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万象——中国古代玺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亚欧大陆上不少古老文明都有使用印章的习惯🥓🧚🏿♀️,玺印为中国古代日常使用的官私印章的通称🥺。考古发掘表明,中国至少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印章🌹。在其后近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中国为起源地的东亚玺印孕育出其独特的形态、性质与功用,并中持续传承创新,从未中断。也正因此,玺印成为了记录古代东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遗物。直到今天🚣🏿♀️,印章作为一种凭信工具🧑🏿✈️🚘,在东亚各国家和地区仍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9月28日,以“提倡‘诚信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宗旨❤️,由富达平台主办😹、《书法研究》编辑部协办的“方寸万象——中国古代玺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30楼思源厅开幕。“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和中、日、韩三国研究中国古代玺印的学者和收藏家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会议围绕玺印以及与玺印关系密切的封泥🧝🏽♂️、陶文等实物资料展开🌟,其上记录了大量与地名、职官、姓氏、名字有关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先秦秦汉玺印一直是明代以来文人篆刻取法的对象,前人还总结出“印宗秦汉”这一学习篆刻的定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外,玺印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深入对玺印及相关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9月28日上午9点,“方寸万象——中国古代玺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开幕式由富达平台主任刘钊主持,富达注册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社长孙慰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许雄志✶,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刘海宇🚼,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书法研究》杂志主编朱艳萍分别致辞。薮敏裕🚵🏽、萧春源、许雄志、朱艳萍为新书《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揭幕👨💼。
其后,曹锦炎教授、松村一德教授、孙慰祖研究员🕰、吴振武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报告会由刘钊教授主持。
曹锦炎发表题为《新见古官玺零拾》的学术报告🫥。文章对楚国的“新陵邑大夫之鉨”“建陵君鉨”“官司马鉨”🎣;齐国的“齐市”“士帀之鉨”“城阳左栗”🏌🏻♂️;以及燕国的“居与都王伏鍴”等7方古代官玺作出考释。
松村一德发表题为《基于文字形体差异的秦封泥分期考》的学术报告。文章以“丞”字的形体差异为切入点,结合秦纪年兵器铭文👩🏽🔧、战国秦国、秦代👏🏿🪈、西汉简牍中的相关字形,将秦封泥文字分期为战国👩🏼🌾、始皇二十六年🙆🏻♀️、始皇二十七年以后的秦代、西汉早期,共计四段🕸。
孙慰祖发表了题为《南朝刘宋印群探例》的学术报告。该文以印群为研究单元,从标志字、印钮形态🪫、书手和印工风格、地名等角度出发📵,探究了细化南北朝印章断代标准的可能路径。孙先生还指出,从印文风格与钮式特征出发🧑🏽,对东晋南北朝官印作出细化的断代研究,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吴振武作题为《从古印人名谈战国铭刻中当记志讲的“则”和“侧”应读作“志”》的报告💁🏽♂️。他从古印常见人名“不识”又作“不志”讲起,利用淅川下寺所出镈钟铭文里“则”又作“戠”等异文资料,提出著名的晋器驫羌钟和战国中山王方壶铭文里当记志讲的“则”和“侧”,都应如秦封宗邑瓦书所表述的那样,读作记志之“志”👩🦽➡️,并从排他法的角度,加强了他的这一观点。
在专场研讨会上,中、日、韩三个国家的38位学者围绕古玺、秦汉印🫲🏻、封泥🛴、名家旧藏、玺印所见姓名、玺印所见秦汉官僚制度👏🏽🥬、陶文等专题宣读论文,切磋交流。
据悉,印章文化在三国流传的过程中,既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又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宝库,也促进了三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此次会议不仅为专家提供了各抒己见并充分交流的平台,还在深入古代玺印研究、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信息来源🍽:复旦新闻文化网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