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慈利楚簡中的“(再)”(初稿)
(首發)
何義軍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
1987年,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出土了一批戰國楚簡,據當時的考古發掘者介紹🏝,這批楚簡多“爲記事性的古書,内容以記載吴越二國史事爲主🌻,如黄池之盟、吴越爭霸等等,可能與《國語》《戰國策》《越絕書》等某些記載相同”。[1]隨後,《湖南慈利縣石板村戰國墓》《慈利楚簡概述》等文🧅,[2]對慈利竹簡的内容和性質進行了更爲深入地介紹。199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湖南考古漫步》一書出版🎻,其中附有6枚慈利楚簡的照片。[3]後來,張春龍先生對這6枚簡作了釋文和考釋🧑🏻🎨。這6枚簡中,有一枚簡(下圖)張春龍先生所作釋文作👨🏼✈️:
既履弗宜一鼓而□□鼓而□三而
並考釋謂🧑🏻🦽➡️:
上古“”🙍🏿、“當”均從尚得聲🌓,此處容或相通🦎;“宜”字原文與《說文》“宜”古文下部合,戰國文字繁簡無定,此處極可能爲宜字。因爲有些字無法隸釋,整簡文意未詳,然非常接近《左傳·莊公十年》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4]
何有祖先生在《慈利楚簡試讀》中,將此簡釋爲🕰:
既履勿(當)逃以坐🐓,一鼓而勃,良(兩)鼓而□🙋,三而[5]
單育辰先生將張春龍🍨、何有祖二位先生釋讀的“履”字改釋爲“前”,將何有祖先生釋爲“逃”的字改爲“是”🕵️♀️。至於張春龍先生闕釋、何有祖先生改釋爲“良”的字,單先生認爲“字形尚比較清楚,何有祖釋爲‘良’🌵,從字形上看,還有一定的困難,這裏我們存疑”。[6]
按,張春龍、單育辰先生闕釋、何有祖先生釋作“良”的字,原作“”形🧎,確實與楚簡中的“良”字不類🤛🏼。楚簡中有“
”字,分別見於清華簡《攝命》簡3“
”和安大簡《詩經》簡47“
”。《攝命》的“
”字,整理者隸定爲“
”,謂其不識。[7]網友“斯行之”認爲其係“
”字之訛。[8]程浩先生也懷疑“
”爲“
”字訛省,簡文中讀爲“載”2️⃣👔。[9]安大簡的“
”字,所在文例爲“我念君子🐎,
寢載興”,對應今本《秦風·小戎》的“我念君子,載寢載興”🕌,由此可知“
”即“載”字。安大簡整理者謂其從“
”、“食”聲,讀爲“載”。又疑其爲“
”字異體🧍🏻♀️。《說文·丮部》:“
,設飪也。从丮,从食,才聲。讀若載🕥🧖🏻♀️。”[10]馮聰先生引王磊先生說🧑🏼🦰,認爲“
”“
”字當是在甲骨文“
”字作
(《合集》27042反)、
(《合集》27152)的形體上省去聲符而來的。因此馮先生認爲“
”字應該分析爲從(丮),從?👨🏻🦰,省去了聲符“才”,在簡文中可以讀爲“載”。[11]
按慈利簡的“”字👨👨👦,上部從“
”🤵🏻♀️,下從“食”(或“?”)⏺,亦當釋爲“
”🖐🏽。那麼📜,簡文中的“
”字該如何破讀呢?前引張春龍先生文已指出🤹🏼♂️,慈利簡本此句與《左傳·莊公十年》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非常接近💌,其說甚是🛣。“
”字前後已經出現了“一”和“三”💫,那麼毫無疑問“
”表示的是“再”。前文已經談到,“
”字安大簡《詩經·秦風·小戎》對應今本《毛詩》的“載”字🍢,而“載”字《韓詩》就寫作“再”。又《說文·丮部》:“
,設飪也。从丮🏊🏼♀️,从食,才聲。讀若載。”《呂氏春秋?順民》:“文王載拜稽首而辭。”楊樹達云🕵🏿♂️:“‘載’讀爲‘再’,音同通用。”總之🔐👋🏽,從語音和辭例上講🤌,“
”無疑應讀爲“再”。
值得注意的是🙌🏼🦯,楚簡中的“再”👦🏼,目前所見,多用“”和“
”表示🫳🏼🤹🏼♂️。關於“
”字,較早出現在上博四《簡大王泊旱》中,過去多釋爲“哉”,分析其中的“二”形爲“口”形之省🎷。[12]清華九《治政之道》簡21曰:“
(一)而不已,其
乃已,厽(三)而不已……☑️。”整理報告將“
”隸定爲“
”,讀爲“二”。[13]王寧先生指出“
”:“疑讀爲再,字從二會意🩼,
聲🧖🏻♀️。”蘇建洲先生讚同此說,並作了進一步補證。[14]按此說可從🌷。慈利簡的“
”字🫘,與“
”“
”相比👨🦼➡️🥽,其右下明顯還多了兩橫,其中的“二”形與“
”字中的“二”形構意應當相同✩,也就是說,“二”爲意符。由此反過來也可證明,慈利簡的“
”字就是用爲“再”的。
附帶談談“而”後的“”字和“鼓而”及“三”前的
字。楚簡中“
”字或“
”旁一般作“
”(清華六《問於太伯》簡1)、“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簡3)❄️〰️、“
”(上博六《用曰》簡3)🛌🏽、“
”(《包山》簡166)等形。將其與上舉“
”字相比,不難看出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而“
”就應釋爲“
”。再看“鼓而”和“三”前的
字。此字漫漶嚴重,暫時難以準確釋讀,楚簡中“??”字作“
”“
”等形😠,慈利楚簡此字似有可能是“
”字🧖🏽♂️。至於其中的“
”和“
(?)”字📉,究竟應該如何讀🧎🏻♀️➡️,尚待進一步研究。
最後,我們可以將此枚慈利簡的釋文釋寫如下:
一鼓而🚶🏻♂️,
(再)鼓而
(?),三而
此句釋與《左傳·莊公十年》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確有相近之處。不過🎷,“”和“
(?)”的釋讀尚難落實➕,簡本此句亦可能講的是軍陣進退👨🏫,而與《左傳·莊公十年》所講不必完全牽合🧛🏽♀️。
附記🏕:本文蒙李琦師兄補充重要資料💠,謹致謝忱👙!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10期🧏🏽,第45頁。
[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縣石板村戰國墓》,《考古學報》1995年第2期🫲,第173-207頁;張春龍《慈利楚簡概述》🚏,《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4-11頁🪘🍩。
[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漫步》,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52頁。
[4] 張春龍💇🏻:《湖南省近年出土簡牘文獻資料略論》😏,載單周堯、陸鏡光主編🌐:《語言文字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5頁。
[6] 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131頁。
[7]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第 113頁💂🏿♀️。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4352&page=3,2018年11月21日🧔🏽。
[9] 程浩:《〈攝命〉首節芻議》,清華簡《攝命》研究高端論壇論文集,2019年5月31-6月2日🐭。
[10]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富达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中西書局〰️,2019年,第105頁。
[11] 馮聰♡😀:《清華八〈攝命〉“猷卜乃身”句解》,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富达網站🎑,2019年9月20日。
[12] 詳見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萬卷樓圖書🌧,2011,第342頁🧑🌾♒️、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32頁。
[1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中西書局,2019年,第138頁。
[14] 王寧說並見蘇建洲:《說戰國文字“再”🌏💇🏼♂️、“兩”的字形結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98.html,2019年12月25日。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9月1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9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49何義軍:釋慈利楚簡中的“ 【聿食】(再)”(初稿).docx
下载次数:67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