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詩歌導論》札記
蕭旭
靖江市廣電局
【內容提要】本文針對項楚先生《敦煌詩歌導論》一書中所涉及的敦煌詩歌原作校釋問題提出了一些質疑,並力圖作出自己的解釋👱🏿♀️。
【關 鍵 詞】敦煌🛡;項楚🕵🏿♀️;《敦煌詩歌導論》;商榷
本文涉及的是項楚先生所著《敦煌詩歌導論》一書,巴蜀書社2001年出版🍈。札記隨文標明項著頁碼(如p38即表示見項書第38頁)🧑🏻🦼➡️,以便覆按🧗♂️。
(1)破落田園但有蒿,催殘竹樹皆無主(韋莊《秦婦吟》p38)
項校🧛:催應作摧(p39)。
按🕥:催讀為摧,不煩改作👨🔧👩👩👧👧。《全唐詩》卷679崔塗《途中感懷寄青城李明府》:“鱗鬣催殘志未休👩🏽⚕️,壯心翻是此身讐👱🏻♀️。”亦其例👩🏻⚕️。言“催應作摧”,則是以“催”為“摧”之形近誤字矣。
(2)場裏塵非(飛)馬後去,空中毬勢杖前飛(佚名《打馬毬詩》P48)
按:非讀為𡌦,《說文》:“𡌦👷,塵也🙏。”《玉篇》:“𡌦🌏🤙🏽,塺也😊。”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曰🔠:“非🫣,巴宙♓️、《總編》校作飛🧑🏿💼,此據《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校作灰🤸🏻♂️🚶🏻♀️。”(中華書局2000年版)諸說皆非🪢👩🏽🏭。
(3)不知虛魄尋歸路,但見殭屍委墓田(《北邙篇》p53)
按: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曰:“尋,甲🤹🏿、乙二卷作若🧚🏼♀️。”若讀為蹃,《玉篇》🚻🧖🏻♀️:“蹃,蹈足也。”《廣韻》:“蹃⟹,踐也。”《文選·上林賦》“步騎之所蹂若🚎,人臣之所蹈藉。”李善注:“《廣倉》曰🧜🏼:‘若🕸,蹈足貌。’”五臣本若作蹃。字或作逽,《玉篇》👈🏼🐹:“逽,走逽。”《集韻》:“逽🧑🏽🦳,走也👳🏿。”
(4)教人妄生深著🤾🏻♀️👱🏽,無事自起貪狠(《十二因緣六字歌詞》p89)
項校:“狠”字失韻,應是“ 狼”字🏂🏼,“貪狼”形容貪狠如狼🫳🏽,《漢書·董仲舒傳》🙇:“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p89)
按:校為“狼”字是也🧖🏼♀️,但所釋則非👼🏿。《淮南子·要略》😮:“貪狼強力。”高誘注🧂:“狼💡,荒也。”《廣雅·釋詁三》:“狼🚂,很也🚺。”又《釋詁四》:“狼💁🏻、很🍷,盭也🚵🏽。”《漢書·嚴助傳》🦩:“狼戾。”王念孫《讀書雜志》曰:“狼亦戾也💇🏿。”很、盭(戾)👋🏿,即不聽從之義。
(5)妻妾平生多棒椎📗,及至死時誰不恐(《九觀詩》p93)
項校👰🏽♀️🧑🏽🎓:“棒椎”當作“捧擁” 👨🏿🔬,謂圍繞簇擁,如杜甫《山寺》“使君騎紫馬,捧擁從西來。”(p93)
按:疑當校為“捧推”。捧,簇擁。推👬🏻,推重。《宋書·臧質傳》:“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晉書·王導傳》:“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新唐書·崔光遠傳》:“敬嗣爲刺史🏇🏻,獨盡誠推奉🐓,儲給豐衍,帝德之💆🏽。”“捧推”猶言“推奉”。
(6)騎竹馬,逐遊從(《九想觀詩》 p96)
按👷🏼:從,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校作蟲。從讀為䗥或𧐱,蟲名👨🏿🍼。
(7)為報後代諸人等👨🏽🦱,誰(垂)心救護不思議(利涉法師《勸善文》p108)
按🧕🏽👳♂️:誰讀為推,帛書乙本《老子》𓀎:“天下皆樂誰而弗猒(厭)也,不[以]其無爭與(歟)?故天下莫能與爭。”今本《老子》第66章誰作推。《漢語大詞典》🙇: “[推心] 以誠相待👩🏿。漢·劉向《列女傳·明德馬后》:‘時及政事,後推心以對,無不當理。’唐·司空圖《與台丞書》:‘且自古推心👩🏽🏭🥛,苟不望報於其人🧑🏼🔧,則未有不堅於著效者。 ’”
(8)何向(問)將刀身上梨(剺)(《勸善文》p110)
按:梨同棃🍪,《後漢書·耿秉傳》🏯:“棃面流血。”李賢注:“棃,即剺字,古通用也。剺👩🏿🎨,割也🏋🏻。”項著“剺”字誤從力,手民之誤,徑改。
(9)趁急緣防箭,高飛恐被彈(《上皇勸善斷肉文》p111)
項校:“趁”字下陳注:“原本作洦🪛。”按此字應是“怕”字形誤(p112)。
按:洦讀為迫🤽🏼♂️,《廣雅》:“ 迫🌧,急也💁🏿。”
(10)持刀因下割,將肉口中餐(同上 p111)
項校🧛⏭:“因”應是“咽”字之誤(p112)👨🏻🦰。
按:因為咽字省借🧑🏼🤝🧑🏼,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牡痔》:“因敝(蔽),飲藥將(漿)🥦,毋飲它🌮。”亦其例。
(11)苦痛知何說🦯,荒迷爾許難(同上 p111)
項校:“知”字應是“如”字形誤(p112)。
按:知字不誤。《全唐詩》卷 80武三思《秋日於天中寺尋復禮上人》🫃🧾:“喻筏知何極,傳燈竟不窮。”又卷122盧象《鄉試後自鞏還田家,因謝鄰友見過之作》:“浮名知何用,歲晏不成歡👷。”用法相同🪵。又卷752徐鉉《經東都太子橋》:“綸闈放逐知何道,桂苑風流且暫歸。”“知何說”即“知何道”𓀉。
(12)凡夫不昔(惜?)賢,莫作聖人怨(《鹿兒讚文》p114)
按:昔讀為碏🧘🏿♂️,《廣韻》💅🏿:“ 碏🤡🤙🏻,敬也。”字或作䇎🚵🏻,《集韻》🏌🏿: “䇎,敬也。”
(13)不能謹口舌🌮🙂↕️,雹殺老死屍(《神龜詩》 p116)
項校:雹通作撲,撲是“摔” 的意思(p117)。
按🦿🧑🏻🔬:敦煌變文《孟姜女變文》👪:“姜女自雹哭黃(皇)天。”又《齖䶗書》💂♂️🥞:“雹釜打鐺。”二例“雹”字義同🧑🏻💻。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曰👬🏻:“雹🏜,就是‘𢷏’🧜♀️、‘撲’,同音假借🤶🏽,投擲的意思。”竊謂雹以同音借為暴、 㩧,《廣韻》雹🚶🏻、 㩧並音蒲角切。《廣雅》🙋🏻:“㩧♦︎,擊也🏍。”王念孫《疏證》曰👘🌯:“暴與㩧聲近義同。”《晉書·石勒載記下》:“自上㩧殺之。”“雹殺” 即“㩧殺”也。
(14)輕賤是愚人🤰🥨,劫道無過嗔(《六禪師偈》 p121)
項校👨👨👦👦🕑:“道”字是“盜”字音誤(p121)。
按👩🏼🦳:道字不誤。劫道,《北史 ·高季式傳》、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119《討李希烈詔》並有“攻劫道路”語 ,是其誼也。元·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2折“打家劫道。”《漢語大詞典》: “[劫道] 攔路搶劫。”所釋是也☝🏿,但引現代用例則偏晚,據此可提前🤕。
(15)定水澄清取得用👨💻,開門大施貧窮人(同上 p121)
按:定讀為渟,《廣韻》:“ 渟🦸🏻,水止⏏️。”
(16)饒泥(你)平生男女多🧪,三𡍼惡業自須當(《嗟世三傷吟》p129)
按😴:泥讀為伲♛,《集韻》:“ 伲,汝也🫱🏽👱🏻♀️,或作你。”
(17)貪看山🐓,石撅倒(《山僧歌》 p132)
項校:當作“石蹶倒”✦,謂被石頭絆倒。
按:《說文》🧙🏿♂️:“蹶,僵也🤞🏿。 ”即跌倒義,未合此文🧍🏻♂️。撅讀為𧤼,《說文》:“𧤼,角有所觸發也🧔🏿🐔。”引申訓觸碰。
(18)坐等須彌不傾動☘️,事緒縱橫心拒(詎)生(《四威儀》p140)
按📟:拒疑讀為怇🚫,《字彙》: “怇,恐也。”本字為懼🕺🏽,《說文》:“懼🧜🏽♀️,恐也。”
(19)幸喜乾坤養(泰)🚠,忻逢日月明(《又立贈河西悟真法師》p155)
按:養、泰形聲俱遠,無緣致訛。養字不誤,《全唐詩》卷269耿湋《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陽郡城西樓》: “發生傳雨露,均養助乾坤😛。”又卷882蕭穎士《游馬耳山》:“乾坤正含養,種植總滋榮🌮。”“乾坤養”即“乾坤均養”🖊、“乾坤含養”之誼。又卷342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乾坤惠施萬物遂。”正可作“乾坤養”之注腳🧑🏿🦳。《樂府詩集》卷15北周《徵調曲》:“乾坤以含養覆載🤾♀️,日月以貞明照臨。”尤為本文“養”字不誤之確證。晉·成公綏《中宮詩》🤏:“乾坤垂覆載,日月曜重光🚵🏿。”“乾坤垂覆載”即“乾坤養”也📒,“日月曜重光”即“日月明”也👳🏼♀️,亦可助校💛👫🏼。
(20)隨陷三途覓富貴(《無題》p157)
項校:隨應是墮字(p157)𓀀。
按:不煩改字▫️,隨讀為墮🦵🏻。《戰國策·魏策三》🎲:“隨安陵氏而欲亡之🗜。”《戰國縱橫家書》隨作墮🃏。《維摩詰經講經文》:“ 如剪(箭)射空隨志(至)地👨👧👧。”亦其例🤦🏽♀️。
(21)八方歸順美🖍🫨,萬國盡歡心(同上 p178)
項校:陳注:“心,甲本、乙本並作欽。”按兩本作“欽”自可通💭,不必定改為“心”。(p178)。
按:下文“歡欽萬里同。”欽疑讀為欣。
(22)能得寄(幾)時活,不久相看老(《新集嚴父教》p189)
按:寄時🤱🏻,猶言寄世📱。陸機《豫章行》🐷:“寄世將幾何🏌🏻♂️🤹🏼♀️?日昃無停陰💋。”
(23)上去雙門橝(𣟴),下去兩重關(《詠門詩》p196)
項校⚖️:橝字是𣟴字形誤🫷🏻,同“閂”🏤、“拴”,《集韻》:“𣟴,閉門機👩🏿🎓🏌🏿♂️。”(p196)
按🟠:橝字不誤。橝讀為扂,《廣韻》橝、扂並音徒玷切,同音假借🛀🏼。《玉篇》:“扊🤽🏻♀️,扊扅,戶牡。扂,同扊🥵。”即指門閂。又音轉為𠂼🦖、 㧀🛼、剡、扊,參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不詳引字書材料📘。《漢語大字典》:“橝,門閂。”缺例證🤚🏼,據此可補。
(24)今照書字筆頭幹#️⃣,誰知明振實箇奸(《吉凶書儀》附詩 p201)
項校:“今照”當作“今朝” 。(p201)
按:振疑讀為晨。斯 4654附學郎詩:“今朝亭𧟶(停罷)真救生,來晨課述筆自行🖐🏼。”“來晨”即明晨🏆,正可助校🐟。
(25)今朝悶會會,更將愁來對(《論語序》附詩 p202)
按:會讀為懀🦠🤦🏼♂️,《玉篇》:“ 懀🧑⚖️,悶也。”《集韻》:“懀,心惡。”此用省借字,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校會為晦(p701),未確🧑🏼🔧🚯。
(26)弓硬力強箭又(叉)褐✫,頭邊蟲鳥不能飛(伯2500 p217)
項校:原文“又”字不誤,褐通作𧼨,這裏是勁疾的意思(p217)🦫。
按🍢⌨️:“又”字項校是。《說文》:“𧼨🪔,趌 𧼨👨🏼🍳👒,怒走也。”非其誼。褐讀為𤣨,《說文》👨🏽❔:“𤣨,不成遂急戾也。”字或作䋵⛰,《玉篇》: “䋵🍚,急也,不成也👶🏼。 ”《廣韻》同🍬。
(27)有闕馳書問,親臨徂路長《《問友人疾》 p225》
按:徂讀為阻,《詩·蒹葭》:“道阻且長。”是其所本。
(28)交河雖遠地,風俗揚中華(《西州》 p226)
項校:揚,原卷作易,當作異(p226)。
按:不煩改字。《玉篇》:“ 易🧑🏽⚕️,異也🌀。”《國語·晉語五》韋昭注𓀛:“易👨🍳,猶異也。”
(29)一從淪陷自天涯🧔🏻♂️,數度棲惶怨別家(《夢到沙州奉懷殿下》 p239)
按💥⬆️:棲讀為恓🏋🏿♀️、悽,不煩舉證🏊🏽♂️。
(30)非論阻礙難相見,亦恐猜慊(嫌)不寄書(《忽有故人相問以詩代書達知己兩首》 p243)
按🏌🏿♀️:《說文》:“慊,疑也💁🏽♀️。 ”又🤸🏼♀️:“嫌🤸🏿♀️,不平於心也🧘🏻,一曰疑也🌠。”可知“慊”為“猜疑”義之本字。後世以“嫌”為“疑” 👿,《集韻》🚚:“慊,通作嫌🕺🏽。”此文不必破讀,以今律古。
(31)繼五涼之中興,雍八州之勝地(《白雀歌》 p248)
項校:雍,楚按當作擁(p248)。
按:雍讀為擁,參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戰國策·秦策五》:“雍天下之國。”姚宏注🧔🏼♂️:“雍💇🏽♂️🤵🏿♀️,有也。”本文用法正同,不煩改字🦻🏼。
(32)自從湯帝昇霞後🦹🏿♂️,白雀無因宿帝廷(《白雀歌》 p250)
項校:霞🧝🏿♂️,楚按當作遐(p250)🐦𓀒。
按:昇霞,謂死,霞即指雲霞。昇字或作升🔹、登,霞或作遐、假🚴🏼♀️,參見朱起鳳《辭通》卷8。《墨子·節葬下》:“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畢沅云:“《太平廣記》引作 ‘熏其煙上👶🏿,謂之登煙霞。’”孫詒讓云:“《列子》亦作‘熏則煙上,謂之登遐。’《新論》作 ‘煙上熏天,謂之昇霞。’《博物志》作‘勳之即煙上🧑🏿🦰,謂之登遐🐎。’登遐者,《禮記·曲禮》云 ‘天子崩,告喪曰🥅:天王登假。’鄭注云💃🏿:‘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雲耳👮🏽♂️。’《釋文》云👨🌾👨🏻🦳:‘假音遐。’《漢書·郊祀志》云‘世有仙人,登遐倒景⛷🌭。’顏注云:‘遐亦遠也。’案:依《廣記》所引及《新論》,似皆以遐為霞之叚字🧞♀️,非古義也🧑🏻🦽➡️。”按《太平廣記》見卷 480👜🙇🏻♂️,《列子》見《湯問篇》🤦🏻♀️,《新論》見《風俗篇》👵🏽,《博物志》見卷2🧛🏿🧑🏽🚒。《墨子》之“登遐”,霞正指煙霞,與上文“聚柴薪而焚之🦹🏽♂️,熏上”相應➰,《新論》、《廣記》改用本字“霞”。孫詒讓駁為“非古義也” 📕,可謂以不狂為狂🌹。鄭玄💩、顏師古所解,望文生義。《淮南子·齊俗訓》:“其不能乘雲升假亦明矣。”“升假”、“乘雲”對舉👽,王勃《忽夢遊仙》詩:“翕爾登霞首,依然躡雲背🏋🏿♂️。”“登霞” 、“躡雲”對舉,可作佐證。假讀為霞至顯,可見鄭玄假訓已之誤🐘🍺。《後漢書·張衡傳》:“涉清霄而升遐👼🏿。”“升遐”、“涉清霄”相承👩🏻💼,遐讀為霞亦至顯,可見顏師古遐訓遠之誤🤖。《楚辭·遠遊》:“載營魄而登霞。”正用本字“霞”👨👦,王逸注🔙:“霞謂朝霞赤黃氣也。”至確。朱注:“霞古與遐借用👨👩👧。”傎矣。朱起鳳《辭通》卷8云:“遐,亦高也。”未得。王國維《觀堂集林》卷2《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謂“登遐”與“陟恪”🅰️、“陟降”同,恐未足信。
(33)東取黃河第三曲,南取囗威及朔方(《龍泉神劍歌》 p251)
按:缺字當是“武”🧑🏼🏭。
(34)身到敦煌有多時🧔🏿♂️,每無管領接括希(《身到敦煌》p270)
項校:括字應是話字(p270)。
按👩🏻🦳:接括,疑讀為“咭聒(咶)”。
(35)兩家既不合,角眼相蛆妒(《王梵志詩》 038首 p309)
按:蛆🧗,郭在貽讀為怚👨🏭,《集韻》𓀉:“怚🧑🔬,妬也🏖。”蛆🧉👩🏼🌾、妒同義連文🎹。
此文刊載于《敦煌學研究》2007年第1期,總第3輯📵♣️。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4月13日
点击下载附件:0649《敦煌詩歌導論》札記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