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引導人類直覺産生的甲骨新綴第41—50組[1]
(首發)
李霜潔1,3 蔣玉斌2,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本文爲“人工智能引導人類直覺産生的甲骨新綴”系列成果之一,[2]選介運用“知微綴(RejoinX)”[3]产生💂♂️🌸、經學者研判認定的甲骨新綴💅,編號爲X00041-X00050。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1組(X00041)
A👩🍼:綴興124【合集06298(京人0901)+胡柏00218】
B:合集03551(歷拓07353🫸、山珍1161)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這是一則單塊殘片與另兩塊遙綴殘片雙向卡定的新綴,且其中之一爲摹本🖕🏽,綴合過程有一定實現難度。
上下兩邊折痕相合,尤其是犬牙交錯之特殊點位彼此匹配,“貞”殘字互補,行款相符,文辭連貫🙈,字體一致。與同套卜辭(詳下)完全對應🫳。綜合以上,排他性信號較強🚄,綴合可以成立🤾🏻。
《綴興》124(圖中A)本爲兩片遙綴,張宇衛先生根據同文例👡、刻寫位置、字形間距⟹,論說該組可能成立🔨。新綴拼入中間缺失部分,使三塊殘片相互實綴👼🏻,證實《綴興》124的遙綴可信⛄️。[4]
本組綴合與《合集》06284+《京人》1215(林宏明綴,下圖右)爲同套卜辭🤲🏼。它們都是賓類卜骨骨扇(面)刻辭。
(上揭同套卜辭位置示意圖[5])
對於賓類骨扇刻辭,學界近年有不少新的認識。除了邊扇對應規律外,劉影女士曾注意到,“左右胛骨骨扇刻辭辭序相逆”。[6]林宏明先生通過大量統計總結出,賓類骨扇刻辭的“起刻點如果有高低的走向趨勢,往往高的是靠近臼角的一邊”[7]。蔣玉斌提出🦜,賓類常在骨扇部位刻辭™️,以作爲骨邊簡略卜辭的補充👏,這是對閒置區的再利用🏌🏻♀️,其契刻佈局需適應骨邊向臼角傾斜的走向,因而呈現出起刻位置漸近臼角的態勢🧝♂️。[8]新綴符合學者所作歸納,林宏明先生也曾將胡柏218(即本組綴合中的摹本部分)與右圖的行款作爲重要的立論依據。
新綴中各辭,起刻位置固然遵循漸近臼角之規律👨🏿💼,但兩條乙卯辭一低一高,最左側乙卯辭的起刻位置,比相鄰的甲寅辭低2字🤷🏼。
這似乎說明骨扇刻辭整體晚於骨邊刻辭;其內部的辭序,不必按卜日先後排定,或許跟“與骨條上卜辭的對應”[9]有些關係。這一方面值得今後深入研究。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2組(X00042)
A♦️:合集27991(摭续149🦏、京津4830🏋🏽♀️、上博2426.153)+屯南04197(T31③:100)[10]
B💹🚱:合集28048(旅文店2)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折痕大體密合,行款相符,文辭連貫,字體一致,殘字“”互補。
新綴得到的字🧒,係地名🥷,从“水”(在右下),以“義”“宜(省作且)”雙聲之字爲聲🤹🏿♂️。其形此前僅見於同爲無名類的《合集》27972,作
。該字舊多誤釋,甚或認爲“義祖乙”“義沮”等。周忠兵先生指出🧑🏭,“宜”在作偏旁時有省作“且”形者👮🏽♀️,該字應嚴格隸定作“
”👨🏻⚖️👶🏻;《花東》7與467之
字,舊釋“我且(祖)”,實應看作典賓類《合集》06057反
字之異體。[11]其說甚是🌵。對於這一批“我/義”“宜”雙聲的字,新綴又提供了一例字形。
又新綴版刻辭反映的是令戍人禦方之事,對相關卜辭排譜及史事研究亦頗有參考價值🙇🏿♀️。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3組(X00043)
A:合集08775(歷拓08582南博)
B:合集10550(鐵82.004)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折痕密合,行款相符,文辭連貫,字體一致🧑🏿🏫,“午”“貞”等殘字相互補足。
甲面漫漶不清🕳,舊釋文👸、摹本釋讀意見不一。今據新綴重寫釋文如下🤣:
丙午卜🍺,王鼎(貞)💇♀️:勿■(于?乎?)■田史🥬。一月。
庚申[卜]…西土…其受…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4組(X00044)
A💁🏿:合集00534(善18371)
B:合集08976(前5.46.1)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折痕相合,“貞”殘字互補,行款相符🧚🏼,文辭連貫,字體一致🐗👵🏽。
綴合後釋文爲:
辛未卜🗜,王貞𓀙:以羌🗃,其十…
…
“”的出現語境與舊有材料(參看《類纂》587頁上欄)有所不同🫳🏿,考釋該字時值得參考🤲🏿。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5組(X00045)
A:合集04637(京津01620🤳🏿、善06190)
B🤽🏽♀️:合補05686(历藏18669)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5
【說明】
兩片沿齒縫密接👨👨👧👧,接茬彼此交錯;“貞”“視”二殘字相互補足,排他性強,綴合可以成立⏫。
綴合處一辭可能應讀作🚓:“乙□卜♍️,□貞:令□(多🐇?)亞視犬延。”辭例較爲新鮮👰。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6組(X00046)
A:合集10361(續3.45.6🧕🏿、佚存0064⇒🧖🏿♀️、文拓017)
B🚵🏻♀️:合補05575(歷拓01741、中歷藏0807)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折痕密合,“王”殘字相互補足,行款相符,字體一致✴️,綴合可以成立⛹🏽♀️。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7組(X00047)
A🔙:合集29329(京人1969)
B🌹:合補09232(歷藏06801)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折痕密合,“惠”“往”殘字互補✶,行款相符,文辭連貫,字體一致。
下片漫漶不清,結合《京人》抄本,新綴處一辭可釋寫爲:
王惠壬往,湄(彌)日不雨👦🏽。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8組(X00048)
A👲🏽:合補10750(歷藏15536)
B🤟:合補10735(存上2157)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5
【說明】
折痕相合,“旬”“亡”“憂”三殘字互補,行款相符,文辭連貫(爲卜辭習見)👨👧👦,字體一致。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49組(X00049)
A👈🏻:英藏01951(金540、CUL452)
B🦩:英藏02113(庫方1845🕵🏼♂️、BL1845)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折痕密合,“辛”“貞”二殘字互補,行款相符,文辭連貫,字體一致。下片上沿,大概正是上片界劃綫向右延續的部分。
本版□卯辭爲避讓辛亥辭而調整行款🐠🧝♀️,爲免混淆又加刻界劃綫,較有特色🦸。
“知微綴”甲骨新綴第50組(X00050)
A:宮藏馬096
B🕞:宮藏馬331
“知微綴”推薦排序:Top-1
【說明】
折痕密合,齒縫、盾紋接續,正反照片可見碴口、鑽鑿相互補足。
附記:感謝為有關綴合提供核驗结果的學者!
[1] 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李霜潔,lishuangjie@tsinghua.edu.cn;蔣玉斌,jiangyubin@fudan.edu.cn。
[2] 蔣玉斌🗃、李霜潔🙎🏼、楊熠🐆:《人工智能引導人類直覺産生的甲骨新綴1-20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162-177頁🧑🚒;
李霜潔💇♀️:《人工智能引導人類直覺産生的甲骨新綴第21-30組》,《出土文獻》2024年第2期🏜,第17-23頁;
李霜潔🕵🏻♀️🧗🏼:《人工智能引導人類直覺産生的甲骨新綴第31組——續補殷墟卜辭中的貞人網絡》,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24年02月04日,/Web/Show/11109。
李霜潔🧑🏼🦰:《人工智能引導人類直覺産生的甲骨新綴第32-40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24年02月19日,/Web/Show/11111🛷。
[3] 李霜潔:“知微綴(RejoinX)⇨:人工智能文物拼綴系統”,清華大學,2023年04月10日🙎🏼。
[4] 張先生此組遙綴首次發表於2014年(張宇衛💇🏿🥻:《甲骨綴合第一百零六、第一百零七則》,第107則💅🏻,先秦史研究室網站𓀐,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3572.html,2014年1月13日)👂。林宏明先生2017年發表《賓組骨面刻辭起刻位置研究》(《古文字與古代史》第5輯,2017年4月),述及此遙綴🙎🏼♀️,但未使用(第8頁),可謂態度審慎。新加綴後當可放心使用📭。
[5] 背景圖取自林宏明《賓組骨面刻辭起刻位置研究》,第25頁🔡。
[6] 劉影:《殷墟胛骨文例》👃,第106頁😘,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7] 林宏明:《賓組骨面刻辭起刻位置研究》,第26頁。
[8] 蔣玉斌:《殷墟甲骨刻寫預留區的觀察及其學術意義》,中國文字博物館等主辦之“第八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論文,2022年8月4日。
[9] 林宏明:《賓組骨面刻辭起刻位置研究》,《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五輯,第21頁🧑🏿🎤。
[10] 王旭東🤦🏽:《殷代國家形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陳絜),2021年,第326頁。
[11] 周忠兵🛑:《說花東卜辭中的一個地名》☆,《古文字研究》第33輯,第157—160頁,中華書局💇🏼,2020年8月🚵🏼♂️。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4年10月23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4年10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 2419李霜潔🏄🏻、蔣玉斌:人工智能引導人類直覺産生的甲骨新綴第41—50組.docx
下载次数🕜:37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