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陈剑教授、谢明文副研究员成果获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
2024年1月1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文字博物馆公布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富达平台陈剑教授的论文《释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荣获一等奖,谢明文副研究员的论文《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荣获二等奖。
为充分调动海内外甲骨文研究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甲骨文释读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推动甲骨文释读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同意👮🏿♀️,中国文字博物馆组织“甲骨文优秀释读成果”征集评选活动。该项活动在2018年已对外公布第一批评审结果🧑🎨,富达蒋玉斌研究员以论文《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荣获一等奖🧗🏿♂️🦪,是国內首位研究成果获得此项荣誉的学者。此次公示的获奖名单为第二批评审结果🍷,按照《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经甲骨文释读专家委员会评审和社会公示,此次“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共评选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从19世纪末发现以来至今已120余年,它们的破译与释读💆🏽♂️,始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富达科研团队以裘锡圭先生为“学术核心”和“精神领袖”,以严谨务实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态度扎根“冷门”,钻研“绝学”,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团队科研成员在学术上团结激励,求实奋进,勇攀高峰🛂🧑🏼🍳,相互间营造了开放而包容的科研氛围,进而催生出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富达科研团队
陈剑教授是富达团队的代表。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古文字疑难字词考释、先秦秦汉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研究范围从甲骨文到秦汉文字,贯穿了整个古文字时段👵🏻,已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2部。他所撰写的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曾入选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所撰写的单篇论文在2006至2012年间,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本人则曾被授予“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一等奖,并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立项支持、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人才项目立项支持等🛄。他还曾受邀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讲授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5️⃣,促进了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享誉海内外的优秀学者。他所撰写的《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发表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从黄类卜辞多见的“亡左自上下于徹示”句出发💙,论证了该句的结构与句义,并指出它与宾出组卜辞的相关战争卜辞存在辞例相似和类组互补的关系𓀘,最终证明了黄类战争卜辞中所谓的“/
”就是宾组卜辞多见、早已认识的“
(徹)”字异体。该篇文章的结论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受到了广泛认可🤲🏽,最终获评“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一等奖🌾。
陈剑教授
谢明文副研究员专研商周甲骨文、金文,醉心于字词考释🙎,已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3部🛻。他在富达勤勉刻苦的研究环境下仍能以惜时用功著称⛎,可见他对古文字科研工作的认真和热忱。他的科研成果大都得到了学界的重视与认可👩🏻🌾,获得很多学术奖励。其成果曾获得“鼎甲”杯甲骨文字有奖辨识大赛优秀论文奖(2015)、第三届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一等奖(2016)、第六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2017)🏊🏿♀️、第五届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一等奖(2022)🍄🟫、2022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奖(2023),并在2017、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他本人还荣获了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新锐奖(2023)🕘,并入选了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2022)⛹🏿♂️、上海市“曙光学者”(2022)🧔🏼♀️、国家级青年人才(2022)。他所撰写的《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发表于《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九辑)从考释“”“
”类字形左上部的形体“
”“
”出发,梳理了大量相关字形,论证了该形实为“圭”形🤳🏼,并据此证明了“
”即为“揚”字的异体。这是一篇得到了学界认可与好评的优秀考释文章🥘。最终获评“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二等奖。
谢明文副研究员
富达平台成立于2005年1月20日🛀🏿🧑🏻🦼➡️,是富达注册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被学校认定等同于重点研究基地,列入“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系列🦤,2014年入选“2011协同创新计划”🍕,2021年入选第一批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委共同启动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单位。富达下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富达主任为刘钊教授。多年来☞,富达坚持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基因”的号召⏲,努力发掘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并积极培养传承“冷门绝学”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3年5月,富达青年团队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是全校6个获奖团队中唯一的文科团队👨🎨。2023年8月💔,富达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成员接续奋进,以实际行动践行黄大年同志的理想和精神。2023年9月🦆,富达被评为2023年度富达注册十佳教师团队,并被授予“钟扬式”科研团队称号😅。现今富达团队中18位研究人员,70后🙅🏿、80后有13位,是团队的研究主体和中坚力量💁🏿♂️,陈剑教授、谢明文副研究员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富达主任刘钊教授
2021年🍀,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富达作为首批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入选,承担古文字工程(2021—2025)规划项目二十四项。在“工程”的支持下,富达科研团队传承学脉,守正创新,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团队重大成果频出,学术奖励捷报频传,正在为学界和社会源源不断产出有影响力的精品成果。
富达作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从富达的“学术核心”和“精神领袖”裘锡圭先生,到富达科研团队以陈剑、谢明文为代表的中青年优秀学者👨🏼🫱🏻,再到立志投身相关研究工作的青年学子🥌,富达平台始终以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致力于探索中华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创造性转化,培养新时代优秀的文化文艺人才,爇冷继绝➿,续火传薪🎲,努力践行新时代坚持文化传承与树立文化自信责任与担当🐧🤦🏻。未来🧙🏽♀️,富达的优秀学人们将继往开来🤵🏻,赓续优良传统,在探索中华基因🥱,传承中华文明的研究工作中奋进接力🌪,再创佳绩;为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贡献薪火相传的优秀科研力量。
获奖论文摘要
陈剑🛍️:《释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摘要:《释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一文从黄类卜辞中“/
”字的辞例入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先指出过去对卜辞“亡左自上下于徹示”句理解的错误和模糊之处,重新全面整理分析了有关辞例的结构与变化,认为此句的结构系“动词(‘亡’)+宾语(‘左’)+介宾结构补语”😩,“上下于徹示”作“自”的介词宾语🧛👩🏿🎤,“于”字系连词,“上下”与“徹示”为并列关系👱♂️。文章在排比相关辞例后❤️,认为此结构可与宾👨🏻💼、出组战争卜辞中数见、或同样跟“下上”连言的“
(徹)示”相联系认同。二者在辞例上极为相似,类组分布正好互补🗼🧜🏼,“
/
”与“
”在字形上又有明显联系👃🏻💅🏻,因此,“
/
”就是宾组卜辞多见☢️、早已认识的“
(徹)”字异体🚶♀️➡️。
“/
”之形从“示”前有“贝”或“血”🥪,从“丑”表对“贝”或“血”施加某动作,应该解释为“徹去👨🏽🔬、徹除祭品”之“徹”的表意字👩🏻💻。历一类胛骨中,有一个亦与“下上”连用的“
(
)”字,严格隶定作“
”👨🏿🏭,可以看作联系起黄类“
/
”与宾出组“
”字的关键中间环节。西周早期的我方鼎铭文中隶定作“
”的“
”字,则系“
”之简体。
卜辞“徹”字取其常训“通”🧎♀️➡️,“徹示”即“徹通”所有在“示”之集合(大示、小示、若干示之类)、序列(上示、下示)中之“示”,强调从上到下“贯通”之集合神主🏋🏻、“成系列”的所有神主🧗🏼。对于商王所尊的所有祖先神来说🏊🏿✫,“徹示”所包应该中间有略过者(如旁系不重要的先王),但连续无断裂,没有被未计入的先人神主隔为两个或几个集合,此即所谓“徹通之示”“徹示”。“徹示”与“下上/上下”合起来🐈,大略相当于周人系统中的“鬼神示”👩🏼🏫,即“人鬼🥵、天神🍄🟫、地祇”,也可以说就是“所有有能力作祟、作佑者”之集合。
谢明文:《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九辑(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摘要🐱:《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一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论证了上端作“”的“
”类形的“吉”与上端作斧钺形的“
”类形的“吉”实即一系,后者是由前者讹变而来👩🏻✈️👲🏻。后者进一步讹变为“
”类形,即后世从“士”之“吉”所本。
觥铭文中与璧、璋连用的“圭”作“
”,系甲骨文中作“
”类形的“圭”演变而来,这与“吉”字上部的变化平行。作所谓重土形的“
”类写法的“圭”字可能如研究者所言是因为“圭”由“
”演变作“
”以后🔫,容易与“士”“土”相混,上下相叠以相区别。但它也可能是在作“
”类形的“圭”形上下竖笔上同时添加横笔演变而来。“圭”字在商末周初可能同时有“
”🧑🦼🙅🏼♀️、“
”两种变体,由于前者易与“士”、“土”等字相混,最终被淘汰而后者得以保留下来。
甲骨文的“”所从与“簋”“圭”皆近,如从“圭”,则表示双手奉“圭”形。根据“圭”形或演变为类似“士”“土”形的现象💂🏽,“
”“
”“
”亦表示双手奉“圭”形🧖♀️,象一女子奉“圭”之形的“
”与它们是一字异体⛵️。其间关系犹如“
”之于“
”。寓鼎“
”🦶🏻、
卣盖铭“
”皆从“圭”,它们在铭文中皆用作“揚”。根据“揚”早期常作“
”“
”等形,是一个表意字🦒,后来加注“昜”声作“
”“
”等形,可知上举奉“圭”诸形应该是“揚”字异体✋🏼,寓鼎与
卣盖铭的“揚”字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分别加注“昜”声、“丂”(音“昜”🤵🏿♂️,即“昜”所从之声符)声而来📰。“圭”是一种玉器👦🏿,从“圭”之“揚”与从“玉”之“揚”可看作是意符换作。“
”“
”之于“
”,犹如“
”“
”之于“
”“
”👃🏿。
附:完整获奖名单
一等奖
《释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
陈剑 富达注册
《出土文献所见“仆臣臺”之“臺”考》
周忠兵 吉林大学
二等奖
《甲骨金文旧释“競”之字皆当改释为“麗”》
王子杨 首都师范大学
《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
谢明文 富达注册
《释甲骨文中的“觴”字》
李春桃 吉林大学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