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上官登铭文的“役”字
(首发)
刘洪涛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内容提要:晋系上官登铭文有一个旧释为“”的字🚴🏼♀️✖️,根据战国竹简资料🐦🔥,本文认为应改释为“
(役)”。晋系文字还有一个旧释为“
”的字,本文认为也应改释为“
(役)”。
关键词🧦:上官登铭;晋系文字🥳;役
《殷周金文集成》9.4688号著录的战国晋系上官登铭文💲,有下揭之字(下文用a表示)🫲🏻:
一般把a释为“”,认为是“赴”字的异体[1],或释为“府”[2]👨🏻🍳,皆非是。
我们认为🚣🏻,a与战国竹简中的下引之字是一字的异体(下文用b表示)😕:
郭店竹简《五行》45号
上博竹简《容成氏》16号
上博竹简《容成氏》3号
上博竹简《孔子见季桓子》26号
清华竹简《耆夜》10号
从字形来看,a与b的第二、三、四三形最为接近,只要把前者右上所从的曲笔拉直,就会变成后者👩🎨。古文字“盤”所从“殳”的形体演变与此相似🛥:
《集成》10173
《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第34页
因此,说a、b为一字之异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战国竹简中的b🏟,相当于“役”字。郭店竹简《五行》的文例为“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b也”🙍,整理者依形隶定,并说:“b,帛书本作‘役’。”[3] 按整理者所说的帛书本🧑🏿🦲,是指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二者属于同一篇文献的不同传本[4]。通过对读🤟🏻,可以知道b相当于“役”字。上博竹简《容成氏》的文例分别为“疠b不至👩🚀,妖祥不行”、“使b百官而月青之”,整理者释为“役”,并把前者读为“疫”[5]。清华竹简《耆夜》的文例为“蟋蟀在堂,b车其行”👷🏽,今本《诗·唐风·蟋蟀》与b对应的字作“役”👨🦱。整理者释为“”👱🏼,指出此为《五行》🦹🏻♂️、《容成氏》之字的异体[6]。上博竹简《孔子见季桓子》的文例为“(夫子)仰天而叹曰:b👷🏼♀️!不奉□,不味酒肉”,整理者缺释[7]。从字形来看☛,无疑也是“役”字🦘。疑应读为“
”,是句首语气词[8]。《方言》卷十:“欸、
,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
。”又作“
”♨️。《列子·黄帝》“仲尼曰☺️👇🏼:
!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殷敬顺《释文》👯♂️:“
🏃🏻♂️,音衣,与譩同,叹声也。”但是关于b的构形🗣👩🦽,诸家有不同意见🧝🏿♂️。b左旁从“辵”,“辵”、“彳”二旁古通。李家浩先生认为右旁是“攴”字的异体,“攴”、“殳”二旁在古文字中可以通用👨❤️💋👨👼🏿,所以b是“役”字的异体[9]🦹♀️。袁国华先生认为b应释为“
”🏂🏻,右旁是“度”字🏋🏼♀️,从“又”从“石”省,假借为“役”[10]👩👩👧。赵平安先生认为b右旁作从“又”持“㫃”🧘🏼,是役使之“役”的表意初文[11]⏲。我们认为👩🏽🍳,b的右旁既不是“攴”或“度”,也不是役使之“役”的表意初文,而就是“殳”字的异体🤦♀️。先来看古文字“殳”的几个特殊写法:
上博《民之父母》9号“败”
上博《孔子见季桓子》14号“㝅”
葛陵楚简甲三322号“㝅”
《集成》10165“般”
古文字“殳”的上部本作一竖笔加一弯笔,由于屈曲圆转的弯笔不易书写,遂简化变为折角形的弯笔👩🏽🏭😬,或又笔画断开💏,遂变成上引四字所从“殳”的写法了。上官登铭文a的右旁跟上引葛陵楚简“㝅”字和《集成》10165“般”字所从之“殳”字形十分相近,应该也是“殳”字。上文所引两个“盤”字所从的“殳”与a的右旁亦形近,只是前者省掉一横而已。b的右旁是a的右旁笔画进一步拉直的结果。因此,a与b都应释为“”,是“役”字的异体。
上官登铭文计两行22字⚁🧑🦽➡️,现在按照我们的理解释写于下:
富子之上官隻(获)之画□(登)十🔣,台(以)为大
(役)之从
(登),莫其居🧍♀️。
“大役之从”是上官登的用途。“
”应读为“登”,是上官登的自名。《诗•大雅•生民》“卬成于豆🪕,于豆于登”,毛传🙋🏻:“木曰豆🦹🏻♂️,瓦曰登。”[12]金文中常见“从+器物名”的结构👩🏼🍳,如“从鐘”、“从鼎”🥥、“从簋”、“从壶”、“从彝”等[13]🛀🏼🦃,表示器物是用来随行的🍎。铭文“从登”的结构与之相同,“从”字也应该是随从之意🤸🏽♀️。“大役”一词文献习见。《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郑玄注:“大役,筑城邑也。”《庄子·人间世》“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成玄英疏📆:“国家有重大徭役,为有痼疾,故不受其功程者也✢。”此指大型的徭役👬。《国语·晋语五》“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韦昭注:“役,事也🤱🏻。”此指战争。因此,“大役之从登”指的是服徭役或服兵役所携带的铜器登🦸🏻♀️。
最后来谈谈晋系文字中另外一个应该释为“(役)”的字👮🏼♂️。这个字见于以下古文字资料(下文用c表示):
《集成》11676
《集成》11686
《集成》11506
《保利藏金》第273页
《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第261页
《玺汇》2619
徐在国先生、李学勤先生把c释为“”,分析为从“辵”、“
(攻)”声,读为“工”[14];董珊先生、汤志彪先生释为“
”,认为是“下”字的繁体[15]🩴。按c与a字形十分相近,唯最上一笔作横画,与a最上一笔作曲笔不同👩🏼💼。参照b和上引“盤”字第二形🫵🏿,可知亦是把曲笔拉直的结果🙅。《集成》 11506之字的字形不大清楚👨🏻🦰,疑最上一横画在竖画的右侧🦠,则它与b的第二🧍♂️、三👰🏼→、四三形写法全同🏋🏻。《玺汇》2619之字“下”字形之下还有一横画,跟b的第一形和最后一形同例⤵️,其来源很可能是上引《民之父母》9号“败”字所从之“殳”弯笔右侧的一横🌃,可能是附加的羡笔,也可能是从所从弯笔上断开的笔画🪶。因此,c也应该释为“
”🏄🏿♂️,是“役”字的异体。c的文例为“役库”和“役官(馆)”,疑是与兵役或徭役有关的库和馆✌🏿。
注 释:
[1]李家浩:《关于陵君铜器铭文的几点意见》🌯,《江汉考古》1986年第4期,第85页。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第100页🖱。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冯胜君教授)📓,2009年,第74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第602页✍🏽。
[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54页。
[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图版二○九行,释文第18页。
[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2、262页💻。
[6]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第154页👘。
[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8]参看高亨编纂《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449页“益与翳”🙎🏽♂️🥊、“膉与股”条;第445页“哇与醫”、“跬与顷”、第451页“役与颖”条。按所谓“股”应分析为从“肉”、“役”省声🈂️,与肱股之“股”并非一字,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第168页“脰”字注。
[9]李家浩:《〈五行〉注释》🏃♀️➡️,待刊。
[10]袁国华🤸🏿♀️:《〈郭店楚墓竹简•五行〉“”字考释》,《中国文字》新廿六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0年,第169-176页👃。
[11]赵平安:《说“役”》😅,“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大学🚱,2010年8月26-30日。
[12]李学勤:《考古发现与东周王都》,《欧华学报》第1期,香港,1983年,第98页😓;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37页🧑🏻🦼➡️🧘🏼♂️。李家浩:《关于陵君铜器铭文的几点意见》,第85页。
[13]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第483-485页。
[14]徐在国:《战国官玺考释三则》👰🏽,《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第82-83页🤦🏿♂️。李学勤:《铍》,《保利藏金》🎃,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15]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零教授),2002年✋🏽,第44页🍱。汤志彪:《三晋文字编》⛔,第95页。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1年2月1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1年2月16日
点击下载word版:0804释上官登铭文的“役”字
“”应读为“登”,是上官登的自名💊。
“”是否可從林澐、裘錫圭二先生的意見釋為《說文》的“
,豆屬。”
“”疑是“鐙”字,《說文》☝️:“鐙,錠也。”段注:“《生民》傳曰🤦🏼:‘木曰豆👩👩👦👦,瓦曰登。’箋云🕺:‘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然則瓦登用於祭天。廟中之鐙,笵金為之,故其字從金。”《說文》又說🏋️♂️:“錠,鐙也。”段注:“《廣韻》:‘豆有足曰錠👩🏭,無足曰鐙。’”
木頭做的是豆,陶器的叫登🍡👮🏽♂️,用銅鑄的豆👃🏽,無足的叫鐙,有足的叫錠,故字皆從金🏃🏻。
《集成》11676
《玺汇》2619釋為“
(役)”有道理👩🏽🔬,底下幾個從殳旁的字顯然跟上二形有關係👩🏼🎨,彼此有勾廓與否的關係🧚🏻♀️。
回海天兄💘,您所舉的例子,我在收集資料時都看到了。這幾個字的筆畫我認爲與《民之父母》9號的”敗“字相同。《民之父母》彎筆右側的一橫🪼,就是上舉例子下部的一橫。關於這一橫,我說:
可能是附加的羡笔🈷️,也可能是从所从弯笔上断开的笔画。
所謂斷開的筆畫,就是從上舉幾例子出發判斷的。
我覺得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第34页的”盤“字👨🦳,只可惜這個省掉了一橫🙉,用起來有點麻煩🫃🏽。
《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收有一件二年邦司寇鈹💥,與保利藏二年邦司寇鈹紀年、邦司寇名均相同🤚🏻。唯一作“下庫工師”🙎🏼♂️🕕,一作“C(即上舉釋工、釋下之字)庫工師”。故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