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新解
(首發)
付虎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摘要😹:學界對於《詩經·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的解釋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對“景”字的理解不同🧍🏻♀️。對比《詩經》的不同版本和各家不同説法,歸納《詩經》“AA其B”“有A其B”句式得出“B”皆用爲名詞的特徵,再證之以出土文獻,本文認爲“景”當讀作“廣”🥷🏻,解釋爲名詞“遠去的身影”最爲妥帖🧑🏻🔬。“汎汎其景”意爲“二子遠去的身影漂浮(在水面上)”🐊。
關鍵詞🧔🏼:《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異文🗻;通假
阮本《詩經·邶風·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願言思子🪡,富达養養👨🏻🎨。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1]
學界對“汎汎其景”的解讀存在不同意見🚴🏻。想要把“汎汎其景”的含義搞清楚🌛,首先看各種版本的《詩經》中有無異文🫣。檢其要者🫳🏽,情況如下:
苞=亓光 阜陽漢簡《詩經》S.049號[2]
=其景 敦煌S.789號[3]
=其影 敦煌P.2529號[4]
一、關於“汎汎”的解釋,分歧不大
阮本“汎汎其景”,“汎汎”,唐石經🧔♀️、宋巾箱本同🦴。阜陽漢簡《詩經》S.049號作“苞苞”🥼。敦煌S.789、P.2529號作“”↙️。
按🚲:苞苞,胡平生、韓自強説:“苞苞🩰,毛作‘汎汎’🧒🏿。上古音‘苞’爲帮母幽部字🪒,‘汎’爲滂母談部字,聲近而韻不同。按:‘苞苞’‘汎汎’🧖🏿,重言形况,爲雙聲聯緜詞,取聲爲義👐🏿,故以聲鈕相近而通假。”[9]所言近是,“苞苞”即“汎汎”🫲🏽,義存於聲。
,“
”🎅,同“汎”字。《龍龕手鏡》水部:“泛
,二正,芳梵反🔗。浮也🫱🏻,亦流皃也。”徐厚廣云:“P.2538號卷子‘汎汎’正作‘
’🤹🏿♀️,‘
’即‘汎’。”[10]可見“
”爲當時通行寫法,“
”“汎”二字無別🧓🏻。“
”之部件“𭂫”形,是“凡”之異體👮♀️,《龍龕手鏡》𭂫部,錄有“𭂫”“凡”二字,皆爲正字。“𭂫”形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如肩水金關漢簡作“
”(肩伍73EJD:88A,文智)形,北大汗簡作“
”(北•老子下經221🦸🏽♂️,文智)形⏯,居延汗簡作“
”(居445.5☑️,《漢草》555)、
(居203·15,《漢草》555)等形9️⃣。魏晉隋唐時期⚔️,“𭂫”形大量使用🆙。
亓🚵🏽,“其”的省筆字。
由上可見🈲,“苞苞”“”🧎,皆讀爲“汎汎”,爭議不大🏌🏻。阮本《邶風·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毛傳》:“汎汎[11],流貌。”《廣雅》:“汎汎🖐🏽,浮也。”[12]《邶風·二子乘舟》中的“汎汎”亦同此義,即作“漂浮”或“漂流”解。
而對於阮本中“景”字的解讀📄,學界存在分歧,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二🚴📠、關於“景”的幾種解釋,存在分歧
阮本“汎汎其景”🤚,“景”,敦煌S.789👩🏼🔧、S.2729號、唐石經🤏、宋巾箱本同♟。阜陽漢簡《詩經》S.049號作“光”。敦煌P.2529號作“影”⌛️。可見“景”之異文較多,同時解釋也存在分歧🛌,檢其要者🤚🏽,大致有如下幾種觀點。
第一🙇🏼♀️,解釋爲“迅疾而不礙”🙎🏼♂️🧏🏼。《毛傳》曰:“汎汎然迅疾而不礙也。”胡承珙《毛詩後箋》曰:“毛以迅疾不礙釋‘景’字,礙者🧑🏼🏫,止也🍬,並不以爲景響之景🦜。”[13]即將“景”解釋爲“迅速而過沒有什麼阻礙”。
第二🔲,與“光”字有關,或可解釋爲“明、大”,是爲形容詞。景,阜陽漢簡《詩經》S.049號作“光”。胡平生、韓自強説:“光,毛作‘景’,上古音皆見母陽部字,聲音相同;又🕵🏻♂️,《説文》:‘景,光也。’(段據《文選》注改爲‘日光也’,義亦有關🐀,故以爲通假👩❤️💋👩。)”[14]此表明“景”“光”古音相同,可以通假🖍。黃宏信説:“‘汎汎其景’,《阜詩》:‘景’作‘光’。按,光👩🏻🎨、景均有‘明、大’的意思。《説文》:‘光🚡,明也🔘。’又‘景🧑🏽✈️,光也。’且‘光、景’均有‘大’的意思。《易·坤》:‘含萬物而化光🧳。’《注》曰:‘光,大也😛。’《詩經·楚茨》:‘以介景福🧘🏼。’鄭《箋》:‘景,大也。’光、景意義相近🤒。”[15]此將“汎汎其景”之“景”解釋爲“明、大”🚵🏿♀️。
第三,“景”讀爲“憬”👃🏿,解釋爲“遠行貌”🫶🏼🏄🏼♀️,動詞活用爲名詞🥷🏻👇🏿。此説以王引之爲代表,王引之曰:“‘景’讀如‘憬’。《魯頌·泮水篇》‘憬彼淮夷’,《毛傳》曰:‘憬🌉😧,遠行貌。’下章言‘汎汎其逝’𓀍,正與此同意也。《士昬禮》‘姆加景’,今文‘景’作‘憬’👰🏽♂️,是‘憬’‘景’古字通。”[16]胡承珙[17]、王先謙[18]、陳奐[19]皆同此論。然“憬”爲後起字🍳🧚🏿♂️,尤林杞又有詳細辨析👨🏼🦳🤦🏻,申明王引之的説法有失偏頗🙆🏿♂️。[20]
第四,“景”讀爲“廣”,解釋爲“遠行貌”,動詞活用爲名詞⚁。此説以馬瑞辰爲代表。馬瑞辰曰:“景👷,古音讀若廣⛈,謂遠行貌👨🏻🦯📖,與下章‘汎汎其逝’同義。”
第五,“景”讀爲“迥”👒,解釋爲“漂流漸遠”或“遠行”。此説以聞一多爲代表📅。聞一多説:
《詩》迥字多以景爲之。本篇“汎汎其景”與二章“汎汎其逝”并舉,景讀爲迥,言飄流漸遠也。《車舝》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亦讀爲迥,迥行猶遠道🚈,與高山對文。《公劉》篇曰“既溥既長💆🏻♀️,既景迺岡”,景亦讀爲迥⛹️♂️,訓遠👷🏽,:“既溥既長既迥”🧕🏻,皆所以形容岡之形勢者也,《傳》《箋》諸説均誤🎙。王引之據《魯頌·泮水》篇《傳》“憬🏃♀️➡️,遠行貌”🧎♀️➡️。讀本篇之景爲憬🏊🏿♂️,謂“汎汎其景”與“汎汎其逝”語意同。案王説義是而讀非🐑。《泮水》篇“憬彼淮夷”,憬三家作獷🎚,則當訓粗野貌🍊,毛訓遠行貌😵💫,其説實誤。本篇景之義爲遠行🆑,乃迥之借,非憬之借也💇🏿♀️。[21]
尤林杞認爲“景”“迥”二字“雖然二者理論上音進可通👩🎓,但缺少有力的旁證以佐證‘景’與‘迥’相通。”[22]其説近是。文獻中缺乏“景”“迥”相通之例。
第六👬🏼,“景”讀爲“影”💒,解釋爲“影子”,是爲名詞。敦煌P.2529號作“影”,敦煌S.2729號雖寫作“景”👩🏽🎓,但是讀作“影”。《顏氏家訓·書證》云🧖🏽♀️⚧:“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爲景。《淮南子》呼爲景柱🤾🏿,《廣雅》云:‘晷柱挂景’並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於景反。”[23]出土文獻中🖐🏿,“影”字最早出現於東晉,如爨寶子碑“”。所以☮️,最晚在東晉以前,“陰影👳🏿♂️、影子”這一詞義,仍然用“景”字記錄🚴🏽♀️,後來加“彡”旁🔩,並稍變其音☘️,造出“影”字🐼,以分擔“景”字的記詞功能🐈。當讀作“影”時,只能解釋爲名詞“影子”。如《詩集傳》🦘:“景,古影字。”[24]孔穎達《毛詩正義》曰👑:“如乘舟之無所薄,觀之汎汎然,見其影之去♕,往而不礙👯♂️。”嚴粲《詩緝》曰𓀛:“言伋、壽二子乘舟✨,涉河以適齊🤛🏻,其影汎汎然,何所歸乎⚾️?”[25]范處義《詩補傳》曰:“國人傷其影之逝✦,知其不能有濟也。”[26]
第七,“景”讀爲“洸”,解釋爲“涌起的水光”,是爲名詞🤸♀️。于茀説:“光🧗🏿♀️:今本《毛詩》作景。《説文》:‘景,日光也。’‘光,明也🕢。’‘洸,水涌光也🤸🏻♀️。’阜陽漢簡《詩經》字作光🏊♀️,《毛詩》字作‘景’🤦🏿♀️♌️,皆是洸的假借字🫄🏽。光、景、洸👰🏼,上古音都是見母陽部字👨🏻🦼,是以光🤹🏿、景假借為洸,‘汛汛期洸’言舟行迅疾涌起水光。相比而言🍊,阜陽漢簡《詩經》字作‘光’,比《毛詩》作景,近於正字👨🏿⚖️。”[27]
另有高亨認爲:“‘景’借爲‘㶇’↕️。《説文》:‘㶇,以船渡也。’實即航字。”[28]尤林杞説:“但文獻中同樣未見‘景’借爲‘㶇’的例子,高亨的説法也有主觀臆斷之嫌。”[29]此不贅述。那麼,“景“作何解釋更爲合理。
三、從《詩經》“AA其B”“有A其B”句式看“汎汎其景”
“汎汎其景”的“景”在此處一定用爲名詞🧗♂️。查《詩經》句法👨🏻🍳,“AA其B”或“有A其B”[30]句式中,“AA”或“有A”是作前置謂語,即使“A”爲形容詞亦活用爲謂語動詞🍁;“即使‘B’是動詞或形容詞,但在代詞‘其’後也活用爲名詞♌️⬜️。”[31]“AA其B”或“有A其B”🧑🏼🚒🫄🏼,即可解釋爲“其BAA”或“其B有A”🕴🏻。具體語例如下。
(一)“B”是名詞的情況
下所引《詩經》原文🟩,皆自阮本。爲方便理解,後又列古今著作中對《詩經》原文較爲通行的解釋。
(1)《周南·桃夭》:“有蕡其實。”《毛傳》:“蕡,實貌。”
(2)《周南·桃夭》💞:“灼灼其華。”《毛傳》🧶:“灼灼,華之盛也🍣。”
(3)《邶風·終風》:“曀曀其陰⚁,虺虺其靁。”朱熹《詩集傳》:“曀曀🪢,陰貌。虺虺🏊🏻,靁將發而未震之聲。”
(4)《邶風·雄雉》:“泄泄其羽📀🔂。”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泄泄,同‘洩洩’,鼓羽舒暢貌🎶。”[32]
(5)《邶風·谷風》🤚🏿:“湜湜其沚。”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説文》:‘止🪇,下基也。’湜湜卽狀水止之貌👼🏽,故以爲清可見底。”[33]
(6)《鄘風·載馳》:“芃芃其麥👨👦。”朱熹《詩集傳》:“芃芃,麥盛長貌🍄。”
(7)《豳風·東山》:“熠燿其羽🏢。”朱熹《詩集傳》👟:“熠燿,鮮明也。”
(8)《小雅·杕杜》:“有睆其實。”《毛傳》:“睆🗳,實貌🤽♂️。”
(9)《小雅·鴻鴈》🥟:“肅肅其羽。”《毛傳》:“肅肅👩💼,羽聲也🎊。”
(10)《小雅·斯干》:“殖殖其庭,有覺其楹。”《毛傳》📑:“殖殖,言平正也🤵🏿♀️。有覺,言高大也。”
(11)《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噦噦其㝠。”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噲噲,明亮貌🪰🈳。正,白天。《鄭箋》:‘噲噲,猶快快也。正,晝也👨🏽🎨。’噦噦👗,幽暗貌🙇🏻♂️。冥🥞,黑夜。《鄭箋》👩🏼🌾:‘噦噦,猶熠熠也。冥🧶,夜也。’”[34]
(12)《小雅·桑扈》:“有鶯其羽👨🦽。”“有鶯其領。”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鶯,文采貌。有鶯,卽鶯鶯🧑🏫。”[35]
(13)《大雅·卷阿》🤚🏽🍩:“翽翽其羽。”《毛傳》:“翽翽,衆多也。”
(14)《大雅·桑柔》🙎🏻♀️:“甡甡其鹿🪶。”《毛傳》👨🏼🦰:“甡甡🧚🏿♀️,衆多也👨🚒。”
(15)《大雅·雲漢》🦍:“有嘒其星。”《毛傳》🎺:“嘒,衆星貌。”
(16)《大雅·崧高》🧎🏻♀️➡️🐪:“有俶其城🍊™️。”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説文》👊🏿:‘俶,善也。’有俶爲城繕修之貌🕵🏿,善之言繕修也🫣👩🏿🦱,从《説文》訓善爲允☘️。”[36]
(17)《周頌·載芟》🧑🏼🦰:“有依其士👩🏻🌾。”《經義述聞》🍍:“依,亦壯盛之貌。”
(18)《周頌·載芟》:“有略其耜。”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有略,卽略略,形容耜的鋒刃十分快當。《毛傳》🖖🏽:‘略🧯,利也🏉。’”[37]
(19)《周頌·載芟》🎎:“厭厭其苗。”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厭厭🔏,䅧䅧的假借,禾苗整齊茂盛貌。”[38]
(20)《周頌·載芟》:“緜緜其麃。”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綿綿,連綿不斷貌。……麃👨💻👵🏽,穮[39]的借字,《魯詩》作穮。指禾穀的稍末,卽穗。”[40]
(21)《周頌·載芟》:“有實其積🤳🏿。”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有實🧑🏻💼,卽實實,廣大貌🍽。……積,露積🙎🏼♂️,又名庾,露天的圓倉。”[41]
(22)《周頌·載芟》:“有飶其香🧑🦳。”《毛傳》:“飶,芬香也。”
(23)《周頌·載芟》:“有椒其馨。”《毛傳》👨🍼:“椒猶飶也。”
(24)《周頌·良耜》❎:“有捄其角。”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有捄,卽捄捄,獸角彎曲貌👨🏽🔬。”[42]
(25)《周頌·執競》🗼❎:“斤斤其明。”《毛傳》:“斤斤,明察也。”《鄭箋》🤸🏿♀️:“明察之君斤斤如也🔦。”
(26)《商頌·殷武》:“有截其所。”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有截,卽截截✍️,齊一貌👨🏽🎤。……其所🤰🏿,其地🙅🏻♂️,指荆楚。”[43]
以上所列是“AA其B”或“有A其B”句式中,“A”皆用作謂語,即使“A”爲形容詞亦活用爲謂語動詞;“其”爲代詞,“B”本身爲名詞的情況。
(二)“B”是形容詞或動詞活用爲名詞的情況
除上文所列“B”本身是名詞的情況外,還有4例是“B”本身是形容詞或動詞,但結合語境👩🏼🚀⌨️,必須活用爲名詞的情況。如:
(1)《小雅·正月》:“有菀其特。”朱熹《詩集傳》🕵🏽:“菀😛👩🏻💼,茂盛之貌👂🏽。特,特生之苗也。”
(2)《小雅·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孔穎達《正義》:“其賓之初入門及登堂升筵矣,於時尚温温然,其貌和柔而恭敬也。”
(3)《周頌·載芟》♛:“驛驛其達🌥。”朱熹《詩集傳》:“驛驛,苗生貌。達,出土也💈。”
(4)《周頌·載芟》:“有厭其傑🥸。”朱熹《詩集傳》:“厭,受氣足也。傑,先長者也。”
例(1)的“特”本身是形容詞,表示“獨特👴、傑出”義,在此處活用爲名詞,表示“特生之苗”義。例(2)的“恭”💼,本身是形容詞,表示“恭敬”義🫸🏼,在此處活用爲名詞🙆🏿,表示“恭敬的人”🤶🏼,如《小雅·小宛》:“溫溫恭人👩🏿🦰,如集于木🙍🏻♂️。”例(3)的“達”本身是動詞,表示“穿”,在此處活用爲名詞,表示“出土的幼苗”🤹🏿♀️🧣。“驛驛其達”與下一句“厭厭其苗”對文。例(4)的“傑”🧁,本身是形容詞🤾🏼♀️,表示“傑出”義,在此處活用爲名詞🧑🏽⚕️,表示“先長出的禾苗”,與下一句“厭厭其苗”對文。以上所舉,“A”皆爲形容詞,“其”爲代詞➗,“B”皆活用爲名詞。
唯獨以下一句是例外✶:
《秦風·黃鳥》:“惴惴其慄。”朱熹《詩集傳》🟰:“惴惴,懼貌。慄,懼。”
“惴惴其慄”的“其”不是代詞,不確指某一事物(或人),故而不符合“AA其B”句式。此句的“其”表示並列關係,“惴惴其慄”即“惴惴慄慄”💪🏽🕠,“惴”“慄”詞性相同均表示恐懼。
反觀《二子乘舟》:“汎汎其景”,同樣符合“AA其B”句式。“汎汎”用爲謂語🙎🏽♂️,義爲“飄浮”,《廣雅》:“汎汎,浮也⛅️。”“其”爲代詞充當定語📒🖌,指“二子”🚶♀️➡️,那麼“景”則一定用爲名詞💁🏿。“景”既然用爲名詞😘,具體如何訓解呢🎋?
四、結合出土文獻看“汎汎其景”之“景”
首先,“汎汎其景”與下句“汎汎其逝”對文🔩。“汎汎其逝”亦符合“AA其B”句式,《毛傳》曰🐠:“逝,往也👌。”“逝”本身是動詞👳🏻♀️,但在此處要活用爲名詞💂🏽,當解釋爲“遠逝的身影”[44]。“汎汎其逝”即“其逝汎汎”🕠,解釋爲“那二人遠去的身影漂浮(在水面上)”。“景”字與“逝”字相互對舉,或有相似的解釋🍳。
其次🏊🏿,根據阜陽漢簡《詩經》可明“景”之含義,或可讀作“廣”。“景”,阜陽漢簡《詩經》S.049號作“光”,“景”“光”上古音同🧑🏫,皆見母陽部字💔。“光”又與“廣”字上古音同,亦皆爲見母陽部字👩🏻。文獻中,“光”“廣”相通之例不鮮見🔭,如《尚書·堯典》🧖🏼♂️:“光被四表。”漢《成陽靈臺碑》、《唐扶頌》、郭璞《山海經圖讚》皆將“光”作“廣”。又如《左傳》襄公十八年:“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後漢書·郡國志》將“廣”引作“光”🤦🏻♀️🔶。[45]
傳世文獻中的“廣”,出土文獻中有寫作“光”的例子👊,可與阜陽漢簡《詩經》S.049號“苞苞亓光”比勘☢️,或可説明“汎汎其景”原作“汎汎其廣”。如《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46]所舉的例子,傳世本《黃帝內經·稱》🤦🏽♂️:“自廣者人絕之。”“廣”,《馬王堆帛書》作“光”。傳世本《孫臏兵法·十問》:“擊此者🤵🏿♂️,當保險帶隘👩❤️💋👩,慎避廣易📸。”“廣”🚔,《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君臣問答·十問》作“光”。故而,阮本“汎汎其景”之“景”可讀作“廣”🦹♀️。
綜合來看🤴🏽,“景”當讀作“廣”🎅🏽,“景”又與“逝”對文。“逝”本身意爲“遠逝”,“廣”或有相近的解釋。檢“廣”之詞義🤌,“廣遠”義最符合。《周南·漢廣》:“漢之廣矣📰👮🏽♀️。”《鄭箋》🥲:“今以廣長之故,故不可也🏃。”王先謙曰😡:“《説文》♦︎:‘廣👵🏿,殿之大屋也⛓。’引申之,爲凡遠大之辭🦶🏿。”又如《荀子·解蔽》:“則廣焉能弃之矣。”楊倞注曰:“廣,讀爲曠💸,遠也🖐。”另外🧑⚕️🤞🏼。“汎汎其景”爲“AA其B”句式,“廣”之“廣遠”義是形容詞,但在此處須活用爲名詞,孫良明説:“古籍語詞釋義不能孤立的解其含義🧳,須要看‘文勢’,也就是須要看語境🙅♂️;要注意語境對詞義的解釋作用。”[47]結合語境,可將“廣”解釋爲“遠去的身影”。“汎汎其景”意爲“二子遠去的身影漂浮(在水面上)”👩👩👦。受語境的影響,後人將“景”讀作“影”💆🏽♂️,故而訓作“影子、身影”。而“景”讀作“廣”則逐漸湮沒👚。
馬瑞辰曰:“景,古音讀若廣🧑🏭,謂遠行貌🤌🏽,與下章‘汎汎其逝’同義🔫。”大體不錯,但將“景”解釋爲“遠行貌”不夠確切💂♀️,當爲“廣遠”義,活用爲名詞。
補記:
一、本文曾在2024年9月24日,復旦大學古籍所蘇傑師主持的論文討論會中報告過🦶。蘇傑師、王彭亮師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在此表示感謝。文中尚存問題,概由作者負責。
二🪝、筆者於2024年11月22日將本文初稿發佈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後發現存在諸多疏漏。昨日又收到尤林杞博士的論文《〈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解》,拜讀後發現,本文雖然大部分觀點與尤林杞博士不同⛹️♀️,但仍可做一補充,故而重新修改後發佈。
[1]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656頁。
[2]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頁。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古文獻編輯委員會、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编:《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頁。
[4]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7頁🤙🏼。
[5] 按🚵🏻:《毛詩音》S.2729“景”字切語爲“余景”切🏃🏻♂️,《敦煌經部文獻合集》考證當作“巾影”切,即讀作“影”。《敦煌經部文獻合集》云:“景,《二子乘舟》有‘汎汎其景’句💇🏻♂️,《釋文》云🚬:‘景,如字,或音影。’切語‘余景’平山録作‘👵🏼?景’🦔,校云:‘原作羊母“余”🧗♀️。被切字“景”爲見母或影母(《釈文》“如字,或音影”)。下字“景”梗韻三等見母,不能與羊母結合🧦。“余”字當有誤。疑影母“英”之誤,或疑見母“金”之誤(則下字“景”當訂作“影”。)難定🧏🏻♂️。今暫闕之。下字暫仍之。’案第三四行‘儆’音‘巾影’,九九行‘竟’音‘巾景’😰,一○六行‘警’音‘布影’👏🏻,儆、竟、警與景《廣韻》皆在居影切下。‘余景’蓋爲‘巾影’之誤也。一○六行‘警’之切語上字‘布’亦‘巾’之形誤也🧄。”詳參許建平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532頁。
[6]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古文獻編輯委員會🤹🪽、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编:《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2頁👯♀️。
[7] 張宗昌摹刻:《景刊唐開成石經》,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59頁。
[8] 〔漢〕毛萇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釋文🧚🏻♀️:《毛詩詁訓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9]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7頁。
[10] 徐厚廣♕:《法藏敦煌〈詩經〉卷子P2506、P2514、P2538研究》🙃,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19頁。
[11] 阮元《校勘記》曰👊:“小字本👩⚕️、相臺本同。案:此當衍一‘汎’字🙅🏻♀️。《正義》云:‘言泛然而流者🤩。’標起止云‘汎流’。是《正義》本不重‘泛’字。《釋文》云‘汎,流貌,本或作“汎汎⌛️,流貌”’者🏋🏼♂️🚒,此從王肅注加。各本皆誤,當依《正義》、《釋文》正之。”
[12] 〔清〕王念孫撰🥣,張其昀點校:《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447頁🍲。
[13]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合肥:黄山書社,1999年🧜🏿,第228頁。
[14]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7頁💏。
[15] 黃宏信:《阜陽漢簡〈詩經〉異文研究》,《江漢考古》,1989年第1期🙅🏼,第89頁。
[16] 〔清〕王引之撰;虞萬里主編👔;虞思徵,馬濤,徐煒君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94—295頁。
[17]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合肥:黄山書社,1999年,第228頁。
[18] 〔清〕王先謙撰🐲,吴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14頁。
[19] 〔清〕陳奐撰8️⃣,滕志賢整理🧑⚕️:《詩毛氏傳疏》,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45頁。
[20] 尤林杞:《〈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解》🚵♂️,《千年傳誦 文脈賡續🌮:〈詩經〉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4年,第406—407頁。
[21] 聞一多🧑🏫:《古典新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36頁🌱。
[22] 尤林杞:《〈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解》,《千年傳誦 文脈賡續🏊🏽🕞:〈詩經〉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4年,第409頁。
[23] 〔北齊〕顔之推撰♝,王利器整理:《顔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430頁☀️。
[24] 〔宋〕朱熹集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41頁🚣🏽♀️。
[25] 〔清〕嚴粲撰,李輝點校:《詩緝》👩🏽🍳,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21頁。
[26] 〔清〕范處義👨👩👦👦:《詩補傳》卷三🧑🏿🔧,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刻《通志堂經解》本。
[27] 于茀👩🏻✈️:《金石簡帛詩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1頁。
[28]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3頁。
[29] 尤林杞⚀🕵🏻:《〈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解》,《千年傳誦 文脈賡續:〈詩經〉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4年,第409頁👩🔬。
[30] 按👥:“有A其B”句式中的“有”字是形容詞詞綴🔞,“有A”即等於“AA”。詳參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37頁。
[31] 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32頁。
[32]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92頁🔣♓️。
[33]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32頁🪳。
[34]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583頁。
[35]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727頁🥴。
[36]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991頁✅。
[37]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049頁。
[38]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049頁。
[39] 按🪝🪯:蒙王彭亮師弟指正♑️,穮,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誤作“䅺”🦈,此處改作“穮”。
[40]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050頁。
[41]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050頁🏇🏽。
[42]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054頁。
[43]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110頁。
[44] 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33頁🚴🏽♂️。
[45] 詳參高亨撰♾🧖🏽♂️,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第285頁🥝。
[46] 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85頁。
[47] 孫良明👩🏻🦰:《古籍譯注樹立語境觀的重要性——談孔穎達的“文勢”説》,《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5期,第12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4年11月2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4年11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 2426付虎🙎🏻♀️:《詩經·邶風·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新解.docx
下载次数👸🏽:25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