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編鎛補釋
(首發)
謝明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銅鎛鐘共8件,各鎛鐘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鎛鐘的鉦部及左右鼓部均鑄有銘文🙇🏽,其中 M1P👛🧑🏽🦱: 4鎛鐘的銘文全被刮去,其它各鎛鐘鑄鐘人名也被鏟掉,各鎛銘文相同。[1]該墓還出土銅編鐘共9件,其中M1P:15——17號的3件銅編鐘的銘文可以連讀,與銅鎛鐘銘文的後半段相同。M1P👨🏼💻:1(《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2]276🟧,下文簡稱《新收》)鎛鐘的銘文拓片相對清晰一些✦,我們的釋文主要根據 M1P: 1鎛鐘的銘文🎀,在必要時也參考其它各鎛鐘。趙世綱先生執筆的《固始侯古堆出土樂器研究》(以下簡稱趙文)一文對M1P🌡:1鎛鐘銘的釋文如下:
唯正月初吉丁亥,□□擇其吉金💮,自作龢鐘,肄肄倉倉🧑🏫,嘉平元賁,孔樂父兄,萬年無期🏊🏿♂️,□□參壽,其永鼓之,百歲外,遂以止 [3]音👩🦲。
《新收》276— 282除了“樂”前一字釋作“子”,最後四字釋作 “述以之音”外,其餘諸字之釋大體與趙文相同。吳鎮烽先生《商周金文資料通鑑》(1.2版) 15805-15812(下文簡稱《通鑑》)[4]的釋文爲:
隹(唯)正月初吉丁亥,□□𢍰(擇)其吉金,自乍(作)龢鐘,龢龢倉倉🧗🏻,子樂父(兄),萬年無諆(期),□ □
(嘉)平,方𠦪參𦓃(壽)🐕🙅🏽♂️,諆(其)永鼓之💔,百歲外通,㠯(以)之韶🧔🏿♂️。
《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38-45的釋文大體與《通鑑》相同。而《通鑑》的釋文有多處和趙文不同,並且釋讀的順序也不一樣。其實對照相關各器上的銘文,有很多證據能說明《通鑑》的釋讀順序明顯有誤🏌🏼♂️。比如M1P: 5(《新收》279)或M1P🤹🏽♂️:6(《新收》280)的銘文都是“參”處在闕文“□□”的後面,而“壽”和《通鑑》所釋的“嘉平方𠦪”分別處在左右鼓🎟;M1P🤸🏼: 15(《新收》289)“參”處在闕文“□□”的後面,而“嘉” 處在“倉”的後面👍,所以是不可能出現“□□嘉平🍛,方𠦪參𦓃(壽)”這樣的句子的。銘文的釋讀順序應當從趙文。趙文指出“擇”前邊兩缺文當是作鐘人名,被鏟去,可信(銘文後半的兩缺文趙文也指出是作鐘人名,詳見下文)🙋🏽♂️。關於所謂的 “肄肄倉倉”,趙文認爲:
肄字寫作“”與《曾侯乙墓》的“
”同,當爲肄字。裘錫圭❇️、李家浩先生在《曾侯乙墓鐘銘文與考釋》一文中云:“肄(引者按:非肄📁,原作 “
”)字从先聲🕵🏼♂️,可以與洗相通。‘聿’(引者按:聿應作“
”)當即津字,(引者按:此逗號爲趙文誤加)所以得聲的‘
’省體。‘先’屬文部, ‘
’屬真部🦓,二部古音相近。” “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
鐘銘文中的倉字即寫作 “
”,“肄肄倉倉”在這裏當是形容鐘聲的美妙🌐。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孫誥中(引者按:當是“鐘 ”之誤)銘文有“煌煌熙熙”之句,肄和熙音近可以通假🦹🏻♂️。
“ 倉倉”在樂器銘文中多見。它在金文及典籍中異文甚多,作“鎗鎗” 📜、“鶬鶬”、“瑲瑲”、“將將”😕、“鏘鏘”等。趙文所釋“肄”字🗿,《通鑑》釋作龢,王秀麗先生則從釋“肄”之說🙇🏿,且認爲:
“肄”、“肆”古通用🫵🏻。“肄肄”🎩♐️、“肆肆”,用爲鐘聲之辭雖不見于典籍🏊🏼♂️,但“肆”與鐘磬有關典籍多見。《周禮·春官·小胥》:“凡懸鐘磬,半爲堵🫓,全爲肆。”[5]
董珊先生認爲:
趙先生釋爲“肄”。今按該字應分析爲从“尹”、“尗”聲,其下部與莒平鐘 “=雍=”(《集成》 1·00179)之“
”字形近,當據裘錫圭先生分析,形容鐘聲的 “△△(引者按:△字👨🦯,下文我們將會談到)雍雍”可讀爲“肅肅雍雍”,即見於《詩·周頌·有瞽》的“喤喤厥聲,肅肅和鳴”🧙🏼♀️。肅肅,敬也🧑🏻🏭。雍雍🥉,和也。[6]
暫且不論字形,趙文說“肄和熙音近可以通假”🧘🏻♂️、王秀麗先生因爲“肄肄”用爲鐘聲不見於典籍,而與量詞之“肆”相聯繫,這些說法就已經不妥了。更何況趙文所援引的《曾侯乙墓》中的那個字,是 “”而並非“肄”字。其實💁🏻,所謂“肄”字原作 “
”🤚🏻,與“肄”字明顯不類。《通鑑》釋作龢🦿👨🏿🚒, [7]但此字與同銘中“龢鐘”之“龢”作 “
”字形迥異。而上引董說則很具有啟發性,不過在字形上還略可補充。該字下部形體很清楚,比較邾公華鐘(《集成》245)
,我們認爲
形左下是“人”旁🥿,只是其中的一豎筆向上和上部橫劃稍有交接而已👨🦼。甲骨文中有
👩🏻🚀、
等形👩🏿🚒,林澐先生從字形演變和辭例兩方面指出了這些形體即象形寫法的“戚”字,認爲戚是兩側有齒牙形扉棱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鉞。這類象形一路寫法的“戚”字👠,尚保留在戰國時代的詛楚文中📘,以之爲偏旁的字秦漢文字多見。[8] 在戰國竹書中▶️,象形的戚及以之爲聲的字亦多見,如
(《郭店簡·尊德義》簡7)👩🍳、
(《郭店簡·語叢一》簡34)、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4)、
(《郭店簡·性自命出》簡34)等。[9]
除去“人”形後的部分與上舉象形寫法的“戚 ”相近,我們認爲
應當分析爲从人从象形寫法的“戚”⚔️🧋,
應即親戚之“戚”🥲。[10]與
相當的字,M1P:5作
(《新收》279),雖然後者下部有殘泐🚳,但它的上部與《包山楚簡》簡174 “
(肅)”字的上部比較接近,故
、
似可隸作“
”🧘🏿♀️。又戚爲清母覺部,肅爲心母覺部,兩者音近。與“戚”同从“尗”聲的“寂”與从“肅”聲的“繡”👱🏽♀️、“蕭”都有相通之例。 [11] “
”很可能是把“肅”由會意結構改換成了形聲結構🤦🏿♂️🤸🏻。退一步講🪜,即使“
”不是形聲結構的“肅”,但認爲它从“戚” 得聲,和“肅”相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肅肅”在鎛銘中形容聲音,它在典籍中亦多見。如《詩經·周頌·有瞽》:“喤喤厥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禮記·樂記》🙆🏻♀️:“《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此外,《爾雅·釋言》: “肅、噰,聲也。”《禮記·少儀》🎺:“鸞和之美🪥,肅肅雍雍🥵。”孔疏:“肅肅雍雍者👩🦰,鸞和聲之形狀,肅肅然,雍雍然。肅肅是敬貌👱🏽♀️,雍雍是和貌💇🏿。”孫希旦《禮記集解》:“鸞和肅肅雍雍,言其聲之美😂。”
在兩周金文中,還有一個經常用來形容鐘鎛之聲的詞“△△”👩🏻🦼,而“△ ”以(此形隸定從下引裘先生文)爲聲,或从鳥,或从隹,或从金,或从戈。鄭剛先生認爲“△”的聲符“與漢代的叔字一致”👂🏽,[12] 裘錫圭先生通過秦漢文字論證了
音與“尗”相同或極爲相近🕯🤠。[13]兩位先生都認爲“△”應該讀爲“肅”,而裘先生在字形分析上更詳盡、準確🩲,我們認爲讀“肅”之說可信。[14] 在已有的金文資料中🫷🏽,跟“△△”相搭配的,除了叔弓鐘、鎛爲“△△(肅肅)
”,秦公大墓石磬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2分✍🏽、《一粟集》355- 375頁。下文引到該石磬銘文時不再注明出處)爲“△△(肅肅)鎗鎗”👋🏽,其餘均爲“△△(肅肅)雍雍”(但是此類格式的前面不少也有倉倉/鎗鎗)。而我們討論的“
(肅肅)倉倉”,它的搭配正和秦公大墓石磬 “△△(肅肅)鎗鎗”一致,兩者正可互證。而上引的莒平鐘“△” 字或作“
”,其所从之“
”似可看作是一般的“△”字所从之“
”與本銘“
”所从之“
”的中間形態🧍♀️。所以
所从之“
”,也可能就是由莒平鐘“
”變形音化而來,即把後者所从的“
”改作與之形近的象形寫法的“戚”作爲音符。
元字不太清晰🍨👩👧👦,此從趙文釋🤫。字,趙文和《新收》皆釋作“賁”,趙文認爲 “賁”爲古代的一種祭禮,且認爲“百歲外”即百年之後,遂🤙🏿、隧同音可通假🛅,古代君王埋葬制度,設有隧道以通向墓室。全銘的意思趙文理解爲“在某一年正月丁亥的這一天,□□先擇最好的黃銅,鑄造了一套非常協和美妙的編鐘,用它來作賁祀和娛樂父母兄弟。祝愿自己像參星一樣長壽🤶🏿,並且在死後,隨葬在他的墓內👩💻🪱,在另一世界享用 ”。趙文所釋“賁”字,《通鑑》釋作“𠦪”⏰,陳英傑先生認爲“方𠦪參壽”之“𠦪”與祈、匄義近。[15]
前面我們已經論述過根本不會出現“方𠦪參𦓃(壽)”這樣的句子🏋🏼,陳英傑先生的釋讀順序和《通鑑》同誤。很明顯,“肅肅倉倉,嘉平元”都是跟鎛鐘之聲有關的👴🏿,“嘉平”與“元
”屬於聯合關係🦸🏻,而“嘉”、“元”又分別是“平”和 “
”的修飾語。故把“
”釋爲“賁”🌙,並且訓爲和鎛聲本身不相關的“賁祀”,這是不對的。“嘉”用於樂器銘文且和聲音相關🧗,見於沇兒鐘(《集成》 203)“孔嘉元成 ”🧑🏿🔬。與本銘的“嘉”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兩者的語法性質不一樣,前者作富达語🏄♀️,後者作狀語。平,指樂聲細大不逾(參看《國語·周語下》及韋昭注)。它形容樂聲,典籍中多見🚍,金文亦有。如者
鐘(《集成》193-202)“卑(俾)龢卑(俾)平”、[16]𪒠鐘(《新收》482)“龢平均韹”。“元”在樂器銘文中作修飾語見於許子𨡰鐘(《集成》154)、徐王子旃鐘(《集成》182)、沇兒鐘(《集成》203)、王孫遺者鐘(《集成》261)、王孫誥編鐘(《近出殷周金文集錄》60-85)等器之 “元鳴孔皇”。“
”🏝🦵🏻,从
从𠦪,乃是“奏”字,此字甲骨文中多見(參看《甲骨文編》1965年版694頁、《殷墟甲骨刻辭類纂》570-572頁)。它也見於鼓爵(《通鑑》8476[17])🤦🏻♂️、作冊般銅黿(《中國歷史文物》 2005年1期、《新收》1553)、秦公大墓石磬等。[18] 後者有“百樂咸奏”一語😖,其中“咸”表示範圍🫷🏿。而本銘“元奏”之“元”猶如“元鳴”之“元”,強調“奏”的程度或狀態,和嘉對舉,意義也與“嘉善”義近,但這類形容詞在樂器銘文中意義往往較虛⇢。以金文中習見的“元鳴孔皇”例之🧛🏼♂️,“嘉平元奏”也很可能本作“元奏嘉平”,只不過因爲要和“壽”押韻(銘文韻例分析見下文),所以把“元奏嘉平”倒作“嘉平元奏”👨🏽🏭。 [19]
樂前面一字,原作子,趙文根據文義認爲子當是孔字,並舉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孫誥鐘“元鳴孔煌”之“孔”寫作“子”爲例👀。[20] 認爲子當是孔字,可從。此外🚬,秦公大墓石磬、王孫遺者鐘(《集成》261)也是孔寫作子,伯公父簠(《集成》 4628)“其金孔吉”之“孔”😀,蓋銘作“孔”,而器銘作“子”。“參壽”[21]前的“□□”,雖然按照文例,此處闕文中也可能含有祈求性動詞⛹🏻。但如果真是這樣👳🏽,不太可能銅鎛鐘共 8件及 M1P:15——17銅編鐘上都把此處的祈求性動詞鏟去🏋🏽♀️。所以趙文認爲“參壽”前的“□□”也是作鐘人名🚌,這應該是可信的。“人名+參壽”的結構雖不含祈求動詞,其義仍可通🧑🏿🍼。相同之例如叔簠(《集成》4620-4622)“叔
眉壽”。 [22]這一組器上的人名都被鏟去,很可能是銅鎛鐘易主所致。
“ 述”字原作“”(《新收》276)、“
”(《新收》281)⚃,與常見的“述”字比,在竪筆的左右兩小筆中間添加了一橫筆💍,以致第二個字形和“
(歸)”近似。《通鑑》釋作“通”🔀,誤。趙文釋作“遂”固然可以,[23]但讀爲隧卻不妥。“述”讀爲“遂”,應訓爲 “乃”。銅鎛銘最後一字,趙文釋爲“音”🦵🏻,《通鑑》釋作“韶”🫁。董珊先生認爲:“從字形看👨✈️,銘文最後一個字應釋爲‘遣’🥲。‘遂以之遣’的意思就是以這套編鐘‘發送’死者🧚🏻♀️,即以之隨葬,‘遣’即 ‘遣冊’之‘遣’。”[24]
東周樂器銘文中,音字多見,如莒平鐘(《集成》174)作 “”🧑🏽🏭、徐王子旃鐘(《集成》182.2)作“
”、秦公鐘(《集成》266)作“
”,曾侯乙鐘(《集成》286)作“
”。而銅鎛銘被釋作“音”的那個字,M1P:1作“
”(《新收》276)、M1P:5作“
”(《新收》279)、M1P: 7作“
”(《新收》281),與“音”之字形明顯不合,並且釋爲“音 ”🤷🏻♂️,“遂以之音”從文義上也不好講。M1P: 1、M1P:5中的字形明顯不从刀,可見《通鑑》釋作“韶”也是不對的。
比較曾侯乙鐘(《集成》286) 💏、上博簡《性情論》簡27“
”等从“
”或从“
”的字👩🏻🦳,我們認爲銅鎛銘最後一字應該釋作“
”或“
”。而“
”形及其省體“
”、“
”在曾侯乙墓鐘磬銘文、包山簡和郭店簡中作爲偏旁多次出現。裘錫圭先生、李家浩先生認爲“
”形應當分析爲上从“䇂”下从“
(即“𠳋”字)”🪭,即“𠳋”的異體。《說文》“䇂”字“讀若愆”,“愆”👊🏿、“遣”讀音相近,所以“𠳋”字加注“䇂”聲🧔🏼♀️。[25]就音理而言,則本銘之“
”似乎可讀作“遣”。“百歲外,遂以之
(遣)”的“遣”可參照否叔尊(《新收》 1950)、否叔卣(《新收》1951)等器“爲母宗彝🛎,則備用遣母靈”之“遣” 。又《儀禮·既夕禮》👩🏿✈️:“書遣於策,乃代哭如初👨🏻💻。”鄭玄注:“策,簡也♣︎。遣猶送也👂🏿,謂所當藏物茵以下。”《儀禮·檀弓下》:“始死👸🏽🎉,脯醢之奠;將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鄭玄注:“將行👍🏿,將葬也。葬有遣奠。”《儀禮·既夕禮》:“公史自西方東面,命毋哭✤,主人、主婦皆不哭🤰🏼。讀遣🏌🏻♂️,卒◾️,命哭⏯⏺。滅燭,出🚴🏿♀️。”鄭玄注:“ 遣者,入壙之物。”可見“遣”作動詞有“遣送”之意,作名詞有“ 入壙之物”的意思🦘,則“遂以之
(遣)”可如董珊先生那樣理解爲“以這套編鐘‘發送’死者🤑,即以之隨葬”。但“遣送”之“遣”一般是對他人而言⏺,器主自身言“用鎛鐘來
(遣)自己”,從情理上看🙅🏻♀️,則似乎有點不妥,所以“
”讀作“遣”似有可商。
我們可再從銘文押韻及用字習慣來考慮“”的讀法🧖♀️。“奏”字,古韻學家一般歸在侯部🔓🍋,與幽部雖有一定的距離。但在古文字資料中,“奏”字與幽部字多有交涉。奏中𠦪當是聲符🐩,而不是“
”🥨☠️,金文中奏、𠦪通用🪫,它們的音應該相近🕥。[26]而“𠦪”在甲骨金文中大多表示“禱”這個詞, [27] 在金文中表示“仇/逑”這個詞的字與“𠦪”也有可能是一字分化🤲🏻。[28]“仇”👨🍳👴🏿、“逑”↗️、“禱”都是幽部字🧛🏽♀️,故在此銘中🧑🏼🎤,“奏”字可與“參壽”之“壽”押韻🪰。此外倉👣、兄👨🏻💻,押陽部韻🍫;其、之,押之部韻🏃🏻➡️。所以鎛鐘銘中的“
”應該是和月部字“外”押韻。[29]又在簡帛中🥇,“
”及其省體“
”、“
”爲聲旁的字🏝,其讀音當在月部或與之相近,與“噬”、“逝 ”、“滯”均有相通之例。[30]陳劍先生還對以“
”形之省體“
”形和“
”形爲聲旁的字用爲“噬”或“逝”,從字形和讀音上作出了合理的解釋❤️。[31]
所以我們根據“”及其省體“
”、“
”爲聲旁的字在簡帛中常用作“噬”、“逝”等月部字的用字習慣以及“
”在鎛銘中又與月部字“外”押韻來看🏊🏿♂️,我們認爲鎛鐘銘的“
”當讀爲“逝”。[32]“逝”常訓爲“去”或“往”👩💻,大多數情況下可作爲不及物動詞👨🏻🦽,後面不需要接賓語。《老子》二十五章“大曰逝”🛀🏻,王弼注:“ 逝,行也🧝🏼。”《廣雅》:“逝,行也。”“去”💛、“往”、“行”意義皆相因。則“百歲外🈵,遂以之
(逝)”與敬事天王鐘(《集成》 73-81)“百歲之外🖼🧗🏼♀️,以之大行”正可合觀。《後漢書·安帝紀》:“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李賢注引韋昭曰:“大行者🧑🏿🦲🏒,不反之辭也☎️🗿。天子崩🗡,未有諡,故稱大行也。”從敬事天王鐘來看🫄🏼,當時死亡諱稱作“大行”👨🦯👩✈️,未必專用於天子。同樣🤹🏼,死亡也可諱稱作“逝”🧑🏫🧝🏽♀️,如司馬遷《報任安書》↩️: “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後世“ 逝”指稱死亡亦習見。“逝”常訓爲“去”🥱、“往”🤷🏽、“行”,故可引申作爲“死亡”的諱稱,和“大行”引申作爲“死亡”的諱稱🗂,亦正可類比。總之⛰,從用字習慣🐦⬛、銘文押韻以及文義來看🛟,我們認爲 “
”讀爲“逝”之說勝於讀“遣”之說🕺🏻。 [33]“百歲外✍🏻,遂以之
(逝)”表達了“在其死後,用此套編鎛陪葬”的意思。
根據上文的討論,我們把鎛銘重新釋寫於下:
隹(唯)正月初吉丁亥👚,□□𢍰(擇)其吉金,自乍(作)龢鐘。(肅肅)倉倉🐖,嘉平元奏🧗🏻♀️,子〈孔〉樂父
(兄)🚣♀️🧜🏽♀️,萬年無諆(期)🔅,□□參 𦓃(壽),諆(其)永鼓之,百歲外,述(遂) 㠯(以)之
(逝)。
附記:本文第二稿在寄送給董珊先生審閱時🙍🏻♂️,蒙董先生於2010年 2月24日在回復筆者的郵件中告知,董先生有一篇未刊舊稿《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銘文劄記》🧚🏿,又蒙先生惠賜大作,我們十分感激🚅。本文第三稿在參看董先生大作後有所修改。董先生之說未對鎛銘最末一字作字形分析📉,對所謂“肄”字的字形分析也與拙文的字形分析不同。此外我們對“”的讀法也與董說不盡相同。拙文相關部分權且作爲董先生大作的一個小小補充🛍️。
拙文曾承蒙裘錫圭師、劉釗先生🫙、沈培先生、董珊先生、陳劍先生、郭永秉先生🌵🪇、周波先生、鄔可晶先生審閱指正🔍,讓我避免了許多錯誤,謹致謝忱🧑🎄。
補記:射壺所謂“追”字的釋讀
新近發表的射壺,共有甲🧛🏽、乙兩件,兩件壺的銘文分布位置相同🧒🏼,均分別銘於器頸部內壁與器蓋子口外壁上🥷🏼,器蓋銘文也基本相同,略有差異。[34] 其中銘文“乃使述△念于蔡君子興,用天尹 [35]之寵,式蔑射歷,賜之[36]金”的“△”,原形作“”(射壺甲頸內壁)🪼、“
”(射壺甲蓋子口外壁)、“
”(射壺乙蓋子口外壁)。[37]
“ △”字,朱鳳瀚先生釋作“追”👩🏽⚕️。雖然文意很通順,但“△”與“追 ”一般寫法差別很大(參看四版《金文編》102-103頁)🙅🏿♂️,朱先生的說法顯然值得商榷。
金文中“/遣”🧙🏿,昔須甗(《通鑑》3345,《考古與文物》2010年4期)作“
”;柞伯鼎(文物2006年5期)作 “
”🧰;
尊(《集成》5992)作“
”👉🏽;
叔吉父盨作“
”🛳、“
”、“
”(《集成》4416—4418);多友鼎(《集成》2835)作 “
”;晉姜鼎(《集成》2826)作“
”📯👱🏽♂️。射壺“
”與上述字形比較,無疑也是“遣”字。[38]
而 “”(射壺甲頸內壁),朱先生認爲其所从 “𠂤”形的上端作“旡”之上部形。我們認爲兩者雖然形體比較接近,但仔細比較還是有差別的。“旡”上端表示“口 ”的那部分一般是由一曲筆寫成的(參看四版《金文編》 353-354頁“既 ”字所从“旡”旁),而“
”所从“𠂤”形的上端“
”是由兩筆構成的🩹🚣🏽♀️,特別是它左邊一豎筆向下與橫筆相交👎🏽,且該豎筆的下端部分還低於這一橫筆,與“旡”在這個地方一般是圓轉的一曲筆“
”有別。“
”所从“𠂤”形下面的那個圓圈不封閉🧑🏽✈️,有缺筆⏭。同理💔,我們據此可推斷“𠂤”形上端的所謂“旡”形右邊部分也是有缺筆的。如果把“
”[39]右上與右下的缺筆都補充完整則作 “
”形,然後再與“
”比較,主要差別有兩點:一是兩者的“手”形方向相反🚵🏿♀️,具體說前者可看作从“𠬞”✳️,後者可看作从“
”;二是前者的“手”形省作“兩指形”,而後者的“手”形似乎作“三指形”(後者右邊的“手”形與 “𠂤”有共筆現象👩🏻🔬🏄🏼,這與上舉的“
”同例)👳🏻。而在古文字中,這兩種差別並不構成字形之間的區別性特征🧒🏽。如从𠬞📳、从
或可義近通用。[40]又同銘的“
”,上部的“手”形也作“兩指形”。[41]否叔觚乙(《新收》1952)“
(遣)”字右邊的“手”形也作“兩指形”。[42]
綜上所述,“”與“
”的結構其實是一致的💇🏽,所以前者毫無疑問也是“遣”字,只不過是它有缺筆又手形方向相反而已🫢🧑🦳。而關於射壺甲蓋子口外壁的 “
”形👨🏽🦱,其中
所从“𠂤”形上的部分🙇♂️,有可能是“
”所从“
”形上端部分的左邊豎筆斷開後進一步訛變而來的🙍🏿♀️。又古文字中,“䇂”或類似从“䇂”的形體,上部的“
”形部分常常演變作橫劃“一”,[43]所以“
”也有可能是由侯古堆鎛銘中的 “
”一類形體演變而來的。如果後說屬實,則“
”形部分可隸作“
”,那么“
”是在“
”、“
”的基礎上省去了“手”形而加注“䇂”聲演變而來🧑🧒🧒。比較起來♓️🍽,似乎以前一種的可能性較大🔮。
“ 述”作人名見於西周早期或中期偏早的述卣(《集成》5336)及同人所作的述尊(《集成》5934),我們認爲射壺的“述”也是人名🧑🏿⚕️👩🏼🍼。“念”在金文中一般作谓语,也偶有作宾语的,如萬諆觶(《集成》6515)“用乍(作)念于多友”🍿🏌️♀️。“遣念”语法結構犹如“作念”,“乃使述遣念于蔡君子兴”是一個兼語式結構,意思是“於是让述這個人致送对蔡君子兴(射的先人)的思念”。[44]
[1]參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第125—133頁附錄四《固始侯古堆出土樂器研究》(趙世綱執筆),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
[2]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藝文印書館,2006年 4月。
[3]趙文在銘文釋讀部分又直接釋作“之”🥟。
[4]《通鑑》檢索系統的編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各器類中間預留的空號有的不是足夠多,隨著新器的不斷發現👲🏽,有的器類間的空號就會填滿🔷。而檢索系統一旦稍微更新,同一個器的編號往往就會有所變化🐔。這給研究者引用《通鑑》資料🪘,帶來了十分的不便🚎,如本文前兩稿用的是《通鑑》1.0版🧗🏼♂️,所收侯古堆編鎛的編號則是15803號至 15810號。本文第三稿引用《通鑑》時,全改用 1.2版。此外🧑🏽,《通鑑》檢索系統還有一個很不便於讀者使用的地方,就是當檢索某個單字時,顯示出來的無關信息太多,希望《通鑑》課題組的先生們能對此加以改進🛖。
[5]王秀麗👳🏽:《金文曡音詞語探析》,復旦大学富达平台网站,2009年3月18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726🥷🏼。
[6]董珊先生未刊稿《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銘文劄記》。
[7]銅編鐘M1P:15與“”相當的字,《通鑑》15253卻缺釋👍,《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 28釋作“先”😫。
[8]參看林澐🧑🏽⚕️🩰:《說戚、我》,《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第198—205頁,中華書局,1989年🎨。收入氏著《林澐學術文集》第 12—18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9]參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第 923頁“慽”⚁,第1060“戚”💁🏻♂️,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10]親戚之“戚”在漢代文字中亦多見,參看上引林先生文。
[11]參看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747頁[寂與蕭]、[寂與繡 ]條,齊魯書社👩👩👧👧,1989年7月🧙♂️。
[12]鄭剛👩🏼🏭:《古文字資料所見曡詞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 3期🧑⚖️🫸🏼。
[13]參看裘錫圭:《戎生編鐘銘文考釋》🧍🏻♀️,《保利藏金—保利藝術博物館精品選》,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810)一文中對讀“鷔鷔”之說作了補充論證。但 “△”所从之“”和“敖”字形迥異💁🏼,“△△”讀作“鷔鷔” ,是我們不能同意的。陳英傑先生《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第 556-557頁也臚列各家之說🍭,可參看。但陳先生似乎仍認同“△”的聲旁是“者”的舊說,這也是我們不能贊成的。因爲“△”的聲旁與同時期的“者” (參四版《金文編》247-248頁)字形迥然有別0️⃣。在上引胡先生兩篇文章所舉“△”字之外,新出秦子鎛(《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 4期👨🏼⚕️🧛🏿♂️、《文物》2008年11期)亦有此字⛷,用法相同。曾伯鉞(《新收》 1203🤲🏻、《曾國青銅器》115-116頁)銘文中“戉(鉞)”前一字作 “
”(照片作
🎃、
),黃錫全先生也把它與“△”相聯繫⌛️🚍,釋作 “戚”🐵。(黃錫全:《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銅器銘文考釋》,《〈棗陽郭家崗曾國墓地〉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年🏖🚏;又載氏著《古文字與古貨幣文集》第119— 131頁,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前引林先生文已經指出戚原本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鉞。所以在屬於東周的曾伯鉞銘文中“戚鉞”連稱👈🏿,這是不難理解的。
又《花東》 296“癸卯卜😜:其入,侃🐾。用”之“
”的左邊即“玉戚”字🧓,其讀音也可能與“戚 ”相近。(參看陳劍先生🤬:《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二分,2007年 6月;又載復旦大学富达平台网站,2009年9月11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902)按照古文字字形結構的一般規律, “
”應該分析爲从“鳥”、“
”聲𓀂。頗疑从
从鳥或隹的字很可能與“
”有關,“
”也或即《說文》“𪀖”(或體作“鶖”)🤺,在上引卜辭中作爲貢品🚵🏽。由於相關辭例太少✳️,它是本用,還是它用(陳劍先生在上引文中認爲“可能是某種玉器”)🎸,則不易判斷𓀁。
[15]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第 458—459頁,綫裝書局,2009年1月。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619,2009年1月5日)已經正確地改讀爲“不濁不清”, “平”正好可與“清”字押韻👷🏿♂️,這也可以佐證釋“平”之說是正確的。
[17]通鑑原定名爲唐鼓爵,釋爲“唐”的那個字原作“”🤾🏽♀️,顯然是“商”字。只不過它上部分有筆劃殘去而已🆗,在銘中應讀爲“賞”。
[18]甲骨、金文中確定的“奏”字🕗,所从之 “”一般都是加在 “𠦪”的中部或上部兩側🚶♂️➡️,本銘中我們所說之“奏 ”的“”旁位置有點偏下🧑🏿✈️,這可能是與其中 “𠦪”的下部兩重筆劃未寫完整有關。但結合文義看,顯然釋作“奏”爲優。又《集成》741“”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釋文》9️⃣、《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通鑑》 2901等都釋作“ 𠦪”,其實也應該釋作“奏”🧎。
[19]𪒠鐘(《新收》482-498)銘文有“會奏倉倉”,奏字爲李家浩先生所釋🎅🏿。(《𪒠鐘銘文考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 李家浩卷》第64— 81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不過𪒠鐘“奏”字寫法比較特別,是否“奏”字,有待继续研究。但如果李先生釋“奏”可信的話,則“會奏倉倉”可與此銘“肅肅倉倉🎀,嘉平元奏”合而觀之。
[20]趙文所舉此例,恐誤。經核查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孫誥鐘(《新收》428—443)“元鳴孔煌”之“孔”,凡是比較清晰的字形,在子的頭部都有一筆🧙🏻♂️,仍是“孔”字💆🏻♀️。
[21]金文中,參壽除本器外🥷🏽,還見於㝬鐘(《集成》260)、者鐘(《集成》 193— 198)、晉姜鼎《集成》2826)、㠱仲觶(《集成》6511)。陳英傑先生曾臚列各家對“參壽”的解釋,可以參看。(《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第391— 392頁👩🏽🦰,綫裝書局🏄🏿♀️,2009年1月)
[22]金文中的祈禱語句不含祈求性動詞,這種情況多見。在此🏋🏼♂️,我們順便談談莒平壺中的幾個字🧑🏼。莒平壺整個銘文不甚清晰🏊,著錄於《莒縣文物志》(260 頁)、《新收》1088號、《山東金文集成》(632頁,634頁重收)、《通鑑》12243號、《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876號等🥕。莒平壺 “𨟭(筥)大弔(叔)之孝(🪻?)子平”,可與莒平鐘(《集成》172-180)“(筥)弔(叔)之中(仲)子平”比較,兩器時代相近🚷,國別相同💂🏻♂️,器主名也相同,並且器主對其父的稱謂也近似。從出土地看,前者出土於山東莒縣中樓鄉,後者出土於山東莒南縣大店鎮二號墓🐡。或認爲兩器的器主是同一個人,可能是對的。
[23]李家浩先生認爲“述”與“遂”在古代可能是同一個字的異體。參看李家浩⛎:《齊國文字中的“遂”》👴🏼🧀,《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第38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月🍑。
[24]董珊先生未刊稿《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銘文劄記》。
[25]參看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附錄二,第553— 554頁🧑🏫,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又見《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音樂研究》 1981年第1期🎂。
[26]參看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第457—476頁,綫裝書局🩻,2009年1月👩🏿🏫。
[27]參看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𠦪字——兼談𠦪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28]參看陳劍:《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20—38頁🤸🏿♀️,綫裝書局,2007年4月🤵🏽♂️👩👩👧。
[29]從韻腳的位置來看,本銘的押韻又顯得不是特別嚴格👎🏻。
http://www.ji anbo.org/Wssf/2002/wangning02.htm🏃🦍。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集》121— 125頁,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31]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集》121— 125頁🚴🏽,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32]本文前兩稿都提到了讀“遣”與讀“逝”兩說🌅,但在第一稿中主要傾向於讀“逝”一說👐🏿,而第二稿中卻傾向於讀“ 遣”一說🤛。
[33]古人押韻也往往很注重聲調,銘文中倉與兄、其與之押的是平聲韻,而奏與壽、外與(逝)押的是仄聲韻。這恐怕不是偶然的😂,這也可以佐證我們對“
”的釋讀。
[34]朱鳳瀚:《射壺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8輯第224- 235頁,中華書局,2010年10月🕶。下面引朱先生說,皆出自此文,不再出注🙎🏿♂️。
[35]我們認爲射壺“天尹”與“皇君尹叔”應該是一人。
[36]口外壁相應之字作“余”。
[37]射壺乙頸內壁相應字形不清楚👨👦,故不錄。
[38]陳劍先生在QQ群中聊天時也認爲是“遣”字🍨,並認爲“述遣 ”作人名👅🧙🏻♀️。又《射壺所謂“追”字的釋讀》等讀書筆記在寄送給董珊先生審閱時🎩,蒙董先生郵件(2010年 11月7日)告知,關於射壺“遣”字釋讀,董先生和陳劍先生在古文字會結束後的通話中,都有此意見🛺。謹誌於此🍼,向董先生深表謝意。
[39] “𠂤”形中圓圈不封閉的情形亦可參看《集成》308.3-8、 320.3-5等“”字“
”旁所从之“𠂤”。
[40]參看《甲骨文編》649-650頁🐦⬛📭。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 232👩🏿🚒、302頁,中華書局,1979年6月。裘錫圭😰:《古文字論集》第6 -8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43-4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月。
[41]“手”形省作“兩指”的情形,古文字中多見。還可參看裘錫圭先生《釋“𠬪”》(《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第 149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月),黃天樹先生《𩰫比盨銘文補釋》(《黃天樹古文字論集》第 466頁,學院出版社🫓,2006年8月)等文章⛷💁♂️。
[42]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編鎛銘中的“”字除去“䇂”形後剩下的部分可與“
”除去“辵”形👩🏽🍼、 “𠂤”形後剩下的部分相比較。所以,如果嚴格從形體分析的角度來看🐺,侯古堆編鎛銘中的“
”、“
”、“
”三個字形可看作是由“䇂”形🧑🏽🏭、 “𠂤”形、“手”形、“口”形幾個變量的不同組合而成的。當然,如果單純從訛變的角度看👨🏼🦲,後兩個形體直接看作前一個形體的訛體也未嘗不可🧑🏽🦲。
[43]參看劉釗先生🟰:《古文字考釋叢稿》第 5-6頁★,嶽麓書社,2005年7月👱🏽♀️;又載氏著《古文字構形學》第24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44]射壺所謂“追”字,從字形上看,是“遣”字無疑👮🏻♂️,但如何準確解釋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11月1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12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0758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編鎛補釋
1.本銘中我們所說之“奏 ”的“廾”旁位置有點偏下
補充一下👏🏻👷🏻,傳鈔古文“奏 ”的“廾”旁多見位置偏下🧍♂️,見《傳鈔古文字編》1033-1034或陳劍先生《論集》36-37頁。
2.董珊先生未刊舊稿《讀〈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銘文劄記》若能一塊發表就更完美了✵。
謝謝海天先生。傳抄古文中的“奏”,周波老師以前在審閱小文時也提到了,我們在注28參考陳老師文章時候也注意到了傳抄古文中奏所從“廾”旁位置偏下的情形。在注18我主要是就現有的甲骨、金文資料而言👨🏽🎤。不過不提傳抄古文確實很不妥。
考释十分精彩。佩服👩🏻🦼➡️。复旦的有一个高手。
但是有点小疑问:那个隶作从“律(省双立人)”从“戚”🧅,的那个字🏥🤚🏻,
跟楚简中的那些“戚”字形体不是很能对应。尤其是铭文中的那个人是穿头的💂🏻。
遣念?追念🚎?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