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敦煌Дχ.11038號《投社狀》校理*
趙家棟 付義琴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摘要: 比照圖版資料,運用中土文獻和佛經材料🚵🏼,特別是敦煌文獻中社邑文書的特點以及敦煌俗字研究最新成果🫘,對俄藏敦煌社邑文書Дχ.11038號作了重新校理,並對前人的錄校作了一些補正🗂,以便學術界更好地利用這則社邑文書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字: 敦煌文獻 投社狀 校理
俄藏敦煌社邑文書 Дχ.11038號,圖版見《俄藏敦煌文獻》第十五冊第147-148頁。乜小紅在《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第二部部分“俄藏敦煌契約文書釋文和注釋”(一下簡稱乜校)曾校錄了此文書💆♀️,並作了一些註釋🧎➡️。同時據本件文書首行所列“投社人專甲”及內容🚣🏻♂️,推知為敦煌社邑文書中投社人入社之投社狀🚵🏻♀️,並將其定名為“投社狀狀文”。[1]P245-246然而其校錄和註釋仍然存在誤校誤錄誤標點之處,有些註釋似還未能達詁。現根據《俄藏敦煌文獻》的寫本圖版,重作校理。校理工作主要包括👩🦽:校錄、標點、註釋三個方面🧗♀️🈚️。囿於學識,其中也難免謬誤之論👱,還請方家不吝斫之。
投社狀【1】(Дχ.11038號)
投社人某專甲【2】
右厶甲敦煌極西清塞 【3】,託【4】鴻沙【5】盛族平張【6】。結号【7】父子之鄉【8】👨🏻🌾🤺,布義【9】貞松守節👮🏽♂️。厶乙卯台之歲【10】👩🏼💼,早憂恩愛之情;駈(驅)鳥之年 【11】,實攀意深戀劫【12】🙁。厶乙今聞貴社眾會,忽臨華翰之芳 【13】,異累不群【14】,土奇誕質【15】🛑。義重二陸【16】,立珍宗而約於時;斷決三章,兢竹清而其語【17】。蓮襟絕代,不違向化之心 【18】🚴🏻♀️;家順第恭✋🏼,實抱陳重之泰 【19】;忠父慈親,不妄高柴之幸 【20】。六親痛熱,騡騎撿愛而奔星 【21】🧑🏼🚀🧑🦯;澄難扶頃🗳,尋聲救危扶岭 【22】,草人【23】中微,少稟宗飼笋【24】之因,既攬【25】高仁。懇修傅劫【26】,社長晚習周吻【27】未披,或曉徹半千善業【28】,醫方置神街【29】,立向自差【30】🎽🧎🏻♀️。若投貴社甚劣【31】,難陳告狀,伏望三官【32】眾社等,特賜收名入案【33】。
【校注】
1乜校定名為“投社狀狀文”🫳🏽。按,“狀”即有狀文之意👌🏼,定名為“投社狀”義已足。再者乜先生將投社狀歸入敦煌契約文書似乎不妥🦶🏻,依照敦煌學體系來看,當歸入敦煌社邑文書一類。
2“甲”,乜校錄為“用”🥝。誤🤏。原卷字形實作“”👩🏽🏫,與下句“厶甲”之“
”字形相同。“某專甲”當義同“厶甲”✌🏽。敦煌文書中每見“某專甲”, Дχ.2333B號(見《俄藏敦煌文獻》第九冊第 153頁)《父母遺書一道》“吾報男某專甲” 之“甲”原卷字形作“
”,甚明👍。然乜校也誤錄為“用”👛。又Дχ.11038-7號《社條殘片》:“眾巽(選)厶甲上社官🤦,厶專甲為錄事🩹。”原卷字形也作“
”👷🏻🪒,而此處“厶專甲”絕不能釋為“厶專用”。
3“清塞”一詞🤽🏽♀️,乜校云🧟👩🦽➡️:“指清靜的邊塞🤸♂️。 ”按,“清塞”當作“青塞”,敦煌文獻中常見“清”、“青”不分。“青塞”本指今甘肅省東北環縣青山一帶。古為北地郡,地近長城🚴🏿。東漢建武六年,大將馮異曾進軍義渠,並領北地太守,青山胡率眾歸降。後因以“青塞”泛指邊塞🐀,邊地。見《後漢書·馮異傳》🐳。唐張籍《塞上曲》:“ 將軍閲兵 青塞 下🧑💼,鳴鼓鼕鼕促獵圍🦹🏿♂️。” 這裡當後一義🌐。“極西”與“清塞”連讀🌈。乜校將“清塞”屬下👩🏼🦰。誤🈲。
4“託”👨🏿🦲,乜校錄作“托”,并在“託”下補 “福”字👌,作“清塞托福”,非是。“託”當與下句連讀🛀🏼🤓。此外表“托付🦦、请托”義🫨,“託”是其本字。《說文·言部》👨🏻🦼➡️👌🏻:“託,寄也👐🐝。”《古今韻會舉要·藥韻》:“託,委也;信任也”《吕氏春秋·贵生》🛸:“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託天下。” 高诱注ℹ️:“託🧱🍛,付🏋🏼♂️。”《說文》未見“托”字🖥,《玉篇·手部》:“ 托,推也🚞。”《集韻·鐸韻》🕵🏼♂️:“拓👩🔬,手推物,或作托。”就“寄託🐔、委託”義來說,“托”當爲借字。
5“鴻沙”,乜校錄作“鳴沙”🙇🏻♂️🤽🏽♀️,似可從。然敦煌古稱沙洲,因鳴沙山得名🌖,但是未見以“鳴沙”指稱敦煌。“鴻”有大義,這裡“鴻沙”可以理解為“大沙”,如同稱“大敦煌”,大表示尊稱🥫。
6“平張”,乜校錄為“平章”,甚是🥰。“張 ”為“章”之音借字🌸。然乜校釋義為“平等的商酌”似未確,“平章”就是“商量🫃🏽、議論”義🗳,似不必有“平等”之義位。《漢語大詞典》釋義作“評處、商酌”👩🏻🎨,《唐五代語言詞典》“平章”下釋義為“商量,議論。”舉例甚多,可參♠️。
7“結号”之“結”,原卷作,構件“糹”作“
”形,敦煌文獻習見。下文中的“絕代”之“絕”也作此形。“号”原卷即作此形,是“號”的俗體簡化字🚴🏿♀️。敦煌文獻中表示“號哭”和“號叫”的“號”往往不用俗體簡化字“号”➛,只有在表示“徽號”和“稱號”時才用“号”字形。似乎有特別分工📍。詳見黃徵《敦煌俗字典》(P149-15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結号”,乜注云🟡:“指民間結社。”似未確👏。這是一份投社文狀👨🏼🍼,即投社人申請要求入社🍬,“社”已經存在✌🏻,據文狀內容來看,欠妥🪥🧘🏼♂️。其實“結号”當爲“結好”👮🏿♂️,号與好音同,可得相借。“結好”乃是“结交,亲近”之義。《周礼·春官·典瑞》:“琬圭以治德,以結好🖍。”《後汉书·刘焉传》🕳:“松懷恨而還,勸璋絶曹氏🧉,而結好劉備 。”驗之文句甚洽。
8“父子之鄉”指社內成員之間如同父子🐊。古代常以“父子鄉”來稱民風醇正,遵守禮法🎈。古代統治者常題寫“父子鄉賢”等匾額予以褒獎。
9“布義”猶行義。《逸周書·諡法》:“布義行綱曰景🤷🏿。”漢劉向《說苑·政理》💁🏿♀️:“魏文侯使西門豹往治於鄴,告之曰:‘必全功成名布義。’”明宋濂《燕書》之二一:“以君伐臣是謂布義,以臣伐君是謂悖政🚵🏻♂️。”
10“卯台之歲”,乜校認為❓:“卯🏊🏽♀️,乃十二地支的第四位👋,卯台之歲,推測意謂四歲🧗🏻♀️。”按,乜校推測成份太重,且這樣“卯台”之“台”無著處🍂。其實“卯台”讀為“丱始”🟦,“卯”原卷字形作🏄🏽,與丱字形更相近。“台”當讀為始,《說文·女部》:“始,女之初也。从女👩🏻🎤,台聲❤️。”台、始音近相借👶🏽,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百仁之高,台於足(下)。”今本《老子》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丱本指古時兒童束發成兩角的樣子🦉。《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朱熹集傳:“丱,兩角貌🈹。”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詩:“捧書隨諸兄🪢,累累兩角丱。”引申則可指幼年時期。《新唐書·東夷傳·新羅》:“大曆初,憲英死,子乾運立,甫丱,遣金隱居入朝待命🙋♀️。”《朱子語類》卷一○四:“某自丱讀四書,甚辛苦🫱🏽。”文獻中常見“丱角”,指童年或少年時期。唐方幹《孫氏林亭》詩:“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歡笑莫咨嗟。”宋王安石《王平甫墓誌》:“自丱角未嘗從人受學🏊🏻,操筆爲戲🧛♀️,文皆成理。”元姚文奐《竹枝詞》🧭🥰:“家住西湖第四橋,自從丱角學吹簫🧥。 ” 又見“丱童”👩🏼✈️,指幼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滱水》:“孌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單舟採菱,或疊舸折芰🤖。”宋歐陽修《日本刀歌》:“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又見“丱髮”🔱,指少年。唐李紳《過梅裏》詩之一⚃:“丱髮此淹留🛻🚴🏿♀️,垂絲匪閒曠。”要之🧑🏽🍼,“卯台”即是“丱始”,為“從丱髪開始”義,“卯台之歲”意謂總角之歲🤟🏽,泛指幼年時期🦓。准此,驗之文句甚洽⚂🧝🏼♂️,且與下文“駈烏之年”相呼應。
11“駈鳥之年”👩🏻🔧,“駈”是“驅”的異體。 S.388《正名要錄》:“驅駈:右字形雖別🧑🏿💼,音義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又顏元孫《干祿字書》🏄♂️:“駈驅:上通,下正🍎。”“ 鳥”,原卷字形作💂🏽,乜校錄作“鳥”,甚誤。按🍢,當爲“烏”,《敦煌俗字典》(P428-429)收有敦煌寫卷“烏”字形有:
(S.2832《願文等範本·律座主散講》)、
(S.388《正名要錄》)、
(敦研309《修行本起經》卷下)、
(P.2524《語對》)🛏。佛家對青少年出家者根據其年齡段將其分為三種🧖,其中有一種稱謂“驅烏沙彌”💁♂️,一般年齡在7-13歲之間🧝🏼。一般指男孩修行者。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29:“沙彌法者,沙彌有三品🐕:一者從七歲至十三🌻,名為驅烏沙彌;二者從十四至十九👸,是名應法沙彌;三者從二十上至七十,是名名字沙彌。”(T22/461b)佛典中常見“驅烏”,罕見“驅鳥”。 另《漢語大詞典》收有“驅烏”:“驅趕烏鴉。佛教有驅烏沙彌,指男孩修行者🦷。”是。
12“實攀意深戀劫”,“攀”,當爲“盼”之借,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贊並序》☘️⚂:“僾俙顧攀,邈影遺[容];粉繪威稜,丹青仿佛🚟。”又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贊並序》:“俙顧盼,預戀生前。工召丹青,圖形綿帳📹⏰。”“顧攀”即“顧盼”🈹。“實盼”與上文“早憂”相對🧥。“意深戀劫”指情誼深厚久長。劫🏖,梵語kalpa🙎🏿♂️,巴厘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可指極其久遠的時間。
13“華翰之芳”,華翰♚,對他人來信的美稱👨🏻🍳。南朝陳徐陵《答周處士書》:“仰披華翰,甚慰翹結👧🏼。”唐劉禹錫《謝竇相公啟》:“每奉華翰,賜之衷言。”
14“異累不群”,乜校錄作“異累不辟”,誤。察原卷字形“辟”作🧖🏿,左邊構件實為君字〰️👩🏼🚀,此字當為群字俗寫🏕。“異累”應為“異類”👁🗨,累類音同。異類,指稱外族。舊題漢李陵《答蘇武書》💇🏿♂️:“終日無覩,但見異類。”《孔子家語·好生》👉:“舜之爲君也……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也。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王肅注:“異類,四方之夷狄也。”“群”指朋輩🤾🏻♀️;親族。《禮記·檀弓上》💉:“吾離羣而索居。”鄭玄注😚:“羣,謂同門朋友也。”《禮記·三年問》:“因以飾羣,別親疏貴賤之節🏌🏽♂️。”鄭玄注:“羣,謂親之黨也。”孔穎達疏🙋🏿:“羣,謂五服之親也。”“異累不群”指投狀人身為外族沒有親族。與上文“右厶甲敦煌極西清塞”相應。
15“土奇誕質”指特別的鄉土孕育出高尚的誠信品質👼。質有“真實、誠信”義🤳,《國語·楚語下》:“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爲之祝。”韋昭注🔈:“質🙍🏻♂️,誠也。”《莊子·知北遊》👊🏻:“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成玄英疏🧍♀️:“質👩💼,實也。”
16“二陸”👨🦲,史稱“二陸”至少有四👨🦼➡️,然宋代之前以“二陸”稱有晉陸機陸雲兄弟和南朝陳陸瑜陸琰兄弟。後者首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氏族 ·二陸》:“陳陸瑜🫃🏽、琰👨🏼⚖️,並以文學侍東宮,時人以二陸比二應。”故此處當爲前者🙄。陸機陸雲兄弟情重,後世文獻每用此典👰🏿。
17“斷決三章,兢竹清而其語”,斷決🐈⬛,指判案↙️、判決。漢王充《論衡·自紀》🧡:“斷決知辜🦸🏿♂️,不必臯陶🧙🏼♂️;調和葵韮,不俟狄牙。”宋歐陽修《乞條制催綱司》:“如有違慢,並乞嚴行斷決。”三章本指三條法律👨👧👦。漢高祖劉邦率兵進入鹹陽時👱♂️👱🏿♀️,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見《史記·高祖本紀》。後來泛指簡單明確的法律或規章🐎。《南史·袁昂傳》🤹🏽♀️:“莫嚴五辟於明君之朝👩👩👧👦,峻三章於聖主之日。”兢🌱,小心謹慎🧞♀️👉🏽。《說文·兄部》:“兢👂🏽,敬也🍤。”南朝梁陸倕《新刻漏銘》🏌🏿♀️:“履薄非兢,臨深罔戰。”宋俞文豹 《吹劍四錄》:“所恨衛王晚節不兢,故此盛美,爲過所掩。”“竹清”指竹簡🫗,用來記錄文字的青竹須經過一道殺青工序,故稱之🌁,又稱汗青。“斷決三章💁🏼♀️,兢竹清而其語”全句意謂“法律案件的判決按章法執行,並且小心謹慎地記錄下申訴的言語。”
18“蓮襟絕代🤦🏿,不違向化之心”🕰,乜注云:“ 是說知心的人沒有了,此指即使連襟絕代,也不違背教育感化之心😫。”按🎅🏿,乜注不確🧗🏻♀️。蓮襟即為連襟🏎,襟,胸懷,謂彼此知心。唐駱賓王《秋日與群公宴序》:“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爾連襟👨🦲,共挹青田之酒。”絕代意謂冠絕當代,舉世無雙🪪🙅。南朝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值大軍旋斾🫷🏽,渾儀在路,肆觀奇秘,絶代異寶。”唐高適《畫馬篇》:“感茲絶代稱妙手,遂令談者不容口。”“蓮襟絕代,不違向化之心”全句意謂“彼此知心相投,其情義冠絕當代舉世無雙🧘🏿,從不存有違背教化之心。”
19“家順第恭,實抱陳重之泰”,抱,存有。 “陳重之泰”典出《後漢書·獨行傳·陳重傳》🫄🏻。指東漢陳重和雷義二人友好,遇有為官良機👮🏻,皆禮讓對方👨🏽🍼,鄉里傳誦為🫰🏻🕵🏽♂️:“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又“泰”當爲“態”之借。泰為透母去聲泰韻字🐒,態為透母去聲代韻字,二者聲母相同,泰代二韻開口唐五代西北方音已經合流為ai攝🧙🏿♂️,故可得相借。“態”與上文“心”相對為文,指心態💁🏼、情態。
20“忠父慈親🧘🏼✖️,不妄高柴之幸”,“不妄”即為“不忘”,妄🍞、忘形近而訛🐨,敦煌文獻中上下結構的字構件下女字形常與心相混。如🦿◻️:姿與恣、要與🕺🏼。或者視為二者音近互借。“不忘”與上句“實抱”相應🏄🏽。“高柴之幸” 典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高柴傳》🤷,高柴(公元前521~393)春秋末年卫国人🦚🏇🏿,一说齐国人🧑🏽💼,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皋。他遵守礼制,孝敬父母,有政治活动能力。子路在季氏任职,举派高柴去做费邑宰。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追封 “共伯。
21“六親痛熱🙍,騡騎撿愛而奔星”🪓,六親,歷來說法不一:(1)《老子》:“六親不和有孝慈。”王弼注🧑🏿🦱:“六親,父、子🚠、兄、弟、夫、婦。”(2)《管子·牧民》:“上服度,則六親固。 ”尹知章注:“六親🧎🏻♀️➡️,謂父母兄弟妻子。”(3)漢賈誼《新書·六術》篇,以父🎞、昆弟、從父昆弟、從祖昆弟、從曾祖昆弟📰、族兄弟為“六親”。(4)《史記·管晏列傳》👩🌾:“上服度則六親固。”張守節正義👋🏽:“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子之子六也。”(5)《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爲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晉杜預注🤘:“六親和睦🧖🏽🤦🏽♂️,以事嚴父,若衆星之共辰極也↘️。 ”即以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為六親。騡👰🏽♂️🤾🏼♂️,指白馬黑唇,又作駩🚣🏼🏊🏼。《爾雅·釋畜》:“白馬黑脣,駩。”《集韻·韻》:“騡,白馬黑脣,或从全”《正字通·馬部》🧖🏻:“騡,俗駩字🏋️♀️。” 唐張說《大唐開元十三年隴右監校頌德碑》👼🏻😴:“差其毛物則有……騮🏑、駮、驓、駩。”宋崔伯易《感山賦》:“騂駂駩駽👨🏻🦲,騧驪驖駔🗃💆🏽,繁鬛赤喙🧑🦯,黃脊白顙。”“撿愛”應是“險隘”📮,撿、險字形相近而訛🧖♂️,且皆從僉得聲🧏🏼♀️。愛為影母去聲代韻,隘為影母去聲卦韻⬆️,聲母相同🦘🙍🏽♂️,唐五代西北方音代卦同為ai攝(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J].史語所集刊(甲種之十二)🎿,1933.)。“險隘”本指險要處𓀍。《楚辭·大招》:“山林險隘🔨,虎豹蜿只。” 唐拾得《詩》之四四:“迢迢山徑峻👨🏻🎨,萬仞險隘危🧎♀️➡️。”後來引申比喻艱難險阻。《楚辭·離騷》👨👨👧: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王逸注↕️:“險隘🚋,諭傾危也🍵。”王夫之通釋:“險隘🔠,猶危險狹隘也。”宋蘇舜欽《啟事上奉甯軍陳侍郎》:“非局於險隘🚡,禍難薄身,不可轉脫,又安肯俛容撙意,求出入門下邪?”奔星,本指流星。《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奔星更於閨闥,宛虹拖於楯軒。”顏師古注:“奔星,流星也。”引申則有似流星般疾速。北齊顏之推《和陽納言聽鳴蟬篇》:“劍影奔星落,馬色浮雲起。”“六親痛熱👨🔬,騡騎撿愛而奔星”全句意謂“一旦六親有痛熱病狀,不畏險阻騎駩馬疾速去求醫問藥。”
22“澄難扶頃,尋聲救危扶岭”,乜校“澄難扶頃”云🎫🍵:“指星辰下沉難以扶正過來♠︎。”甚為無理。按𓀔,澄當讀為撜,《說文·手部》:“抍,上舉也。从手🕴🏼,升聲👩👧👦。《易》曰:‘抍馬,壯,吉♿️。’撜,抍或从登。”《廣韻·拯韻》:“撜”,同“拯”🧛🏼♂️。《淮南子·齊俗訓》:“子路撜溺而受牛謝。”高誘注👨🏽🦰:“撜🟫,舉也。” “撜難”即是“拯難”💺,拯為“援救🧔🏿♂️;救助”義🚞。《孟子·梁惠王下》:“民以爲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漢崔寔《政論》🧔♀️:“且濟時拯世之術🫵,豈必體 堯 蹈 舜 然後乃治哉📨?”《北齊書·王晞傳》:“拯難匡輔♈️🏄🏼♀️,方俟聖哲。”“扶頃”即為“扶傾”,扶原卷作,顔元孫《干祿字書》:“
扶:上俗,下正👩🏼🦱。”“扶岭”,扶也作
字形,“扶岭”即是“扶憐”。“拯難扶頃”與“救危扶岭”相對為文💂🏼♀️。
23“草人”🟧,古官名。《周礼·地官·草人》:“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這裡指稱土化之風俗🎥,即民風🙅🏻。
24“稟宗飼筍”👩❤️💋👩,稟,遵循✌🏼,奉行😁。晉左思《魏都賦》:“思稟正朔,樂率貢職。”明張居正《聖孝記》:“羣臣稟聖謨,受成畫,奉而行之。 ”“飼筍”🙍🏼♂️,乜先生認為是供應糧食和蔬菜👼🏻。甚無理據。其實“飼筍”當作“嗣訓”💆🏼♀️,飼嗣皆為邪母去聲志韻,可得相借,笋是筍的俗體簡化字,這裡音借為訓字👸🏽,筍為心母上聲準韻字,訓為曉母去聲問韻😜。唐五代西北方音心曉二母相近🤩,準問皆屬in攝(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J].史語所集刊(甲種之十二)🤾🏿,1933.),故筍訓讀音相近。嗣訓謂繼承先王或祖先得教訓。《書·顧命》:“ 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孔傳:“命汝繼嗣其道🚴🏽♂️。”宋王安石《馮京改起居舍人加上騎都尉制誥》🍆:“先帝以盛德成功,克終天祿。眇然在疚👳🏿♂️,永念嗣訓🏋️♀️,非左右之良🤴🏿,孰與濟此哉? ”嗣又可借為詞🚶➡️,又作“詞訓”,宋汪藻《代鎮江府趙修撰謝到任表》:“紹興漢統,喜邴吉之有謀;追録唐勳💃🏿,歎鄭公之無後。肆頌異數,特與名藩。豈微臣詞訓之能然,實上聖旌賢之至此。” 嗣有“繼承👯、遵守”義,與表“遵循、奉行”義的稟相對為文。“稟宗嗣訓”意謂“遵守奉行祖宗先人教訓”🙋♂️🥊,驗之文句甚洽。
25攬,原卷字形作,當爲攬的俗寫🖥👩👧。S.388《正名要錄》:“
🏵:右字形雖別,音義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又“擥,手取。”
當為上下構形的字
移位成左右構形罷了。五代後晋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也見攬的俗體
和擥字(Z59/1023c、1027b)🧝🏿。攬,延攬👩🏿⚕️、接納🦶🏽。《文选·张衡〈南都赋〉》👎🏿:“高祖階其塗,光武攬其英。”李善注引《三略》:“主將之體↪️,務在攬英雄之心🚷。”唐李白《书怀示息秀才》诗👤:“ 揚袂正北辰,開襟攬羣雄。”《新唐书·李密传》💪🏿:“擥天下英雄馭之,使遠近歸屬🙇🏼♀️,公不如我。 ”
26“懇修傅劫”,懇修,誠心修行。“傅劫” 當讀為“傳偈”,劫、偈音近而借。梵语“偈佗”(Gatha)的简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羅什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宋梅尧臣《寄文鉴大士》诗💂🏽♀️:“始憶高僧將偈去🧑🏿,安知古寺託雲深。”“傳偈”指傳頌偈語經文。
27“晚習周吻”,“周吻”似讀為“周文”,指周公和文王之道🍆。乜先生云:“晚習指入了社以後跟隨而習的社人🕺。”“周吻,指能言善辯👈。” 幷讀“社長”之長為短長之長。皆未達其旨,甚誤☘️。
28“或曉徹半千善業”,徹,乜校錄作“傲” ,未確🏄。原卷字形作,依字形當爲徹字👦🏼。“曉徹”與上文“晚習”相對為文。乜校云:“此句是說,老成曉事之人都以員半千的善業為驕傲。”此釋過於勉強,臆測成份太多。徹有彰顯、顯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楊伯峻注:“章🦸🏿♂️、徹同義👊🏻,明也。《周語中》‘其何事不徹’,《華嚴經音義》引賈逵曰🍳:‘徹👩🏿💻🤵🏽♀️,明也𓀓🧿。’”晉葛洪《抱樸子·至理》:“反聽而後所聞徹,內視而後見無朕。”唐韓愈《興元少尹房君墓誌》🔷:“自太尉琯典出以德行爲相🫴🏽,相玄宗、肅宗,名聲益彰徹大行。”半千指唐員餘慶的別名🦸🏽♂️🧝♂️。《舊唐書·文苑傳中·員半千》:“員半千,本名餘慶 …… 義方嘉重之💸,嘗謂之曰🙅🏻♂️: ‘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半千善業”當指半千歲旱曾勸縣令殷子良開倉賑貧餒。子良不從,半千便趁子良赴州之際,開倉發倉粟周濟飢民一事🙅🏿♂️。事見《舊唐書》卷 190🧜🏽♀️。
29“神街”,神❣️💪🏻,中醫學指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生理和精神狀態。《素問·湯液醪醴論》🥫🆑:“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王冰注:“ 精神者🐙,生之源🧑🏻✈️➜;榮衛者🏂🏽,氣之主🕳🧘🏽♂️。氣主不輔,生源復消,神不內居,病何故愈哉🙍🏽♀️!”《素問·移情變氣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靈樞經·本神》:“兩精相搏謂之神🫘🤽🏿。”街,中醫學名詞。又稱氣街,指人體內氣的運行徑路。《素問·水熱穴論》:“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王冰注:“街,謂道也✬。”神街就是指人的精氣在身體運行的路徑🏡。
30“立向自差”📩,立向即為立晌,意謂立刻不久🏊♀️。“向”為“曏”之借字,《說文·日部》👨🏿🦰:“曏,不久也。”段玉裁注:“曏,……曰一晌🈳,曰半晌,皆是曏字之俗。”《玉篇·日部》:“曏,少時也。”字又作“晌”、“餉”。文獻中常見“一曏”👨🏻✈️、“一向”、“一晌”、“一餉”😍,乃為一詞,為“霎時;片刻”義🧑🦲,“晌”與“曏” 是俗正關係,“向”🪸、“餉”為“晌”的音借字。南唐冯延己《鹊踏枝》词:“屏上羅衣閑繡縷,一曏關情,憶遍江南路。”宋胡铨《鹧鸪天》词❕:“夢回一曏難存濟👭🏻💶,這錯都因自打成🧑🦳。”《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于時一向子,上至梵天宮。目連一向至天庭🕒,耳裏唯聞鼓樂聲。”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南唐馮延巳《鵲踏枝》詞:“一晌憑闌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唐白居易《對酒》詩:“無如飲此銷愁物,一餉愁消直萬金。 ”《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若道一時一餉,猶可安排🖤;歲久月深🗣,如何可度🚺。”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第369頁)認為🕚🤵🏼♀️:“一餉,就是吃一餐飯的時間👨❤️👨。”似囿於“餉”的字形🧑🦳𓀓,似誤👇🏽☕️。白居易《對酒》詩🍫:“無如飲此銷愁腸,一餉愁銷直萬金。”王梵志詩329首💗:“悟道雖一餉🧑🦰,曠大劫來因。”表“ 立時不久”義“立向”與“立間”構詞理據相同,宋蘇舜欽《觀放牐》詩:“立間見底裏,咄哉爲爾羞。”差,音chài,病除。《方言》第三🧝🏻:“差📵,愈也🏋🏼。南楚病癒者謂之差💆🛋。”晉王羲之《十七帖》:“冀病患差🧘🏿🪪,末秋初冬,必思與諸君一佳集。” 乜校將“立向”與“自差”斷開🆚,“立向”屬上句,“自差”屬下句👨🍳,甚誤🤮。
31“甚劣”,乜校錄為“易”,釋為容易。誤。原卷字形作,乃是“劣”字俗寫⛩。敦煌寫卷P.2299《太子成道經》🌋🙌🏿:“見一人劣瘦至甚✍🏽,藥椀在於頭邊。” “劣瘦”之“劣”🚶♂️,寫卷字形正作
,與
字形相同🧘🏽。甚劣即為甚少。
32“三官”,古代三種官的合稱🚨,因時因事其所指每有不同。敦煌社邑文書中所指仿古制對社內的主要掌事的社長、社官和錄事稱為三官。社長為社首統領全社1️⃣,社官掌管社內一般性事務👩🏻🦳,錄事掌管社內的轉帖、帳目🤘🏻、簿冊等文書材料。據敦煌社邑文書內容反映可知🪴,若有別戶要求入社,須經社內三官同義方可🩼🦬。
33“收名入案”🫲🏼,收原卷字形作,S.388《正名要錄》:“
:式周反🧑🏿🎓。右依顔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 ”顏元孫《幹祿字書》:“
收:上通🧝♀️,下正。”“收名入案”即是將入社人名記入社之名冊,也就是說接納其入社📇。
參考文獻:
[1]乜小紅.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黃 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J].史語所集刊(甲種之十二),1933.
[4]大正新修大藏經[M].臺灣“中華佛典協會”及法鼓山佛院, 2008.
[5]任繼愈.中華大藏經 [M].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7.
本文發表于《敦煌學研究》2008年第2期。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7月2日
点击下载附件↖️:0700俄藏敦煌 Дχ.11038號《投社狀》校理
17.義重二陸,立珍宗而約於時⤵️;斷決三章,兢竹清而其語👨🔬。
(后半句“其语”前像是脱了一个字🤽🏿♀️🧑🏻💻?)
12.實攀意深戀劫
“劫”……kalpa、……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可指極其久遠的時間🎛。
有可能是“切”的讹字吗🍃👍🏽?“意深”“恋切”
土奇誕質:土,讀為吐。《三國志·周魴傳》:“臣曾不能吐奇舉善,上以光贊洪化,下以輸展萬一。”晉·夏侯湛《三國名臣贊》:“昂昂子敬👨🏭,拔跡草萊,荷擔吐奇🪁,乃構雲臺 🙃🤱🏽。”【誕質】天生資質。
谢谢锦心 先生指示🤱,“義重二陸,立珍宗而約於時;斷決三章,兢竹清而其語。”,原卷确实如此👱🏼♂️,今经先生提醒🤚🏿,思考再三🌞,“其语”似为“期於语”🟠,“其”读为“期”,与上句“约”相对,再补脱文“於”🤽🏽♀️。不知安否?
“實攀意深戀劫”之“劫”👨🏻💻,原卷作“去+刃”,字形与下文“恳修传劫”的“劫”(原卷作“去+刀”)相近💆🏽♂️,视为“切”字形讹,文意贴切,我曾考虑过,但字形相差明显🧎♀️,原卷也很清晰。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