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提綱)
裘錫圭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摘要:
本文認爲殷墟卜辭中有女性稱謂“司”/“”🔅,不應釋爲“后”。出組卜辭中之“龏
”亦作“龏
”,可知 “
”所从之“
”確當讀“司”而不當讀“后”👱🏽。卜辭時代“
”(
)亦當兼有“司”一類讀音😢,故卜辭中的“
”🧑🎓、“
”、“
”❣️、“
”🤲🏻、“
”皆非“后”之名,而應爲同表某一其音與“司”近同的女性稱謂之字。晚殷銅器銘文中的“
”即來自卜辭之“
”👩❤️👨、“
”等字。“
”、“
”等字前人多釋“姒”🏄🏻♀️,其說可從,但並非用爲“姒”姓之“姒”。“姒 ”本是女子年長者之稱🧐,商代王之配偶中,其尊者當可稱“姒”🟧,其他貴族配偶之尊者應亦可稱“ 姒”。加於“
”稱之上的“司”,當取女子年長義。
關鍵詞:殷墟卜辭 司 㚸 姒 后
殷墟卜辭中有女性稱謂“司” ,其字在何組、黃組卜辭中作“”。此稱謂既可用於生人⛸,亦可用於死人。自殷墟婦好墓發現以來🦹🏿,由於墓中既出“婦好”銅器🤙🏿,亦出“司辛”銅器(銘文於“司辛”字加“女”旁,朱鳳瀚等先生指出,其字仍應讀“司辛”而不應讀“司母辛”,所謂“司母戊”大鼎之“司戊”亦同。其說甚確)及“ 司辛”石牛,論者多以爲“司辛”即婦好,“司”乃王之法定配偶之稱。
1962年,金祥恆先生發表《釋后》🏊♂️,將此種“司”字釋爲“后”🙂↕️。婦好墓發現後🕥,此說漸佔優勢🤽🏼,至今幾已成爲定論🤙🏼🤏。有關論文中☎️,朱鳳瀚先生1992年發表之《論卜辭與商周金文中的“后” 》[1]🍦,論述最爲全面🕵️💁🏻。但竊以爲此說尚有商榷餘地🐨👟。
嚴一萍先生於1966年發表《釋小》一文(以下將
隷定爲“
”)🤾🏿♀️👴🏽,以 “
”爲“后
”合文,朱文從之🧫。朱文讀卜辭中作爲祭祀對象的“
”爲“后
”,“龏
”爲“龏后
”🛒,“小
”爲“小后
”,以“
”爲后之名;又以爲卜辭中之祭祀對象“司
”(亦作“司
”)與“司
”爲一事,即指“小
”🧗🏼♀️❌,“司
”之“
”猶西周金文“玟王”、“
王”中之“玟”👨🏿🦳♾、“
”,所包含的“司” (后)字不必讀出🤌🏻;又以爲卜辭中另一祭祀對象“司
”之“
”本亦爲“后
”合文,而在此亦不必讀出“后”字👇🏽,“
”即爲此后之名🤘🏼。這些意見都很可疑👩🏿💼。
卜辭中從來未見“龏司 ”、“小司
”,說“龏
”、“小
”之“
”爲“司
”合文缺乏根據。“ 龏
”與“小
”雖有人以爲是一人,實不足信💂🏼。二“后”同名爲“
”,可能性也不大。說“
”🤽♀️、“
”本爲合文,而有時可以與金文“玟”、“
”一樣只作單字用,更難信從。
出組卜辭中之“龏”亦作“龏
”👈。[2]
即
,李亞農、金祥恆等先生釋“以”,並指出
(
)即其省文💝,近年來已爲學界普遍接受。“
”所从之“以”👨👧👧、“
”所从之“
”(司),無疑皆爲此字聲旁⟹。“以”、“司”古音相近,金文“姒”字多兼从“
”(或作“台”)“司”(或作“
”)二聲。由此可知“
”所从之 “
”確當讀“司”而不當讀“后”。“台”(从“口”“
”聲)、“司”古音相近,古文字从“
”之字後多變作从“辛”📣🫸🏽。所以余永梁先生的《殷虛文字考》釋“
”爲“辝”(《說文》以之爲“辤”之籀文,“辤”🅿️🪅、“辭”本由一字分化)。 “
”字有从“以”聲的異體,可爲余說添一證🧊。[3]
不但“以”、“司”音近🪀,卜辭時代“”(
)字亦兼有“司”一類讀音。與“
”相通之“辭”[4] ,西周金文作“
”[5]🤞🏿,殷墟卜辭中“司
父工”[6]亦作“
父工”(《合集》 5623、5625、9663等),皆可證。前引“司
”之“
”當是从“幺”(糸)“司”聲之字🧏🏼♀️,郭沫若先生《粹編》430片考釋認爲“
”字之省,應可信👋🏻。[7] 則其字亦與“司”“
”等音近相通。故“
”🤌🏻、“
”🛤、“
”、“
”🥠、“
”皆非“后”之名,而應爲同表某一其音與“司”近同的女性稱謂之字💇🏿。饒宗頤先生《殷商貞卜人物通考》對卜辭“司 ”“
”等字意義的解釋不可信🖐🏿,[8]但饒先生認爲卜辭“司”🚀、“
”二字相通,卜辭所見的祭祀對象“龏
”與“龏司”是一事 [9]🌈,則正確可從💂🏼♀️。然則上舉各字所表示的女性稱謂應即是“司” (
)👩🏽🍳。在此一稱謂之上爲何能再加“司”字🧔🏿♀️,容後解釋。
傳世晚殷銅器有“爵”:
乙未🚣,王賞 ,才(在)
(寢)👩👩👧👦,用乍(作)尊彝👨🏽🍳。(《集成》9098)
又有同人同時所作“乙未鼎”👩🏻🦯➡️:
乙未🎍,王賞 [
]帛(?),才
,用乍[尊]彝。(《集成》2425。其釋文有誤。)
李學勤先生在《〈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選釋》中指出: “1975年🧑🏽🎓,在殷墟小屯村北F11房址中間的方形祭坑裏發現一件方鼎蓋,銘云:‘王作(
)弄。’與《劫掠》 560卣文字相同”🏈🤠,
(李文釋“姒丩”)與“
”(李文釋“
”)應爲一人👨👨👦👦, [10]其說甚是🧘♂️。“
”即來自卜辭之 “
”“
”等字,《集成》釋爲“
”,可取。
1975年扶風白龍村發現的時代屬殷周之際的所謂“司母康”方鼎,銘文作:
附圖一 司母康方鼎(《集成》 1906)
《集成》“説明”的“備注”指出,銘文“或可釋母康及
康”。其後一說是對的。說得更精確些,此銘應釋爲“
嫝”🦻🏼,“女”旁兩用🔦,文例與婦好墓等處所出的所謂“司
母”銅器銘文在“司
”之側加“女”旁者相類,“康”🛀🏿、“
”皆爲“
”之名。[11]
“”、“
”等字前人多釋“姒 ”🧙🏿♀️,當然是不錯的。不過,從甲骨、金文看⟹,殷人似無周人所用的不同於氏的姓。“姒”在商代甲骨🔌、金文中是用作一種女性稱謂的。
“姒”本有“姊”義🩰🧑🎨,爲女子年長者之稱。《爾雅·釋親》:
女子同出,謂先生爲姒🚦,後生爲娣。
郭璞《注》認爲“同出謂俱嫁事一夫”🔇。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認爲郭說非是,“同出”當指“同父所生”,娣姒猶言姊妹🎧,並據《列女傳·仁智傳·魯公乘姒》篇指出男子亦可稱女兄爲姒;又指出古代妯娌間,年幼者稱年長者爲姒🧏🏽♂️⚒,年長者稱年幼者爲娣,而不計夫之長幼,此種“娣姒”正是其本義“姊妹”之引申。 [12]其言皆是。
在母系社會中,年長婦女地位最尊,“姒”在上古當爲女子之尊稱,猶宗法社會中以宗子之“子”爲男子之尊稱🧘🏼♀️。殷人似無姓🐠,夏人是否有周人所用之姓♻,也很難説。夏代去母系時代較近👨🦼,女子蓋以稱“姒”爲榮。商代男子則當以稱“子”爲榮。夏人姒姓🤽🏿♂️,殷人子姓之說,疑即由此而起🙆🏿♀️。[13]商代王之配偶中,其尊者當可稱“姒”,卜辭中之“”可能多爲此種人🪶。但其他貴族配偶之尊者應亦可稱“姒”✍️。甚至不能完全排斥卜辭中的某些“
”,係稱呼王或其他貴族之姊的可能。
加於“”稱之上的“司”,當取女子年長義。卜辭有“司妣”(《合集》 21555、40886,後者即《英藏》1893)👩🦰、“司母”(《合集》30370)之稱,可認爲與“小妣”(《合集》2449)、“小母”(《合集》651、27602等)相對🫂。“司
”亦可認爲與“小
(
)”相對🧘。當“女子年長”講的“司”(姒)和當“女子年長或尊貴者”講的“司/
”(姒)💆🏼♂️🏌🏽,在當時可能有讀音上的區別(如聲調不同等)📱;或者當年長講和年長者講的“姒”同音🤚🏿,當尊貴者講的“姒”的音則稍有不同➿,現已不可確考了。稱王配爲“后 ”疑是周人之習。“司”、“后”雖由一字分化,但從卜辭“
”之各種寫法所包含之表音成分來看🎖,卜辭中用作女性稱謂之 “
”只能讀爲“姒”🧑🏿🎨。
附記👮🏻♀️:
本來答應會議組織者提交論文《說“”》🚵🏽,因時間不夠未能完成👩🏼🏭,只向會議交了個提綱🙅🏼♀️,交給《論文集》收入時稍有增改,但與完整、嚴謹的學術論文尚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標題下的“提綱”二字仍然保留🎅🏻。
[1] 載《古文字研究》19(1992)👴🏼,頁422-443。以下簡稱“朱文”🎀。
[2] 明義士🔝,《殷墟卜辭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片號2087🧎🏻♀️,朱文引作“龏……”🏃➡️。
[3] 以上所論,詳裘錫圭🚴🏽♀️,《說“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06-110。
[4] 《說文》以“”爲“辭”之籀文。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984-1994),器號8792工丁爵、器號10174兮甲盤:“王令甲政
成周四方責。”(以下將以《集成》加器號標示)🚴♀️。
[6]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3),片號19207+19437(以下將以《合集》加片號標示)🧑🏼✈️👳🏼,即裘錫圭,《甲骨綴合拾遺》第24條,見《古文字論集》,頁237。
[7] 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台北:大通書局😭,1971)🤵🏻♀️,頁475。
[8] 上引裘錫圭《說“以”》(《古文字論集》,頁108)從饒說謂卜辭“三司”或作“三”,亦有問題。所謂“三
”見《合集》22559🌎🏊🏻♀️,“三”實爲卜兆序數。
[9]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𓀊,1959),頁664、825-826💢👕、826- 827。
[10]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頁300。
[11] 《集成》5538、5539尊,5680、5681方尊,6880—6889觚,皆將一般所謂“司母”釋爲“司
”✶,是正確的。
[1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頁852-853🎥。
[13] 徐中舒先生認爲“商代沒有姓,所謂當時的子姓,就是子族”,可參考📟。語見其《先秦史論稿》(四川:巴蜀書社,1992),頁71。
本文發表于《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李宗焜主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9年 12月:第117-121頁。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7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0706說姒(提綱)
字数很少的铭文很难确切说明问题🦶🏿,除非它们在其他文献(比如传世文献)的足够语境中找到大致相同时代的参照🦴。
《古文字论集》383页注14🧑🧑🧒:
按史墙盘和叔夷鎛的“司”字確應讀作“后”,但甲骨文以及商代和周初金文里稱呼王配的“司”字是否應讀為“后”🐢💗,仍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
此文應該就是上述疑問的結果。
裘先生文章中的“娣姒猶言姊妹”似应为“姒娣猶言姊妹”。
一些普教育教材编写单位最近两天回应媒体说,司母戊鼎改称后母戊鼎的问题将在教材修订时予以考虑。
学术界对司⚔️、后的问题尚未形成一致意见👨🏼🦲,论定此事有待更多的材料作支持。
在此之前♥️,普及性教材还是不改得好。
对不起👩❤️💋👩!上个跟贴第一行应删“普教育”三字。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