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俶真篇》校補
蕭旭
靖江市廣電局
《淮南子》21卷,是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 121年)招集門客,于漢景帝🦵🏿、武帝之交時撰寫的一部論文集。于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進獻於朝廷。
東漢許慎、高誘作注(今本許注、高注相雜)💆🏿♀️。有清以降,眾多學者整理此著,成就斐然。千慮一失🈲,智者難免👨🎤。析疑訂誤,固有俟乎方來者也。本稿在前修、時賢的基礎上作校補,誤者正之💸,是而不盡者申證之💑🙋🏽,諸家未及者補之💁🏽♂️🔶。此為《淮南子》第二篇《俶真篇》的校劄,本稿以張雙棣先生《淮南子校釋》所依據的《道藏》本為底本🕴🏼。
按:寐👇,《莊子·大宗師》作“昧”,馬敘倫曰🥷🏿:“昧借為寐🦩,《說文》:‘寐,臥也👨🏿🔧。’”[1] 楊樹達說同[2]🧘🏿♂️。《莊子》“遁”作“遯”👩🏻🚒,古字通🪷。成疏: “遯,變化也。”此說是也。林希逸曰:“遯,失也。”鍾泰從之 [3] ,未得。俞樾曰:“山,疑當讀為汕,《爾雅》:‘罺謂之汕。’藏舟、藏汕,疑皆以漁者言。”[4] 武延緒說同[5]🤫,章太炎、馬敘倫並申俞說[6]。王叔岷曰🏇:“(俞)說殊牽強🧛🏼♂️。茅坤評《淮南子》🏌🏿♀️:‘山疑作珠🤏🏽。’亦是臆說。古人設譬,多以舟、車對舉🧑🏿⚕️,《記纂淵海》 59引此文山正作車👩🏼⚕️,最為可貴。惟《淵海》晚出👩🏻🏫,未知何據🧝🏼🧑🏼🏫?或改山為車,亦未可知。”[7] “山”讀如字[8]🤬,不煩破讀改作👨🏻💻😬,《文選·雜體詩》🚵♂️、《頭陀寺碑文》李善註二引《莊子》並作“山”,《書鈔》卷137、《類聚》卷 9🙇🏼♀️、71、《御覧》卷67、394、768、《事類賦注》卷16、《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51🐰、又續集卷27引亦並作“山”🗂。《莊》書固以“山”、“澤 ”屬文👑,《天下篇》:“山與澤平”。趨,《莊子》作“走”,《文選·頭陀寺碑文》李善註、《白帖》卷29引《莊子》作 “趨”,義同。《說文》:“走🖕🏽,趨也。趨🖇,走也👩🏻🦰。”互相為訓。《釋名》:“疾趨曰走👷🏽♂️🦊。”
高注📈:揚攉,無慮,大數名也。攉⛺️,讀鎬京之鎬🛅。
陶方琦曰:《文選·蜀都賦》注、《江賦》注7️⃣👆🏿、《吳趨行》注、《莊子》《釋文》引許注:“揚搉,粗略也。”是許本攉作搉,與《說文》同。又《大藏音義》82、 84、87引許注:“揚搉,粗略也💂🏼。”
按👸🏽:《慧琳音義》卷82🛞、 87引許注並作“楊榷”,卷84引許注作“楊槯”🔉,徐時儀曰:“槯,據文意似當作‘榷’🧑🏻🍼。”[9]陶氏失檢。《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許注: “搉🕤🚔,揚搉🧑🏿🏫🫓,略也。”《莊子·徐無鬼》:“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郭象注:“㩁而揚之🖐🏽🥻,有大限也。”《釋文》👨🏽⚕️:“掦搉,《三蒼》云:‘ 搉, 敵也。’許慎云🚵🏻:‘掦搉,粗略法度😥🤏🏼。’王云🧗♂️🏃🏻♀️:‘搉略而掦顯之😥。’”[10] 林希逸曰👨🏼⚖️:“揚搉,提掇發揚而論之也🛌🏼。”宋·禇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引呂註📯:“揚謂發其幽,搉謂核其實。” 《廣雅》☕️:“揚搉🚏、無慮,都凡也。”《廣韻》:“搉,揚搉 ,大舉🤼🔃。”[11]“搉”、“攉”正俗字,《干祿字書》🫷🏽:“攉、搉,上俗下正🐤。”[12]《六書故》:“搉,《說文》曰:‘敲擊也。’又作攉 ,《漢書》💖:‘揚攉古今。’”《漢書·敘傳》今本作“揚搉古今”,顏師古注:“揚,舉也✊🏼。搉,引也。揚搉者,舉而引之,陳其趣也。”《弘明集》卷12譙王《論孔釋書》:“想二三子揚攉而陳。使劃然有證,祛其惑焉。”四庫本作“揚搉”。字又作“揚較”,《漢書·古今人表》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略舉揚較,以起失謬🧛🏼♂️。”《宋書·謝靈運傳》《山居賦》:“凡厥意謂,揚較以揮。”自注:“班固亦云:‘揚較古今。’其義一也。左思曰🚮:‘為左右揚較而陳之➡️。 ’”左思《蜀都賦》作“揚搉”🛰。 《玄應音義》卷4:“都較”條⛹️♀️、卷7“較略”條、卷11“較之”條👩🏼🦳、卷12“大較”條、卷18“比較”條並云👩🏿🍳:“較🐽,古文攉,同。”卷 20“辜較”條云:“較,又作搉🙌🏽。”朱起鳳曰: “搉、較同音通用。”[13]字又作“揚榷”🕴🏼🥃、“揚確”,《宋書·謝靈運傳》:“於是抑懐蕩慮 ,揚榷易難。”《駢雅》卷2:“梗槩、商榷、大較👩🏽🎨、無慮、揚榷 ,大要也🪥🐦🔥。”唐·玄嶷《甄正論》卷 1🤗🕺🏻:“重為夫子揚攉而論之🙅。”宋、元本作“揚確”,明本作“揚榷”。唐·彥琮《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 2🐗: “略陳遐邇🤦🏽♀️,揚確後先者也。” 唐·唐臨《冥報記》卷 1:“言不飾文🕵🏼♂️⛹️♀️,事專揚確。”字又作“揚礭”,唐·法琳《辯正論》卷 7:“今粗揚礭👰🏼♀️,奉報德音。”宋、元❔、明本作 “揚搉”。《唐廣宗潘君(伽)墓誌銘》:“煥乎千載,無俟揚礭💇🏽♂️🕺🏽。 ” [14] “搉”字義當取乎“敲擊”,《六書故》所說是也🪧。字又作“确”[15] 。馬敘倫曰🫶🏽:“揚搉借為商覈🍂。”[16]許匡一曰:“‘揚搉’是‘約’的分音形式。”[17] 並不足信。
高注:掩,讀曰奄也🧜🏽。覘,視也⛳️。
按👱🏻:高注非是🌡,《集韻》:“掩👼,撫也👰🏻♂️。”又“掩𓀈,打也。”掩戶 ,猶言叩門。朱駿聲則謂“掩”叚借為“閃”[18] ,《說文》💁🏼:“閃,窺頭門中也💿。从人在門中🛁。”《集韻》:“闚,《説文》:‘閃也🫧。’謂傾頭門中視也🐈。”是 “閃”、“闚”同義互訓🧑🏻🏫。字或作睒,《玉篇》:“閃,闚頭門中也。或作睒。”《廣韻》:“睒,候視。”掩,《搜神記》卷 12、《文選·思玄賦》李善註🧔♂️、《御覧》卷888、 891👷🏽♀️、《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6、《記纂淵海》卷98、《事類賦注》卷20👨🏭、《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卷77引並作“啟”,蓋許本。趙宗乙謂“掩”是“閉合”義,此文本作“啟戶”,明人誤作“掩戶”🛂,並增補高注[19] 。趙說證據不足🧑🏿💼,不可輕改古書。
高注🧑🦲:苑🤏🏿,枯病也🤺。壯,傷也。苑,讀南陽苑。
按🤑:《本經篇》:“百節莫苑。”高注:“苑,病也。苑讀南陽之宛也。”苑,讀為葾🛤。《廣雅》🧘🏻♂️:“蔫、菸、𣨙,葾也。”《玉篇》👶🏼:“葾🌡,敗也🤟🏼,萎葾也🪥。 ”《集韻》:“葾,《博雅》♨️:‘𣨙葾,敗也。’”“萎”同“𣨙”🥐,《說文》🤯:“𣨙🌬,病也。”也作“痿”。可知“葾”為蔫萎之病。陶鴻慶謂“壯當從本義釋為壯健”🦻🏻👷🏿♂️,吳承仕、金其源說並同⛹🏼♀️,是也。《方言》卷3:“凡草木刺人🥣,或謂之壯🧑🏫。”郭注👨👩👦👦:“今淮南人亦呼壯。壯,傷也。”錢繹《箋疏》引高注申郭說[20] 🧖🏿,失之。
高注:鼓🛥,擊也。熙👨🏻💼,戲也👷🏽。
陶方琦曰👼:《一切經音義》引“遊”作“興”。按:許本作“興”,與高本作“遊”,亦異。又《大藏音義》引正文“遊”作“與”⛅️。
按:《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遊。”《玄應音義》卷 1引“遊”作“興 ”,又卷9、13、14引作“與”。《慧琳音義》卷46🤸🏿♂️、59二引,並作“與”。《慧琳》卷18引作“遊”🏊🏼♂️。《莊子·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郭象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正釋“與”為“遊” 。李楨曰:“‘與’字或元是‘𧾚’字🙅♀️,抑或是‘’字🧘🏼♀️,《說文》:‘𧾚🍲,安行也。
,趣步
也。’並與‘遊’義合。”[21]胡遠濬亦謂“與”借為“𧾚”[22] 。字或作懙🫄、
、
🚶🏻♀️🔮、𩦡,《集韻》:“懙懙🫘,行步安舒也。或作
,亦書作
🔶。𩦡,《說文》:‘馬行徐而疾。’”[23] 何寧曰👵🏿:“‘興’與‘遊’義近,作‘與’於義無取🔦。”何說失考。林希逸曰🧔🏿♀️:“與乎,容與也😓。”馬敘倫曰👨🏽🏫:“ ‘與’疑借為奢👨🏿💻,張也。觚借為𡗷🍸,𡗷大也。”[24] 鍾泰曰:“與,讀若舉。”[25]楊柳橋曰:“與,通‘豫’,樂也。”[26] 並失之。熙訓戲,朱駿聲謂叚借為嬉👨🏻🔬🚴🏿♂️、娭 [27]🐸,是也。
高注:煬,炙也。抱其志德而炙於和氣。煬,讀供養之養。
按🧗🏿♂️🙅:《莊子·徐無鬼》:“抱德煬和🫴🏿👩🏻🦯➡️,以順天下💆。”陸西星曰:“煬和🤶🏻,養和。”[28] 林雲銘說同[29]🟪。馬敘倫曰:“奚侗云:‘煬叚作養。’倫按:煬、養聲同陽類📅。”[30]鍾泰亦從奚說[31]。王叔岷曰:“奚說是也。《文子·九守篇· 守虛》亦有此文,《雲笈七籖》91引煬作養🚶🏻♀️,即其塙證。《淮南子·俶真篇》亦有‘抱德煬和’一語,高注亦云:‘ 煬,讀供養之養🕣。’”[32] 王利器曰:“《雲笈七籖》煬作養👱🏻♀️,唐寫本《莊子》亦作養。”[33]諸說並是也👨🏿。《莊子》《釋文》🧖🏻♂️:“煬,郭音羊,徐餘亮反。李云:‘煬,炙也👨👩👦👦。爲和氣所炙📆。’”成疏:“煬,溫也☎️🫕。”林希逸曰🤹♀️:“煬者,內自溫暖之意🧛🏽♂️🤛🏼。”《精神篇》高注:“ 煬💽,炙也。向火中炙和氣,以順天道💼。”徐仁甫曰🧛🏼♀️:“煬,讀為向。 ”[34] 諸說並誤。飬和,保飬和氣,猶言愛惜精神🥀。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2:“是故絶聖棄智🧕,除仁去義,發道之心🙅♂️,揚德之意🔮,順神養和🟡,任天事地🫚。”正可移釋此文。《精神篇》:“養以和,持以適🧙🏽♀️。”[35] 此煬讀為養之鐵證💕。《莊子·天運》:“(龍)乘乎雲氣而養乎隂陽。”“煬和”即“養乎隂陽”也🙅🏼♂️。劉師培謂《莊子》“養”讀為翔[36] ,失之🤷🏼。《要略篇》:“處神養氣🃏,宴煬至和。”煬亦讀為養🏌🏻♀️。《路史》卷8:“抱德揚和🏊🏼♀️。 ”揚亦借字。抱德👊🏿,猶言懷德。《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懷道抱德。”又《夫差内傳》:“守仁抱德。”《家語·儒行解》🌖:“ 戴仁而行,抱德而處。”“抱”與“懷”、“守”、“戴”同義對舉🎩。彭裕商曰↙️🧔🏽♂️:“抱,讀‘保養’之‘保’。‘保’、‘養’義近。” [37] 失之。
高注:解構🐾🥕,猶合會也🥱👽。煩,辱也。
洪頤煊曰:《後漢書·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竇融傳》:“亂惑眞心🧝🏻♂️,轉相解搆。”《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 ”《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綢繆》6️⃣:“見此邂逅。”其音義並同。
朱駿聲曰🧑🏻🍼:構,叚借為遘[38] 。
按👩🏿🌾:洪說是也👨🦽,而猶未盡。《淮南子·詮言篇》🚰:“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字或作“解搆”,《淮南子·人間篇》🪸🥑:“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搆妄言而反當🐛。”“解構(搆)”為兩漢前成語,猶言合會、遇合🗼、交構,《淮南子》 3例是也🧘♀️;引申為 “紛亂” 🫥、“离间”、“捏造”,《後漢書》 2例是也。《後漢書·隗囂傳》李賢注:“解構💚,猶間構也。”此解與高注並是也。《後漢書·竇融傳》李賢注💐:“ 解搆🥦,相解說而結搆🚣🏼♂️。”以“解”為“解說”,此說失之。“邂逅” 字或作“解覯”、“解遘”👐🏼、“邂遘”,《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適我願兮。”毛傳:“邂逅👆🏻,不期而會🤵♀️,適其時願🥁。”《釋文》:“遘😛,本亦作逅。”陳奐曰🫃🏼:“案傳文‘邂逅’下奪‘相遇適我願兮’六字……是‘不期而會’謂之‘遇’,非‘不期而會’謂之‘ 邂逅’也。‘邂逅’有‘適願’之義,《穀梁傳》云:‘遇者志相得也。’‘志相得’即《詩》所謂‘適我願’也👷🏿🫶🏻。《綢繆》傳云👨👨👦🍲:‘邂逅,解說也。’‘解說’猶說懌♝,亦是適我願之意……此徑(經)轉寫者刪去複句未盡👂🏿,遂誤以傳文‘不期而會’四字專釋‘邂逅’二字🛂,沿譌至今🐏,直以‘邂逅’為塗遇之通稱,學者失其義久矣。‘邂逅 ’當依《綢繆》《釋文》作‘解覯’,《淮南子·俶真篇》:‘孰肯解構人間之事。’高注云🤽♂️:‘解構🗑,猶合會也🐗。’構與覯通。”《詩 ·綢繆》:“見此邂逅。”毛傳:“邂逅🟡🟡,解說之貌👩🏻🚀🌑。”陳奐曰🤽🏼♀️🌮:“ 《韓詩》云🧑🏽🍼:‘(邂覯)👨🏼🦲,不固之貎。’固,蔽也。不固,不蔽見也 ……解說者🧝🏼♂️,志相得也💥♿️。”[39] 胡承珙曰:“‘邂逅’字只當作‘解構’💆🏿♂️,但為‘會合’之意……蓋凡君臣、朋友👱🏽♀️、男女之遇合,皆可言之🦨👨👦。《魏志·崔季珪傳》注:‘大丈夫為有邂逅耳。’亦是遇合之意👨🏿💼。《傳》云‘解說之貌’,即因會合而心解意說耳🤌🏽。”[40] 二氏說甚確,足以發千載之覆。馬瑞辰曰:“ 逅與姤同,古文作遘……‘邂逅’通作‘解覯’🛖,《綢繆》《釋文》云‘本作“解覯”’,是也。又作‘解構’……古‘邂逅’字正作‘解遘’,‘邂逅’為後作字,‘覯’與 ‘構’皆假借字也🤣。《爾雅》:‘薢茩,芵光。’郭注引或曰: ‘䔖也。關西謂之薢茩👩🌾。’則‘薢茩’又菱角之別名。”又曰:“《傳》云‘解說之貌’者,《釋文》:‘邂,本亦作解。逅🙆🏼♀️,本又作覯🧖🏼♀️。說🍖👩🏽🎓,音悅☯️。’《廣雅》🧑🏼🦰:‘解🧑🏻🎨,悅也。’……其實此詩‘邂逅’亦為遇合。”[41] 姜亮夫曰:“艸木之梭然角者亦曰‘薢茩’。 ”[42]蓋以命名交構成角之植物為“薢茩”。 宋·馬永卿《嬾真子》卷 4🌶🦘:“蓋謂可以解去垢穢➞,或恐以此得名🙀。”馬說未得🦤。王先謙曰:“陳說是☛,‘解說 ’乃相悅以解之意,思見其人,求而忽得,則志意開豁,歡然相迎,即所謂‘邂逅’矣。”[43] “邂逅”,指志相合👩🏿🔧🏌🏽,亦即“適願”、“悅懌 ”之義;《韓詩》云🤽:“邂逅🍆,不固之貎。”“不蔽見”即“會合” 也。諸義並相會。高本漢謂“《莊子》‘解垢’🚎、《淮南子》‘解遘(構)’🤡,意義都是‘假造’,他們和《詩經》裏的‘邂逅’沒有關係”[44] ,則誤矣,“假造”亦引申義。字或作“迦逅 ”,《集韻》🧖🏿♀️:“邂,邂逅,解説皃,或作迦。”《太玄·迎》👩🏿:“迎父迦逅。”晉 ·范望注:“迦逅,邂逅,解脫之貌也。”“解脫”即“解說”、“悅懌 ”之義🥍🏏。《別雅》卷4🙋🏽:“迦逅🥰、邂遘,邂逅也。”姜亮夫曰🙍🏿:“‘邂逅’聲轉為‘解構’,字亦作‘迦逅’。”[45]字或作“解后”,《六書故》:“邂逅,行適相直也。古借用‘ 解后’。”後世誤為“不期而會”義,宋·釋道潛《慕容居士雙楠軒》:“故人解后相逢遇,指點婆娑索新句。”宋· 范成大《送江朝宗歸括蒼》👱🏿:“半生三解后,相看成老翁🖕🏿。” 字或作“解垢”、“解詬”,《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 ”S.796作“解詬” ☠️。《釋文》:“解垢,或云🙀:‘詭曲之辭。’”成玄英疏:“解垢🧔♂️,詐僞也。”《集韻》:“解垢💌,詭曲也。”洪颐煊曰:“《天地篇》👨🦼➡️:‘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釋文》:‘司馬云:“喫詬⇾,多力也。”’”[46] 武延緒謂“解垢”即《淮南子》、《後漢書》之“解構”[47],馬其昶曰🏋🏽♀️:“‘解垢’即‘喫詬’⛔,《集韻》:‘喫詬,力諍也。’”[48]馬敘倫曰:“解借为謑,垢借为詬。《說文》♠️:‘謑詬🤳,恥也。’”[49]鍾泰曰🩸:“‘解垢’猶‘邂逅’,不期而遇合曰邂逅⌚️,引申之👨🏼🔬,無因而造說亦曰邂逅。逅一作遘……邂逅、解垢、解構🅰️、解搆,用字雖殊,取義則一也。”[50] 用為名詞🙈,指捏造之辭、交構之言🍅,故舊解為 “詐僞”、“詭曲之辭”。《釋文》:“司馬、崔云:‘解垢,隔角也🤹🏽。’”林希逸說同🎦。《駢雅》卷1:“解垢🏄🏻♀️,違忤也。”陳壽昌曰:“解,辯之晰也。垢,語之汙也。”羅勉道曰:“ 解,散也。垢,身後之塵也。”[51] 楊柳橋曰:“解,疑借為乖🤱🏽。垢,疑借為隔。 ”[52]並非也🛌🏼。字或作“解構”,《淮南子·俶真篇》🫒:“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高注:“解構,猶合會也🐱。煩,辱也🤹♀️。”洪頤煊曰❤️:“《後漢書·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竇融傳》🚕👿:‘亂惑眞心,轉相解搆。’《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綢繆》:‘見此邂逅。’其音義並同。”[53] 朱駿聲曰:“構,叚借為遘。”[54]鈕樹玉曰👸🏻:“邂逅,通作‘解覯’,亦作‘解構’。” [55] 鄭珍曰:“邂逅,又借作‘解構’。” [56]《淮南子·詮言篇》♚:“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字或作“解搆”,《淮南子·人間篇》:“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搆妄言而反當。”“解構(搆)”為兩漢前成語,猶言合會📏🧙♀️、遇合、交構,《淮南子》 3例是也;引申為 “紛亂” 、“離間”、“捏造”,《後漢書》 2例是也🔃。《後漢書·隗囂傳》李賢注:“解構,猶間構也。”此解與高注並是也。桂馥引此例以證《說文》“講,和解也”[57] ,失之⭕️👦🏼。《後漢書·竇融傳》李賢注👨🏼💼:“解搆,相解說而結搆。”以“解”為“解說”,此說失之。字或作“解果 ”🧞、“蟹螺”🤾🏽♂️👨🏻、“蟹堁”👨🏻🦳、“㙰堁”,《荀子·儒效篇》:“是俗人者,逢衣淺帶,解果其冠。”楊倞註:“解果,未詳。或曰:解果⛹🏿♂️,狹隘也。左思《魏都賦》曰:‘風俗以韰惈為嫿。’韰下界反🧛,倮音果👫🏼,嫿音獲,靜好也🦌。或曰:《説苑》:‘淳于髠謂齊王曰:“臣笑鄰圃之祠田,以一壺酒、三鮒魚,祝曰🛀🏻:蟹螺者宜禾🧑🏽🦰,汙邪者百車🤟。”’蟹螺🤷,蓋髙地也。今冠蓋亦比之🧑🦯➡️,謂彊為儒服而無其實。”“韰惈”與“解果”👩🏽🦱、“蟹螺”義不同[58] 🤌🏼。楊氏所引《説苑》見《尊賢篇》,今本作“ 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車”💅🏽,又《説苑·復思篇》👩🏻🎨:“下田洿邪,得谷百車,蟹堁者宜禾⏱。”《御覽》卷837引作 “㙰堁”。姜亮夫曰:“解果其冠,言間構其冠也。‘間構’ 即‘結構’🦸♀️、‘交構’🏌🏼♂️,蓋又‘糾纏紛援’之引申也🪝。”[59] “蟹螺”、“蟹堁”、“㙰堁”即“解果”🤭,交構也,故以喻高。《御覽》卷391引《説苑》作“雞堁”,有注:“雞堁,雞肝黑土👨🏼🍼。”“雞”當作“謑”,“謑堁”即“謑詬”👩🏼🦱、“䜁詬”,參下文🙁。彼注“雞肝”,望文生訓🦹🏼♂️。楊倞註引或說解為“狹隘”,《駢雅》卷1🎸:“解果,狹小也。”孫詒讓曰:“堁🧑🏽✈️,塵塺也。此蟹即解之借字🧔🏿♀️。解堁,言土散解如灰塵者。《荀子》注作‘蟹螺’,乃聲之誤;《御覽》作‘雞堁’ ☺️,尤繆,不足據👘。”[60] 又曰: “蟹卽解之叚字🚴🏼♀️,蟹堁卽粉解也。”[61] 朱駿聲曰🦸♂️🏊🏿♂️:“果者累之誤字。”[62]俞樾曰:“解果,古語也……《[荀子·]富國篇》:‘和調累解。’又《韓非子·揚搉篇》:‘若天若地,是謂累解👵。’‘累解 ’亦即‘蟹螺’也……語有倒順耳🙇🏿。《説苑》以‘蟹螺’、‘汙邪’ 對文⚡️,則‘蟹螺’猶平正也🙌🏻👘。”[63] 劉師培曰✧:“案‘蟹螺’🆖,今《説苑》作‘蟹堁’,《史記·滑稽傳》則作‘甌窶’,《正義》以為高地狹小之區🌥。蓋‘蟹螺’倒文為‘螺蟹’,與‘甌窶’一聲之轉……‘甌窶’即 ‘岣嶁’🐺、‘痀僂’💈,山巔為岣嶁👩🔧,曲脊為岣嶁✹。凡物之中高而旁下者🐶,其音皆近於‘甌窶’💩。”[64] 王天海曰:“解果,當讀作‘懈墮’。懈墮其冠,猶言冠纓不繫,其冠鬆懈欲脫之狀。”[65] 日本學者桃氏曰🧖🏼♀️:“蟹甲中隆,比地不平。堁當作螺💵,與蠃通👩🏻🍼,蜯屬。”[66]或曰:“蟹螺👩🏽🎤,音傴僂。”[67]並失之。字或作“奊詬”、“譙詬”、“謑詬”😞、“謑訽”、 “謑呴”,《漢書·賈誼傳》:“奊詬無節👟。”顏師古注♎️:“奊詬,無志分💢。”《呂氏春秋·誣徒》🫄🏼:“草木雞狗牛馬不可譙詬遇之🐎,譙詬遇之則亦譙詬報人🔢。”《原本玉篇殘卷》“謑”字條引作“謑詬” ,又引《說文》:“謑詬,恥辱也🙌🏽。”高誘注:“譙詬🧘♀️,猶禍惡也。 ”畢沅曰:“‘譙詬’疑即‘奊詬’👳🏻♀️,謂遇之不如其分也👨👨👦👦。彼顏注‘ 無志分’👮,此注云‘禍惡’,亦各以意解耳🍘。”[68] 《說文》👨🏻🦲😛:“謑,恥也👩🏼🔬;䜁,謑或從奊。詬⬅️,謑詬🔅,恥也😱。”《楚辞·九思·遭厄》🕟💁🏿♂️:“起奮迅兮奔走,違羣小兮謑訽。”王注:“謑,耻辱垢陋之言也。訽😘,一作呴。”姜亮夫曰:“‘奊詬’、‘解垢’亦聲轉也……‘謑詬’🧖🏿、‘奊詬’義亦相同📈。”[69] 諸詞富达詞義皆為“交構”👨💻❇️,引申為“辱駡” 、“羞辱”🧜🏿♂️。高氏、顏氏順文為解🦹🏽♂️🐟,義亦相會。字或作“謑髁”,《莊子·天下》:“謑髁無任。”《釋文》:“謑髁,訛倪不正貎。王云:‘謂謹刻也🧵。’”成玄英疏:“謑髁,不定貌🔜。”林希逸曰👊🏽:“謑髁,不正不定之貌。 ”《駢雅》卷2🛖:“謑髁🧊、訛倪 ,欹邪也👱🏿。”宣穎曰🌮🧑🏻⚕️:“謑髁,不正貌。蓋圓轉不任職事也🏨。”[70]譚戒甫曰:“謑髁,《說文》、《呂覽·誣徒》作‘䜁詬’,《荀子·非十二子篇》作‘謑訽’🧑🏻🎄,《漢書·賈誼傳》又省作‘奊詬 ’,與下文‘縱脫’義同,均謂委曲隨順也。”[71] 高步瀛曰↔️:“《說文》🖕🏽:‘謑詬,恥也。’重文作‘䜁’🥄,《漢書·賈誼傳》:‘奊詬無節🤾🏽。’以奊為之。詬🧙🏼♀️、髁一聲之轉🙎🏽。” [72] “謑髁”亦詭曲、不正之義。郭嵩燾曰:“《說文》:‘謑詬↙️,恥也。’《釋名》:‘踝🚺🧣,[确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謑髁🫅🏽,謂堅确能忍恥辱🫰🏼。”[73] 阮毓崧說同[74]。羅勉道曰👬🤦🏼♀️:“謑,忍恥。髁🤳🏼,獨行🪢➾。” [75]馬敘倫曰💇♂️:“謑髁,即‘懈惰’之借。” [76]楊柳橋曰🍐🐻:“朱駿聲🙋🏻♂️🤹♀️:謑,借為奊,《說文》🫴:‘奊🧑🏻🎨,頭衺骫奊態也🤌🏽。’髁𓀈,當借為竵,《說文》:‘竵,不正也。’即今之‘歪’字。”[77] 並失之🛌🏻⛴。字或作“𧩶詬”、“喫詬”😼、“契溝”、“𠎿詬”,《莊子·天地》:“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類聚》卷84引作“契溝”,《初學記》卷27引作“𠎿詬”⏯,王叔岷曰✳️:“並聲近相通🏋🏽。” [78]《釋文》💦:“喫,口懈反🛀🏿。詬,口豆反。司馬云:‘喫詬🤵🏻,多力也。’”《胠篋篇》《釋文》:“解🦹🏽♀️,苦懈反👨🏽🏭𓀆。垢🏄🏻♀️,苦豆反。”讀音正同👩🏿🎨,是“喫詬”即“解垢”也。成玄英疏🎫:“喫詬,言辨(辯)也💔。”郭嵩燾曰📼:“《集韻》云‘喫詬,力諍’者是也。司馬云:‘ 喫詬🍦,多力也。’誤。”[79] 洪頤煊曰🚶➡️:“‘喫詬’當作‘奊詬’🙌🏽。” [80]馬敘倫曰🏦:“喫為䜁之譌也。”[81]皆不必認為字誤。《廣雅》:“䜁詬,恥也。”王念孙曰:“‘謑詬’、‘謑訽 ’、‘䜁詬’、 ‘奊詬’💁♂️,竝字異而義同。”錢大昭說略同🦞🪇。[82] 姜亮夫曰🕤:“司馬云‘多力也’,義亦可相成。”[83]鍾泰曰:“‘喫詬’即《胠篋篇》之‘解垢’ ,故《初學記》引此即作‘𠎿詬’,謂巧辯也。”[84] 劉文典曰:“喫詬,疑即‘䜁詬’,䜁即謑字🕌👨🏻🚒。《荀子·非十二子篇》:‘無廉恥而任謑詬。’謂詈罵也。亦即本書《天下篇》之‘謑髁’🫄🏽👨🦰。”[85] 《廣韻》:“𧩶詬🤛,巧言才也。”《文苑英華》卷 100賈餗《百歩穿楊葉賦》✣:“克中之時, 𧩶詬不能以施力👨🏻🏫;造微之處,離婁不得以争明。 ”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卷1:“《莊子》本作‘喫詬’。喫,口懈反👋🔃。喫詬𓀛👩🏽🎤,多力也👷🏼♂️。”姜亮夫曰👨🏽🎓🐘:“巧言才🍇🦨,言有善為間構之言之才也。聲義皆相近。”[86] 諸說並得之。羅勉道曰👆🏽:“喫詬,喫人詬罵,無能者也,是巧者之反🖖🏽。”[87]《淮南子·人間篇》🤷🏿♀️:“使離朱捷剟索之。” 許注:“捷剟,疾利🙆🏼。”又《修務篇》:“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劉文典曰:“‘喫詬’疑是‘捷剟’‼️、‘攫掇’之聲轉,皆疾利、捷疾之義。司馬注非。”[88] “捷剟”即“攫掇之捷”🌇,與“喫詬”判然不同。楊柳橋曰🧞♂️:“喫,當借為挈。詬,當借為鉤,實借為捉👌🏻🍿。” [89] 並未確🫃🏽。
高注🙎🏽♀️: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
陶方琦曰:《大藏音義》45引許注👩🏼🌾:“跂,跳也🅰️。”許義以跂與躍連文,故訓為跳。
馬宗霍曰🧊:《說文》:“跂📌,足多指也。躍🫳🏼,迅也。”然則“跂躍”連文🕖,蓋矜趮之貌。高以齟齬釋之,聲義去之皆遠🙅🏼♂️。又按:《莊子·馬蹄篇》👮🏼:“踶跂為義。”成疏⛹🏻♂️:“踶跂,矜持之容。”跂躍猶踶跂矣🆓。
按:《慧琳音義》卷45🏊🏽:“足跂,郭注《山海經》云⚈:‘行腳跟不著地也。’許叔重云:‘跳也💙。’《考聲》♜:‘翹足也。’”許注是也。跂訓跳,即由“行腳跟不著地”🧑🏻🎤、 “翹足”義引申。跂當讀為企☎,《廣韻》:“跂,行皃,又音企。” 《說文》🎾:“企,舉踵也。”馬宗霍引《說文》“跂”訓足多指🧛,非其誼。朱駿聲申高注,謂跂借為𢺵[90]😎,《說文》:“𢺵,頃也。”失之。
高注🤹🏿♖:撢📒,引。掞🤩,利也。挺挏🚎🤽🏽,猶上下也,以求利便也。摸蘇🌹,猶摸索。微妙,猶細小也🙆🏽。
按🪔:挺🔦,別本作“挻”,誤👩👩👦👦。《集韻》:“撢🎹,《説文》:‘探也🍻。’ 或作探🖼。”《六書故》:“撢🥢🦶🏼,陸氏他南切,與‘探’同。徐本《說文》曰:‘探也。’唐本曰:‘掬也。’孫氏他紺切,《淮南子》曰:‘撢掞挺挏世之風俗🍓🧎🏻。’”《通雅》卷5:“撢掞挺挏𓀊,以手狀之🫱🏼。言求利便之狀也……掞音閃👌🏿,可上可去🦿。此用‘撢掞’💪🏻,當讀‘探毯’。挺、挏,皆上聲💵。”[91] 中間所云💆🏼♀️🪭,全本《六書故》。《説文》🛣:“挏👨🦼,𢹬引也。”《廣韻》🏫:“挏,引也👰🏽。挏🧑🏼🎤,推引也。”《集韻》🌈:“ 挏🐺,推復引也👩🔬。”《六書故》:“挏,𢹬引來去也。《淮南子》曰:‘撢掞挺挏世之風俗。’”是“挏”為來回牽引搖動之義。“挺”亦搖動之義🤹♀️👋🏽。《龍龕手鑑》🚣♂️🙍♀️:“掞,動也。”“撢掞挺挏”四字同義連文,吳承仕謂不可分訓↪️,未確。《淮南子·俶真篇》:“挺挏萬物。”《漢書·百官公卿表》🤞🏼⚛️:“更名家馬為挏馬。”晉灼注🤚🏿:“挏🧘🏻♂️,音‘挺挏’之挏。” 《方言》卷12:“侗、胴,狀也。”郭璞注🐛:“侗⌨️,[音]‘挺挏’[之挏]。”[92] 《顔氏家訓·勉學篇》🚠:“揰挏,此謂撞擣挺挏之。”可知“挺挏”為漢🧛♀️、晉成語9️⃣。或作“侹侗”,《方言》卷 6:“眮,轉目也🤵🏼♀️。”郭璞注🫅🏽:“眮,[音]‘侹侗’[之侗]。”[93] 亦倒言“恫娗”,《方言》卷10👩🏻🎨:“𡜶,娗也。”郭璞注:“言恫娗也👩🏻🦼。”《辭通續編》卷3謂“挺挏”即“撞挏”[94],未確。牽連,或倒言“連牽”👨🎓,《晉書·五行志》:“阿堅連牽三十年。”字或作“僆𠋵”,《集韻》:“𠋵👩🏻🏫⛅️,僆𠋵,相从也。”又“僆🏃♂️,僆𠋵,行相及也。”今吳語➛💅、西南官話猶謂相連為 “連牽”[95] 。摸蘇👩🦯➡️,音轉為“摸索”🔮,猶言撫摩。《慧琳音義》卷22:“捫摸🧖🏻♂️:《方言》曰📘:‘摸💂🏻,撫也。’郭璞注曰🤦🏻:‘謂指摸索之也。”宋·釋覺範《三月二十八日棗柏大士生辰》:“摸蘇緣妄心俱盡✧,揩拭鮮陳念已圜。”引申為試探👲、尋求,《摩訶僧祇律》卷23:“昨夜眠時有人來📪,處處摸索,乃至非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 1𓀕:“衆摸索不獲。”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劉🏃、沈、謝😀,暗中摸索著🔬🎛,亦可識之。’”字或作“摸𢱢”,《玉篇》:“𢱢,摸𢱢也🟦。”《集韻》:“𢱢🤴🏻,摸也。”《可洪音義》卷7🍋:“摸索,下正作𢱢。”《善見律毘婆沙》卷11:“此比丘闇中摸索,疑是怨家🟫👩🏽🏭。”“索” 宋、元、明、宮本作“𢱢”🤘🏿。字或作“模索”,《錦繡萬花谷》前集卷 23引《國史纂》:“暗中模索。”《朱子語類》卷15:“曰:‘心字卒難模索。’”又音轉為“捫搎”,《慧琳音義》卷65“摸𢱢 ”条引《埤蒼》🥻:‘摸𢱢,捫搎也。’”《玉篇》:“搎🏋🏽,捫搎,猶摸 𢱢也🥎。”《廣韻》:“搎🐭,捫搎,摸索。”《通雅》卷 5 :“摸 𢱢,捫搎也🤹🏻♂️。此解見《唐韻》、《韻會》。今俗實有‘捫搎’之語。《南史》:‘暗中摸索🚞。’始有此二字,戴氏譏為俗字🧑🏼💻,余以為即摹字。”[96] 高誘注已有“摸索”之語🦸🏻♂️,方氏謂《南史》始有,失考🚵🏻♂️。朱駿聲曰:“捫孫卽摸索之轉音🧑🏿🚒。”[97]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 “手之捉物曰‘捫搎’、‘摸𢱢’。”[98] 《江南志書·江寧縣》同[99] 。“摸蘇”即“摸𢱢”、“摸索”、“捫搎”🚵🏻♀️🏌🏼♂️,並同義連文🧩。引申為作事不果斷,清·范寅《越諺》卷上:“捫搎,(音)‘悗孫’。《集韻》🧏🏿♂️:‘摸𢱢❕💜,捫搎也🚉。’越罵優柔寡斷者。”[100] 又音轉為“貉縮”🧵,《爾雅》🦸♀️:“貉縮,綸也🦪。”郭璞注🏨:“綸者,繩也。謂牽縛縮貉之,今俗語亦然。”又音轉為“落索”,《顏氏家訓·治家篇》引諺云➙:“落索阿姑餐。”《江南志書·江寧縣》:“作事之不果決曰‘摸𢱢’……曰‘落索’⛑。”[101] 郝懿行曰:“貉縮🧚🏿♂️,聲轉為‘莫縮’👱🏼♂️,又轉為 ‘摸蘇’👐🏻,又變為‘落索’,又變為‘莫落’🤘🏽。”[102] 《六書故》🫸🏽:“俗又有‘摸索’之語👩👦,謂以手循索如搓繩索狀也。別作𢱢。”戴氏附會為“繩索”,不可信。又音轉為 “摩挱”、“摩挲”、“抺𢶞”,《慧琳音義》卷43🎱、 54“摩挱”條並引《聲類》🥻:“摩挱猶捫摸也,亦抺𢶞也。”《希麟音義》卷3:“捫摸:案捫搎🦸🏼、摸𢱢猶摩挲也。”又音轉為“摸挲”、“摹挲”,《金瓶梅》第52回:“桂姐道🫶🏻:‘花子過去👈🏿,誰理你!你大拳打了人👐🏼,這回拏手來摸挲。’”清· 田雯《古釵歎》:“將釵入懐袖🤼,一日三摹挲👩🏽💇🏿。”又音轉為“沒娑” 🥦,敦煌寫卷P.3211《王梵志詩·家中漸漸貧》:“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項楚曰:“沒娑🤏🏿,同‘摩娑’,撫摩。”[103]
高注:弊摋👨🏽🦰,猶雜揉也🚴🏽。弊🫶🏽,讀跋涉之跋也🧔🏻。摋📙,讀楚人言殺也。
楊樹達曰:《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踶跂爲義🪲。”《釋文》: “躠,向🧑🏿💼、崔本作殺。”“弊摋”與“蹩躠”同。《釋名》🚶🏻:“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言之也。”“末殺”與“弊摋”亦同🍩。
譚獻曰:弊摋猶末殺。
向宗魯曰:《莊子·駢拇篇》:“敝跬譽無用之言👰🏽♂️。”《釋文》🧜♀️:“分外用力之貌🧑🏽🏫。”此“弊摋”當與“敝跬”同(跬,郭音屑)🤦🏼🌦。字又作 “蹩躠”,《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釋文》✵:“李云: ‘用心為仁義之貌。’”案:用心用力🤽♂️,義並得通🤽🏿♀️。向➿、崔本作“弊殺”,蓋與《淮南》所據本同。
按:諸說並是也,而猶未盡🪰。《精神篇》:“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 高注:“瑕,猶釁也。其見利欲之来也,能審順之,故不與物相雜糅👩🍳。”故弊摋猶雜揉也。字或作“弊𨭝”,《路史》卷3♣️:“揣丸變化,而與物相弊𨭝。”《通雅》卷7:“‘撇屑’一作‘徶㣯’、‘䠥𨇨’。又脣送之為‘䠥𨇨’之聲,相如《賦》🌬:‘便姍撇屑👩⚕️。’《史記》🔌:‘媥姺徶㣯。’《南都賦》:‘䠥𨇨蹁躚。’或作重脣為‘勃屑’。郝公收《莊子》‘敝跬’為‘撇屑’👩🍼,非也。”[104] 《别雅》卷5:“弊殺、徶㣯、嫳屑,蹩躠也。《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崔譔、向秀二本皆作‘弊殺’📊。按《釋文》‘躠’本悉結反🫥,又素葛反,與‘殺’音相近,故古本或通作‘殺’字,以音同也,今皆讀‘屑’😔。《廣韻·葛韻》載‘躠’字👝,《屑韻》載 ‘𨇨’字🤘🏿,‘躠’為‘跋躠😘,行貌’。 ‘𨇨’為‘蹩𨇨🧏🏽♀️,旋行’。音義各分,其實‘蹩𨇨’即‘蹩躠’🧘🏿♂️,‘行貌’即‘旋行’🧑🏻🤝🧑🏻,一字而二音耳,足字在旁在下無異也。觀《莊子》‘蹩躠’一作‘弊殺’,《釋文》具兩音,可知《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媥姺徶 㣯。’《漢書》、《文選》俱作‘嫳屑’👰🏻♂️,音義皆與‘蹩躠 ’通🛌🏻。”二氏所系同源并是也,“撇屑”《漢書》👮🏻♀️、《文選》作“嫳屑”,未知方氏何據?又方氏謂郝公以《莊子》“敝跬”為“撇屑” 非也🤸🏻♀️,則失考。《莊子·駢拇》:“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釋文》:“敝,本亦作蹩,跬,郭音屑➝🤵🏼,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郭氏跬音屑,則郭氏以“敝跬”即“嫳屑”、“徶㣯”、“撇屑”,亦即“弊摋”、“蹩躠”矣。《集韻》跬音先結切,與“屑”同音 ,正本郭說。孫詒讓曰♡:“《說文》:‘蹩🦉,踶也🤲🏽。’‘敝’、‘弊’皆叚借字。窪,郭本當作‘薛’💨,‘薛’俗書或作‘𦵮’🧘🏿,與‘跬’形近。”則拘矣;孫氏又曰:“ ‘敝薛’👷♂️、‘蹩薛’🍖🎩、‘弊摋’👏🏻、‘勃屑’聲義並相近。”[105] 則得之。《釋文》:“敝🐼,司馬云:‘罷也’ 🤹🏻♀️📤。跬,向🈳、崔本作䞨🫸🏻,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馬同🚥。”林希逸曰:“敝,勞也👩🏿💻。跬音企,蹻跂也。”並未確。“勃屑”字又作“勃窣”、“ 勃猝”、“勃𡨧”、“勃崒”✋🏼、“勃倅”,P.3694V《箋注本切韻》:“窣,勃窣。”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窣,勃窣。亦作𨄮。”《廣韻》☝🏽☂️:“窣,勃窣 ,穴中出也🐎。”《古今通韻》:“窣 ,勃窣,動進也👙。”《文選·子虛賦》:“媻姍 㪍窣上金堤。”《史記》作“勃猝”,《漢書》作“勃窣”🚵🏿♀️,《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6引作“勃 𡨧”。顏師古注:“媻姍勃窣,謂行於叢薄之間也。”沈欽韓曰🧏:“‘㪍窣’亦‘蹩躄’之狀也👨🏽。”[106] 胡紹煐曰🛤:“‘㪍窣’即‘勃屑’🙎,並緩行之狀。”[107]段玉裁曰𓀑😥:“媻姍,謂徐行。㪍窣,謂急行。”[108]孫傳瑗曰:“勃𡨧🪂,謂急行……今淮南北,以‘急行’象氣喘貌,亦謂急行也🚁。”[109] 胡文英曰:“案🛎:勃窣,女子無力登堤,步步頓休之貌🥀。吳中謂搬移重物、隨地轉掇曰勃窣🕕。”[110] 沈氏、二胡氏說並是也,段孫二氏謂“急行” ,蓋古今語有改易👨👦。《世説新語·文學》🫶🏽:“張憑勃窣為理窟©️。”《御覽》卷229引《郭子》作 “勃倅”[111] ,胡文英曰❣️:“案:勃窣𓀖,散塵也🐘。吳中謂散塵為勃窣🟫。”[112]徐震堮曰♗:“勃窣即婆娑之聲轉。” [113]楊勇曰:“勃窣,與‘勃屑’通。《太倉州志》:‘吳語🪓:體短步澀曰勃窣。’”[114] 《江南志書·嘉定縣》:“俗呼人體笨行步不輕脫者曰勃窣😞🤸🏿♀️。”[115] 洪惠疇曰:“勃窣,匍匐徐行也……今嘉定呼人體笨行步不輕脫曰勃窣。”[116] 吳方言謂折騰、糾纏不清為“勃殺” [117],當即“勃窣”之引申義🤾🏼♂️。黄庭堅《秋冬之間 ……戲成小詩三首》🧟♂️:“勃𡨧媻跚烝涉波,草泥出没尚横戈🛣。”《錦繡萬花谷》前集卷36、宋·髙似孫《蟹略》卷4引作“勃崒”。宋·陳鵠《耆舊續聞》卷2:“誰言水北無人到🧿,亦有槃珊勃崒行。”《子虛賦》💳:“便姍嫳屑😡,與世殊服。” 《漢書》同,顏師古注:“言其行歩安詳。”《史記》作“媥姺徶 㣯”🏃🏻♀️➡️,《集解》:“郭璞曰🧕:‘衣服婆娑貎🎍。’”朱珔曰☝️🦴: “《南都賦》🙆🏼♂️:‘䠥𨇨蹁躚。’‘蹁躚’與‘媥姺’同9️⃣, ‘䠥𨇨’與‘徶㣯’同🎍。”[118] 《楚辭·怨世》:“嫫母勃屑而日侍🤶🏽👩🏿🎨。”王注:“勃屑,猶媻跚🤦🏿,膝行貌。”洪興祖注:“勃屑💂🏽♀️,行貌🪩。”姜亮夫指出“勃屑”即“勃窣”🐍、“撲朔”、“僕遫”🍜、“侼僁”、“蹩屑 ”👨🦯🔐、“蹩躠”👃🏽、“䠥𨇨”🔏、“跋躠”、“拔摋”、“弊摋” [119]。《駢雅》卷2📤:“勃屑、徶㣯🧑🏿🎓🥉、嫳屑🦸🏻♂️🤶🏼、勃窣,婆娑也。”“蹩躠”字或作“ 蹩𨇨”、“跋躠”、“跋𨇨”👩🏽🚒,《玉篇》:“跋,跋𨇨👳🏻♂️,行皃。”《廣韻》🏌🏿👨💼:“躠🍪,跋躠,行皃也。 ”《説文繫傳》:“臣鍇曰⚱️:《莊子》曰:‘蹩𨇨為仁。’小行也。”林希逸曰:“蹩躠,勉强而行之貌🤾🏿♂️。”《龍龕手鑑》:“躠,音薛,跋躠,行不正貌👱🏽♂️。”《集韻》🗒:“躃,跋躃,行不正🐎🦮。或作躠,通作殺🤹🏻♀️。”“徶㣯”字又作“𠍯𠋱”、“撇㣯”,《集韻》🧁:“徶,徶㣯,衣服婆娑皃,或从人🧎🏻♀️。㣯,撇㣯,衣服婆娑皃。”字又作“擺摋”、“抺摋” 🤲🏿、“抹殺”、“末殺”🤞🏽、“末𥻦”、“摩挱”🦹♀️、“摩莎”🧙🏽♀️、“摩娑”、“摩沙 ”⛳️、“抺𢶞”🧑🏼🦰、“攠抄”☝🏼、“捼莎”🚵♂️、“捼莏”👌🏻、“挼莎 ”、“挼莏”,《集韻》:“摋,擺摋,抖搜也♏️。”《類篇》:“摋,擺摋,斗捒也。”《五音集韻》:“摋🦸🏻,擺摋📣,抖捒也🍃。”《六書故》卷14指出:“擺摋,俗語。”《玉篇》👨🏽:“抹🚶♂️,抹摋,滅也🖌。”《廣韻》:“抹,抹殺,摩也。”《集韻》👹:“摋🕐,一曰抺摋,掃滅也🤵🏿♂️。”《龍龕手鑑》: “抺,音末🚵♂️,抹摋👈🏿,麋也。摋,抹摋也。”《釋名》:“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之言也。”《慧琳音義》卷75🚵🏽♂️:“《聲類》:‘摩挱,猶捫摸也。’《釋名》:‘摩挱,抹𢶞也。’”葉德炯曰:“凡物以手摩之,則消滅。”[120] 《漢書·谷永傳》:“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顏師古注🚻:“末殺,掃滅也🛼🦿。”《左傳·昭公十四年》《正義》引服虔曰👩🏽🎤:“不為末者,不為末𥻦,隐蔽之也。”《玉篇》🏓:“挱🖌,《禮記》注:‘煮鬰和以盎齊🎯,摩挱泲之🤵🏻♀️,出其香汁🆗。’亦作莎。”《周禮·春官·司尊彝》鄭注作“摩莎”🛀🏼。《慧琳音義》卷43、 54:“《聲類》:‘摩挱🙆🏻♀️📜,猶捫摸也。’亦抺 𢶞也。”《希麟音義》卷3:“捫摸:案捫搎、摸𢱢猶摩挲也。”《儀禮·大射儀》鄭注🧍🏻♂️:“獻讀為沙👃🏽,沙酒濁🤳,特泲之,必摩沙者也🕵️♀️。”《六書故》:“沙🛌🏿,摩沙也。”《廣韻》🙍🏽:“挱🪴,摩挱。捼,捼莎,一曰兩手相切摩也,俗作挼。莏,手挼莏也。”《龍龕手鑑》:“攠🍭,音靡,攠抄也。”《集韻》:“莎,捼莎🤲🏽,以手切摩也👱🏼♀️。莏,捼莏,澤手也,或作莎💋。莏🚴🏽♂️🧙🏽♂️,捼莏,手相切摩也,通作莎、沙🔂。”字又作“瀎泧”、“瀎 㴽”,《說文》👨🦰:“瀎🍧,拭滅貌▪️。泧,瀎泧也。”段玉裁曰🧒🏼:“‘末殺’👩🏽🏫、‘末𥻦’皆即《水部》之‘瀎泧’,拭滅貌也。今京师有此语。”又“拭滅者,拂拭滅去其痕也。瀎泧👨🏿🦳,今京師人語如此,音如麻沙。末殺,《字林》作‘抹摋’🩳,即‘瀎泧’也,異字而同音義。”[121] 朱駿聲曰:“按🎧:(‘弊摋’)即‘瀎泧’即 ‘抹摋’即‘摩挲’也👨🏽⚖️,疊韻連語🤦🏽。”[122] 黃侃曰:“今北京語謂衣既褻縐,復整理之,為‘瀎泧’,音如麻沙🧂。古語有‘摩挱’、‘挼莎’🧔🏼♂️,皆此一語之轉爾。”[123] 《集韻》:“㴽、㴮、泧,瀎㴽,水皃。或从屑从戍。”或倒作“泧瀎”🦹🏿♂️,《集韻》:“泧,泧瀎🖼,拭滅。”字又作“拔摋”、“拔榝”,漢·《文選·洞簫賦》:“或雜遝以聚歛兮🙇🏿♂️,或拔摋以奮棄。”李善註:“ 拔摋🗑,分散也👩👩👦😹。”姜亮夫曰🏄🏼♂️:“‘拔摋’即《淮南子》之‘弊摋’🔗🎙,轉為‘撇曳’。”[124] 揚雄《蜀都賦》:“偃衍撇曳👲🏻,絺索恍惚🌧。” 字又作“蹩曳”🗑,元·袁桷《天鹅曲》⚛️:“蘆根啑啑水蒲滑,翅足蹩曳難輕飛🦹🏽♀️。”字又作“侼僁”,《集韻》:“僁🙆🏼♀️,侼僁☀️,不安也❄️。” 僁同𠋱,見《玉篇》。姜亮夫曰:“凡短小者多不安,故聲亦相通。”[125]此說未允👈🏿,“不安”義當由“抖搜”、“抖動 ”引申。姜亮夫又曰:“蹩躠,字或作‘弊薜’、‘弊殺’、 ‘䠥𨇨’🥥、‘蹩屑’……變為‘勃屑’,即‘勃窣’ 🌟,聲轉為‘侼僁’🙇🏽♂️。”[126]字又作“沒娑”,P.3211《王梵志詩·家中漸漸貧》:“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項楚曰:“沒娑🏃🏻,同‘摩娑’,撫摩。”[127] 字又作“𣭷㲞”🗾、“䄶稡”👨👩👦👦👩🦯➡️、“𥞳稡”、“鵓𪁽”,皆以命名或形容顫動之小物🐊。《廣韻》: “㲞,𣭷㲞,毛皃。 𪅄,鵓𪅄鳥🔑。”“𪅄”同“𪁽”。《集韻》🏋🏿♀️🪘:“稡,𥞳稡,莠也。 䄶,《字林》🏄♂️:‘䄶稡,禾秀。’或作𥞳🚣🏻♂️。稡,䄶稡,禾秀不成聚向上貌🔢。𣭷,𣭷㲞,毛短。鵓 ,鵓𪁽,鳥名⚉,或從率。 ”諸詞皆與“撲朔”同源[128] ,亦與“觳觫”同源,富达詞義為“抖動”、 “搖動”、“顫抖”[129]👠,各詞義皆富达詞義之衍伸🐰。
按:《淮南子·原道篇》:“是故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才智🧜🏿♂️。”《文子·道原篇》作“厲其精神,偃其知見。” “偃”字並同義。《國語·吳語》🎯:“偃兵接好。”韋注:“偃,匿也。”偃讀為匽🤵,《說文》:“匽,匿也。”《漢語大字典》引此例釋為“隱藏”🤫◀️,甚確🤹♂️。《淮南子·原道篇》:“掩其聰明,滅其文章。”[130] 《淮南子·主術篇》:“不如掩聰明而反修其道也💪🏿。”“掩”亦讀為匽,訓隱匿🤵🏻♀️。《左傳·文公十八年》:“掩賊為臧。”杜注:“掩🧑🏻💼,匿也。”朱駿聲謂掩借為㚒[131]⚱️🍋🟩,恐未確🛩。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3:“故能塞其聰明,閉其天門。”《易林·蹇之巽》:“聰明閉塞,與死為伍👋🏻。”“ 閉塞”、“隱匿”義相會。
按👩🔧:炊🧿,《類聚》卷83、《御覽》卷 805⏮、《記纂淵海》卷49⚒、60、《事類賦注》卷9🛻、《楚辭·哀時命》洪興祖補注引並同;《呂氏春秋·重己》、《士容》髙誘注作“燔”🧓;《白帖》卷 7、《御覽》卷 38🕵🏿、《説文繫傳》“瑾”字注引並作“灼”。王念孫謂“炊”為“灼”之誤♒️,則亦拘矣👿。《說文》🔫:“炊👨🏼🎓,爨也。” 《玄應音義》卷74引《三蒼》: “爨,灼也。”《慧琳音義》卷90引《左傳》: “爨,灼也,炊也🧎🏻♂️➡️🌸。”作“炊”是《淮南》舊本,諸書以同義易作“ 灼”🧅、“燔”耳。燔🩸,焚燒也🖕🏼🧘🏿♀️。《劉子·大質》👨🏼🔧:“譬如鍾山之玉🤤、寒嶺之松,此瓀瑉梓柳無殊也🛌🏿🦵🏻。及其燒以爐炭🏰,三日而色潤不改;處於積冰🏇,終嵗而枝葉不凋👏🏼,然後知其異於他玉衆木也🧑🏿🏭。”正作“燒” 字。“則至德天地之精也”,《楚辭·哀時命》洪興祖補注引同,《說文繫傳》:“玉者,君子所比德也🦹🏽♀️,天地之精也,王者所服用也🏗。 ”可參證。則,猶以也[132] 。言所以色澤不變者,以玉之至德,天地之精也。《類聚》卷83🧎♂️➡️、《白帖》卷7、《御覽》卷805、《事類賦注》卷9引並誤作“得天地之精”。何寧曰👩❤️💋👨:“德、得古通🧑🏿🎄🐂,疑後人不知‘德’即‘得’字🦒,故加‘則至’二字以足句耳📐。 ”恐未得。
高注:滑,亂。和🧕🏽,適也。
按:此文本《慎子·君人》👩🏿🚀。能,亦足也[133] 。《淮南子·精神篇》:“何足以滑和🕵️♂️。”髙誘注同此。滑、亂同義對舉💁🏼♂️。滑訓亂💉,讀為汨🤚、淈[134] ,《玉篇》:“淈,《説文》曰:‘濁也。’亦汨字。”《慎子》一本“滑”誤作“淆”。《莊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文子·九守》:“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文子·道原》🫅🏻、《子華子·北宮意問》:“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 滑🤸🏻♂️🥼、亂亦同義對舉。《淮南子·齊俗篇》:“然而羞以物滑和 ,故弗受也🚯。”“ 滑和”為漢代以前成語🫓。
按:此文本《慎子·君人》。向宗魯引《吕氏春秋·知分》:“夏后啟曰🤸🏼♂️:‘生不足以使之👨✈️😛,則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則害曷足以禁之矣🏌🏼♀️。’”足以參證。《孔叢子·抗志》:“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注:“禁或作懼,怨或作忌。”《子思子外篇·任賢》🩱:“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懼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皇王大紀》卷 70 作“君子生不足以係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變之🗃。”《資治通鑑外紀》卷10作“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怨” 為“恐”字形誤👨🏽🔬💷,與“懼”同義。
高注:骭,自膝以下脛以上也。骭🏝,讀閈收之閈也🤴🏿。
馬宗霍曰⟹:無所槩於志,猶言無所感於志🩹🧏🏿♂️。本書《精神篇》👨🏻🔬🟫:“勢位爵祿何足以槩志🎥。”義與此同👩🏻🦲。
張雙棣曰:《莊子·至樂》:“我獨何能無槩然。”《釋文》引司馬注👨🏿:“槩🧣,感貌。”
按:骭,《孔叢子·抗志》🥔、《子思子外篇·任賢》作“脛”。向宗魯從宋本校“閈收”為“閈牧”,何寧從之👨🏻🎓🫄🏽,是也。馬說亦是也♕,字或作概。《史記·范雎傳》:“意者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集解》引徐廣曰🧜🏻♂️:“概,一作‘溉’,音同🧜🏼♀️。”《索隱》🚴🏿:“《戰國策》‘ 概’作‘關’,謂關涉于王心也🧺。徐注‘音同’✒️🙏🏼,非也。”[135] 朱駿聲曰🍰:“按:(概),平也。”作“溉” 未是。《淮南子·詮言篇》🧑🏿🎤:“故利不動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義亦同。《莊子·至樂》“槩”訓“感貌”📛,蓋讀為嘅🪝、慨,歎也🧝🏽;與此不同🙍🏻♀️。
高注:條風,鳴條👩🎨,言其迅也。麗🧕,過也👯♂️。
按:麗👩🏿🌾,《文選·褚淵碑文》李善注、《御覽》卷945引並同;《文選·答何劭》“穆如灑清風”🧜🏼♀️、《演連珠》“時風夕灑”李善注引並作“灑”,《演連珠》李善注引許慎曰:“灑,猶汛也👨🏽✈️。”蓋許本作 “灑”,高本作“麗”😝。高本“麗”🥀、“過”同義對舉👶,《文選·褚淵碑文》劉良注引“麗”作“過”。麗訓過➕,當讀為歷🤵🏽♀️⛽️,《說文》: “歷🎆,過也☞。”《論衡·薄葬》:“徑庭麗級而諫🦓👨👩👦。”黃暉曰🐴🧑🏼🎓:“《呂氏春秋·安死篇》🧎🏻➡️:‘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麗亦歷也。” [136] 是其例。字或作邐🦠,亦作離🥷。《廣雅》:“邐、歷⏬,過也💆🏻♂️。”王念孫《疏證》引《淮南》此文,曰🌠:“麗與邐通♥️。《大射儀》🦸🏻:‘中離維網🪴。’鄭注云:‘離👕,猶過也、獵也。’離與邐古亦同聲。”[137] 字或作𨇗,《集韻》:“𨇗,足所經踐。”《御覽》卷945引注作“時麗,猶一過也。”“時”🧑🏿🎄、“一”對舉同義 [138],猶偶也⛹️。
高注:偽,敗也🌵。天鈞,北極之地💇🏿♀️,積寒之野,休之輒敗💇🏽,唯體道者為能不敗也。
俞樾曰✥:此說“天鈞”之義,殊為無據👷🏼🔺。《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6️⃣。”《釋文》引崔譔曰:“鈞🎿👩🏿⚕️,陶鈞也。 ”《淮南》之文即本《莊子》🙆🏼♂️。
按:偽,當從他本作“䃣”🐈。俞說是也👓,《莊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林希逸曰:“天鈞👩🏻🍳,即造化也。”向宗魯謂高注偽(䃣)訓敗🙂↔️,即用《莊子》☀️,是也🉐📗。張雙棣謂“䃣”同“毀”,亦是也。《通雅》卷10: “䃣,古毀字也。”[139] “𤎶”同“燬”🧑🎄,亦是其比。朱駿聲謂 “䃣”即“破”字[140],未確🧎🏻。《集韻》:“䃣,敗也。《列子》:‘事之破䃣。’”“䃣”顯非“破”字👂🏿。
高注:湍瀨,急流也。旋淵,深淵也。吕梁🪥,水名也👼🏼🙋🏼♂️,在彭城。皆水險👮♂️。留,滯也🈸。
張雙棣曰:《文選·遊天臺山賦》注引高注🛖:“旋流👨🏿🍼,深淵也🎹。”《江賦》注引許注:“九旋之淵至深。”
按:旋淵📵,即“九旋之淵”🧄,喻其深也。《楚辭·哀時命》👩🏼🦰:“蛟龍潛於旋淵兮。”洪興祖注👆🏿:“《淮南》云:‘藏志乎九旋之淵。’注云:‘九廻之淵至深也🛩🙆。’”《淮南》見《兵略篇》🪖:“建心乎窈冥之野,而藏志乎九旋之淵☔️。”許慎注:“九旋🦻🏼,言深淵也。”也省作“ 九淵”,《漢書·賈誼傳·弔屈原賦》:“襲九淵之神龍兮🧒🏼。”顏師古注:“九淵🛐,九旋之川🚵🏿♂️,言至深也。”《江賦》注所引許注🧑🏻🚀,當為《兵略篇》許慎注👩👩👦👦,並非此篇🧗♂️➕。
按𓀁🔧:下文“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高注⌚️:“簡,賤也🛣。”此當同義。馬宗霍謂簡訓略💆🏻♀️,即“輕之”之意🧘🏽♂️,是也。《漢書·谷永傳》顏師古注:“簡,略也,謂輕慢也。”可助證馬說。王海根謂《淮南》二例簡讀為賤[141] 💇🏼,未允。
按:營,讀為䁝,惑也。《淮南子·修務篇》:“察於辭者不可燿以名。 ”高注:“燿,眩也。”
高注:非有為於物者,不為之也。物以有為於己者🏊🏿♀️〰️,物已為也。
按🦜:《文子·微明》下“物”作“不”,宋·杜道堅《纘義》🧗🏿♀️:“外不有於物🦸🏿,内不有於己🤘🏽。”“物”字是🤰。
高注:呴,读以口相吁之吁🏃🏻。
蔣超伯曰:古包👨🏼⚕️、孚通。
按:《淮南子·泰族篇》🛵:“天地所包📞,隂陽所嘔💃🏻,雨露所濡。”《文子·微明》:“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隂陽之所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類聚》卷88🌅、《御覽》卷 954引《淮南子》亦作“煦”🐆。呴❗️、嘔並讀為煦。 “濡”、“潤”義同。扶,祐助。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 3:“夫道德之所不祐助,天地之所不覆載📀。”《淮南子·齊俗篇》🥻👩🏻🦰:“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照誋👢。”《周書·異域列傳》:“天地之所覆載,至大矣;日月之所照臨,至廣矣💕。”包,讀為抱。
高注🦹🏻♂️:閱,總也。
按:《類聚》卷88引作“此皆父母所關於一和也”🏦,《文子·微明》作“皆說一和也”。一本“說” 作“同”👩🏫。閱👩❤️💋👨👩🏿🍳、說讀為脫,出也[142] 。“關”字誤🏃♀️。
高注:譬周雲,密雲雨也。蘢蓯,聚合也。遼巢彭🍍,藴積貌也。
按:上文“缤紛蘢蓯”,高注:“蘢蓯🙎🏻♀️,聚會也🏌️♂️。”與此同。“蘢蓯”即“巃嵸”,《廣韻》:“嵸🙍🏻♀️,巃嵸🛡,山皃💇🏿♀️。”《御覽》卷8引《淮南子》: “周雲之巃嵸🤛🏿,尞摷彭薄而為雨。”正作“巃嵸”。“遼巢”、“尞摷”同“嶚𡻝”,《玉篇》🏌🏻:“嶚🏧🏋🏽♂️,嶚𡻝,山髙。”《集韻》💁🏿:“嶚,《廣雅》:‘嶚 𡻝,髙也👩🏿🦲。’或作嵺🥠🪨,亦書作嶛、𡻪。”🦏👱🏿,別本作“濞”,王念孫曰💜: “‘
’即‘薄’之誤⟹,後人不知而改為‘濞’,莊本從之,斯為謬矣‼️。彭,古讀若旁🍋🟩,‘旁薄’、‘旁魄’義並與此同。”王說是也👇,吳承仕💓😜、張雙棣並申之💜。《通雅》卷8:“澎湃,一作 ‘滂㵒’、‘滂沛’、‘澎濞’。”[143] 《別雅》卷4🥓:“滂㵒、澎濞🏊🏻♂️🧑🏽🦲,澎湃也。濞亦與湃通👩🏻🦯。”以為通假🙆🏽,則誤矣🏕。字又作“蓬勃”🕳、“㷯𡋯”🧉➾、“滂薄”等數十形[144]🧑🏽🏫。字或作“霶霈”、“滂霈”,《玉篇》:“霈🤏🏼,霶霈,大雨貌。”《後漢書·袁安傳》👋🏻:“甘雨滂霈。”字或作“噴勃”、“噴薄”、“噴礴”[145] 🙋🏿♂️,《文選·長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蹠以狼戾。”李善注:“勃🔙🫅,盛貌🦣。”呂向注📀➙:“氣噴勃 ,謂氣結於笛中而聲不散也。”曹植《卞太后誄》🐰:“率土噴薄🔳,三光改度。”唐明皇《喜雨賦》:“或噴薄而攢聚,或淋漓而灌注🌰。 ”宋·魏了翁《鶴山集》卷108《師友雅言上》:“陽在內,陰不得而入 ,則噴薄而為雨;陰在內,陽不得而入,則發散而為風。”此例正可與《淮南子》相證發。宋·袁燮《桂花上侯使君》:“誰知一粟中,十里香噴礴。” “巃嵸”、“嶚𡻝”、“彭
”並為積聚🥐、蘊積之義。
楊樹達曰:《莊子·逍遙遊》:“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司馬彪云🧏♂️:“夭👨🏽💼,折也。閼,止也。”“夭遏”與“夭閼”同。下文“宇宙之内莫能夭遏。”
按👨🏼🌾:林希逸曰➕:“莫之夭閼🧘♀️,無障礙也。”楊說是也🚣🏽♀️,朱起鳳說同📃🤷🏼♀️,朱氏曰:“夭閼🏋🏿♀️,阻塞之義。閼、遏同音通用。”[146] 此以假借說之🧑🏻🦳。《六書故》:“閼,衡版於門以遏行也……猶縣門也,引之為閼絶、夭閼🏌🏻♀️。”此以引申說之𓀘。二說並通。《左傳·宣公十二年》疏🍨:“‘夭遏’是雍塞之義👨🏿🌾。”朱駿聲謂夭叚借為遏🧑🏼🍼、堨[147] ,則“夭遏”不辭,朱說非也。莫之,猶言莫能[148]。
楊樹達曰:下文云:“提挈陰陽,嫥捖剛柔。”注云🏌🏿♀️:“嫥捖,和調也。”“揣丸”與“嫥捖”同⚆🤽♀️。
按:《路史》卷3👨🏻🔧:“揣丸變化🧞,而與物相弊𨭝🤑🌹。”亦有“揣丸”一詞🙍。《路史》卷 12:“提挈形氣,而嫥捖乎剛朒✸。”亦與《淮南子》同🧞♀️。楊說是也,朱起鳳說同 [149] ,而猶未盡。朱氏又謂與《淮南子·要略》“ 若轉丸掌中🚵♀️,足以自樂也”之“轉丸”同,則恐未確矣,“轉丸”即轉弄丸子。朱駿聲謂嫥叚借為摶[150] ,楊樹達說同,是也。《周禮·考工記序》: “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鄭玄注🗡:“摶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故書刮作捖⛑️,鄭司農云:‘捖👩🦼,摩之。’捖讀為刮♓️。”《釋文》👕: “捖,劉音刮,戚音完🧗🏼♂️,李侯管反。”《玉篇》🐖:“捖🧜🏼♀️,呼官切🤦🏻♀️,摶圓也。《周禮》注云👈🏻:‘捖摩之工,謂玉工也。’”“嫥捖”即“摶刮”、“摶捖”,猶言陶冶☯️、塑造。周邦彥《汴都賦》🏛:“乃使力士提挈乎隂陽🕡🎭,摶捖乎剛柔。”此文本《淮南子》,字正作“摶捖”。字或作“摶換”🏃♂️、“摶丸”😀,又音轉為“脫活”,元·虞集《道園學古録》卷7《劉正奉塑記》🧑🏼:“凡兩都名刹,有塑土範金💅,摶換為佛者👨🏿🚀,一出正奉之手,天下無與比者。”元·陶宗儀《輟耕錄》卷24記同🏃♀️➡️,陶氏又解釋“摶換”云:“所謂摶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像也。昔人嘗爲之🚝🙆♂️,至元尤妙⚒。‘摶丸’又曰‘脫活’,京師語如此。”字或作“摶垸”🤵🏽,清·龔自珍《縱難送曹生》🧖🏻♀️:“天下笵金、摶垸、削楮、揉革、造機⚈,必有伍。”作“垸”為本字🚶➡️,下文 “提挈陰陽,嫥捖剛柔🥮。”楊樹達曰⏭:“嫥假為摶,捖與垸同🪪🤒,《說文》:‘垸,以黍和灰丸而髹也。’”《廣韻》:“垸,漆加骨灰上也。”字或作䯘🍕、丸,《集韻》:“垸,《説文》🧕🏼:‘以桼和灰而 䰍也⚱️。’或从骨🤫,亦作丸。”字或作浣,《周禮·巾車》鄭玄注🤚🏽:“𨋰讀爲桼垸之桼🧑🏻⚕️。”《輪人》注🤷🏼:“丸漆之。” 《角人》注:“骨入漆浣者👚。”“漆浣”即“桼垸”,借音字🤌🏽。馬宗霍謂“揣”與“摶”通,是也🙇♀️;而馬氏謂“揣丸者,蓋謂以手圜之使成丸”,則未得。馬氏又謂摶訓聚、累✦,以“揣丸”牽附於《莊子· 達生》“痀僂丈人累丸”之“累丸”🧖🏽,則失之彌遠矣。
高注:㪍亦拔也💇🏼♂️。
按👨🏼🏭:楊樹達謂㪍借為勃,《說文》:“勃🧑🏼💻,排也。”朱駿聲曰:“今蘇俗以力旋轉物曰勃。”[151] 吳語謂扭轉🍩、旋轉為勃[152]🤸♂️。“勃”謂旋轉而拔之。字或作挬😩,《廣雅》🧑🏼🦱:“挬🧝🏼♀️,拔也。 ”王念孫《疏證》引此文及《淮南子·覽冥篇》“挬拔其根”為證𓀀,謂“挬與勃通”[153] ;于省吾說同,諸說並是也。字或作悖,《文子·上禮》🧎🏻♂️➡️:“悖拔其根。”又音轉為拂,《廣雅》:“拂🧵,拔也💿。 ”王念孫《疏證》:“拂猶挬也,方俗語有輕重耳📽。”
高注:植,立也。
按:《文子·精誠》“植”作“立”👨🏻🦯➡️。
按◻️🚵♂️:《莊子·齊物論》👩🏻🦯➡️:“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釋文》李云:“庸🧑🏿🌾,用也🤸🏿♀️。詎💃🏻,何也。猶言何用也。服虔云🧑🦯🧝🏻:‘詎猶未也。’ ”庸亦詎也💆🏿♂️、何也[154] 。《文子·精誠》“庸詎”作“何”字。
按👮🏼♂️:符👨🏿🦰,別本作“苻”,並讀為孚,俗作孵。《說文》:“孚👂🏿,卵孚也。”又音轉為抱、菢、部🛺、剖,互詳《原道篇》“羽者嫗伏”條、《本經篇》“嘔咐醖釀”條校補。《集韻》:“掩,撫也。”讀為奄🔄,《說文》:“奄🚴🏻♀️,覆也。”《詩·韓奕》毛傳:“奄🧱,撫也。”《文子·精誠》“厚”作“貨”,“訢訢”作“欣欣”🧑🏼🔧🫱,“性”作“生” 🖕🏽。《御覽》卷419引《文子》作 “厚”、“忻忻”、“性”。“貨”為“厚”字音誤,“生”讀為“ 性”。楊樹達、向宗魯謂“嘔符”即《莊子·人間世》之“傴拊”、本書《本經篇》之“嘔咐”,並是🎒😍。“咐”、“拊”亦借字;嘔、傴並讀為嫗⛹🏽,指以體相溫。
按:《文子·精誠》《纘義》本作“顯令名👨👧,禮君臣”🧶。體,讀為禮。
按:藏🕵🏼,《文子》同🥜,《御覽》卷403引《文子》誤作“滅”。《淮南子·精神篇》⟹:“鉗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慮🧝🏽♂️,棄聰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棄知故。”“鉗口不言”即“閉九竅”, “委心不慮”即“藏心志”,“反無識”即“反太素”😖🅿️。
按:埃,《文子·精誠》作“垢”。
按:向宗魯校為“所斷者差跌”🧑🏿🦳🌜,楊樹達謂“斷”字疑因“所”字形近而誤➔。《廣韻》🤸🏿♂️:“差,跌也。”《六書故》:“跌,失足差跌也🛸。 ”差❌、跌同義連文👨🏽🔧。朱起鳳謂差為蹉省[155] ,“蹉”為後出分別字,“差跌”為两漢人成語🧘🏿♀️。
高注:事,治也。嬈,煩也。營慧,求索名利者也,故曰“有求於外” 。離宅🏚,離精神之宅也。
李明哲曰:“營慧”義難通曉,注似強為之辭🧖🏻♂️。竊疑“營慧”當即“營營”疊字,《莊子·庚桑楚篇》🔄:“無使汝思慮營營。”即與此文同意。
向宗魯曰:營慧猶儇慧⚔️。儇👳♂️,慧也。劉申叔以“精營”連讀,謂即《老子》“載營魄”之“營”,于文義不合,非是🕵🏻♀️。
按:朱駿聲亦以“精營”連讀,謂高注失之[156] ,劉說本朱氏。朱起鳳謂“營慧”即“營衛” ,以“然”字為衍文,謂高注“于古未聞”[157] 。“嬈其精”🧏🏻👩🔧、“事其神”相對🧑🔧,“營”字當下屬,向說為長🤹🏼。
按🚣♀️:《莊子·則陽》💪:“夫凍者假衣於春,暍者反冬乎冷風。”《釋文》:“暍音謁,《字林》云:‘傷暑也。’”《玉篇》👩🏻🦽➡️:“暍,中熱也,溫也☦️。”字或作㷎、𤸎🎙🤱🏽,《廣韻》:“暍🧑🏼🏫,傷熱。亦作㷎、𤸎♗。”今言“中暑”。馬敘倫曰🥻👨🏽🚀:“兼為縑省🧑🏽⚖️,《說文》:‘縑👱♀️,并絲繒也。’”[158]
高注:駭🥬,動也💂🏻。
按:《莊子·外物》:“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釋文》:“駴,户楷反。王云: ‘謂改百姓之視聽也。’徐音戒,謂上不問下也。”此《淮南》所本🤸🏻♀️。林希逸曰👷🏿♀️:“駴與駭同🌬。”馬敘倫曰🅾️:“成玄英曰🙏🏽:‘駭🐖👨🏫,驚也。 ’是成本駴作駭,《淮南·俶真訓》亦作駭。王云:‘改百姓之視聽也。’則讀駴為革。倫案🤷♀️:駴借為誡,《說文》⏭:‘誡🕳,敕也。’” [159] 成說、林說是,馬說非。駭當訓驚動😶🌫️,《文子 ·精誠》、《微明》並作“動”字🦈。
按:裴學海曰🐀:“為🧔🏽♂️,猶去也🤸🏼♀️。”[160] 《晏子·內篇襍上》🙇🏽:“其去俗亦遠矣✡︎。” [161]文例相同。《說苑·政理》:“聖人將治,可以不先自為刑罰乎?”《家語·子路初見》“為”作“遠”👳🏛,遠亦去也💆🏽。
高注:澖🧝♂️,讀閑放之閑。言無垠虛之貌。徙倚,猶汗漫🧔🏼♀️。
李哲明曰:“澖”疑“瀾”之壞文。溷瀾猶言瀾漫也👨🦽➡️,與下句“汗漫” 字義相類。
按:暝,当从別本作“瞑”。《精神篇》:“甘瞑太宵之宅↪️。”楊樹達謂“瞑”即“眠”🩷,朱起鳳謂“甘瞑”即“酣眠”,並是也🧑🏽💻。李說非也,《方言》卷3:“苙,圂也。 ”郭璞注:“謂蘭圂也”戴震曰:“案《孟子》:‘既入其苙🧑🏻🎨。’趙岐注云:‘苙,蘭也。’蘭💁♀️、闌古通用,《漢書·王莽傳》:‘與牛馬同蘭。’顔師古注云:‘蘭,謂遮蘭之🧘🏼♀️,若牛馬蘭圈也。’” [162] 俗作“欄”字。“澖”當作“瀾”,“溷瀾” 即“蘭圂”🧑🏼🦳,指牛馬欄圈。《廣韻》:“圂🧔🏿♀️,一云豕所居也🔼。”《御覽》卷77作“其暝乎混淆之域😋,而徙倚乎瀾漫之宇👣。”臆改“溷瀾”為“混淆”🫠,“其暝” 為“甘瞑”之誤🦻🏼。
按:顒顒👃🏽🐻❄️,《御覽》卷77引作“羣生莫不喁喁然仰其德和順止”,楊樹達謂此文“顒顒”用借字🙇🏼,《御覽》 “止”当作“也”🧘🏼♂️,是也。《慧琳音義》卷28✢、 55🐻🎭、77、96⛵️、98引亦並作“喁喁”。《慧琳音義》諸卷引無“ 以和順”三字💁🏻♂️,何寜曰👩🏽🚒:“衍‘以’字,‘和順’二字乃注文誤入正文💁🏿♂️。”何說不可信,《慧琳音義》為節引,不可據刪。《文子·上禮》有“以和順”三字📌,《御覽》引亦有👨⚕️。
按🤞:隠密,《文子·上禮》同。《御覽》卷77作“隱愍”,何寜曰✋🏿™️:“密、愍聲近,字又作閔👮🏼♂️。”莫之🈂️,《御覽》引誤作“莫不 ”。
高注👩🏿💼:吟詠其德,含懐其和氣,未大宣佈也。被其德澤🙎🏼♂️,頗烈施於民🧜🏽♂️。
王念孫曰:吟乃含字也🙇🏻。《原道篇》:“含德之所致也🙍🏽。”高注🦿:“含,懐也。”《本經篇》云💇🏽♀️:“含德懐道。”含🙇⇒、懷一聲之轉👨🏼💼。
按🧙🏻♂️:王說是也,《繆稱篇》亦有“含德履道”語。《文子·精誠》:“ 含德抱道🍽,推誠樂施👨👩👦👦。”即此文之誼。和👩🏻🦽,指中和之道。
高注🚣🏽♀️:煩,多也🚣🏿♀️。一,齊也。
按:視,《文子·上禮》作“悟”。《精神篇》:“甘瞑太宵之宅,而覺視於昭昭之宇🧌。”亦“覺視”連文。煩,《文子》同,《莊子·繕性篇》誤作“順”。郭注:“故釋而不推,順之而已。”失之🤙🏿。說《莊》諸家並未及。
高注:竅,通也。領,理也。
按🚢🔜:竅,《書鈔》卷4、《路史》卷 12引同,《文子·上禮》作“覈”🌩。朱起鳳曰: “竅訛作覈,形相涉也。或曰‘竅領’當作‘曉領’⚙️,亦為‘曉泠’ 。”[163] 又曰🦘🙋🏿♀️:“曉泠🧑🏿🏭,猶今言明瞭也😓。”[164]後說誤🦇。覈,讀為竅,疏通🧖🏼♀️、貫通。高氏領訓理,探上文“莫之領理”為說🈹。《覽冥篇》:“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竅領”即“竅理”。王利器曰👉🏼:“《文子·上禮篇》🥖🧑🏽🦲:‘覈領天下。’‘覈理’、‘覈領’義同👩🏿⚖️。《上禮篇》又云‘領理隱密’、‘領理百事’🕵🏽,‘領理’連文👨🏿🔬,義同🫶🏽,與此可互證。” [165] 劉家立改《覽冥》“竅”為“覈”,傎矣。
高注🦨:窽👨🏽🚒,法也💇🏼♀️。愸,形也。
按:重🥤,《路史》卷12引誤作“種” 🤤👱🏼♀️,又引注為許叔仲。
按:連,《文子·上禮》誤作“達”,《纘義》本不誤。《鶡冠子·天權》:“連萬物,領天地。”《劉子·清神》:“嗜慾連綿於外。” 得,吳承仕讀為德,是也🏜。《文子》“得”作“真”,“真”為“惪 ”形訛;“惪”為“德”古字🏦,見《說文》。劉績謂當從《文子》作 “真”🤌🏻,失之。
高注👆🏻:雜🩵,粈。
王念孫曰:雜當為離📢,字之誤也。儉,讀為險🦪。《莊子·繕性篇》:“ 離道以善✍️,險德以行🚚。”《文子·上禮》👨🏽💼:“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高注訓雜為粈,則所見本已誤作“雜”。偽,古“為”字👨🍼。為亦行也🧋。
按:王說是也。成疏:“險3️⃣,危阻也。”“險”讀如字。又疑儉、險讀為檢🤹🏻,《釋名》:“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開露也。”《新語· 無為》🕺🏻:“楚平王……檢民以德。”檢德以行,言檢其德而行之也。《莊子》“偽”作“善”者,王叔岷曰:“善猶為也🅾️,善與繕通。” [166] 可參。郭慶藩曰:“‘善’字疑是‘為’字之誤🌱⛎。”[167]劉文典從之[168]。馬其昶曰:“險🐇🧑🏿🌾,讀為掩🟩。”[169]奚侗曰🧉:“險,傷也。善,當作‘偽’🤚🏻。”馬敘倫曰🔼:“偽,借為善。險,借為憸🦣。險德猶頗德🛳。或借為譀,《說文》:‘譀🚵🏼♂️,誕也👲🏿。’”[170] 沙少海曰🥰:“善猶言,言與行對文。” [171]疑皆未得。
高注3️⃣🤷♀️:設虛華之言ℹ️,以誣聖人,劫脅徒衆也🙌🏿。
按:《繆稱篇》:“華誣生於矜🏃。”《莊子·天地》🍟:“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衆🧏🏿🙋♂️。”《文子·上禮》:“狙學以擬聖,華誣以脇衆☢️。”《纘義》本作“華誕”。華讀為誇,古從華從誇之字多通。司馬彪曰✋🏿👷🏿: “於于,誇誕貌。”章太炎、劉師培並申之,《淮南子》、《文子》釋“於于”為“華誣”[172] 。馬敘倫曰:“於于,借為誇譌,故《淮南》作‘華誣’。”可參證;馬氏又曰:“‘蓋’或‘蠱’之訛。” [173] 則失之🧑🏽🎤。《釋文》:“於于😤,行仁恩之貌😵。” 成疏👪:“於于,佞媚之謂也👨🦲👲。”李勉謂“於于”同“于喁”,乃“隨和之意”[174] ,並未得。奚侗、朱起鳳謂《莊子》作“於于 ”誤[175],亦失之未考。《説文》🕌:“誣,加言也。” 誇、誣同義連文,猶言浮誇。張雙棣謂“誣”訓欺💁🏻♂️,未允🏋🏻♀️。王利器曰:“狙學,謂狙詐之學。”[176] 可參🚶♂️📯。李定生🌂、徐慧君曰:“狙🔘,窺伺、小察🧑🏽⚕️㊗️。狙學,一曲之學🧙♂️,如猿猴學人的動作一樣。”[177] 彭裕商曰💠🪝:“‘狙’蓋‘博’字之借。” [178]未確🫵。疑,王引之读为拟👩⚖️,是也🚕♛。
按:買👮,《御覽》卷509引嵇康《髙士傳》同👱🏽♂️,《文子·上禮》作“賈”💇🏽♀️,義同。《莊子·天地》、皇甫謐《髙士傳》卷中並作“賣”,誤👮。緣💂🏿,《文子》誤作“琢”,王利器曰🥙:“‘琢’疑‘緣’形近之誤⚽️。”[179] “緣飾”為兩漢成語,《史記·平津侯傳》: “緣飾以儒術👨🏿🏫。”《索隱》:“謂以儒術飾文法,如衣服之有領緣以為飾也。”《漢書·公孫弘傳》顏師古注:“緣飾者,譬之於衣,加純緣者。”《漢書·楚元王傳》:“緣飾文字。”李定生、徐慧君曰:“琢飾🙏🏽🎤,雕琢文飾😁。” [180]失之📽🥭。
高注:慲🦸🏿♀️,讀簫簫無逢際之慲🧲。觟🦦,徯徑之徯也。
蔣超伯曰🌓:“慲觟”或別為“滿稽”。“滿稽”疑當時方言,滿✷🤖、莫一音,莫可稽考之意。
李哲明曰🏡:“簫簫無逢際”難曉🤣,疑當作“簫簫無逢際之邊”🩶。
于省吾曰:《説文》:“慲,忘也。”“忘徯”與“離跂”對文。
按:何寧指出🏰:“于氏謂‘慲觟’為‘忘徯’,非也。”慲,同“懣” ,憤恨也👩👩👧👦。觟☂️,讀為恚、㜇,《説文》:“恚,恨也。㜇,不悅也。”字或作㤬,見《正字通》💆🏼。高氏讀“徯”者🤖,記其音也,當讀為慀,《廣韻》:“慀🏃🏻♀️➡️👎🏼,恨足。”《集韻》🧑🏿🏫:“慀🧑🏼🔬🤳🏽,𢠼慀🧙🏻♀️,心不平。慀,恨也。”此字蓋有二音。《玉篇》:“眭,目深惡皃☃️。”《集韻》:“𥉖、眭👩✈️,目小怒皃🦹♀️,或省。𠹤☠️,恚聲🪪。”並同源。慲🔳,《辭源》釋為“糊塗不明事理”🎱,《漢語大字典》釋為“欺瞞”⚱️,並未確。觟,朱駿聲讀為𢤮🐴,則釋為“有二心”,《漢語大字典》從之,亦未確。《莊子·天地》:“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又《在宥》:“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林希逸曰:“離跂,支離翹跂也🧏🏿。攘臂🚧,奮手言談也🚋。乃自許自髙之貌。”“離跂”与“攘臂”對舉9️⃣,並動賓結構,當從林說⚉。羅勉道曰🤸🏽:“離跂,足底半離地。”[181] 楊柳橋曰🖖:“離跂,即舉足之意。” [182]並是也🧑🏼💼🧜🏼♂️。離跂攘臂,言翹足舉手,形容“自以為得”之狀🕵🏼。成疏🦊:“離跂,用力貌也。”未洽。王念孫曰:“離跂🏤🙋🏿♂️,疊韻字,自異於眾之意🙅🏻♂️。”釋義雖近是🤾🏼♂️,而以為疊韻詞則非⚾️。馬敘倫曰🤵🏻♀️:“離,為‘攡’省,《說文》🧑🏻🦼:‘攡,舒也。’”[183] 實不煩破字🤾🏻♀️。離跂⛑,亦作“利跂”🚣🏿♀️,《荀子· 非十二子》:“綦谿利跂。”楊倞註:“綦谿👨🏿🦲,未詳,蓋與跂義同也。利,與‘離’同⛲️。離跂,違俗自絜之貌,謂離於物而跂足也。”高注當作:“慲,讀㒼㒼無逢際之㒼👨🏼🦳。”朱駿聲曰🌅:“下‘慲’字即‘㒼’也……按今以皮冒鼓曰㒼,言平帖無縫也🤹🏽♀️。”[184] 何寧申朱氏曰🛃🕳:“蔣🧙🏽♀️、李說非也……‘蕭蕭’ 蓋‘㒼㒼’之誤。《説文》:‘㒼,平也。’‘逢’即‘縫’。”二氏說是也🏄♀️⛩,《廣韻》: “㒼🛌🏿,無穿孔狀🧚🏼♀️。”“無穿孔”即“無縫際”𓀌。王叔岷曰🧑🏼🚒:“ 慲疑𢛎之誤,注疑本作‘𢛎讀無逢際之𢛎’。‘𢛎觟’👮🏿、‘離跂’並用力之貌。‘𢛎觟’與‘敝跬’同。”[185]未得。
高注:擢,取也。𢶊💋,縮也🔘。
楊樹達曰👨👩👧👧:高訓𢶊為縮,非也👋🏻。𢶊當為㩃,《說文》👨🏼🎓:“㩃,拔取也🤷🏼♀️。”㩃🆓、擢皆取也。
于省吾曰🎙:《漢書·司馬相如傳》:“襞積褰縐。”集注引張揖:“褰,縮也。”𢶊🦴、褰字通🛝,故注訓為縮。然下文“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是𢶊不應訓縮。攓同𢶊,拔取。擢與𢶊義同,互文耳🏌🏼。《莊子·駢拇》:“擢德塞性。”塞亦寋之譌,應讀為𢶊。
按:《莊子·駢拇》《釋文》:“擢德,音濯,司馬云🖕🏽:‘拔也。’” 林希逸曰🤦🏻◀️:“擢🧚🏽♀️,抽也。塞,猶言茅塞也。”擢當訓拔取、抽取🪛𓀈。 𢶊訓縮者🥱,字或作攓🎷,《文子·上禮》正作“攓 ”,《玉篇》:“攓,縮也🧠。”與高注正同。字或作𦂇,《廣韻》:“𦂇,𦂇縮👨🏻🦱。”《國語·周語中》㊗️:“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韋注:“縮,引也🕌。”按🏐:韋注訓引🆘,汪遠孫謂縮讀為摍。《說文》:“摍,蹴引也🫴🏿。”[186] 《小爾雅》❤️🔥:“縮,抽也。”《廣韻》🤷🏿♂️:“摍,抽也。”可證縮、摍通用🤷🏼♂️。又《楚語上》𓀇:“縮於財用則匱🧖🏽♀️。”韋注:“縮◼️,言取也。”亦當讀為摍,有“引取”、“抽取”之義 [187] 。楊🤴🏻👷🏻、于二氏以高注為非,王利器曰♦︎🫶🏿:“高訓為縮,未之聞也😊。”[188]則皆失考矣🧑🏼⚖️。楊氏謂本字為㩃🤳🏽,訓拔取,亦是。“㩃”為古楚語,字或作攓、搴、𢷘。《方言》卷1:“攓,取也。南楚曰攓🧙🏿👮🏽♀️。”《說文》🧢:“拔,拔取也🤲🏿,南楚語。《楚詞》曰:‘朝㩃批之木蘭。’”《史記·孫叔通傳》🍊:“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索隱》引《方言》云:“南方取物爲搴©️👨🏻🍳。”《廣韻》:“ 搴,取也;𢷘🤹,上同。”《集韻》🧑🏼💻:“㩃,《說文》:‘拔取也,南楚語。’或從蹇,亦作搴𓀊。” 于氏謂“塞亦寋之譌”,王利器曰📴:“塞當為搴之誤。”[189] 說并本王念孫;王氏曰:“塞當為搴。”王叔岷申證之[190]👃🏼。
楊樹達曰:《說文》🫷🏻:“挑,撓也。”“招蟯”疑即“挑撓”之假✴️。《莊子·大宗師》:“撓挑無極。”“撓挑”則“挑撓”之倒文也。
按:楊說疑是🧖🏽。《集韻》:“撓,撓挑,宛轉也。”《禮記·中庸》“ 振河海而不洩。”鄭注👱🏻:“振,猶收也。”《玉篇》👩🦼➡️👝:“繾,繾綣,不離散也。”《廣韻》🏌️♀️:“繾,繾綣,不相離皃。”振繾🔆,猶言收束。
高注🧝🏽♂️:搖消掉捎仁義禮樂,言未之能行也♝。
何寧曰:《大藏音義》64:“掉捎😝🎀:掉,搖也、振也🈶🧑🏿🍼。捎🤟🏼,動也。”
按👨🏼🚒:後漢·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卷2🥥:“三者不得卻踞兩手掉捎兩足。”則“掉捎”猶言搖動🤘🏽,為兩漢成語⚧👓。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3:“卻踞謂反向後。掉捎謂搖動。”《廣雅》:“掉捎,動也。”王念孫曰:“《釋訓》云🐡:‘掉撨,振訊也。’‘掉撨’與‘掉捎’同……《釋訓》云:‘揣抁,搖捎也。’‘搖捎’猶‘掉捎’也。一作‘搖消’……‘ 掉捎’、‘跳踃’、‘搖捎’竝聲近而義同🈯️。”[191] 朱起鳳謂“掉捎”又作“跳踃”、“掉撨”、 “撟捎”、“糾譑”,動貌[192]。《玉篇》:“踃👨🏼💼,跳踃。”《集韻》:“踃,跳踃🧑🏿⚖️,動也。”“搖消”一作“搖捎”👷、“搖銷”、“搖稍”、“ 揺逍”🥼,《摩訶僧祇律》卷34:“欲懸鉢時🎻,當先搖捎橛堅不🫵🏿。”宋、元🙍🏽♂️、明本作“搖銷”💆🏻♀️。葛洪《神仙傳》卷 10🚷:“以三丸藥內死人口中,令人舉死人頭揺而消之。”《三國志·士爕傳》裴松之注引作“搖稍”🫳🏻,宋·陳舜俞《廬山記》卷1、《冊府元龜》卷876並作“搖捎” 🏣👢,《御覧》卷724引作“揺逍” 🧑🏽🏭,又卷827引作“搖消” [193] 。或倒作“捎摇”👩🏻🦯➡️,《廣韻》:“捎🧗,搖捎,動也。”《原本廣韻》作“捎摇”。亦作“消搖”、“逍遥”,《莊子·逍遥遊》《釋文》:“逍一作消,遥一作摇。”《禮記·檀弓上》:“負手曳杖🫰🏽,消搖於門🧝🏿⏮。”《釋文》🤱🏼:“消搖,本又作‘逍遙’ 。”
按:招🍭,《文子·上禮》作“譊”。“號”字衍,《文子》無🍍。譊,讀為僥,《龍龕手鑑》:“僥🏋🏼🪦,僥遇也🔱,冀求也。”字或作儌、徼🍚🏊🏿♀️、邀,《漢書·揚雄傳》🤦🏼♂️:“不修亷隅以徼名當世🤾🏼👆。”顏師古注:“徼7️⃣,要也🍄。”《論衡·自然篇》:“不作功邀名。”《文子》舊注:“譊,喧呼也😍。”失之✹。
按:《莊子·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辨乎榮辱之竟💾🚸。”“竟”同 “境”𓀐,指心境👉,《皇王大紀》卷72正作“境”。《金樓子·立言篇》👨🏼🏫:“定外内之分♋️,夷平榮辱之心。”《文子·上禮》“境”誤作“意”。
按:燠🤏🏿,《御覽》卷720引作“煖”,《文子·九守》作“溫”。
按:止🦶,《劉子·清神》作“至”。
高注🐬:薶🧑🏻🦱,污也。薶🪢,讀倭語之倭也。
按:薶,疑“猓”之誤,故高注云“讀倭語之倭”👩🏽🍳。猓🔔,讀為涹🚗,《廣韻》:“涹,濁也。”引申訓污染🤍,《詮言篇》🧛🏿♀️:“崑山之玉瑱🧘♂️,而塵垢弗能污也。”《文子·九守》🕣:“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汙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劉子·防慾》🍈:“是以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則情慾不能染也。”《雲笈七籖》卷91🚶♀️:“夫鑒明者,塵垢弗汙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躭著也。”薶,朱駿聲讀為霾 [194] ,《說文》⏸:“霾,風而雨土也。”然無“倭 ”音。
高注⛷🔚:越,散也。事,治也♌️。
按🏇:事,務也,猶言勉力🧙🏿♂️。高注非是。《泰族篇》:“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末🦗,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主術篇》:“不務反道矯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兵略篇》:“今夫天下皆知事治其末🦶🏼,而莫知務修其本👯♀️🐎,釋其根而樹其枝也。”皆事、務同義對舉。《泰族篇》“事修”、“務治”,《兵略篇》易作“務修”🧗🏻♀️、“事治”,尤為顯豁🦸🏻♀️。朱起鳳曰:“事者持也。持與事音近義通。”[195] 未確。于省吾謂“事”、“使”同字,亦未安🐔🧎🏻♂️➡️。
按:喟然,《文子·九守》誤作“慨然”,《雲笈七籖》卷 91 誤作“既然” 👨❤️💋👨。《韓詩外傳》卷8🚷:“天喟然而風。”喟然🏌🏻♂️,風興起貌。《漢書·鮑宣傳》:“喟然動眾心🧚。”又《儒林傳》🤸🏿♂️:“然後喟然興於學。”“喟然”之興起義甚顯。顏注:“喟然🫰,歎息貌。”失之[196] 。喟,讀為䬑🔂,《說文》:“䬑💆🏼♀️,大風也。”䬑然,大風興起貌🧑🏽⚖️。《史記·司馬相如傳》:“ 喟然興道而遷義。”《漢書》“喟然”作“芔然”,芔🧑🧒,讀為 𠦪、𡴨,《說文》🤢:“𠦪,疾也。”《廣韻》:“𦱧👊🏼,疾也。”[197] 于省吾曰:“謂通嘳,應讀作快🧜🏻♀️。”馬宗霍曰📱⏯:“喟疑當作謂🐦,‘謂然’猶‘謂謂然’✌🏽,蓋即勤勤之貌。”並未確。
高注:翣🩼🚔,扇也🛃。簡,賤也。
按💆🏽♂️🧑🏻🎨:《呂氏春秋·有度》:“冬不用𥵳👩🏼🦲,非愛𥵳也,清有餘也🤹🏻♂️👨🏻🚒。”高注:“𥵳,扇也。清,寒也。” 為本書所本。楊樹達👌🏻、范耕研、王叔岷並謂“清當為凊”[198],拘矣。《意林》卷2、《書鈔》卷37🎲、《文選·秋興賦》🙇🏼♀️、《游南亭》、《答靈運》李善注、《御覽》卷429引《呂氏》作“清”🧔🏻,《類聚》卷 69、《白帖》卷14🟰、《御覽》卷702引本書亦作“清”🦸🏻,可知作“清”不誤。楊昭儁曰:“清讀為凊🌤。”[199]是也,字或作㵾♦︎,《說文》:“凊🧑🦯➡️,寒也。㵾🙆🏽,冷寒也。”字或作渹,吳語讀音與“鄭”相近[200]🤲。《劉子·文武》🕺🏻:“冬不臥簟,非怨讐之,涼自足也。”涼亦寒也。簡,《類聚》卷69引作“儉”🤛🏿。
按👪:固,當從《文子·九守》作“因”,《雲笈七籖》卷91 作“自”🤷,自、因猶乃也🍄🟫。于大成曰:“因🧎♂️➡️,依也。‘固’是‘因’字之誤🫥。” [201] 于氏校“固”為“因”❗️,是也;而所釋則非。
按:掩,《雲笈七籖》卷91 作“奄”👩🏻🦽➡️。
高注🕥🚃:濫,覦也🪿,或作監。不能使之過濫。
按:《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説,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為本書所本🦌。《呂氏春秋·權勳》:“ 虞公濫於寶與馬🏃🏻➡️。”高誘注:“濫,欲得也。”《韓子·十過》濫作貪。朱駿聲謂濫讀為欿[202] ,《說文》:“欿,貪。”朱說是也。字又或作嚂、懢、㜮[203],《玉篇》:“嚂,貪也🤹🏿♀️。懢,貪懢也🫄。”《廣韻》:“懢,貪也𓀑。㜮,貪也。”顧廣圻曰:“正文濫疑當作監,監即闞也,《說文》🍘:‘闞,望也😄。’”于鬯曰🍯:“美蓋讀為媚。”並失之。
按📵🏄🏽♂️:“分”為“合”字形誤,已詳《原道篇》校補。
高注:趨,投節也。
按🍚:會,合也。趨,楊樹達讀為奏🪭👱🏿,指節奏。高注“投節”,即探“會 ”字為說。胡懷琛謂“曲🙎🏼♂️👌🏽、趨一聲之轉”,失之。
劉文典曰:“終”當為“絡”字之誤也🟠👷🏽♂️。《莊子·天道篇》🧑🏽⚖️:“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即此文所本。“落”與“絡” 同……《御覽》卷464引此文,正作 “智絡天地”,尤其明證矣。
按👇🏻:劉說是也,《御覽》卷464引《莊子》作 “智雖絡天地”,《書鈔》卷 7引《莊子》🪚💪🏽:“智落天地。”林希逸曰:“落天地,言籠絡也。絡與落同🎶。”《莊子·秋水篇》郭象注:“知雖落天地,事雖接萬物,而常不失其要極,故天人之道全也。”亦有此語。《文子·精誠》:“是以明照海内𓀕,名立後世,智絡天地✣,察分秋毫。”此從《纘義》本,明刊本“絡”作“略”🦍,借字。《宋書·顧琛傳》《定命論》🦹🏻:“智絡天地,猶罹沈牖之災;明照日月,必嬰深匡之難🎎。”正本此文。唐·李翰《難進論》:“辨雖博萬物,不能釋其疑辭🙂;智雖絡天地,不能效其長策🤷🏼♀️。 ”正本《莊子》“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彫萬物,不自説也👱♂️。”並作“絡”或“落”字🤸🏿♂️。可知《淮南》古本作“絡”字。《廣弘明集》卷19《御講波若經序一》:“皇帝真智,自己大慈應物👙👨🏼🎤。送迎日月,緯絡天地。”可為旁證。《文子·九守》誤作“統”。馬宗霍謂“終”猶“周”,王利器說同[204] ,未必是🪁。
按:《文子·九守》作“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此文與下文“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相應🧈。生,讀為性。據,《雲笈七籖》卷91 引作“處”。
按:性🎂,當從《文子·九守》作“靜”👩🏻💼👩🏿✈️,此涉上文而誤。
高注🏄🏿♀️:蔚♋️,病也。
按🛶:蔚🦵🏼,《文子·九守》作“積”,蔣超伯📭、金其源並謂蔚讀為鬱,即 “滯積”之義,是也。字又音轉作蕰(蘊)、宛6️⃣。朱駿聲謂蔚讀為 𣨙[205],《說文》👩🏽🏫:“𣨙,病也。”朱氏申高注,非也。
按🕙:撓🧖🏽♂️,《文子·九守》作“矯”,借字。從垚從喬之字古多通 [206] 。《雲笈七籖》卷91引《文子》作“撓”😆。
按:《集韻》💁🏻♂️:“㩌🧑🏼🦱,擊仆也🕘。㩌⟹🪰、拂,楚謂擊搏曰㩌,或省🧑🏼🎤。”《龍龕手鑑》:“㩌,《川韻》云:‘南人呼相撲也。’”《晉書·張協傳》《七命》:“㩌馮豕🔘。”唐·何超《晉書音義》:“李善注《文選》作僨🍡🐎,僨謂僵也,應得其實👨🏽🏭。善云🤜🏿:‘僨或作㩌,非也🈺。’”李善作僨訓僵非也,徐文靖曰:“按《字彙》引《晉書》‘㩌馬豕’,則㩌是批擊之義,未始為非🧑🏼🍳🌕。”[207] 《類聚》卷34周·庾信《哀江南賦》➿:“硎穽摺拉,鷹鸇批 㩌。” 㩌、批同義連文。李哲明曰:“㩌當是拂之異文……《廣韻》:‘拂,去也🪟,除也👊🏿。’”楊樹達說同,並未確。
高注:瀿,波也,暴溢也。
按:“瀿”為古楚語🚪📉,《文選·江賦》:“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閭。 ”李善注🩶:“《淮南子》曰🤘🏼:‘莫鑒於流瀿,而鑒于澄水💲💂🏿。’許慎曰:‘楚人謂水暴溢為瀿。’”[208] 《集韻》、《類篇》並采許注。瀿,讀為氾,《說文》:“氾,濫也。”字或作汎🗽、泛🍋🟩,《玉篇》:“汎,今為汎濫字🧊。”《慧琳音義》卷48:“汎成:又作泛🙍🏿♀️,同🚹。泛濫也🌂💩。”
高注🤙🏻:憺,定也🤾🏽♀️🦘。
按:憺,《御覽》卷945引作“掞”,有注🤮:“音淡🏄🏽♂️。”“掞”當作“倓”,《説文》:“倓,安也。”《廣韻》👨🦽:“倓,安也🤵,靜也,恬也🎠。或作澹。”與“憺”同🥑。字或作惔, 《廣韻》🧏🏿🧛🏼♀️:“憺 ,安緩🛟👝。惔 ,上同🩸🧏🏽。”
高注:攖,迫也💉。
按🆚:高注未安。攖👨⚕️,《御覽》卷945引作“嬰”🍫🧀, “慘”作“憯”,有注:“音慘👨🏼🏫👩👩👦。”《莊子·在宥》𓀉:“汝慎無攖人心。”又“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釋文》🧝♂️:“攖,司馬云:‘引也👩🏿🦱。’崔云🫄🏽:‘羈落也🫶🏼。’”“落”同“絡”😕。馬敘倫曰:“ 攖當作嬰,《說文》🤼♂️:‘嬰,繞也。’纏束之義🧡。”[209] 《玉篇》:“攖,結也。”《集韻》😩:“攖🧑🏻🦽,有所繫著也🛌🏼🐃。”攖當讀為嬰👨🏼🦰。又可訓“撓亂”,林希逸曰:“無攖者🧏👩🦯➡️,無撓亂攖拂之也。”《廣雅》🫙🤾🏽:“攖🫃🏻、撓,亂也。”義亦相因🚶。
按:《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為此文所本。
按:攓取吾情🏃🏻♀️🫳🏿,《御覽》卷720引作 “𢷘取吾精”,《雲笈七籖》卷91作“倦苦吾情 ”👩🏫。《劉子·清神》:“况萬物之衆,而能拔擢以清心神哉👩🏼🔬?”“來 ”似當據校為“衆”👱🏻。
高注:稟,猶動用也。
按:王利器曰🩴:“注‘動’疑‘賜’字之誤。”[210] 《御覽》卷720引作“雖欲勿廪,庸可得乎🕵🏽♂️?” 稟🕵🏿♀️、廩古通🛼,俞樾訓“受”,是也。庸,豈也。《雲笈七籖》卷91“稟”作“衰 ”🧑🏻🚀,臆改。
高注🌰:察,見。
按🙋🏻:未能,《御覽》卷365、 758🧻、《記纂淵海》卷55並同,言雖清之終日,猶未能見眉睫也。于大成謂當從《文子·九守》作“乃能”[211] 🤦🏽♀️👨🏫,未確🚴🏿♂️。終,《文子》誤作“經”🌚;《意林》卷1引《文子》作“終”,不誤。察🚑,《文子》作 “見”。
按:S.1810《勵忠節抄》引作“賈人歡於肆👻,農人樂于田🙅🏽♂️,大夫安其職,處士脩其道🩲,風雨以時🦷,草木不殘。”脩🧯🆓,《文選·西都賦》李善註引、《御覽》卷 77作“循”。王念孫、劉文典據校改作“循”,未確🏃🏻♀️。唐抄本亦作“脩”👳🏻♀️,《文選· 長笛賦》李善註、《後漢書·班彪列傳》李賢注引並作“修”,《文子·道德》亦作“修”,正字。下文“故許由、方回、善卷、披衣得達其道”,即與此文“處士脩其道”對應🦐,唯脩其道🙋🏿,才能達其道。
高注:言紂田獵禽荒,無休止時🧑⚖️,故飛鳥折翼,走獸毀腳,無不被害也。
按:《覽冥篇》🤾♂️👈🏽:“飛鳥鎩翼,走獸廢腳。”高注🚴♂️:“鎩冀,縱翼也。廢腳🔇,跛蹇也。”《御覽》卷82引彼文作“飛鳥鎩翼,走獸決蹄。”注作:“鎩翼,殘翼👩🏿💻👨👧。決致蹇也😅🧑🏻🎤。”《文選· 蜀都賦》🚙:“鳥鎩翮🧑🏼🦰,獸廢足。”李善註👨🏻🔬:“《淮南子》曰💂🏼😎:‘飛鳥鎩羽,走獸廢足。’許慎曰👩❤️👩:‘鎩🛜,殘也🏂。’”又《於安城答靈運》𓀖、《雜體詩》李善註🛻:“《淮南子》曰:‘飛鳥鎩羽。’許慎曰:‘ 鎩,殘羽也。’”又按《玄應音義》卷5: “𨭝翮:謂張翼也。《淮南子》云❣️:‘飛鳥 𨭝翼。’許叔重曰:‘𨭝羽而飛也。’”“張翼”與“縱翼”相合,然非正詁。惠士奇《禮說》卷13:“擠脚,蓋設柞鄂以擠其脚而獲之,一名係蹄。《戰國策》云:‘人有置係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下文“夫鳥飛千仞之上,獸走叢薄之中👩🔧,禍猶及之🪤。”以“擠腳”坐實為捕獸器具,失之。
[1]馬敘倫《莊子義證》卷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2]楊樹達《莊子拾遺》,收入《積微居讀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頁。
[3]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42頁。
[4]俞樾《諸子平議》👁🤽🏻♀️,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338頁。
[5]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52頁。
[6]章太炎《莊子解故》,收入《章太炎全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頁。馬敘倫《莊子義證》卷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7]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25頁👮🏽。又見王叔岷《淮南子斠證》🙇🏼♂️,收入《諸子斠證》🦴,中華
書局2007年版👍🏿,第334頁🫖。
[8]《文選·雜體詩》李善注引司馬彪曰:“山,陸居者。”
[9]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4頁。
[10]《三蒼》:“搉, 敵也。”“敵”當作“敲”,形之訛也♖。
[11]《五音集韻》作“搉,揚搉,大舉”。
[12]《龍龕手鑑》💑🪟:“搉,俗;正作‘攉’🔶。”傎矣🚶🏻♀️➡️。
[1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2299頁👩🚀。
[14]《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卷》⚆,文物出版社 2008年版,第7頁。
[15]另參蕭旭《〈世說新語〉吳方言例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16]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4,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7]許匡一《〈淮南子〉分音詞三例》,《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4期。
[18]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29頁。
[19]趙宗乙《〈淮南子·俶真訓〉語辭札記》,《集美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20]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197頁🙌🏻🤸🏿。
[21]轉引自劉文典《莊子補正》,收入《劉文典全集(2)》,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第187頁。
[22]胡遠濬《莊子詮詁》,中國書店1988年版🐒,第51頁。
[23]另參蕭旭《國語校補(二)》🥤,韓國《東亞文獻研究》2008年12月,總第3輯。
[24]馬敘倫《莊子義證》卷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25]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7頁。
[26]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6頁。
[2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70頁。
[28]轉引自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巴蜀書社 1998年版,第689頁。
[29]轉引自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1983年版✒️,第658頁。
[30]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4🏌🏻,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31]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587頁。
[32]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78-- 979頁🤵🏿♂️。
[33]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30頁。
[34]徐仁甫《諸子辨正》🙆🏼♂️,成都出版社 1993年版,第621頁。
[35]《文子·九守》同。
[36]劉師培《莊子斠補》,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頁🖕🏿。
[37]彭裕商《文子校注》🙍🏽♂️,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57頁。
[38]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352頁。
[39]陳奐《詩毛氏傳疏》🪷,中國書店1984年據漱芳齋1851年版影印。
[40]胡承珙《毛詩後箋》,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528— 529頁。
[4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1989年版,第287、346頁。
[42]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43]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 1987年版,第371頁。
[44]高本漢《詩經注釋》(董同龢譯),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版👊🏻,第250頁👨🚒。
[45]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
[46]轉引自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364頁🧳。
[47]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81頁。
[48]馬其昶《莊子故》,黃山書社1989年版,第70頁👨✈️。
[49]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0,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50]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216-- 217頁💂🏽♀️。鍾說“不期而遇合曰邂逅”稍失之。
[51]二說並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頁🧔🏿♂️。
[52]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83頁🦹🏿👨🏻⚖️。
[53]洪頤煊《讀書叢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5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頁🍊。
[5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352頁♿。
[55]鈕樹玉《說文新附考》,鈕氏非石居本。
[56]鄭珍《說文新附考》🧖🏿♂️,咫進齋叢書本。
[57]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 1987年版,第203頁➰🧑🏼。
[58]方以智《通雅》卷17:“解果🌩,猶蟹螺也。韰惈👫🏻,言狹而果也,音義全與‘解果’、‘蟹螺’不同◀️。”收入《方以智全書》笫 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 614頁🍬。
[59]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60]孫詒讓《札迻》,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56頁。
[61]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84頁🙋🏽。
[6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529頁。
[63]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收入《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38頁🤷🏼。
[64]劉師培《荀子補釋》🥂,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52頁🕰。
[65]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第316頁🙅🏽♀️。
[66]轉引自左松超《說苑集證》,(台)國立編譯館2001年版👈,第360頁。
[67]《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36《音義部彙考》二十六《釋適之金壺字考·諸字音釋》,中華書局影本。
[68]轉引自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 2002年版🤴,第454頁👲🏿🏌🏿♂️。
[69]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70]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856頁。
[71]轉引自沙少海《莊子集注》👨🏼⚖️,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353頁🫘。
[72]高步瀛《先秦文舉要》,中華書局 1991年版👣🥓,第140頁⇒。
[73]轉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1961年版🧇⏪,第1089頁。缺字據今本《釋名》補🧙🏿♂️。
[74]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856頁。
[75]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280頁。
[76]轉引自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巴蜀書社 1998年版👱🏿💅,第895頁⛷。馬氏後修訂為𓀄👷🏽♀️:“謑者👐🏽,《說文》與 ‘䜁’為一字,此借為奊🤵🏿🗾。踝借為骫。”馬敘倫《莊子義證》卷33,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另參見馬敘倫《讀書續記》卷 4,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23頁。馬氏自訂舊說“懈惰”之誤。
[77]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9頁🔟。
[78]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23頁。
[79]轉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1961年版⛅️,第415頁🗝。郭氏謂司馬說誤👨🏼🎤,可謂知二五而不知一十,失之一間👹。又引郭嵩燾曰:“《廣韻》‘喫🏵🧨,同‘𠿊’🫛。’𠿊,聲也。詬🤼🔍,怒也🧪。怒亦聲也。”失之。
[80]轉引自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423頁。
[81]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2🚣🏻♀️,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82]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 309頁。《廣雅》“詬”誤作“話”,從王念孫🕺🏼、錢大昭說訂正🆖。
[83]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84]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254頁。
[85]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94頁🐳。然劉氏《莊子補正》🧣、《三餘札記》並無此語,疑錢氏誤錄,待檢🧖🏻♂️。
[86]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頁。
[87]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372頁👊🦸🏽。
[88]劉文典《莊子補正》🚣🏼,收入《劉文典全集(2)》👩🏻🦲,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第334頁🈹。
[89]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217頁👌🏼。
[9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509頁👨🏽🚀。
[91]方以智《通雅》卷5,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頁。
[92]缺字據戴震說補。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4頁🌭。
[93]缺字據戴震說補🎡🫰🏽。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6頁。
[94]吳文祺主編《辭通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65頁💈。
[95]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𓀖,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600頁🎧。
[96]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 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頁。
[9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417頁。
[98]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99]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 145,中華書局影本。
[100]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97頁。
[101]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 145,中華書局影本。
[102]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第340頁。朱起鳳說同。朱起鳳《辭通》卷 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38頁。清·張照《爾雅注疏考證》亦指出🤦♀️:“‘ 貉縮’二字亦應連讀,北魏顔之推《家訓》引時諺有‘絡索阿姑餐’ 之語,則‘貉縮’誠古諺👧🏽,字轉為‘絡索’耳,不應音陌。”《顏氏家訓·治家篇》作“落索”。朱駿聲指出《爾雅》“貉”叚借為“絡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 454頁🫎。
[103]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6頁👩🏼⚖️。
[104]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頁🍴。
[105]孫詒讓《札迻》,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2頁🧙♂️。
[106]轉引自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中華書局 1985年版,第1686頁。
[107]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247頁🧽。
[10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窣”字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6頁。
[109]孫傳瑗《今雅》,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 5270頁。
[110]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2,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4頁。
[111]《類聚》卷46引《郭子》作“勃窣”🤥。《御覽》卷 617引《郭子》誤作“勁粹”💝🦦。
[112]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2,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4頁🦸♂️。
[113]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1984年版,第129頁👷🏼♀️🎼。
[114]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2006年版,第217頁🫲🏿。
[115]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卷145,中華書局影本👨🎨。
[116]洪惠疇《明代以前之中國方言考略》✡️,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 3870頁。
[117]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869頁😖。筆者母語北地吳語中正有此詞。
[118]轉引自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中華書局 1985年版☑️,第1863頁。
[119]姜亮夫《楚辞通故》(第4辑),收入《姜亮夫全集》第4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 548頁。
[120]轉引自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7頁💆🏽。
[12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帴”🤸🏿♀️、“瀎”字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560頁。
[12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獘”字條,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89頁。
[123]黃侃《蘄春语》,收入《黃侃國學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06頁。
[124]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頁。
[125]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頁。
[126]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頁👶🏻。
[127]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6頁🚰。
[128]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 308、328-- 329頁♟。
[129]另參趙鑫曄、蕭旭《〈孟子〉“觳觫”正詁》,《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130]《文子·道原篇》“掩”作“棄”🙎🏻。
[13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28頁🍉。
[132]訓見吳昌瑩《經詞衍釋》,中華書局 1956年版,第158頁;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版,第600頁。
[133]參見孫經世《經傳釋詞補》,中華書局 1956年版《經傳釋詞》附錄,第292頁。
[13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629頁🦶🏽。
[135]今本《戰國策·秦策三》作“闔”📇,鮑彪註🫄🏽: “闔🙆🏿、合同🦫。”金正煒曰:“‘闔’當作‘開’,《史》作‘概’,一聲之轉也。《索隱》引《策》作‘關’,‘開’、‘關’古字多互譌🆙。”范祥雍曰🦕🧑🦱:“唐本或作‘關’⚆⚧,與今本異。‘闔’字義亦通🥝,不必改字。”並見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第 309--310頁🫳🏿。范説是。
[136]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63頁。
[137]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頁♐️🤑。
[138]時猶偶🙉,訓見徐仁甫《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0頁🍁;另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 2007年版💇🏽👨🏽🌾,第375頁。一猶偶👵🏿,訓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第 87頁🤹🏿♂️。
[139]方以智《通雅》卷10,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頁。
[14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499頁😏。
[141]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3頁。《後漢書·梁鴻傳》🌎:“簡斥數婦🌰。”朱起鳳曰🧑🏿🎓:“簡🆓、賤聲轉義通。《韓子·顯學篇》:‘此人所以簡巫祝也。’即賤巫祝也🐚。”朱起鳳《辭通》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 2615頁👭。朱說亦未允。
[142]參見蕭旭《〈淮南子·原道篇〉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143]方以智《通雅》卷8🔬,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4頁🧏🏻♂️🤰🏿。
[144]另詳蕭旭、趙鑫曄《伍子胥變文校補》“飛沙蓬勃”條,《東亞文獻研究》2008年 12月,總第3輯。
[145]朱起鳳《辭通》卷22云:“噴、蓬雙聲字,故通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90頁。
[146]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2417頁。
[14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306頁。
[148]參見王叔岷《古書虛字新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6年版🫅🏿,第111頁。又參見蕭旭《古漢語中兩個特殊的“莫之 V”句式》,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 2010年版⚂。
[149]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579頁。
[15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758頁🆗。
[15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682頁。
[152]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869頁。
[15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頁。下同。
[154]參見王引之《經傳釋詞》,岳麓書社 1984年版🍩,第76頁🧍♀️。
[155]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2470頁👨🏼⚖️。
[156]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857頁💆🏽♀️。
[157]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1816頁👮🏽♂️。
[158]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5🏊🏽♂️,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59]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60]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版🌵,第116頁。
[161]《呂氏春秋·觀世》👩🏭、《新序·節士》並同🔱。
[162]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4頁🧩。
[16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1545頁♠︎。
[164]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976頁。
[165]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76頁🧝🏼♂️。
[166]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69-- 570頁。
[167]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553頁。
[168]劉文典《莊子補正》,收入《劉文典全集(2)》,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第445頁。
[169]馬其昶《莊子故》⇨,黃山書社1989年版,第110頁。
[170]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71]沙少海《莊子集注》🤓,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176頁🫸🏽。
[172]參見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446頁。
[173]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2,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74]轉引自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1983年版,第320頁。
[175]奚說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100頁🫁。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354頁。
[176]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08頁👧🏼♚。
[177]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頁👐。
[178]彭裕商《文子校注》,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29頁。
[179]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08頁🫴🏽。
[180]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頁🤝。
[181]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346頁。
[182]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95頁👨👩👧👧。
[183]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1,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8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745頁🤜🏿。
[185]王叔岷《淮南子斠證補遺》💇🏿,收入《諸子斠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71頁。
[186]蹴讀為蹙😣,收縮之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改作“就引”😜,失之。
[187]參見蕭旭《國語校補(一)》🔍🧑🦼,韓國《東亞文獻研究》2008年6月,總第2輯。
[188]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09頁。
[189]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10頁。
[190]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09頁🚰。
[191]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頁。
[192]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706、714頁。
[193]唐·白居易《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水火不能燒漂,風日不能揺消🧑🏼⚕️。”言風揺風消,與此形同實異。趙宗乙混而為一,誤👨👦👦。趙宗乙《〈淮南子·俶真訓〉語辭札記》,《集美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19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87頁。
[195]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488頁3️⃣。
[196]參見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636頁。
[197]參見蕭旭《〈漢書〉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198]范說轉引自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2975頁🦼。王叔岷《劉子集證》⛔️,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134頁🧜🏿。
[199]轉引自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 2002年版,第2975頁👩🦱。
[200]參見蕭旭《〈世說新語〉吳方言例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201]轉引自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 2000年版,第145頁。
[20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34頁🦹🏼👨🏿💼。
[203]參見蕭旭《〈戰國縱橫家書〉校補》,《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6辑🧑🏼🦱,2009年刊,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 2010年版🗜🧜♀️。
[204]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47頁🫳。
[20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559頁。
[206]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 239頁📒。
[207]徐文靖《管城碩記》卷30,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58頁。
[208]今本《淮南子·俶真篇》“流瀿”作“流沫” ,《説山篇》“流瀿”作“沫雨”🤽🏻♀️,蓋高本。
[209]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1,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210]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51頁。
此文刊于《書目季刊》,第44卷第 2期,2010年9月16日出版。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0795《淮南子·俶真篇》校補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