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
    在 2011/1/5 20:37:23 发布

    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

    (首發)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

     

    《尹至》簡23載伊尹所說“隹胾”以下一段話👳🏿‍♂️,整理者釋讀爲“隹(惟)胾(災)(虐)悳(極)(暴)),亡(典)” [1],並加注說🧑🏻‍🚀:“悳,端母職部👯‍♂️,讀爲群母職部之‘極’👷🏻‍♀️,《呂氏春秋·適音》注:‘病也👨🏼‍🎨。’”解釋“典”字時引《周禮·天官·序官》“典婦功”注:“主也🚇🧖🏿‍♀️。”[2]

    《呂氏春秋·適音》訓“病”之“極”🧛🏼,見於講音樂的“太清則志危,以危聽清則耳谿極👨🏻‍🚀⛄️,谿極則不鑒,不鑒則竭”一句🦝🐩。“極”即疲極、疲困之義。這種意思的“極”跟整理者心目中可與“虐”並提的“病 ”似非一事🏋🏿‍♀️。何況,“悳”在古文字資料和傳世古書中從無讀爲“極 ”之例。本篇簡5就有一個“悳” 字(“執(摯)悳不(僭)”),整理者把它括注爲“德”,甚是。從用字習慣看🫴🏿,簡2的這個“悳”也不應該讀爲“極”🏰,而就應該讀爲“德”。“虐德”大概是指殘虐於德🧖🏽‍♂️。

    “ 典”當“主”講,多爲動詞🎯,如整理者注釋所引即是🏊🏼‍♀️。但這裏“亡典 ”之“典”顯然是一個名詞🙆🏽🍞。“亡典”疑指散亡典常、典法而言。《史記·宋微子世家》:“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裴駰《集解》謂“典🕯,國典也。”“亡典”與“典喪”相近🧚🏿‍♂️👂。

    循 “虐德”、“亡典”之例,“暴”可能也是動賓結構的短語🙋🏿‍♂️,整理者讀 “”爲“脛氣足腫”之“”,可疑🦕,尚待進一步研究🫛。

    據此,“虐德”、“暴”、“亡典”大概是並列的三件災禍,此段當重新標點爲🍱:“隹(惟)胾(災):(虐)悳(德)、(暴)🏄🏽‍♂️🚴🏻、亡(典)。”

    《尹至》簡3“咸曰♨️: ‘今東恙(祥)不章?’”之“”,整理者讀爲“胡”🏄‍♀️。[3]《尹誥》簡2“今句(后) 不藍(監)”之“”,整理者亦讀爲“胡”🧎‍♂️。[4]”从“”聲,“”即糅合“”、“害”二形而成。從語音上看🚵🏻‍♂️,“”、“”與其讀爲韻部並不相近的“胡”👨🏻‍🍼,不如讀爲“曷”直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曹沫之陣》簡9🛬、10有“有弗得”、“有弗失”之語🥜,《競建內之》簡1有“日之食也,爲”之語,整理者早已讀“”爲“曷”。 [5]《尚書·多方》云:“爾曷不忱裕之于爾多方?爾曷不夾介乂我周王?……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皆言“曷不” 👩‍🦯,與讀《尹誥》“不”爲“曷不”同例。

    《尹至》簡45:“湯(往)*(征)弗🧼。”整理者引單育辰先生《談戰國文字中的“鳧”》[6]分析“”字从“鳧”得聲🧏🏽‍♂️,十分正確🏋🏼‍♂️。[7]不過整理者讀此字爲“服”🔔,於韻部稍隔,恐不可信。

    整理者指出“湯往征弗服,指《詩·長發》所云伐韋、顧、昆吾之事” ,這是有可能的。結合整理者讀爲“服”的語義綫索考慮,疑从“鳧 ”聲的“”當讀爲“附”。李家浩先生在討論包山楚簡簡258的“茈”時說🦹🏻‍♀️:“《玉篇·艸部》👨‍🚀:‘,音符,茈🔁。’……《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飢饉🏕,人庶羣入野澤,掘茈而食之’💆,李賢注:‘茈,《續漢書》作“符訾”。’包山 2:52—2號🪮🙋、2:188— 1號竹笥所繫竹簽茈作‘苻茈’👎🏽。” [8]既然“”與“符”、“苻”通用,“”當然可以讀爲“附”。《孟子·滕文公下》引《書》曰:“ 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匪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先言“征”,後言“附”💆🏻‍♂️,與此“往征弗附”可類比。

    《尹至》簡5: “(夏)(播)民內(入)于水曰(戰)。”整理者釋“夏”下一字爲“(播)”,大概根據的是《上博(一)·緇衣》簡 15字⚪️,此字今本《緇衣》作“播”👩🏿‍⚖️。不過,《尹至》此字原作 ,从“米”从“斗”,與上博簡《緇衣》用爲“播”之字有異,可據形隸定爲“料”。“料”字見於《說文·斗部》🐋,訓爲“量也 ”,“从斗、米在其中”(小徐本作“從米在斗中”)。《國語·周語上》👨🏻‍🏫:“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父諫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且無故而料民🫅🏼👜,天之所惡也 ……’”韋昭注:“料🏃🏻‍♂️‍➡️🔪,數也👩🏽‍🔧。”整理者已指出“內(入)于水”之 “水”乃地名🧑🏻‍🌾,《墨子·三辯》“湯敗桀於大本”,《道藏》本作“ 湯放桀於大水”。[9] 若此,《國語》“料民於太原”與簡文“料民內(入)于水”的說法十分接近,可證釋“(播)”爲“料”是合適的。

     

    《尹至》釋文

    隹(惟)尹自(夏)(徂)白(亳)🤦🏼‍♂️🔷,[10]至才(在)湯〓(湯。湯)曰🧖🏻:“各(格)!女(汝)亓(其)又(有)吉志。”尹曰:“句(后)!我逨(來)越今昀〓(旬日)。余𡵂(美)[11] 亓(其)又(有)(夏)眾【1吉🕰😧,好亓(其)又(有)句(后)氒(厥)志亓(其)倉(爽?寒?)[12]☦️,龍(寵)二玉🤽🏻➙,弗(虞)亓(其)又(有)眾🐉。民沇[13]曰:‘余﨤(及)女(汝)皆(偕)(亡)🌗。’隹(惟)胾(災):(虐)悳(德)[14](暴)、【2】亡(典)。(夏)又(有)恙(祥),才(在)西才(在)東,見章于天。亓(其)又(有)民(率)曰:‘隹(惟)我(速)(禍)。’咸曰🛃📑:‘(曷) [15]今東恙(祥)不章?’今【3】亓(其)女(如)(台)?”湯曰:“女(汝)告我 (夏)(隱)🪔,(率)若寺(詩)[16]🩵?”尹曰🧑🏻‍🏫:“若寺(詩)🤵‍♂️。”湯(盟)(質) [17]﨤(及)尹,(茲)乃柔大縈。湯(往)【4*(征)弗(鳧—附)[18]。執(摯)厇(宅—度)👩🏿‍✈️,執(摯)悳(德)不(僭)。自西(翦) [19]西邑,(戡)亓(其)又(有)〓(夏。夏)料 [20]民,內(入)于水🧫,曰(戰)。帝曰🧑🏻‍🦼‍➡️:“一勿遺。”【5

     

    《尹誥》簡2“我 (滅)(夏)”、《尹至》簡5“自西西邑,(戡)亓(其)又(有)(夏)”的“”,整理者皆讀爲“捷”🆖。[21]據整理者爲上引兩處簡文所做的注釋,可知讀 “”爲“捷”👨🏼‍🌾,是以“”與三體石經古文《春秋》僖公三十二年“捷 ”作“”者爲一字。[22]

    我們認爲“”即甲骨金文屢見的“”字,當從陳劍先生說釋讀爲“翦”。 [23]理由有二:第一,本書所收《祭公》一篇的“ 祭”字作“”,右半所从即西周春秋金文(《集成》02731)🏃🏻‍♂️‍➡️、呂行壺(《集成》09689)、庚壺(《集成》09733)🙎🏿‍♂️🤚🏽、四十二年逑鼎(《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7273頁)“”之省(省去了“戈”的大半👩🏼‍🚀,但戈援的橫畫尚存), “”字又見於《上博(四)·曹沫之陣》簡42等👩🏽‍🦲,各家多已指出即三體石經“捷”字古文“”,可信。“”字右半所从與“”字字形上雖有聯繫𓀖,但顯然並非一字♛⏮,釋“”爲“捷”似不妥當。第二👷🏻‍♂️,《尹誥》此例“(滅)”連言,古書中只有“翦滅”的說法🎧,如《左傳·成公二年》“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後漢書·鮑永列傳》“翦滅篡逆之策”等👳🏻‍♂️,未見“捷滅”的說法。從辭例上看,竹書的“”也應該釋讀爲“翦”。

    《尹誥》簡34:“亓(其)又(有)(夏)之 []玉日(實)邑,舍之吉言。”整理者爲“金”字加中括號🏤,據凡例🕺🏽,說明此“金”字已殘缺但能補定。[24]其實這個“金”字在圖版上存有大半形體: ,沒有問題可直接釋出來。

    “ 日邑”之“日”👨🏼‍💻,整理者讀爲“實”,似乎還不如讀爲“牣”。《說文·黍部》“”或體作“”,這是“日”聲字與“刃”聲字相通的直接證據👷‍♂️。睡虎地秦簡《爲吏之道》簡6第三欄“根(墾)田人邑”,《韓非子·外儲說下》“墾草仞邑”💁,《管子·小匡》、《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墾草入邑”👨🏿‍🌾🈴,《呂氏春秋·勿躬》“墾田大邑”🏋️,《新序·雜事四》“墾田剙邑”📼。裘錫圭先生指出,“人邑”🧘🏻‍♂️、“仞邑”之“人”♏️👷🏽‍♂️、“仞”當讀爲充實、充牣之“牣”,“入邑”、“大邑”之“入”⚇、“大”乃“人(牣)”字之訛,“剙”可能是“仞(牣)”之誤。[25] “金玉日邑”之“日”也以讀作“牣邑”之“ 牣”爲佳🪳。

     

    《尹誥》釋文

    隹(唯)尹既﨤(及)湯咸又一悳(德),尹念天之贁(敗)西邑 (夏)𓀎,曰:“(夏)自[26]亓(其)又(有)民,亦隹(惟)氒(厥—蹶)眾,[27]非民亡與(守)邑。【1】氒(厥)辟(作)(怨)于民〓(民,民)(復)之甬(用)麗(離)心🥎,我(翦) [28](滅)(夏)。今句(后)(曷)不藍(監)?”執(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今【2】隹(惟)民遠邦(歸)志。”湯曰⇢👱‍♀️:“於(嗚)〓(呼→!吾)可(何)(作)[29]于民,卑(俾)我眾勿韋(違)朕言🕵🏻‍♀️?”執(摯)曰🧝🏻‍♂️:“句(后)亓(其)(賚)之🤏,亓(其)又(有)(夏)之【3】金[30]玉日(牣)[31]邑,舍之吉言。”乃至(致)眾于白(亳) (中)邑👴。【4

     

    《程寤》釋文[32]

    隹(惟)王元祀貞(正)月既生(霸[33])🚋,大姒夢見商廷隹(唯)(棘)👍🏻,廼〓(小子)(發)取周廷杍(梓)梪(樹)于氒(厥)𨳿(外)🦵🏽,〓(化爲)松柏棫柞🌈。【1*(寤)敬(驚)💂,告王〓(王。王)弗敢占,(詔)大(太)子發,卑(俾)霝(靈)名 [34](祓)。祝𢗹(祓)王,𠳄(巫)(率)(祓)大姒,宗丁(祓)大(太)子發♍️,敝告【2】宗方(祊) 𡉣(社)禝(稷)🏌🏽,𢗹(祈)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氶(烝)🩴⛹🏽,占于明堂🥹💆🏻‍♀️。王及大(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命【3】于皇〓(上帝)。興🐳,曰🙄🥐:“發!女(汝)敬聖(聽)吉夢☠️。朋 (棘)*)杍〓松〓(梓松😗,梓松)柏副🎭,棫 (包)[35]柞〓(柞,柞)〓(化爲)雘。於(嗚)(呼)!可(何)敬(警)非朋?可(何)戒非【4】商♥️?可(何)甬(用)非梪〓(樹?樹)因欲🤽🏼‍♀️,不違(材)。女(如)天(降)疾,旨味既甬(用),不可藥, 𠱾(時)不遠。隹(惟)商慼才(在)周〓(周,周)慼才(在)商。【5】睪(擇)用周,果拜(?)不忍🌶🧑🏽‍🌾,妥(綏)用多福。隹(惟)杍(梓)敝,不義(宜)[36]于商🕊。卑(俾)行量亡乏,明〓(明明)才(在)向🧑🏻‍🏭,隹(惟)容內(納)(棘)🧀,意(抑)[37]7】欲隹(惟)柏。夢徒庶言[38][39]又勿亡(秋)𓀇。明武𥚸(畏)🧑🏼‍🍳,女(如)棫柞亡堇(根)。於(嗚) (呼),敬才(哉)!朕𦖞(聞)周長不弍(貳)🦸🏽,(務)【6】亡勿甬(用)👬🤷🏿‍♂️,不𢗏(?),思(使)卑(柔)和川(順),眚(生)民不 (災)🦿🛰,褱(懷)允🎽。於(嗚)(呼)🧖🏿!可(何)監非旹(時)🌗?可(何) (務)非和?可(何)𥚸(畏)非彣(文)?可(何)【8】保非道?可(何)(愛)非身?可(何)力非人〓(人?人) 𢘓(謀)疆(彊),不可以(藏)。𨒥〓戒 [](後戒,後[]),人甬(用)女(汝)母(謀),(愛)日不𧿞(足)🧑🏻‍🦱。【9

    執筆:鄔可晶🚠、顧莉丹

    201115

     

     



    [1]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28頁,上海🤹🏼‍♀️:中西書局✂️,201012月。

    [2]同上,129頁。

    [3]同上,128頁🤵🏻‍♂️。

    [4]同上🚶🏻‍♂️‍➡️,133頁。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釋文考釋(李零)24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釋文考釋(陳佩芬)16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月。

    [6]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主辦:《簡帛》第三輯,2128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月🛹。

    [7]《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130頁🧑🏻‍🔬。

    [8]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杮枳”》😹,《簡帛研究》第二輯👩🏻‍🦯,6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9月。

    [9]《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130131頁。

    [10]原釋文讀爲“逯”,訓爲“行”🧑🏽‍🍼🍴。按其說可疑,讀爲何詞待考。

    [11]原釋文讀爲“閔”🦬🦶🏿。按“𡵂”在楚簡中多數讀爲“美”,原釋文的讀法可疑。

    [12]原釋文釋爲“倉”讀爲“爽”。按楚簡中“倉 ”、“寒”二字形近相混👫,此字應如何釋有待研究🧑🏻‍🦲。

    [13]原釋文讀爲“噂”,待考🔆。

    [14]原釋文釋爲“極”💬。

    [15]原釋文讀爲“胡”。本篇其他“”原釋文亦讀爲“胡”。

    [16]原釋文讀爲“時”。讀爲“詩”從李銳先生說📆,見《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後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0531

    [17]原釋文以爲“誓”字之訛🚣🏼。讀爲“質”從蘇建洲先生說,見《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後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0530日。

    [18]原釋文讀爲“服”🤔。

    [19]原釋文釋讀爲“捷”👩🏼‍🔬。

    [20]原釋文釋讀爲“(播)”。

    [2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128133頁。

    [22]同上➞⏭,130134頁🧓。

    [23]陳劍💜:《甲骨金文“”字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 99106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4月。

    [24]《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2頁。

    [25]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126128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2月。

    [26]原釋文讀爲“絕”。

    [27]“氒(厥)”🖨☂️,原釋文無破讀🪪。此從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篇補釋》,簡帛研究網站,201114

    [28]原釋文釋讀爲“捷”。

    [29]原釋文讀爲“祚”。讀爲“作”上引廖名春文已說。我們的文章當初也有這一條,爲避重複🫡,現刪去👎🏻。

    [30]原釋文補出“金”字。

    [31]原釋文讀爲“實”🫅。

    [32]本篇簡序調整🏂,詳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程寤〉簡序調整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115🤽🏼。

    [33]原釋文括注爲“魄”,今改括注生霸死霸之本字“霸”。

    [34]原釋文讀爲“凶”🦅,似無據。

    [35]原釋文讀爲“覆”。按楚簡中此字多用爲“包 ”。

    [36]原釋文讀爲“芃”🤌,待考👨‍🔧。

    [37]原釋文讀爲“億”。

    [38]原釋文隸定爲“”🐰,待考🛸。

    [39]此字整理者釋爲“引”,其形與古文字“引” 不合,非是👨‍🎨。右旁疑爲“”,待考。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月5日



    点击下载附件:0774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李松儒 在 2011/1/5 21:25:12 评价道:第1楼

      《尹至》簡2第一字是“不”字🛑,參簡3🦜👨、簡5等的“不”。

    • 孫飛燕 在 2011/1/6 7:24:35 评价道:第2楼

      《尹至》簡4“率若寺”,李學勤先生讀為“率若時”,讀書會引李銳先生讀為“率若詩”,李學勤先生的讀法是正確的。“若時”即“若是”,典籍常見,如《書·雒誥》:“王曰:‘公功棐迪篤🧯,罔不若時🏊🏼‍♂️🤰🏼。’”《無逸》:“朕之愆,允若時。”“率若是”指的是上文伊尹對夏朝狀況的敘述。《呂氏春秋·慎大》讀為“詩”,才是誤解本意。

    • 孫飛燕 在 2011/1/6 7:47:22 评价道:第3楼

      《尹至》簡2的“沇”字,亦見於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沇(允)才(哉)!日不足。”《六韜》的“沇”讀為“允”👢,《尹至》的“沇”也可讀為“允”🤶,意思是誠然🤶🏼。《詩·大雅·公劉》:“度其夕陽🏃‍♀️,豳居允荒。”鄭玄箋:“允🧱,信也。夕陽者🏘🙅🏼‍♂️,豳之所處也🧘🏽‍♀️🕤。度其廣輪👶🏻,豳之所處信寬大也。”

    • 單育辰 在 2011/1/6 11:30:13 评价道🦸🏻‍♀️:第4楼

      《程寤》簡7“隹(雖)容納棘🧜🏻🧇,抑7】欲惟柏💪🏻。”“容”前之“隹”應讀爲“雖”。

    • 劉洪濤 在 2011/1/6 19:17:37 评价道:第5楼

      1、《尹至》3號、《尹誥》2號用爲“曷”的字并不是揉合字,後者就是“害”字,前者爲從“心”從“害”之字🎓。包山楚簡有從”夫“從”害“之字,163號寫法與此”害“完全一致,47號”害“的右上角則作一橫。我們知道,戰國文字往往在豎筆頂端加一斜筆(李家浩《傳遽鷹節銘文考釋》)⚠️,47號的一橫即此例🛩。古文字書寫一橫往往向下拽,如果再回筆就會形成一個半圓形的筆畫,清華簡“害”右上的筆畫就是這麼來的。古文字“角”的演變與此相同,可以參照🤦🏽‍♀️。
      《皇門》也有兩個從“害”之字,13號之字就作一橫向右下拽一點🦋,是演變的中間環節🤸。

      2、《尹至》5號🤽🏻‍♂️、《尹誥》2號整理者釋為”捷“的字,我在《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4)的一個注中曾談到這個字⚄:

      按:該文認爲甲骨金文「 」字也表示翦滅之「翦」🤲🏿👮‍♂️。此字與三體石經「捷」字古文「 」所从應爲一字之異體🕑🪹。 《說文》戈部:「截🙅🏽‍♂️,斷也。从戈,雀聲🔟。」出土文獻中從來沒有見過从「戈」、「雀」聲的「截」字(《小屯南地甲骨》2232有一個从「戈」从「雀」的字,跟《說文》小篆大概只是同形關係),《說文》的篆形可能存在訛誤。「捷」✡︎、「截」古音極近5️⃣,疑「截」字應該分析爲从「隹」、「 」聲👩🏼‍🦳。「韱」字有一種異體作「韯」👩‍💻,見於《玉篇》韭部🚦。「韱」🤽🏼‍♂️、「捷」古音亦近,疑「韯」字所从之「𢦏」也應該是「 」字之變,用作聲符。三體石經古文「捷」字所从之「 」从「戈」从「木」,則甲骨金文「 」字所从之「屮」應是「木」或「艸」字的一半👩🏻‍🦲,疑此字本象以戈斬斷草木之形🤳🏼🚞,應該就是截斷之「截」的本字。《詩‧大雅‧常武》:「截彼淮浦,王師之所。」此「截」爲翦滅之義👵🏽,應由截斷之義引申而來🥵。文獻中表示翦滅一類意思的還有「㦰」、「殲」、「咸」、「減」等字🎼,跟此「截」字記錄的應該是同一個詞。所以,甲骨金文中表示翦滅義的「 」🤵🏽‍♂️,應該釋爲「截」字初文🧑‍🦲,讀爲殲滅之「殲」🫲。說詳另文。

      所謂另文🟤,還沒有寫出來🚣‍♀️,不過大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據此♻️,這個字應該釋”截“🙌🏼🧝🏻‍♀️,讀為”殲“。

      3、《尹誥》1號簡末有一句話,疑應讀作🤦🏽‍♀️:
      夏自絕其有民,亦隹(惟)氒(厥)眾👩🏼‍🔧,非(彼)民亡與 (守)邑。
      ”氒眾“為”絕“的賓語,這句話是說夏絕其民其眾🤾🏽‍♀️。”非“疑應讀為”彼“,是說夏的民眾也不跟同一起守御城邑。跟下文”氒辟作怨于民,民復之用離心“是相呼應的👰🏽‍♂️。

    • 周波 在 2011/1/6 20:08:24 评价道:第6楼

      《程寤》从門从外之字還是從今本讀為“間”比較好。《說文》“閒”字古文同此。

    • 周波 在 2011/1/6 20:12:35 评价道💚:第7楼

      上博《容成氏》簡6“𨳿”即用為“間”。

    • 鄧少平 在 2011/1/6 21:49:00 评价道:第8楼

      廖名春👩🏻:清华简《尹诰》篇补释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liaomingchun002.htm

    • 张崇礼 在 2011/1/6 22:16:29 评价道:第9楼

      从身童聲之字,似可釋作僮,指未成年的奴僕。暴僮即侵淩僮一類的社會弱勢群體。

    • 周波 在 2011/1/6 22:26:26 评价道➿:第10楼

      《程寤》簡6“言”後一字(用A表示),有可能是从古文“蔡”得聲。《璽彚》18152883从古文“蔡”之字寫法與之接近(後一字亦唐蘭先生曾指出🚎,古文“蔡”本从,可信。《程寤》A所从的“大”這種寫法見於曾侯乙編鐘銘文和齊系文字,而尤以齊文字為常見⛵️。如果此字確實是从“辵”从古文“蔡”,那么《程寤》此字是否是受到了齊系抄本的影響🧚🏽,是可以考慮的。

    • 张崇礼 在 2011/1/6 22:31:15 评价道:第11楼

      注39所言之字,從字形看,似是“射”字。

    • 周波 在 2011/1/6 22:41:39 评价道🤹‍♀️:第12楼

      《程寤》簡6“言”下第二字左旁从“弓”,右旁讀書會懷疑為倒矢形,可能是對的。則此字當即古文“射”字。這種寫法的“射”見於鄂君啓節💨、包山簡、郭店簡。

    • 刘云 在 2011/1/7 1:57:55 评价道:第13楼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在對《詩·周南·葛覃》“施于中谷”的注解中提到:

      凡《詩》言“中”字在上者,皆語詞。“施于中谷”猶言施于谷也🙌🏼♟,“施于中逵”⌨️🙇🏽、“施于中林”猶言施于逵、施于林也。“富达有違”🧨、“富达好之”🦐、“富达藏之”,凡言“富达”者🙎🏻‍♀️,猶言“心”也🪖。又《詩》“瞻彼中原”📇、“于彼中澤”🔴、“中田有廬”之類🧑🏿‍🌾,“中”皆語詞。《式微》詩“露”與“泥”皆邑名,詩言“中露”、“泥中”,兩“中”字亦語詞💆🏼🧼。推之,《禮》言“中夜無燭”🤹‍♀️,《易》言“葬于中野”,“中”字亦皆語詞🍨👳🏽‍♀️。

      鑒於上揭馬氏之說🐢,我們認為《尹誥》“乃致眾于亳中邑”之“中”亦為語詞📱🎙,“乃致眾于亳中邑”即為“乃致眾于亳邑”🤱。

    • 蘇建洲 在 2011/1/7 9:57:43 评价道:第14楼

      《程寤》簡6“言”後一字似乎跟楚墓卜筮祭禱簡的一個神衹名作從大從卜形接近👨‍✈️,只是卜形寫在下面而已。此字如何釋讀眾說紛紜,李零曾說這些字與蔡字形體相近,李家浩認為從大卜聲,董珊認為就是大字讀為厲

      😵‍💫👩🏼‍🎨。

    • 蘇建洲 在 2011/1/7 10:55:28 评价道:第15楼

      再補一例證💞,《璽彙》2205為齊璽,其「蔡」字作

    • 周波 在 2011/1/7 11:14:27 评价道👨‍👨‍👧:第16楼

      還可以聯繫中山方方壺讀為“列”或“肆”之字(辭例為昭A皇功)、《集成》器2915👩🏻‍🍳、《集成》4863《集成》11372-11373✊🏽、11376☝🏻、《璽彚》3546《璽彙》1688這一類字形。董珊認為上述寫法與上舉楚簡之字為一字,從“大”分化出來的一個字,音與“大”亦近。我們曾懷疑兵器銘文中此字可能當讀為列氏之列。燕戈从木A聲之字(《集成》4863可能即之異體(“杕”見氏壺左官鼎)。晉璽有从A聲之字(《璽彙》1688),可能即“迾”“迣”之異體

    • 張新俊 在 2011/1/7 12:54:06 评价道🦹🏿:第17楼

      好亓(其)又(有)句(后)氒(厥)志亓(其)倉(爽🚾?寒?)

      這句話中最後一個字,如果釋作“寒”可信,懷疑可以讀作“渙”,乃離散之意。

    • 張新俊 在 2011/1/7 13:13:41 评价道🙎🏿🚭:第18楼

      (夏)自[26]亓(其)又(有)民

      “自”後之字,有可能从“弦”得聲🧄,懷疑可以讀作“捐”。捐者,棄也。

    • 孫飛燕 在 2011/1/7 15:24:53 评价道✡️🥝:第19楼

      劄記第一則所引的簡文,說的應該是夏桀的惡行。似可斷句并讀為💆🏿‍♀️:惟災虐、德暴、童忘典。“德暴”即“暴德”🧙‍♂️,古書中常見桀和紂“暴德”、“昏德”的說法⛅️。“童”即“童昏”之“童”。“忘典”與《書·西伯戡黎》“不迪率典”的含義近似🧑🏻‍🦽,指不循法則。說詳見另文🤽🏽‍♂️。

    • 蘇建洲 在 2011/1/7 15:27:03 评价道:第20楼

      釋為弦,筆者意見相同。沒有刷頁面,剛才看到張新俊先生的說法,就做個補充吧🤶🏿。原文如下😇:

       ,原釋文讀爲“絕”,但是字形右旁有弓形🚞,應釋為弦,弦字形體見下。《史記‧夏本紀》:「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則弦,匣紐真部或可讀為虔,群紐元部。王引之認為「咸」、「劉」皆滅也☆,而「咸劉」猶言「虔劉」🚽,可見「咸」、「虔」🤰🏼📵、「劉」三者意思相去不遠💗,「虔」亦有殺👩‍🔬、翦除、滅絕的意思。《漢書‧律厤志》引《武成篇》並云『咸劉商王紂』的說法可以參考👨🏿‍🚀。1378×731

    • 张崇礼 在 2011/1/7 17:46:49 评价道:第21楼

       “”字如隸定無誤👩🏻‍⚖️🕵🏼,或可釋為“暮”。明母和來母關係密切,鐸屋旁轉🕠。

    • 劉洪濤 在 2011/1/7 20:43:46 评价道:第22楼

      讀書會說🚴🏿‍♂️:

      裘錫圭先生指出📖,“人邑”👨🏻‍🔧、“仞邑”之“人”、“仞”當讀爲充實、充牣之“牣”💦,“入邑”、“大邑”之“入”⏳、“大”乃“人(牣)”字之訛🫳🏽,“剙”可能是“仞(牣)”之誤🫵🏽🏥。[25] “金玉日邑”之“日”也以讀作“牣邑”之“ 牣”爲佳。

      據此,上博簡《凡物流形》“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炎(?)🧚🏽‍♂️🙎🏿?其人中☝🏻,奚故小⾫彰䜴”的“人中”似應讀爲“日中”。

    • 张崇礼 在 2011/1/7 20:45:21 评价道:第23楼

      “唯尹既及湯咸有一德”之“尹既”当读为“伊尹”🤠🍖。郭店《缁衣》第5简作“尹允”🙄,整理者读为“伊尹”👱🏼‍♀️,或有不同意见🧗‍♂️,现在看来也应以读“伊尹”为是。由于未见到清华简原书,不知整理者对“尹既”是如何注释的,姑记于此。

    • 张崇礼 在 2011/1/7 21:33:52 评价道:第24楼

      即楚文字中常見之字⛹🏽,亦即,讀為,恐不可從🚙。

      以上兩條學者們已有不同意見,參廖明春先生文。

       

    • 无斁 在 2011/1/7 21:51:51 评价道:第25楼

      劉洪濤:
      讀書會說🧒🏼:

      裘錫圭先生指出,“人邑”、“仞邑”之“人”、“仞”當讀爲充實⚠、充牣之“牣”🐤,“入邑”、“大邑”之“入”📙、“大”乃“人(牣)”字之訛,“剙”可能是“仞(牣)”之誤。[25] “金玉日邑”之“日”也以讀作“牣邑”之“ 牣”爲佳。

      據此,上博簡《凡物流形》“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炎(?)?其人中🐟,奚故小⾫彰䜴”的“人中”似應讀爲“日中”🤖。

       

      個人認為《凡》簡的“人中”,其實應該讀作“及中”。墨敢鐘銘文中“及”有寫成“人”者🍊,一般學者都認為是“及”字之誤。回頭我把自己那個比較冗長的說法貼出來🤦🏼✋🏼,供大家批評👨‍🎓⚆。

    • 无斁 在 2011/1/7 21:57:06 评价道🤹🏼:第26楼

      《程寤》7號簡中那個被整理者釋作“拜”的字,寫作:

            

      該字好像與楚文字中的“陲”字,形體有些接近:

             《楚文字編》826頁

       

    • 劉洪濤 在 2011/1/7 22:01:48 评价道:第27楼

      张崇礼:

      即楚文字中常見之字,亦即,讀為,恐不可從。


      以上兩條學者們已有不同意見,參廖明春先生文🐶。


       



      這個字確實是“李”🤷🏻,加了三個飾筆而已。不過讀爲“賚”還是有道理的。整理者已指出,“賚”有異文作“理”🧗🏻,“李”🧢、“理”又通,則“李”可以讀作“賚”。讀爲“賚”💪,同下文“舍(予)”下對應,都是賜予的意思。這句話是伊尹教給湯如何做人民才聽他的話👻:賜予夏民💆‍♀️!賜予什么呢?有夏之人金玉滿玉,不需要賜給他們這個,賜給他們吉言♌️。跟《尹志》中的”吉志“差不多。

    • 蘇建洲 在 2011/1/7 22:51:51 评价道:第28楼

      劉洪濤:
      讀書會說:


      據此,上博簡《凡物流形》“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炎(🦀?)🚚?其人中💆🏽‍♂️,奚故小⾫彰䜴”的“人中”似應讀爲“日中”🐛。

      《凡物流形》“人中”讀爲“日中”已見於宋華強📤:《上博簡〈問〉篇偶識》🔢,簡帛網20081017💁🏽‍♀️。

    • 劉洪濤 在 2011/1/7 23:31:54 评价道:第29楼

      失檢了,宋文沒有舉出例證,此條權作宋文的補充吧。

    • 孟蓬生 在 2011/1/7 23:32:03 评价道:第30楼

      孫飛燕:

      《尹至》簡4“率若寺”💆🎍,李學勤先生讀為“率若時”🛫,讀書會引李銳先生讀為“率若詩”,李學勤先生的讀法是正確的🧑🏽‍💼。“若時”即“若是”🚕,典籍常見,如《書·雒誥》:“王曰:‘公功棐迪篤,罔不若時。’”《無逸》👷🏼‍♂️:“朕之愆🕵🏽‍♂️,允若時。”“率若是”指的是上文伊尹對夏朝狀況的敘述。《呂氏春秋·慎大》讀為“詩”,才是誤解本意🩶🎸。

       

      俺同意李、孫等先生說✶,讀“寺”為“時”!✔️!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率允古音相通,可以通借📖。故此篇民沇曰”應理解為“民率曰”,“沇”假借為“率”(範圍副詞)👃🏽。《書·湯誓》“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那个“率”字大概是一直管到“曰”的。而“率若寺(時)”即《無逸》之“允若時”👩🏽‍🦰,則是“率”字假借為“允”(確認副詞)🧑🏻‍🦯‍➡️。允聲與盾聲相通。太子中允或作太子中盾,是其證。《詩·大雅·綿》:“率西水滸。”毛傳:“率,循也。”《爾雅·釋詁上》:“率,循也。”🧏🏼。是率之于允🤷🏼‍♀️,猶率之于循也。

    • 刘云 在 2011/1/8 0:00:29 评价道:第31楼

      “民沇曰”與“民率曰”同見於本篇簡文,讀“沇”為“率”似不妥。

    • 金滕 在 2011/1/8 6:38:26 评价道:第32楼

      按: “吉言”之“言”應該是句末語氣詞,相當於“焉”。

      這意見有人說過了,見黃杰 初讀清華簡釋文筆記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6

    • 张崇礼 在 2011/1/8 12:18:05 评价道:第33楼

      劉洪濤:
      张崇礼:

      即楚文字中常見之字🈷️,亦即🙍‍♂️,讀為✍🏽,恐不可從。


      以上兩條學者們已有不同意見,參廖明春先生文⛓️‍💥🙅🏻‍♀️。


       



      這個字確實是“李”🙅🏽‍♂️,加了三個飾筆而已。不過讀爲“賚”還是有道理的。整理者已指出👳🏿‍♂️,“賚”有異文作“理”👩🏿‍🦳,“李”🎙、“理”又通,則“李”可以讀作“賚”。讀爲“賚”🎪🚠,同下文“舍(予)”下對應,都是賜予的意思👨🏿‍🎤。這句話是伊尹教給湯如何做人民才聽他的話:賜予夏民!賜予什么呢?有夏之人金玉滿玉,不需要賜給他們這個,賜給他們吉言💁‍♀️。跟《尹志》中的”吉志“差不多🤸🏻‍♀️。

      同意讀為“賚”的意見👩🏻‍⚖️。

    • 张崇礼 在 2011/1/8 12:36:53 评价道:第34楼

      “厥辟怨于民,民復之用離心”當斷為“厥辟怨于民🐘🧚🏽‍♂️,民復之,用離心”。君作怨于民,民報復他👩🏽‍⚕️,所以君民離心。

    • 张崇礼 在 2011/1/8 12:48:04 评价道☞🐇:第35楼

      “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當斷為“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我能協和我友,今唯不能協和于民♙,如能協和于民,則遠邦歸心🐓,天下太平。所以下文湯曰🧆:“嗚呼🕺🏽!吾何作于民,俾我眾勿違朕言?”

    • 张崇礼 在 2011/1/8 13:02:00 评价道🏃:第36楼

      爲什麽“乃致眾于亳中邑”🙆‍♂️?因為“非民亡與守邑”🥷🏻。由此可知“夏自其有民🏄🏼‍♂️,亦惟厥眾”應該是指夏不允許其民眾居於邑中⛹🏽‍♀️。如果此推斷成立,則“”或即屏絕、隔絕之“絕”。


       

    • 紫竹道人 在 2011/1/8 13:13:56 评价道🧜🏼:第37楼

      《尹誥》“夏自A其有民”的A是從“弦”聲之字,前面幾位學者已經指出來了。若此,疑可讀爲“殄”🧛‍♀️。《禮記·月令》“乘玄路”鄭玄注:“今《月令》曰:乘軫路⇒,似當爲袗字之誤也👰🏿。”是从“玄”聲字與从“㐱”聲字相通之證👙🍜。《左傳·宣公二年》“敗國殄民”,《尚書·召誥》“亦敢殄戮用乂民”。不過《皇門》篇以“吝”爲“殄”👀,與此用字不合💂🏼,故聊備一說耳。

    • 张崇礼 在 2011/1/8 13:28:48 评价道:第38楼

      紫竹兄:能否發A的圖片?玄和絕的區別還是很清楚的,絕的那一橫在幺的中間👨‍🚒。

    • 张崇礼 在 2011/1/8 14:37:29 评价道🦶🏽🌎:第39楼

      “后其理之🪩。其有夏之金玉日(牣)邑,舍之吉言。”“理”猶“順”也。湯曰“俾我眾勿違朕言”,意即如何使民順從于我💱,但伊尹告訴他,君主您怕是要順著民眾吧⛑️。

      在“李”字的釋讀上,我反復考量,還是覺得讀為“賚”有問題:伊尹在深入總結夏滅亡的歷史教訓之後,卻僅僅提出了一個賞賜民眾而使民眾順從的辦法🕵🏿‍♂️,不可理解。

      統觀《尹誥》全文🎺,伊尹總結夏滅亡的教訓✡︎,主要是夏自絕于民眾,失去了民心。爲什麽失去民心呢?因為君作怨于民🦻🏌️‍♂️,民報復他,所以君民離心。伊尹告誡湯要以史為鑒😰,現在湯也不能協和于民。湯於是問如何使民眾順從于他🚣🏿‍♀️,伊尹說恐怕還是君主您順從民眾吧⛑。夏金玉滿邑🤍,但放棄了善言🫁,故導致滅亡🏇。也可以說夏是藏金玉于邑,而不藏民于邑。君主不和民眾生活在一起🔨🐋,就不能瞭解民情🈺,也就不得聞善言。所以湯採納伊尹的建議,“乃致眾于亳中邑”。這樣全文似乎更合乎邏輯。

      在整個敘事過程中,我覺得應該特別注意兩個關鍵點:一是“絕”和“離心”🏃‍♂️‍➡️➕,二是“邑”⚓️。“非民亡與守邑”⛔️、“金玉日(牣)邑”👨‍🔬、“乃致眾于亳中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夏的滅亡是由於君民離心,君主只知道搜刮金玉,而不知採納善言,湯則汲取歷史教訓,“致眾于亳中邑”。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所謂“民”與“眾”的具體身份🔖,我覺得文中所指主要應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下層民眾🦒,不包括上層貴族🥾,所以他們不得居於國都之中。伊尹說“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民”也是和“友”相對,“友”大概是指貴族統治集團📴✍️。

      我國歷史上經常強調所謂“詢于芻蕘”,文中恐怕也是這個意思。

    • 张崇礼 在 2011/1/8 19:53:38 评价道:第40楼

      应该就是见于郭店简《五行》第21和34简的字。帛书本与之相对应的字作“迣”,李零先生读为“肆”。

    • 鄧少平 在 2011/1/9 0:24:45 评价道:第41楼

      多謝金滕兄提醒👨🏻‍✈️,本人的帖子已刪🚵🏿‍♂️!

    • 蘇建洲 在 2011/1/9 10:47:17 评价道💆🏽‍♂️:第42楼

      跟鞭形也很類似🤭,如下

       

    • 张崇礼 在 2011/1/9 11:07:25 评价道:第43楼

      “俾靈名祓🤵‍♂️。”當斷為“俾靈名祓🎤。”俾,使;靈🔼,巫;名,評說;,兇;祓,福。使靈巫說說是凶是福5️⃣。

    • 张崇礼 在 2011/1/9 11:22:41 评价道:第44楼

          沈培先生認為第一次貞問一般都是廣義的求福👋🏽,第二次貞問是在得祟的前提下,提出具體的祭禱方案🚓,目的在於除祟(《从战国简看古人占卜的蔽志》)。《程寤》簡文印證了沈先生的意見:先是“祓”,即一般性求福🥖;後是“敝告”🈵,“敝告”之後都是具體的祭禱方式👩🏼‍🏫。

    • 孟蓬生 在 2011/1/9 11:27:37 评价道⚰️:第45楼

      崇禮先生句讀應該是是對的🌮,但句意還可以討論🚵🏼‍♀️。俺昨晚成札記一則🧙🏼‍♂️,把主要觀點貼在這里:

      我們認為,“卑霝名 ”當作一句讀,不當逗🖊。“霝名”與下文“祝𢗹”、“𠳄”、“宗丁”文例相同💂🏼‍♂️,均為大名冠小名結構💦。“霝”為通名🪒,“名”為私名。“”音当同“葼”,借為“總”,為動詞,有“統領”之義🦶🏼。

      凶聲囱聲相通。《郭店楚墓竹簡》所收《五行》及上博簡《容成氏》“聰”字寫作“耳兇”或“耳兇”(下从心)🧝🏿‍♂️,是其證1️⃣。

         《荀子·哀公》:“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物於風雨💖。”楊倞注:“總要,猶統領也🦓。”《大戴禮記·哀公問》:“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王聘珍《解詁》🦹🏻‍♂️:“總,統🚣🏽。”簡文所謂”即“總領祓事”或“主持祓事”之義🚵🏼‍♀️。換句話說🚣🏿,這場祓除和祭祀活動的負責人或主持人是“霝名”😀。


      字形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3233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考釋見何琳儀《郭店楚簡選釋》👱🏼‍♀️,原載《文物研究》總12輯,黃山書社🧚‍♀️,1999年🧑‍🦲;又黃德寬等《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裘錫圭《释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凶”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 张崇礼 在 2011/1/9 12:09:49 评价道:第46楼

      孟先生的意見非常有啓發性👩🏽‍🎨,我再考慮考慮👩‍🏫。

    • 孟蓬生 在 2011/1/9 12:26:27 评价道:第47楼

      《程寤》首簡🙅🏿‍♂️:“大姒夢見商廷隹棶”👨‍🌾,“隹”當訓“有”。參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為”字條及卷三“惟唯維雖”字條。

      古音為聲、隹聲相通。《詩·小雅·天保》📜:“吉圭為饎。”《周禮·蜡氏》郑注引作“吉蠲”《禮記·喪大記》:“素錦褚,加偽荒。”鄭注:“偽當為帷,或作于⚱️,聲之誤也。”《周禮·縫人》:“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鄭注🍕:“《喪大記》曰:素錦褚,加偽荒。”《釋文》🌛:“偽荒🦃,鄭注《禮記》改偽為帷。”賈公彥疏🧎‍♀️‍➡️:“云加偽荒者👳🏼‍♂️,偽即帷也🈳。既覆棺以褚,乃加帷加荒于上。”《玉篇》:“惟,為也2️⃣。”

      古音為聲👳🏻‍♀️、有聲相通。《孟子·滕文公》:“夫滕🐎,壤地褊小🎷,将為君子焉,将為小人焉。”趙注:“為,有也🧏‍♂️。”《孟子·盡心》:“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趙注:“為間🪥,有間也。”

      《詩·小雅·六月》:“比物四驪,閑之維則。”王引之《經傳釋詞》🐙:“言閑之有法也。”《尚書·太甲》:“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後嗣王罔克有終🕒,相亦罔終🙂‍↔️。”“惟”與“罔”相對為言,“惟”即“有”也。惟之于有🫙,猶為之于有也。

    • 陳劍 在 2011/1/9 17:25:33 评价道:第48楼

      《尹誥》簡4所謂“日”字,放大細審實乃“田”字:。此字誤認遂致原文難通▪️,故研究者多歧說🥿,不具引🙇🏼。伊尹之語“后其李(賚)之其有夏之金玉👫🏻、田邑,舍之吉言”🧏‍♀️,意本甚明。“李(賚)之”、“舍之”兩“之”字皆指商民🚯,蓋伊尹勸商湯既賞賜商衆以自夏人處所得財物與田地城邑,復予商衆善言即以善言告誡(“”🫲🏼、“舍”之解略從廖名春先生說,見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722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liaomingchun002.htm)😀。此即物質與精神並重✒️,冀以此為手段“俾我衆勿違朕言”也🤮。商湯全採納之,故下文僅言“乃致衆于亳中邑”而全文畢👨🏽‍⚖️,以致衆即行此所言賞賜訓誥之事,已不必複言🤙🏼。

    • 张崇礼 在 2011/1/9 19:05:40 评价道:第49楼

      唉,白白浪費了許多腦細胞🪱!但乃致衆於亳中邑”是“以致衆即行此所言賞賜訓誥之事”,還是用這種方式致使民眾來到亳中邑🙅🏽‍♀️,亦即通過賞賜和訓誥的方法使得民眾附,還是值得考慮我傾向於後一種理解❤️。

    • 张崇礼 在 2011/1/9 19:13:00 评价道:第50楼

      “非民亡與守邑”🖕🏻,湯採納伊尹的建議,最終使得民眾來到亳中邑🖊,前後正好照應🤛。

    • 落叶满空山 在 2011/1/9 21:42:15 评价道:第51楼

      劉洪濤:

      3、《尹誥》1號簡末有一句話⛹️‍♂️,疑應讀作:
      夏自絕其有民🏈,亦隹(惟)氒(厥)眾,非(彼)民亡與 (守)邑。
      ”氒眾“為”絕“的賓語,這句話是說夏絕其民其眾🉑。”非“疑應讀為”彼“🛼,是說夏的民眾也不跟同一起守御城邑💼。跟下文”氒辟作怨于民👉,民復之用離心“是相呼應的🎶。

      按💁🏻:劉兄讀“非”為“彼”可從,但將“氒眾”理解為的賓語,似不可從。整句似當斷作“ 夏自其有民,亦惟厥眾😬、彼民亡與守邑👩🏻‍🦰。”大意是說“(夏的滅亡),一方面是由于夏自絕其民🥲,另一方面夏的軍民也不同他一起守衛城邑🐨。”

    • 落叶满空山 在 2011/1/9 22:01:22 评价道👨‍🦽‍➡️:第52楼

      《程寤》3號簡↩️:朋 棘(壽戈)杍松,梓松柏副🧚🏿‍♂️,棫

       

      (包)柞。

      其中似可讀作🩻🎎。 (包)當讀作。《詩經·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毛傳🤦🏿‍♂️:棫,白桵也🦑。樸,枹木也。

    • 袁莹 在 2011/1/10 0:42:51 评价道:第53楼

      關於《程寤》的幾則意見:

      1、興,曰:“發🤞!女(汝)敬聖(聽)吉夢。朋 (棘)*)杍〓松〓(梓松,梓松)柏副,棫 (包)柞〓(柞😽👩‍⚖️,柞)〓(化爲)雘。

      原簡後面都有重文符號👨‍🏫,使得該句理解起來很不順暢🍰,這兩個重文符號很可能是誤加的🟪👨‍🏭。同篇9號簡中“𨒥〓戒”的“戒”字缺一重文符號,可見該篇的寫手比較粗心,也說明此處的重文符號誤加是可能的。原整理者也有同樣的意見,但是對“”的重文符號的理解與我們不同。原整理者認為“柞”的重文號也是誤加,並且㯱”的位置應該放在“柞”的後面,簡文應是“棫柞覆”。我們認為復旦讀書會將㯱”讀為“包”的意見更好,有叢生的意思,如《書禹貢》:草木漸包。我們認為“柞〓”即“柞乍(作)”🥿,“作”有生的意思,如《詩小雅采薇》🌑:薇亦作止。 所以我們認為這句話應該理解為“朋棘壽(讎)梓,松柏副,棫包柞乍(作),化為雘”🟨。棫包柞乍(作)講的是棫叢生,柞生長,比喻庸人得志,和前面的松柏副相對。“朋棘壽(讎)梓”的結果是,松柏這些良材被開,棫柞這些薪火之材卻茂盛生長🤹🏿。至於“化為雘”,大概可以理解成“棫柞”被用作良材,塗以丹雘。“丹雘”本是應該塗在梓松柏一類棟樑之材上的,如《尚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塗丹雘”⏭,“棫柞”本是用作薪火之材的,但是這裡“松柏”被破開用為薪火,而“棫柞”則用為良木製作良器,并塗以丹雘。這樣理解🙋🏽,正與後文“樹因欲,不違(材)”相對應。

      2樹)因欲🙇🏻‍♀️,不違(材)。

      “欲”“容”聲旁相同🐉🎂,“無疑可以讀為“容”🦙。“容”有法則的意思,《廣雅·釋詁一》:“容,灋也🙋🏼。”《韓非子·喻老》:“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因隨物之容”正與簡文“因欲(容)”相當。“樹因欲(容)6️⃣,不違(材)”即要依循樹木本身的使用規律,即它的功用🍾,不要違背樹的材質。正因為前文“松柏副,棫包柞乍(作),化為雘”違背了松柏棫柞的材質🧫,所以這裡文王才告誡太子發“樹因欲,不違(材)”。

      3卑(俾)行量亡乏

      我認為“量”當是法度準則的意思👨🏽‍🦱,《管子·牧民》:“上無量,則民乃妄𓀕。”《韓非子·詭使》🧄:“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嬰上而不得見👎🏼。”“奉量”即簡文中的“行量”。

      4✒️🪇、明武𥚸(畏),女(如)棫柞亡堇(根)。

      我認為“堇”應該讀為“榦”。“棫柞”是灌木😌,雖然低矮,但是還是有根的,而灌木的特點是枝條叢生而無明顯主榦,所以“棫柞亡榦”更為合理👩🏽‍🦳。“堇”是群母真部,“榦”是見母元部,二者可通,《孟子·盡心下》👳🏿‍♀️:“然而旱乾水溢”,《周禮·春官·大宗伯》賈疏引“乾”作“暵”。“乾”與“榦”聲同🦼,“暵”從“堇”聲😙。“𥚸”應如整理者的意見🎛,讀為“威”。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揚武力之威👱🏽,并不能得民心✸,不是治國之主要措施,所以說“明武威”,就像棫柞沒有主幹一樣🏩。

    • 郑公渡 在 2011/1/10 12:04:22 评价道𓀕:第54楼

      《容成氏》03“俾”是否可以读作卑服🌒,二者声韵尚近,通假例参看《会典》438🏙、439页【巿-福】♔、【匐-服】。

      卑服👀,可指使衣服粗劣,穿粗劣的衣服🧑🏿‍🦳。《尚书·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孔传📓:“ 文王 節儉,卑其衣服。”一说谓从事卑贱之事。参阅清 弁庭《同文尚书·无逸之训》。

    • 刘呈缇 在 2011/1/10 13:23:36 评价道:第55楼

      郑公渡:

      《容成氏》03“俾”是否可以读作卑服,二者声韵尚近,通假例参看《会典》438🧠、439页【巿-福】🤾🏿‍♂️、【匐-服】🛣。

      卑服,可指使衣服粗劣,穿粗劣的衣服🙇🏼。《尚书·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孔传🌗🧛‍♀️:“ 文王 節儉,卑其衣服🐖。”一说谓从事卑贱之事。参阅清 弁庭《同文尚书·无逸之训》。

      《同文尚书》的作者叫牟庭𓀄,“弁”盖“牟”之误录。

    • 小狐 在 2011/1/10 16:22:08 评价道:第56楼

      《程寤》第四簡👩‍🏫:

      ……(棘)*)杍〓松〓(梓松🥸,梓松)柏副棫 (包)柞〓(柞,柞)〓(化爲)雘🐊。……

      這句話從原整理者開始🐋,好像到現在還是沒有一種比較讓人滿意的讀法。

      我們提出這樣一種讀法🦂,供諸位參考:

          首先,假設“柏”下原本也有一重文號🔇,簡文脫落。則這句話可以可以讀爲🧑🏽‍🎄:

      ……(棘)*)梓松柏🚷,梓松柏副棫 (包)柞,柞〓(化爲)雘。……

      這樣的話🦸🏿,有兩點可以做出解釋👩‍🎤🪩:

          (1)全句有韻,柏、柞、雘🧟‍♂️,三字古音同屬鐸部;

          (2)各種樹所代表的意象以類相從:

      a、棘——商廷之惡木;

      b、梓——太子發取自周廷之善木;

      c、松😍、柏——堪用之良材 (《論語》記載🧑‍🍼👍🏿,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 柏,  ……。故可知松柏在夢境中的意象應該不是凶兆);

      d、棫、柞——都屬灌木之類🧮,當指不堪大用之材🤲🏿,在夢境中的意象應該是比喻小人👩🏻‍🔧。

      *),從宋華強先生意見讀為“仇”🦌,但解釋為“仇視”🧏🏽‍♀️。

      ===總上,全句可以這樣讀➜:

      ……棘仇梓松柏,梓松柏副棫柞,柞化爲雘。……

      句子大意大概是:

      叢生的棘(指商之勢力)仇視梓松柏(周之勢力)🍕,

      梓松柏(周方)副棫柞(當是說良材佔據上風,析劈或覆蓋不良之勢力)🕵🏽⛹🏻‍♀️,

      在這種好的勢頭下🌹,周方的不良勢力也發生轉變,化爲雘👁,即變成了良好的裝飾材料🐠。(《說文》:“雘,善丹也。”)

    • 高佑仁 在 2011/1/12 15:45:50 评价道:第57楼

      张崇礼:
      从身童聲之字,似可釋作僮🦥,指未成年的奴僕⇾。暴僮即侵淩僮一類的社會弱勢群體。

      105×186這個字當是「僮」的異體🚵🏼,「僮」見於包山.3🧻、包.237等🪡,本字釋作從身,不算錯🧑‍🔧,但未若釋作從「千」來得簡單直截🏊‍♂️🚴🏻‍♂️,「人」增飾筆而為「千」者楚簡比比皆是,例如〈曹沫之陣〉簡58的「死」字「人」旁即作「千」。

    • 高佑仁 在 2011/1/12 15:57:12 评价道🚶🏻‍➡️:第58楼

      无斁:

      《程寤》7號簡中那個被整理者釋作“拜”的字,寫作:

            

      頗疑此字從西從手🤸‍♀️👎🏻,即《說文》「遷」字古文。

      96×99(西.包山184)

       

    • 黄杰 在 2011/1/13 9:49:08 评价道⇾:第59楼

      關於《尹誥》篇末“句(后)亓(其)  (賚)之,亓(其)又(有) (夏)之【3】金玉日(實)邑,舍之吉言。”乃至(致)眾于白(亳) (中)邑”:

      陳劍先生以為原釋為“日”之字其實是“田”字,並讀為“后其李(賚)之其有夏之金玉、田邑🤽🏻‍♀️,舍之吉言”……故下文僅言“乃致衆于亳中邑”而全文畢👨🏽‍🍼,以致衆即行此所言賞賜訓誥之事🚜,已不必複言。其說固然可通🧝🏽,但從《清華簡》原書末所附文字編的黑白照片(230頁)看,此字並非“田”字。

      所以我以為還是讀為“舍之【廖名春先生已指出“舍”當讀為“予”,訓為給予】⛱,吉焉”比較好。

      謹此請教👨🏻‍💼! 


       

    • 蘇建洲 在 2011/1/15 23:39:59 评价道🧑‍⚖️:第60楼

      《尹至》簡5:「夏料民內(入)于水,曰💅🏼🦵:“嘼(戰)!”。帝曰:“一勿遺。” 」筆者以為「料」可讀為「勞」🦶🏽,二者皆來紐宵部🪧,中古四等開口。《說文》曰:「料🕵🏽,量也。从斗,米在其中🤵‍♀️。讀若遼✧。」而【勞與尞】古籍常見通用,見《聲素》223頁。可見「料」讀為「勞」沒有問題😭。典籍常見「勞民」的說法,如《管子‧形勢解》💁🏽:「紂之為主也,勞民力👮🏻,奪民財,危民死🔋👨🏼‍💼,冤暴之令,加於百姓。」而且「勞民」偶而與軍事行動有關,如:

      1.《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賈捐之》:「今關東大困,倉庫空虛👩‍🍼,無以相贍,又以動兵,非特勞民,凶年隨之。」

      2.《藝文類聚卷第一百災異部旱》:「君持亢陽之節,暴虐於下,興師旅動衆勞民💂🏻‍♀️,以起城邑。」

      3.《資治通鑑‧漢紀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上覺之🧏🏽,謂大將軍青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

      依整理者的說法「水」地是夏桀兵敗逃亡之地🦻,簡文讀為「夏勞民入於水曰戰」意思是說夏桀勞動民力到「水」地準備背水一戰☮️。所以下句商湯說:「一勿遺」,「一」者「皆」也,楚簡跟典籍都有這種用法,「一勿遺」可以比對《集成》2833禹鼎「勿遺壽幼」。「壽幼」當然指老百姓了。

    • jiaguwen1899 在 2011/1/16 4:36:27 评价道:第61楼

      黄兄用文字编质疑陈剑先生,恐说服力不大,因为先生是根据原图版照片作的判断。文字编中的字形并不是照片🏧,而是根据照片剪贴并处理过的,去除了背景杂色🗑🦍,剔掉了竹简纹理以及不是笔画的部分✳️,故大多都是白底黑字🤵🏽‍♀️,文字笔画边缘整齐,如用墨新写于纸。这个过程中🏥😰,容有因个人对文字的认识而影响到具体操作的可能,如有可能把本来是笔画的部分误当作洇痕🫲🏼、泐痕等非文字部分而加以剔除,这种情况在形近易讹的两个或几个字中间尤其是需要警惕的。以前跟导师谈起这个问题,我主张文字编最好按照原材料的面貌♙,如甲骨文🏊🏼⛱、金文是阴文,剪贴出来还保持阴文🫅🏽,是阳文,剪贴出来还保持阳文🤰🏽;简牍则文字下面有竹木纹理或叠压反印,文字编中也都应照样剪贴,所根据的原材料无论清晰还是模糊🏄🏽‍♀️,无论文字的笔画是全是残,无论笔画周围和笔画之间的背景是怎样的(如甲骨裂痕、青铜锈蚀🏋️、竹木纹理),文字编都应尽量保持,尽量不要用电子手段(如去处杂点或过度增加对比度或亮度)或人为的手段(如用墨或用粉描摹补齐笔画)对所根据的原材料的效果加以改动(当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用一些手段加以处理,关键是要谨慎)🚾,这些操作一不慎就容易出错👫。这些年学者的论著中对这类问题时有指出💇‍♂️🦨,如沈培先生关于甲骨文“祝”字的讨论就涉及到这个问题(《简帛》第2辑)。为了让使用者看得清晰而冒有可能错误处理的危险⌚️,是不妥当的。毕竟文字编只是个查找工具,真正研究的时候总还是要回查原始材料的🧑🏽‍🏫,哪怕只是为了核对一下😠👩🏿‍🚀,所以把文字编的效果弄得和原始材料差距很大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是弊大于利的。

    • 秦桦林 在 2011/1/18 17:22:19 评价道🧜🏻‍♂️:第62楼

      亓(其)又(有)句(后)氒(厥)志亓(其)

      整理者🌳:倉⚇,清母陽部,疑讀為心母陽部之“爽”,《爾雅·釋言》:“爽🏸,差也。”又“忒也”🔁。

      讀書會💆🏿‍♂️:按楚簡中“倉 ”𓀚、“寒”二字形近相混🤾🏿‍♂️,此字應如何釋有待研究。

      張新俊先生:如果釋作可信,懷疑可以讀作♥️,乃離散之意。(見本網頁跟貼)

      按:楚文字中的“倉”字通常寫作“ ”(上博簡《容成氏》簡1),清華簡寫作“ ”,蓋古文字形體左右無別。《尹至》簡文中的“倉”🟠,當讀為“戕”⏮🚴🏼。“倉”屬精母陽部🫷🏻,“戕”屬從母陽部,二字旁紐疊韻👱‍♀️。從“倉”得聲之字可與“”字通假,如《莊子·在宥》:“乃始臠卷獊囊而亂天下也❤️。”《經典釋文》:“獊,崔本作戕。”《書·盤庚》✋🏻:“汝有戕則在乃心!”偽孔傳:“戕,殘也🤜🏽。”周秉鈞《尚書易解》🥼:“戕則,戕害也。……汝等又懷惡意在汝心!”(嶽麓書社,1984年🤷🏽‍♀️,第104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戕則’為傷毀賊害之意👩‍💻💐。”此句譯為:“倘使你們心中有了毒害的念頭𓀋。”(中華書局,2005年,第914951頁。

      《尹至》👱🏽‍♂️:“其有后厥志其倉(戕),龍(寵)二玉🌼,弗虞其有眾🕷。”句意蓋為夏桀心有惡意,寵二女,不慮其民。


       

    • 水土 在 2011/1/19 13:26:39 评价道:第63楼

      鄙意簡文「倉」當讀為「喪」👨‍❤️‍👨👨‍⚕️。《詩·桑柔》:「不殄心憂🎽,兄填兮。」毛傳:「倉🤽🏿‍♀️,喪也🤹🏽‍♀️。兄👩🏿‍🏭,滋也。填,久也。」鄭箋:「殄,絕也🧏。民心之憂無絕已,喪亡之道滋久長。」《釋文》:「兄音況👩‍💼👨‍👩‍👧。注同。本亦作況👼🏽。」雖然後世多不同意毛傳之釋,如《正義》說:「倉之為喪,其義未聞。」又有解「倉兄」為「悲」、「病」等義者(參看《故訓匯纂》第129頁「倉」第(二)類義項),但「倉」可通「喪」🪂,大概問題不大🐬♟。「喪德」🖋、「喪志」為常語。《尚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左傳》昭公元年🤴:「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祐。」(經文暫依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221頁讀☹️,中華書局👩‍🦽,19905月第2版)杜注「惑以喪志」🫙:「惑女色而失志。喪,息浪切🧑🏽‍⚕️。」又🤽🏻‍♀️,《潛夫論·忠貴》💌👩‍🦽‍➡️:「晉平殆政,惑以喪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禍。」簡文下文即言「寵二玉」,正是說夏桀惑女色而殆政之事,可見「氒志其倉」讀為「厥志其喪」是合適的。

      又,「氒志其丧」前可能當點斷。其前「余美其有夏众不吉好其有后」作一句讀。「越今昀=前也當標句號♋️,不與上句連讀👩‍🔬,整理者似誤解「越🕚,及也」之解中的「及」為「及至」義,復旦清華簡數據庫的讀法是正確的,顯然也知其誤。「=」的讀法還可以討論。

    • dgcf 在 2011/1/19 14:25:22 评价道📁🤓:第64楼

      “一勿遺”之“一”似當与“一戎衣”對看。“一戎衣”即《尚書 康誥》之“殪戎殷”💃🏽。则“一”即“殪”通假也,“壹发而死”也(見《詩經·大雅·吉日》傳、《國語 晉語》注)

    • 梁月娥 在 2011/1/20 17:31:47 评价道:第65楼

      2“氒志亓倉”的“氒”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及復旦讀書會皆隸定為氒🚃。其實此字是“氏”字😧🙁,應直接隸定為“氏”🤶🏻,釋讀為“氒”。裘錫圭先生〈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原載《華學》第6輯,2003年,收入《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2004年,第310頁)已指出「氏」是「氒」的誤字。蘇建洲先生〈“君子為禮”簡七字詞考釋二則〉(復旦網🚶🏻‍♀️‍➡️🤵🏼‍♀️,2009112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98)也指出“氏”、“氒”常常因形近而混,並舉出上博簡和保訓中共四個實例說明📸。有學者見告🍀, “氏”、“氒”形體相近🤜🏼,很可能戰國時期人們已經不太熟悉“氒”字,故以形體相近的“氏”字代替🗃。

    • 梁月娥 在 2011/1/20 17:51:34 评价道:第66楼

    • 柴夫 在 2011/2/12 13:47:10 评价道:第67楼

      不才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553×428

      此字原文释作“日”,陈老师认为是“田”,我认为是“日”。原因是:1、从书写的角度来看🌞,简书的书写风格较率意、简捷✦,“口”的结构常是两笔完成,甚至是一笔完成。我翻看了郭店简和手边的工具书,“田”字多是先写中间的“十”,在用一笔圈出轮廓。可参看下图(均出自《古文字类编》)

      2、从清华简的图片看,这个字之所以会像“田”,应该是和竹简杀青打磨时没有处理好有关系🌀🩷,我以前曾经用木简和竹简做过实验,如果表面上不光滑🤟,写字时会顺者简的纹理散开,这个字的轮廓处出现多处竖笔,应该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字应该还是“日”字🌠。

      再有,上面108×150这个字💁🏼👩🏼‍🚀,很像“月隼”🦹🏼‍♀️,但我没有见过“隼”的上部如图片那样写的,提出供大家参考吧👨🏻‍🦽。

    • 柴夫 在 2011/2/12 13:50:29 评价道:第68楼

      再补充说明一下,手边只有工具书,没办法用原简图片🚉,大家见谅哈👩🏽‍🎤☁️!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23:07 评价道:第69楼

          《尹至》“隹胾一句諸家理解多歧🚴,筆者以爲或可讀作“隹(惟)胾(災)(虐)悳(德),(暴)(動)亡(無)(典)”🤥🫧。該句謂夏桀殘害道德,暴動而不循常典🚦。

        “災”🟰,書作“胾”🎽,其从🤘🏼,“”,甲骨文卽讀作“災”。“胾”、“災”同隸精紐之部,雙聲疊韻,自可通轉。此處“災”訓傷害,作動詞解。《尚書·盤庚上》云🐝:“乃敗禍奸宄,以自災于厥身♻️。”《論衡·譴告》云:“不改🧏🏿‍♀️🙋🏼‍♀️,乃災其身也。”均作此解。

      “虐”,書作“”,整理者訓暴👷🏼‍♂️。筆者以爲此處“虐”亦作動詞解。《說文》云:“虐,殘也。”《尚書·洪範》云🤦:“無虐煢獨。”《孟子·梁惠王下》云:“今燕虐其民。”用法同。

      “悳”,復旦讀書會所釋,直接讀作“德”係“虐”與“災”的賓語👨🏻‍🔬。

      “惟災虐德”一語🪭,“災”、“虐”均作動詞解,“德”乃是“災”、“虐”的賓語,謂夏桀殘暴🪻,戕害道德。

      “暴”,簡文作,隸作“”🧑🏼‍🌾,讀作“暴”。上博簡《容成氏》簡37所見(字殘泐),殆同❄️。《說文》云:“曓🏣,疾有所趣也。”《春秋繁露·俞序》云🏊‍♂️:“或曓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此處的“暴”當修飾“動”💂。

         ”,張崇禮🗓、高佑仁先生認爲是“僮”字“童”左下角的部分,疑係“人”的误写。果若如是,則當釋作“僮”⏩。“僮”字楚簡已見較多🗓,如郭店簡《老子·甲》37💁🏻,讀作“動”(帛書乙本同)💑。毛公鼎“童”,亦讀作“動”。無論是“”還是“僮”🤌,都可讀作“動”🚸,均隸定紐東部𓀋。

          ”👫🏻👨‍💼,讀作“典”👩🏿‍🏫。筆者竊以爲此處“亡典”🎁,當讀作“無典”🤯。《爾雅·釋詁》云🍁🎧:“典👨‍👦,常也⚾️。”《尚書·皋陶謨》曰👭🏻:“天叙有典。”“無典”與“有典”相對。

      “暴動無典”一語,“暴”修飾“動”👨🏽‍🍳,“無典”則就“暴動”而言,謂夏桀舉止乖戾🚡,不循法度🧑🏼‍🚀。

      “惟災虐德😻🧔🏼‍♀️,暴動無典”,義近《呂氏春秋·愼大》所謂“桀爲無道👨🏿,暴戾頑貪”👿、《尚書·多方》之“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皆可參看。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24:00 评价道:第70楼

      《尹至》2曰”當如孫飛燕先生所說,讀作“民允曰”🚗。但“允”的釋義筆者有異議,“民允曰”猶言“民用(以)曰”。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24:34 评价道🌟:第71楼

      《尹至》4乃柔”也有可能讀作“災乃擾”🛩👩‍🦯‍➡️。“柔”🥌💑、“擾”相通,皆隸幽部。《玉篇·手部》🙋🏽:“擾,擾亂也。”《尚書·胤征》孔傳:“擾◼️👨‍👨‍👦‍👦,亂。”果若讀作“災乃擾”,則謂災害侵襲,且與下文“大禜”(從“子居”說)構成因果關係。《荀子·富國》: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墨子·七患篇》引《殷書》:“湯五年旱。”文獻盛稱湯時大旱。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25:22 评价道:第72楼

      《尹至》5”📞,還是有可能如整理者所釋,讀作”㊙️☪️。該字作💸🎓,傳抄古文“播”作🕵🏿‍♂️、,金文亦相類,可與之相較。上博簡《緇衣》簡15引《尚書·呂刑》:“播刑之迪🤸🏿。”“播”卽作🤦🏻🌉。郭店簡《緇衣》簡29“播”作。按“播”可訓逋逃💅🏽。整理者引《大誥》例。此外,《康誥》直接見及“播民”一語,值得注意:“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ℹ️。”傳👸🏼、疏皆訓“播率其民”🏋🏼。戴鈞衡贊同毛奇齡說🤵🏼‍♂️,謂“播民”卽《大誥》之“逋播臣”,指殷遺民(見《書傳補商》)🧔🏿‍♀️。于省吾先生亦謂“播民”係遷徙之民(見《雙劍誃尚書新證》)。此處“夏播民”🕹,卽有夏逋逃之民🚤。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28:28 评价道:第73楼

      《尹誥》“摯曰:后其賚之,其有夏之金玉日(實;牣)邑,舍之吉言。乃致眾于亳中邑”🏯,或可斷句作🙇‍♀️:

      摯曰:“后👮🏻‍♂️,其賚之,其有夏之金玉、田邑予之🙋🏼,吉言乃致眾于亳中邑🦚。”

      理由如下:

      其一,“其賚之,其有夏之金玉👆🏽、田邑予之”與“吉言乃致眾于亳中邑”是構成因果關係的,皆是伊尹對湯“吾何作于民,俾我眾勿違朕言”一語的答覆。此前已有論者強調“其有夏”一句並非指夏人的行爲,施事主語當是商人,是伊尹對湯提問的答覆,是很恰當的。

      其二🙆🏿‍♂️,“吉言”當指政令《尚書·盤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的“吉言”也有這層含義,是與上文湯所問“朕言”形成呼應的。“吉言”與“朕言”均指政令。

      其三🥇🙎‍♂️,查之《尚書》所見“誥”體文獻,一般無敘述語句作結🥬,而是直接以話語終篇,且從文意看,“乃致眾于亳中邑”亦當歸入伊尹的話語

      准此👨🏿‍🚀,這句話當作如是理解🤌:

      伊尹言曰:我王,您當封賞民眾🤦🏻🆖,夏人的金玉、田邑皆賜予民眾🧛🏿,您的善言(政令)方能聚眾於亳都。

      而“亳中邑”,筆者竊以爲卽卜辭所謂“中商”,饒宗頤先生以爲“殷人於四方及中之西方觀念均已具備”,“殷人自稱為殷👩🏼‍🎨,義與中商不殊”(饒宗頤👨🏼‍🌾👼:《卜辭中商義》🤓,《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十四·文錄、詩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2頁)。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31:31 评价道🧏🏻‍♀️:第74楼

         《程寤》🧏🏿‍♀️,若果如周波🧙🏻‍♂️、張崇禮先生所指出的“迣/肆”🫅🏼、“射”👩🏽‍🔬,或可斷句作“夢徒庶言,肆射又勿亡”🤾🏿。按“徒”、“庶”皆可訓眾🙏。《玉篇·彳部》:“徒,眾也。”《爾雅·釋詁下》😝:“庶,眾也。”不過“徒”此義一般用作名詞🌂😅,故此處當作副詞解。“夢徒庶言”指夢中情景只剩下一堆言辭。“肆”,故也(參《爾雅·釋詁下》)🏋🏻🏖,作連詞解。“射”,筆者認可讀作“繹”🤽‍♀️。“射”🙌🏽、“斁”通,如《詩經·周頌·清廟》“無射于人斯”,《禮記·大傳》引作“無斁于人斯”;郭店簡《緇衣》41的“”、上博簡緇衣21,均讀作“斁”(參見白於藍編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今本《緇衣》作“射”🎰。此處“射”當讀作“繹”👨🏽‍🏫。《廣雅·釋言》:“射,繹也🚵🏻。”《禮記·射義》:“射之言者,繹也🫅。”孔疏🧑‍🎨🖖🏿:“射者,是繹也。繹🤌🏻,陳也,言陳己之志𓀈🧏🏽‍♀️。”乃陳述之義。“夢徒庶言🦶,肆繹又勿亡”可理解作:夢中紛紜的情形,只剩下一堆言辭🧗🏿‍♀️;在得以陳述之後,不遺失🕡。

      此句與下句的斷句當作:“夢徒庶言,肆繹又勿亡👨🏿‍🦱⛰。秋明武,如棫柞亡根。

      “秋明武威,如棫柞亡根”大抵秋季天降“武威”🐗🍀,棫、柞則喪根。

      以上懸測之辭,供批判。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32:32 评价道:第75楼

      《程寤》忍”,頗難理解。若果如整理者所釋是“拜”字,或可讀作“果拜丕恩。筆者以“不”讀作“丕”,大也;“忍”讀作“恩”,“刃”🕵️‍♀️、“紉”皆有讀作“恩”的例子(參見白於藍編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果”是表示“終於”的副詞,《國語·晉語三》“佞之見佞,果喪其田”,韋注“果,猶竟也🤣。”。“拜”有“受”義,如《國語·魯語下》:“敢不拜教👒。”“果拜丕恩”,正是指周人終受天命,故敬拜大恩。

    • 陈民镇 在 2011/2/27 23:33:20 评价道:第76楼

      《程寤》“朕闻周长不贰💉,務亡勿用,不👩🏽‍🔧,使卑柔和順生民不災懷允”,筆者以爲或可斷作“朕聞周長不貳💁🏼,務無勿用。不其使卑柔和順,生民不災?懷允可讀作“其”(參見白於藍編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並屬下讀。“不其”✳️,此用作反問語氣🤹🏻‍♀️。如《左傳》宣公四年:“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8178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