地区古代三个小国历史试谈》中对滕国历史进行论述🤽♂️。[2] 同时期,陈公柔、黄盛璋二位先生对滕国的铜器和墓葬进行断代研究。[3] 到九十年代👷🏻♀️,何光岳先生撰《滕国考》,对滕的始封与迁徙及其与周边诸侯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4] 但是🏋🏿♀️,由于当时的材料不足,滕国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因此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 滕国的分封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预注👃:“十六国,皆文王子。”《世本》云:“滕,姬姓。侯爵。错叔绣,文王子🕋。”又云,滕氏为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5] 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下》“滕”条言其分封和地望则曰: “滕🅾️,姬姓🤲,文王子错叔绣之后也🧑🦯,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县是也。” [6] 而《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沛郡”条下班固自注“ 公丘”则曰:“侯国。故滕国,周懿王子错叔绣所封🧴,三十一世为齐所灭👍。” [7] 其说错叔绣为周懿王子则异于《左传》和《世本》。就现有考古材料而言,山东滕州市发现有西周早期的滕国铜器,说明滕国之封应不晚于西周早期。因此👱🏿,班固谓错叔绣为西周中期周懿王之子显然有误✍🏿。
只是《史记》说又有不同🤷🏼♂️。《陈杞世家》云:“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司马迁虽云滕“小,不足齿列,弗论”♙,但说其封在“夏🙉、殷🥕、周之间”👎🏼💵,却不能不令人注意🧈。滕封于“夏、殷🦤、周之间”的说法🧎🏻♂️➡️,在汉世似乎颇有影响🍵。《礼记·檀弓上》载县子琐语🧑🍼:“吾闻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亲。滕伯文为孟虎齐衰🚨,其叔父也;为孟皮齐衰,其叔父也。”郑玄注💸:“古,谓殷时也🫃🏻。上不降远,下不降卑。伯文🍵📌,殷时滕君也,爵为伯,名文。”[8] 然而,以滕伯文为殷时滕君之说显然是缺乏根据的。王恩田先生曾以“殷不以‘孟’🎎、‘伯’为字🤶🏻,此为周时习俗”而指“郑说误”[9] ,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殷商时期👨🍼,还不存在只有在完备成熟的宗法制度下才产生的“嫡长称伯”、“庶长称孟”[10] 类的排行字和所谓的“齐衰”服制。不过,王恩田先生还是认为:“周代滕国建国前的殷代✣😉,确有滕国或滕族存在。”“与卜辞和殷滕铭文相较,西周滕字增火为意符🙍🏻♂️。周人灭殷滕后🧑🏼🎓,封错叔以为国君🏃♀️,仍袭用滕之国号,唯加‘火’以示区别,盖取焚灭之意。”[11] 然而✩,就王先生所举卜辞(乙7119)和所谓殷滕铭文(《滕女觚》👨🏻⚖️🤣、《滕尊》或《滕觯》 [12] )之例来看,其所谓的“滕”之初文,一般都释为朕,与作为国名的“滕”字未必相关。何光岳先生也认为西周滕国是“袭封黄帝之后滕姓之地” [13]。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能证明西周之前有滕国或滕族存在的可信依据。司马迁谓滕封在“夏、殷🤷🏿♀️、周之间”🦪,应该是受《国语》所谓黄帝之后有滕姓之说的影响👩🍼。《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劝晋公子重耳迎娶怀嬴之语云:“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彭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彭🚲,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苟🌭、僖、姞、儇、衣是也。”[14] 然而🍼,这段文字本身就是歧义互现,深受学者质疑🤦♀️,不足为凭。关于滕得名之由👦🏻,现在还不得而知🥫。
滕国始封之地🧑🏼🎄,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在山东👸。如《汉书·地理志上》“沛郡”条下班固自注、《世本》宋忠注 [15] 、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下》“滕”条以及郦道元《水经注 ·泗水》[16] 🧚🏿,皆以为滕始封在汉沛郡公丘县。只是《汉书·地理志上》的山东始封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依据,历代沿袭此说的学者也没有提出新的支持材料♖。
对此问题,当今学者已有一些不同于旧日的看法。陈槃先生曾指出《左传·闵公二年》所说的卫国滕邑为滕国旧居,今山东滕州之滕乃滕国迁地🧛♀️。[17]何光岳先生在《滕国考》中认为此卫国滕邑“当在今河南卫辉市西北的田窑村,田窑实为滕窑的同音异写🫲🏽。”并结合“错叔绣”、“滕叔绣”之称以及《汉书·地理志上》注疏,提出“滕侯名叔绣,或先曾封于错,故名错叔绣,后封于卫辉之滕,再东迁公丘👳🏿♀️,公丘为滕之都城💚。”[18] 只是由于论述过于简略而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可喜的是🤽🏽,近年发现的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篇中有周武王伐纣经过共、滕之间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滕国始封地的珍贵史料💇🏿♀️👧🏽。《容成氏》51号简记周师“戊午之日,涉于孟津🙇🏿,至于共♟、滕之间” [19] 🚣🏽♂️。此处所说的“共、滕”也见于《左传·闵公二年》🏋🏼♂️,为卫国之邑🏂。陈伟先生在研究这部分简文时🈂️,首先确定简文中的“共”,即《左传》隐公元年、闵公二年所载之“共”,“即汉晋共县、唐宋共城县👨🌾、今辉县市治”🏄🏽♂️,进而又指出简文中的“滕”即《左传·闵公二年》卫国滕邑🙇🏿♂️👩🏼🍼,其位置“大致应在共山的另一侧🥷🏽,即其以北处🧑🏻⚕️;其距离也当不致太远🤫。”[20] 陈先生所说的“滕”之位置与何光岳先生的结论一致🥵。因此,滕国的始封地确有可能就是《左传·闵公二年》所说的卫国滕邑。
滕叔绣之所以又称错叔绣,当是因其初采在错地。罗泌《路史》卷十九《高辛纪下》云:“叔绣居错,文公侯之滕🙎🏿♂️,三十有一世齐灭之。”[21] 据情理度之,叔绣采错应在周文王时期,武王灭商之后封其于滕地为诸侯。关于错的地望,现在还无法确定。《路史》卷二十八《国名纪五》“错” 条云:“滕叔初采,今沛之公且🐾。”[22] 公且似应为公丘📻、公邱或龚丘的同音异写。所谓公丘即滕国所在,在今山东滕州市西南。叔锈采错在灭商之前🚽,因此错邑不大可能会越过殷都而远在今山东⏮。罗泌此说应是误以错🧓、滕为同地⏺。
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下》“滕”条言滕为周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与它说皆云滕之始封为叔绣相异🧘🏿♀️,应是杜预不知叔绣始封在河南,山东之滕是西周王朝迁封叔绣之后的缘故。
1978年3月在今滕州庄里西遗址内发现一座铜器墓葬🏇🏿,出土鬲一、簋二😶。[23]三件铜器属西周早期早段,其中的鬲铭曰“吾作滕公宝尊彝” ,该铭文中的“滕公”,李学勤先生认为“应即滕国首封之君错叔绣。”[24] 王恩田先生也持同样的看法🤠。[25]
又,约在 1989年前后👱🏽♂️🐳,滕州庄里西墓地中一座“被破坏殆尽”的墓葬(M7)流出一批铜器,据目前所知🙅🏼,滕州博物馆征集十器[26] 🩺,流散于海外今归首阳斋三器[27],共十三器。其中有三器的铭文对研究滕国的迁封意义重大🎡。
《史 觯之一》👨🏼🦳:唯伯初令宗周,史
赐马匹,用作父癸宝尊彝。
《鼎》:隹正月,辰在壬申。公令狩□□,
获珑□,公赏
贝二朋。……
《簋》:隹九月,诸子具服🚧,公乃令🤛🚱,在
曰🛍️:凡朕臣兴
。
敢对公休,用乍父癸宝尊彝🤦♀️。
朱凤瀚先生指出,制器年代约在成康之际的《史觯之一》铭文中的“伯”应是约在康王中叶的《
鼎》与《
簋》铭文中的“公”🙋🏿♂️,其不是叔绣,而是在成康之际二次受封徙封于今山东滕州之滕侯🎅🏽🥣。[28] 此论甚确。从时间上看🤱,这位在成康之际二次受封徙封于今山东滕州之滕侯应是继始封君叔绣之后的二世滕侯,与前面提到的吾鬲的主人“吾”应为同辈。
关于迁封山东后滕国的地望,杜预注《春秋·隐公七年》“滕侯卒”文云:“滕国在沛郡公丘县东南。”《水经注·泗水》曰☔️:“泗水又左会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县。今县之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发源成川,西南流分为二水,北水枝出🦶🏿🙂↕️,西迳蕃县北,西迳滕城北…… 汉高祖封夏侯婴为侯国,号曰滕公。邓晨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又溉于公丘焉。县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按《地理志》,即滕也。”[29] 《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河南道五》载:“滕县,本古滕国,汉蕃县也,属鲁国。宋属彭城郡🚣🏼。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后魏置蕃郡🔕,以县属焉👨🏽🚒。北齐郡县并废。隋于此置滕县,属徐州。按古滕国,在县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公丘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夏侯婴初为滕令👩🏼✈️,故号滕公。按此时高祖未立属县,故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丘县,属沛国。”[30]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六《春秋列国地形犬牙相错表上》山东“兖州府”条“滕县”下云👨🥷🏽:“滕城在县西南十四里”。 [31] 总体来看,古滕国的位置,历代文献记载比较一致。考古调查证实“‘滕城’在今滕县城西南7公里”💶💹,另在滕县城西南约十五里处的庄里村西有俗称“城顶”的堌堆遗址🏜,包含了自龙山文化直至汉代的遗存📦🏊🏽,传为公丘故城址,“如果庄里‘城顶’为汉代公丘,则正符合了晋人杜预的意见,滕城在公丘之东南。也符合了唐人李吉甫的意见👩🦼➡️🌀,古滕国在县西南十四里的滕城💊。”[32] 综合以上文献及考古资料,我们可以断定今滕州市西南约七公里的“滕城”遗址是滕都内城。滕都内城周长为2795米,内城之外还有周长 20里的外城。近年来多次发现滕国青铜器的庄里西遗址正在外城之内🦙。这些青铜器基本都出自墓葬🦛,年代属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根据铜器铭文,可以肯定庄里西墓地是包括滕侯墓葬在内的滕国贵族墓地。
二 滕国的灭亡
西周时期,滕国在周王室强大力量的羽翼之下维持着生存。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力量的衰退,弱小的滕国只好选择屈从、依附强大的诸侯国以苟延残喘。滕国非常重视与同宗鲁国的关系💔。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历代滕君即位后几乎都要朝鲁。滕国重视发展与鲁国的关系,主要是基于联鲁抗宋。鲁为滕临近的相对较大的国家,而宋一直对滕虎视眈眈,且多次对滕用兵🧑🎤🧺。此外,滕似乎也很注意发展与周边小国的关系👵🏽。春秋早期的邾伯御戎鼎铭云:“邾伯御戎作滕姬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33] 据铭文可知,滕、邾两国曾为婚姻之国。
越王句践灭吴后迁都琅琊,滕成为越的近邻。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云:“于粤子朱句三十四年灭滕”[34] 🐒🌔。越王朱句三十四年为前414年。[35]滕虽灭于越,但后来却得以复国👨🔬。复国的过程文献未载⏸,不过我们可以从《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中得到一些线索💲。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云:“翳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初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蠋卯。”[36] 翳三十三年迁吴🧋,三十六年七月被太子诸咎所弑,十月越杀诸咎,越国政局混乱动荡,直到无颛立🤡,局势才得以稳定。滕复国应该就在越国政局动荡之时。
复国后的滕国历史🏋🏻♀️,文献乏载,只是在《孟子》一书中有滕定公、滕文公父子的记录。 赵岐注《孟子·滕文公上》云:“滕侯,周文王之后也🧑🏻🦱🏓。《古纪》🧔🏻♂️、《世本》录诸侯之世🌒,滕国有考公糜,与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弘👝🤕,与文公相直。以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公行文徳,故谓之文公也♈️。” [37] 赵岐认为《孟子》中的定公和文公是因后世避讳等原因的改称大概可靠。《春秋》、《左传》中的滕文公在位时间为前599年至前575年[38]🫁,而《孟子》中的滕文公与孟子(前372年至前289)生活在同一时代🍂,因此👨❤️👨,二处所说的滕文公不可能是一人。《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与滕文公为世子及在位时交往的诸多言论、事迹☦️,因此,《孟子》中所说的滕定公(即考公糜)👇🏼、滕文公(即元公弘)父子应是滕复国后的国君🏄🏽♀️。滕文公是一位有为的君主,故而向孟子请教为国之道🤞🏽。然而滕国“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 ”‼️,“壤地褊小”[39],小国寡民,缺乏实力,最终还是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战国策》卷三十二《宋卫》载:“(宋)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卷二十一《赵四》载,五国伐秦无功,赵有意与秦讲和,苏代在说服赵国奉阳君李兑放弃与秦讲和时说:“ 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胜(滕)焉🎒。秦起中山与胜(滕)🍃,而赵、宋同命”👫🏼。 [40] 范祥雍先生按💊:“谓赵失中山、宋失滕,故言‘同命’😑。”说明此前滕已经亡于宋。《资治通鉴》卷五《周纪》周赧王“二十九年”条亦云:“宋康王喜,起兵灭滕”🎁。 [41] 因此,滕灭于宋是没有问题的。杨宽先生指出:“宋灭滕🤚🏽、取淮北之地,确与赵灭中山同时。”[42] 缪文远先生更明确指出赵灭中山在赵惠文王三年即前 296年。[43]若此,则宋灭滕应在前296年™️。又,谭贞默《孟子编年略》云🙃:“《传》记滕文公卒⏲,再传二十一年🧕🏽,灭于宋。”[44] 而梁涛《孟子行年考》考定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当时任齐卿的孟子吊滕文公💘。[45]若此,则滕文公卒年为前316年🧛🏽♀️。由此后推二十一年,宋灭滕恰在前296年⚪️👩🍳。这样看来🔒,复国后的滕在前296年灭于宋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任启运《孟子考略》所谓“《记》言孟子去滕二十一年而滕亡”‼️,钱穆先生认为“决不然。或任氏误记文公卒后二十一年为孟子去后二十一年也。”[46]另外,梁涛《孟子行年考》考定周显王四十五年(前 324年)孟子在邹,滕定公(滕考公)去世👨🏼🍼,滕文公派然友至邹向孟子问丧礼⏲。[47] 若此✍🏻,滕文公(滕元公)元年为前323年。
灭滕之国♻️,班固《汉书·地理志上》及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下》“滕”条或以为齐,与前引文献抵牾。若细细抽绎🆎,亦有其因🧑🏻🦯。《战国策》卷三十《燕二》载,苏子为燕说齐王伐宋,齐“遂与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48]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悬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资治通鉴》卷五《周纪》周赧王“二十九年”条记此事较详备:“宋有雀生于城之陬💐。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齐愍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49] 齐灭宋的时间🚘,文献记载不一。经缪文远、杨宽二位先生考证🤏🏼,事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50] 此前滕灭于宋,宋灭于齐后滕地又入齐,史籍或因此误以为滕灭于齐。至于孔颖达“滕三十世为楚所灭”[51] 之说👩🎨,应是因齐灭宋后不久即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破齐🥠、楚乘机收复淮北之地 [52] ♝,滕国故地大概也在此时被楚国占领😤,导致孔氏误以为滕灭于楚👩🏻🚀。至于《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二》“滕氏”注所谓滕“为秦所灭”之说,范祥雍先生已在《战国策笺证》中言及🙆🏻♂️,“《通志》谓滕为秦灭,稽之时地并不合,可无论🧚♀️。 ”[53]
三 滕国的世系
滕国世系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缺佚甚多📞,今据文献记载及金文材料试作整理。1982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今山东滕州庄里西遗址内发现一座墓葬,出土铜器六件✧,计有方鼎一、扁足圆鼎一、鬲二、簋一、壶一。[54] 朱凤瀚先生指出,这组铜器“从器形与纹饰看👨🏻🦲♑️,约属西周早期偏晚🍅。”[55] 其中三件有铭,两件铭文有“滕侯”之称☮️,即方鼎铭“滕侯作宝尊彝”🧏♂️;簋铭“滕侯作滕公宝尊彝”🙋🏻♀️。这位“滕侯”应是西周早期偏晚时期的一位滕君💩。《滕侯簋》铭文中之“滕公”应为其前任滕君。
传世滕虎簋有四件,铭文相同🖖🏻,曰:“滕虎敢肈作厥皇考公命仲宝尊彝🎲。”王国维先生《释滕》以“滕虎” 为《礼记·檀弓上》中滕伯文之叔父滕孟虎♘,认为滕虎簋为周中叶以后物👨🏽⚕️。[56]王恩田🌂、黄盛璋二位先生推断应属昭王时期🪒。[57] 孟虎之死既在滕伯文之前,则滕伯文大概是昭穆之际的一位滕侯。倘若铭文中“滕虎”确为《礼记·檀弓上》中之“孟虎”🧋🈸,则铭文中滕虎之父命仲👳🏽,即滕伯文之祖父,应为一代滕君。如此😢🧑🏼🦲,则命仲之子🏬、滕伯文之父亦应为一代滕君🍟😊。
联系前面已知的武王时期始封君叔绣、成康之际二世滕君,从器物的年代及铭文来看,可以认定上提《滕侯方鼎》🤸🏻♂️、《滕侯簋》中的“滕侯”为康王时期的三世滕君🧙;《滕虎簋》中的“命仲”应为康昭之际的四世滕君;称谓缺佚的命仲之子🧛🏽♀️、滕伯文之父为昭王时期的五世滕君;滕伯文为昭穆之际的六世滕君。如此,《滕侯簋》“滕侯作滕公宝尊彝”中之“滕公”应是成康之际的二世滕君,与前提“器”铭文中的(滕)伯或公对应。黄盛璋先生考证与滕侯方鼎、滕侯簋同出的疐鬲属康王世[58]🉐,与我们推断《滕侯方鼎》、《滕侯簋》铭文中的“滕侯”在康王期相合。
张连航先生在《读新出土铭文札记三则》中提到一件滕侯簋,铭曰: “滕侯作滕公尊彝🧔♂️。”[59] 从铭文字形来看,这件滕侯簋应属西周中期。若此🛹,铭文中的 “滕公”😚、“滕侯”应为西周中期前后相继的两位滕君👩🏻💻。
吴氏芬旧藏中有一件滕侯苏盨🥷🏽,铭曰:“滕侯苏作厥文考滕仲旅簋🏌🏿,其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黄盛璋先生认为🈁:“从其字体较晚🚣🏿♂️🤸♀️,应属西周晚期👨🏻🔧🏌🏼♂️。”[60]朱凤瀚先生指出🤷🏻♀️:“从铭文看,约属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61] 两说大致相合㊗️🙍🏽♂️。如此🔸,滕侯苏应是两周之际的一位滕君⚒。
进入春秋早期后段,滕国世系的文献记载开始较为系统👳🏿🐥,见于《春秋》、《左传》。鲁隐公七年(前 716年)春,滕侯卒🦌。这位滕侯即是陈厚耀《春秋世族谱·滕世次图》中的“滕侯毂” [62] 😝,其即位时间不详🧋。
鲁隐公十一年(前 712年)春🪂👮♀️,滕侯朝鲁🏃🏻➡️。鲁桓公二年(前710年)春👮🏿♂️,滕子朝鲁。按此二处云“滕侯”、“滕子”,称呼有别,且分别朝鲁,尽管时间间隔很短,但二人应为前后相继的两位滕君🌑。“滕侯”应于隐公七年(前716年)即位✊,隐公十一年(前712年)朝鲁,而于桓公元年(前 711年)卒;“滕子”于桓公元年(前711年)即位,于其元年即桓公二年(前710年)朝鲁。如此,则“滕侯” 于前715年至前711年在位。
鲁庄公十六年(前 678年)十二月,又有滕子参加幽之盟🚃。鲁僖公十九年(前641年)春,宋人执滕宣公婴齐。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夏☛,滕子随宋襄公伐郑。从时间间隔来看,鲁庄公十六年所说的“滕子”应是继鲁桓公二年“滕子”之后的一位滕君。此位“滕子”卒后,滕宣公婴齐即位🧑🏻🎓,前641年被宋国拘留🤛🏿。而鲁僖公二十二年的“滕子”应是滕宣公婴齐之后的一位滕君。陈厚耀《滕世次图》列于滕宣公婴齐🪹、滕昭公元之间的“滕孝侯”[63],应是此位“滕子”之后的又一位滕君⛑。
鲁文公十二年(前 615)秋,滕昭公朝鲁。鲁宣公九年(前600年)八月,滕昭公卒👨🏿🦲。滕昭公前615年朝鲁,其即位应在前 615年之前不远。滕昭公即是《滕世次图》中的“滕子元”。[64]
鲁成公十六年(前 575年)四月,滕文公卒。按滕昭公前600年卒🥍,则滕文公前599年至前575年在位。滕文公即是《滕世次图》中的“滕子寿”。[65]
鲁襄公五年(前 568年)秋,滕子参加戚之会盟,同年冬与晋候等诸侯救陈👩🏼🎓。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秋🟤,滕成公朝鲁。鲁昭公三年(前539年)春正月,滕成公原卒。据滕文公前575年卒🕞,则滕成公原于前 574年至前539年在位。
鲁昭公四年(前 538年)夏,滕子与诸侯会于申⛹🏿👨👧。鲁昭公十三年(前529年)秋,滕子与诸侯会盟于平丘。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秋七月,滕悼公宁卒。据滕成公原前539年卒,则滕悼公宁于前 538年至前514年在位。《司马楙镈》铭文所见“悼公” [66] 应即滕悼公宁无疑🦡。
鲁定公四年(前 506年)三月,滕子与诸侯会于召陵,侵楚。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九月🧑💼,滕子至鲁会葬🧜🏽♂️。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夏四月☕️,滕子朝鲁👨🏼🚀。鲁哀公四年(前491年)秋八月,滕顷公结卒。据滕悼公宁前514年卒🏂🏿,则滕顷公结于前 513年至前491年在位。王恩田先生以耆、结音近可通𓀘,认为《滕侯耆戈》铭文中之滕侯耆可能即滕顷公结😲。[67] 滕侯耆戈目前所见共两件💄,从形制来看应属春秋晚期🤲,也与滕顷公结所处年代相符🧑🏿🍳🐠。
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年)秋七月🛜🤽🏿♀️,滕隐公虞母卒。据滕顷公结卒于前491年,则滕隐公虞母于前 490年至前484年在位。滕侯昃器目前共见四件,戈三、敦一,均有铭文,或依据昃、虞可通以为滕侯昃即滕隐公虞母↪️。王恩田先生根据滕侯昃戈🧍🏻、滕侯昃敦的形制判定其为战国时期器物,认为滕侯昃并非春秋滕隐公。[68] 通过对比目前所见七件滕国青铜戈的形制,滕侯昃戈远晚于滕侯耆戈👩🏿🏭,应属战国早中期的器物🥈。黄盛璋先生定滕侯昃墩、戈为战国中期器🏋🏽♀️。 [69] 综合考虑,滕侯昃不可能是滕顷公结的继任者滕隐公虞母,应是战国中期的一位滕侯,这位滕侯文献失载。
《世本》云🤾🏿♀️:“自叔绣至宣公婴齐十七世。”[70] 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下》“滕”条亦云:“自叔绣及宣公十七世乃见《春秋》”。[71] 因此,滕宣公婴齐为第十七世滕君应该可信。据此可以推知🦈:
滕宣公婴齐之前,滕侯毂为第十三世🧖♂️;鲁桓公二年所言“滕子”为第十四世🈵;鲁隐公十一年所言“滕侯”为第十五世🤵🏽♀️;鲁庄公十六年所言“滕子”为第十六世🧜🏿。
滕宣公婴齐之后,鲁僖公二十二年所言“滕子”为第十八世;滕孝侯为第十九世;滕昭公元为第二十世🔮🔷;滕文公寿为第二十一世🙎♂️🤽♂️;滕成公原为第二十二世🙉;滕悼公宁为第二十三世;滕顷公结为第二十四世;滕隐公虞母为第二十五世。
《世本》云:“(滕)隐公后六世🗿🤛。”[72] 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下》“滕”条亦云🖌:“自叔绣及宣公十七世乃见《春秋》,隐公以下《春秋》后六世而齐灭滕矣。”[73] 前484年滕隐公虞母卒🖼,前414年滕初亡于越🤰,前296年终亡于宋👨🏽🦲。从时间间隔来看📌,前484年至前414年的71年间滕国历六世较为可信,而前484至前296年的189年间历六世则次之🪖。滕考公于前324年去世,其子滕元公于前324至前316年在位。若前316年至前296年宋亡滕的21年间只有一世📲,则前484年至前324年的161年间历四世,这种情况在先秦时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应以前说为准。
综上所述,从叔绣至滕宣公共十七世,其后至滕隐公虞母历八世🧙🏼♂️,之后又历六世灭于越👎🏼。如此🪩,则从始封到初亡于越👨🔧,滕国历三十一世。《汉书·地理志上》“沛郡”条下班固自注“公丘”及《路史》承班固说谓滕国三十一世,与此正合🏌🏼♂️。滕复国后的世系,仅有滕考公、滕元公父子二世见载。通过以上对滕国世系的讨论,可列表如下💿:
滕世系表
注:表中易混淆的滕国国君加小括号注明出处以示区别;可以明确分辨的,由于篇幅所限🌆,表中不再注明👏🏼。
历代滕侯 |
在位年代 |
世次 |
滕公(《吾鬲》)🙏🏼、叔绣 |
武王时期 |
始封君 |
(滕)伯、(滕)公(“ |
成康之际 |
二世 |
滕侯(《滕侯方鼎》🍦、《滕侯簋》) |
康王时期 |
三世 |
命仲(《滕虎簋》) |
康昭之际 |
四世 |
命仲之子、滕伯文之父 |
昭王时期 |
五世 |
滕伯文 |
昭穆之际 |
六世 |
…… |
…… |
…… |
滕公(《古文字学论稿》之《滕侯簋》) |
西周中期 |
不明 |
滕侯(《古文字学论稿》之《滕侯簋》) |
西周中期 |
不明 |
…… |
…… |
…… |
滕侯苏 |
两周之际 |
不明 |
…… |
…… |
…… |
滕侯毂 |
即位时间不明,前716年卒 |
十三世 |
滕侯(《春秋·隐公十一年》) |
前715年-前711年 |
十四世 |
滕子(《春秋·桓公二年》) |
前710年即位👨🏻,卒年不明 |
十五世 |
滕子(《春秋·庄公十六年》) |
前678年前后在位 |
十六世 |
滕宣公婴齐 |
前641年前后在位 |
十七世 |
滕子(《春秋·僖公二十二年》) |
前638年前后在位 |
十八世 |
滕孝侯 |
在位时间不明 |
十九世 |
滕昭公元 |
前615年前即位🔑,前600年卒 |
二十世 |
滕文公寿 |
前599年-前575年 |
二十一世 |
滕成公原 |
前574年-前539年 |
二十二世 |
滕悼公宁 |
前538年-前514年 |
二十三世 |
滕顷公结(耆) |
前513年-前491年 |
二十四世 |
滕隐公虞母 |
前490年-前484年 |
二十五世 |
…… |
…… |
…… |
不明 |
即位时间不明🚤,前414年卒 |
三十一世 |
…… |
…… |
…… |
滕侯昃 |
战国中期 |
不明 |
…… |
…… |
…… |
滕考公麋(滕定公) |
即位时间不明,前324年卒 |
不明 |
滕元公弘或宏(滕文公) |
前323年-前316年 |
不明 |
…… |
…… |
…… |
不明 |
即位时间不明,前296年卒 |
不明 |
四 结语
滕为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的封国。叔绣初采错,武王克商之后封其于河南卫辉,建立滕国🙍🏻♀️。成康之际西周王朝迁滕于今山东滕州,都城在今滕州市西南七公里处一带,即汉公丘城的范围。前 414年滕初亡于越,后乘越乱复国,前296年终亡于宋,其地入宋🔛。前 286年宋亡于齐,前284年五国破齐,滕国故地又先后入齐🧑🤝🧑、楚🧚🏼♂️,因此文献记载有滕灭于齐😰、楚的讹误。滕国从始封到初亡于越🦿,历三十一世。复国后至终亡于宋,滕又历若干世,然仅有滕考公☁️🫧、滕元公父子二世见载。
[1] 王恩田⚠️🚡:《滕国考》,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编(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0-269页。
[2] 李发林:《滕县地区古代三个小国历史试谈》🤳🏿,《枣庄师专学报》💩,1989年3期。
[3] 陈公柔:《滕国、邾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76-190页。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两周金文大系续编>分国考释之一章》,《华夏考古》1989年1期。
[4] 何光岳🧑🏻💼🩼:《滕国考》👼🏿,《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2期。
[5] 清秦嘉谟💳:《世本辑补》🔛,商务印书馆汇编🐓:《世本八种》第四种,上海商务印书馆𓀘,1957年,第51👨🏿🏫、213页。
[6] 晋杜预:《春秋释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6册,第260页,上栏🫃。
[7]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572页。
[8]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221页。
[9] 王恩田:《滕国考》,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编(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3页。
[10]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 1994年,第416页🤛。
[11]王恩田📉:《滕国考》,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编(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8页。
[12]《滕尊》👱♀️👏🏿、《滕觯》为同一器物🧑🏻🦰,只是不同著录书对其称谓不一而已,现藏上海博物馆。
[13]何光岳:《滕国考》,《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2期。
[14]徐元诰撰🎱,王世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9️⃣,中华书局Ⓜ️,2002年,第333-335页。
[15]清秦嘉谟🧏🏻:《世本辑补》,商务印书馆汇编🍈:《世本八种》第四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351页。
[16]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 2007年🤲🏻,第597-598页🙍🏿。
[17]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三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18]何光岳:《滕国考》,《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2期。
[19]李零整理👩🏼🌾:《容成氏》,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3(图版)、290(释文考释)页。
[20]陈伟:《竹书<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年12期。
[21]宋罗泌🚴🏽:《路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383册🦸🏽♂️,第165页,上栏。
[22]宋罗泌:《路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383册,第343页💖,下栏。
[23]滕县文化馆:《山东滕县出土西周滕国铜器》,《文物》 1979年4期。
[24]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6页👮🏻♀️🧙。
[25]王恩田👆🏼:《滕国考》🧑🏿🏫,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编(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1页👂🏽。
[26]李鲁滕:《鼎及其相关问题》🦻🏻,谢治秀主编《齐鲁文博——山东省首届文物科学报告月文集》🔳,齐鲁书社,2002年🫵🏽🥤,第111-119页🅰️。
[27]首阳斋等编🤷🏼:《首阳吉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
[28]朱凤瀚:《滕州庄里西滕国墓地出土器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0年🌄👊🏻,第17-28页👵。
[29]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 2007年🐂,第597-598页。
[30]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 1983年,第227-228页。
[31]清顾栋高撰,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622页。
[3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邹县滕县古城址调查》,《考古》1965年12期。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71页🔈。
[34]《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47页。
[35]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72页🚴。
[36]《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47页😻。
[37]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1987年,第315-316页。
[38]详见后“滕国的世系”关于滕文公在位年代的论述🎬。
[39]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1987年,第321、350页。
[40]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28🧔🏿♀️、1190页👨🏻🎓。
[41]《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123页🍣。
[42]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99页🏒。
[43]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巴蜀书社,1997年🚶♀️➡️Ⓜ️,第159-161页。
[44]转引自钱穆《宋康王灭滕考》🧏♀️,《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第424页。
[45]梁涛:《孟子行年考》🍥🚣🏽,http://tieba.baidu.com/f? kz=123117324🏇。
[46]钱穆🔙🐀:《宋康王灭滕考》👨🏿🎨👩🏼🎤,《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 1985年,第424页。
[47]梁涛:《孟子行年考》,http://tieba.baidu.com/f? kz=123117324。
[48]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64-1765页。
[49]《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123-124页。
[50]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巴蜀书社🚵🏽,1997年🚴♂️,第172-174页。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777-787页。
[51]转引自钱穆《宋康王灭滕考》,《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第423页👱🏻♀️。
[52]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巴蜀书社🙇🏽👩🏽⚖️,1997年🏡,第176-179页。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801-816页。
[53]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30-1831页。
[54]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发现滕侯铜器墓》,《考古》 1984年4期。
[55]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81页。
[56]王国维:《释滕》,《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61年,第289-290页👳🏻♀️。
[57]王恩田:《滕国考》👏🏿🧑🏻🔬,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编(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3页🏹👩🏻⚖️。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两周金文大系续编>分国考释之一章》🚴🏼♂️,《华夏考古》1989年1期。
[58]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两周金文大系续编>分国考释之一章》👩🏻🔧,《华夏考古》1989年1期👍🏿。
[59]张连航🦖:《读新出土铭文札记三则》,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7-149页。
[60]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两周金文大系续编>分国考释之一章》,《华夏考古》1989年1期💚。
[6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81页。
[62]清陈厚耀:《春秋世族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8册👩🏿🎤,第389页,上栏🧑🏿。
[63]清陈厚耀:《春秋世族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8册👌🏿🧑🏻🚀,第389页,上栏。
[64]清陈厚耀🙎🏿♂️🫸🏼:《春秋世族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8册,第389页📑,上栏。
[65]清陈厚耀🛻:《春秋世族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8册,第389页,上栏🍼。
[66]司马楙镈四件,见于《山东金文集成》(山东省博物馆编,齐鲁书社👺,2007年)104、105、106、107🚶♂️,均有铭👸,合为一篇完整的铭文。
[67]王恩田:《滕国考》,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编(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3页🥸。
[68]王恩田:《滕国考》,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编(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4页。
[69]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两周金文大系续编>分国考释之一章》,《华夏考古》1989年1期。
[70]清秦嘉谟🔹:《世本辑补》📌,商务印书馆汇编:《世本八种》第四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51页。
[71]晋杜预:《春秋释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6册,第260页🤾🏻♀️👩🏿🚒,上栏😪。
[72]清秦嘉谟⬆️:《世本辑补》,商务印书馆汇编:《世本八种》第四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51页。
[73]晋杜预:《春秋释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6册🪵,第260页,上栏🎅。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1年3月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1年3月10日
点击下载word版😮:0816张志鹏:滕国新考
补充一个材料👩🏽🍼。《东方博物》第三十六辑(2010年)发表陈阳、戴哲涛《中国财税博物馆藏滕侯赇之歌钟考》一文,可参考。
哦,O(∩_∩)O谢谢🧛🏿,这篇文章是几个月前写成的🏒,近来忙于博士论文的撰写,没有注意新的材料,非常感谢
拜读,学习了👨🏻🔧。受益不浅🧏🏻♂️。不过,关于滕始封的说法值得商榷👨🏿🚒:
“滕国始封之地😽😌,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在山东。如《汉书·地理志上》“沛郡”条下班固自注、《世本》宋忠注🗿、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下》“滕”条以及郦道元《水经注 ·泗水,皆以为滕始封在汉沛郡公丘县。只是《汉书·地理志上》的山东始封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依据🪟,历代沿袭此说的学者也没有提出新的支持材料。 ”
建议作者看一看殷墟甲骨文,关于作为地名🕦、国名、首领名的“滕”字,至少有150条,甲骨文的记载💊,算不算依据呢🏭?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我是不赞同滕国山东始封说的,不知您的意见是什么🫴🏿?难道甲骨文能为滕国山东始封说提供给依据?此外🧖🏽♂️,商代甲骨🦦👨🏼、金文中所谓“滕”之初文,一般都释为朕,我在文中已经说明了。
关于滕在甲骨文中🚵🏿♂️,不仅是朕,另外还有两个异体字🤴。始封之事,不是你赞同不赞同的事情,那是史实。假若细心研读甲骨文,你就会明白🏨🎅🏿。从武丁时期,滕就一直在今日鲁南一带活动,它是属于东夷土著。直至西周初期,和其他众多的殷商方国一样,其方位基本没有变化☆。直到周王朝东征之后,这一代的方国格局方大变。不过,滕的位置仍然在原地。这一切,都由稳定的山川地理坐标标定的。
O(∩_∩)O~,至于西周之前是否有滕国存在,我觉得现在还不能下确论,问题的关键在于甲骨文中的所谓“滕”字是否确能释为滕。希望您撰文出来探讨,O(∩_∩)O~,本文在一些儿问题并没有下确论💂🏻♀️🎻,只是据自己的理解认识提出看法而已🤸🏽♂️,意在抛砖引玉♦︎。
我记得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书中对“滕”有详细的解释🫃🏿🗽。
关于“滕”的文章,在90年代末,曾经结合相关的民俗写过两篇🧎🏻♂️,一篇提交在省民俗学会学术研讨会,一篇发在《滕州在线》🧑🏽🎓,只可惜我现在由于接连搬了两次家,也不知道放在那里了🔘🎟,找了一通,连打印稿稿也找不到了,抱歉。
目前,我和两个年轻人正在就卜辞中殷商东土方国进行拼图标注,暂名《殷商东土》👱🏽♀️,工作进行之中🐆,已经准确定位的达百余个地名🧓。所以🤵🏼👽,多少对这块区域稍微了解一些。所以🙆🏼♀️🛷,多说了两句,别在意👩🏻🦯。待地图完成后🕌,一定呈上,请多多指正。
O(∩_∩)O~🥿🙅🏽♂️,不敢不敢👗,写这篇文章只是由于博士毕业论文涉及到滕国🧗🏿,并没有精深的研究,皮毛而已。拙文能引起您的关注,十分荣幸,探讨才能使研究深入🦹🏻。愿早日看到您的《殷商东土》🎱,谢谢💱,O(∩_∩)O~
淄泷先生,陈阳👩🦲、戴哲涛先生文能扫描上传吗?先表示深谢!
大作拜读,想请教一下楼主🤸🏿。
您的世袭表中👩🏻🏭,有两位“滕文公”👩🏽⚖️,一位是春秋中期的滕文公寿,一位是孟子所见的滕文公。为何滕国公室会使用相同的谥号🙅🏼?
这种现象还是很少见的。
您好,拙文中已有说明🏅。
“《鼎》与《
簋》铭文中的“公”🚍,即"这位在成康之际二次受封徙封于今山东滕州之滕侯应是继始封君叔绣之后的二世滕侯🕡,与前面提到的吾鬲的主人“吾”应为同辈”
“《鼎》与《
簋》铭文中的“公”是生称,《吾鬲》铭中的“滕公”是死后尊称。若依张先生所论💇🏻♂️💂🏼♀️,则《吾鬲》的“公”必是一世滕侯无疑。“吾”则是《滕侯簋》器主的叔父。而《吾鬲》诸家皆断为康王,与“滕侯诸器”同🟤。器物时代同🧧,而祭祀的相同对象却属两世,如何调解?🏵??
张先生的结论是建立在山东的滕国是徙封的基础之上的吧!先入为主🏋🏽♂️,矛盾自然就出来了。另外☦️,仔细斟酌一下《吾鬲》(请特别关注同出的另二件簋)、“滕侯墓”诸器以及《首阳吉金》的三器(据闻庄里西这批资料很快要发表)的年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清楚了。
我推断《吾鬲》在成康之际,确实与诸家皆断为康王不同,但也并非不可调和。再说🤸🏿♀️,同一王世的跨度也不小的,因此💪,器物时代同(属同一王世🖇,但分早晚)🧑🏽✈️,而祭祀的相同对象却属两世,也是可以讲得通的。O(∩_∩)O~♕,也许有些儿牵强👨🏻🍼。
我的结论确实是建立在“山东滕国是从河南徙封”之说的基础上的,如我在文中所说🧙🏿,目前确实没有滕国始封山东的可信依据💆🏻♀️。当然,我的看法也是有待检验的。
我在拙文中只是试就一些儿问题提出拙见☝🏻,确切的结论有待庄里西遗址滕国有关资料的发表✒️。
O(∩_∩)O~👩🏼⚕️,非常感谢您对拙文的提出的意见,我会认真考虑。
本人不反对滕国有从河南徙封的可能。记得好多年前曾拜读过前辈学者在三、四十年代发表的有关论述👨🏿🌾。受此影响也曾有过相同的考虑🏋🏽♂️。但苦于没有考古证据支持🧏♀️。衷心希望你能在不久的将来将此问题“专题化”,或能有所突破🏄♀️。如此对先秦古国史研究🏄🏼、特别是西周早期封建,将“功莫大焉”。
《吾鬲》的年代怎么也上不到成康,与“滕侯墓”的鬲比较,显然要晚一些。定在康昭是合适的。《首阳吉金》诸器最晚不下康初。综观庄里西89年和2003年的发掘资料(分别藏山东考古所、滕州博物馆),定在成王没任何问题👩👩👧👧。甚至多数器物可上到成初🌦。可惜资料没有公布,影响张先生的思路🐚。《首阳吉金》诸器铭中的公🧟♀️、伯,是“山东滕国”始封君的生称,《滕侯簋》📢、《吾鬲》的滕公是对前器滕君死后的尊称。《滕侯簋》的滕侯方是“山东滕国”的第二代君主。“吾”与该滕侯是兄弟。或更接近事实。老叟浅见,贻笑大方!
O(∩_∩)O~,很明显🐲,前辈对此问题的看法比我深广的多🦯。倘若《吾鬲》确实晚于《疐鬲》🌾,那我的看法是存在问题的。同国同器形器物的年代早晚比较应该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然而,我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儿🏄🏽♂️,惭愧👷🏿♀️。前辈的其他看法,我是赞同的。我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并期待新发掘资料的公布。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问题需要深广的专业知识,后学才疏学浅🗑,只能提出一些儿不成熟的浅见♍️🚣🏿♀️。非常感谢前辈的鼓励👨,O(∩_∩)O~。至于“前辈学者在三、四十年代发表的有关论述”我没有见到🪈,请前辈指点。
前辈学者在三🧞♂️👨🏻🔧、四十年代发表的有关论述”,迂叟昨晚翻检到半夜,也没找到。今晨努力回忆,仍未得线索。想来或许老叟记错了✥🤹♀️。傅斯年《大东小东说》及《夷夏东西说》皆对“鲁、燕”的徙封有过论述。或受此启发💇🏽♀️?轻率地胡言乱语📍🧑🏽🎤,给你添乱了。在此深表歉意。
O(∩_∩)O~🧇,您太客气了🔈,我也是担心缺漏前人的研究成果,故有此问🧘🏼♂️。
拙文已经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发表😒,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