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詩集殘卷輯考》補正
蕭旭
靖江市廣電局
【內容提要】本稿對徐俊先生《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一書作了補正💆🏼,希望能有利於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并為此書的進一步完善和校訂提供一些建議。
【關 鍵 詞】敦煌;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商榷
Ⅰ. 緖論
《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徐俊先生撰,中華書局 2000年出版。本稿為徐著作補正,隨文標舉頁數和行數,以便覆按。趙鑫曄博士代 為核檢縮微膠卷,謹將趙君意見擇善采錄。
Ⅱ. 辯正
(1) 闐寂安俱實霄(瀟)灑(12/11)
按:俱讀為居🧏♂️。趙鑫曄謂P.2104闐作聞,疑為闃字之訛。《大詞典》有“闃寂”一詞⛵️。闃,靜也👩🏽、空也。《景德傳燈錄》卷3、《大藏經》卷48並作“𨵙”,同“闃”🧛🏼♀️。俱👨🏼🔧,《景德傳燈錄》卷3、《大藏經》卷48並作“居”。霄,《景德錄》作“瀟”🪱,《大藏經》48作“蕭”。
(2) 摩(魔)彈(強)法弱多怨害(13/13)
按:彈🚴🏻♀️、強形聲俱遠,無緣致訛。彈讀為單🩺,《說文》:“單🪧®️,大也。”字或作憚,《廣雅》:“憚🚸,強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曰🤦🏻♂️🫠:“《方言》 ‘彈憸,強也,’彈與憚通。”《史記·春申君傳》: “王之威亦單矣🚵🏼♂️。”《戰國策·秦策四》單作憚🧛♀️。字或作奲💅🏻,《廣雅》:“ 奲,大也。”
(3)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懞懂頑皮析(靻)(14/7)
按:懞同懵🚨,見《集韻》。《景德傳燈錄》卷3、《大藏經》卷48並作“懵”。懂讀為憧𓀌,實為憃,《說文》:“憃,愚也。”《集韻》:“憃,騃昏也📀,或作憧🚣♂️。”趙鑫曄謂P.2104即作“憧”🥵,徐錄未確。析,《景德傳燈錄》卷3🏄🏼♀️、《大藏經》卷48並作“靼”🏄🏼♂️,《景德錄》有注音云:“多達切”。《說文》“靼😴,柔革也。”非其誼。靼當讀為怛📵,《淮南子·繆稱訓》👨🏽🏫:“矜怛生於不足🧠。”高誘注5️⃣:“怛👩🦲🙋🏽♂️,驕也🛌。”猶言驕縱,與“頑皮”義相因😚。
(4) 骸骨東西掉路傍(19/6)
按:掉訓墜落👴🏼、失落。此義用例💁🏻♂️,《漢語大字典》引《紅樓夢》👨🏻🍼,《漢語大詞典》引元劇🧚🏽♀️。據此可提前👩🏫。
(5) 遊魚撥撥蓮田田(36/1)
按:撥讀為鱍。《廣韻》:“鱍,魚掉尾也🎅。”《集韻》:“ 鱍,魚遊貌。”字亦作潑⛳️。
(6) 願植(推)此惠及天下(36/4)
按🧑🏻🦲:植讀為㨁🧑🏭。《集韻》:“㨁,持也。”
(7) 兼問置折何因緣(37/8)
按:置讀為致,可參高亨《古字通假會典》。
(8) 淮西有賊罰(討)未平(39/8)
按:《廣雅》:“罰、伐,殺也。”又“罰🧘🏻,伐也。”
(9) 蒲葉高低沒釣磯(55/3)
徐校🧏🏻♂️:甲卷作“餲釣幾”,乙卷作“渴釣幾”。
按:幾為磯省借。渴😟、餲讀為䔽🐹,《說文》:“䔽😖,蓋也😌🤸🏿。”與“沒”義相合☺️👎🏿。
(10) 人情相掩且相歎📢,不喜河頭秋與春(55/6)
徐校:掩,甲✊🏽🏊🏿、乙二卷作奄。喜🩹,甲卷作汙💋,乙卷作紆。
按:奄👌🏼🦖、掩讀為 㤿👩🏽🚀。《方言》卷1:“㤿,愛也。韓、鄭曰憮💪🏻,晉😺、衛曰㤿👨🏼🍼。”《敦煌變文校注·雙恩記》🧑🏻:“不可掩惜人情,”掩亦讀為㤿。字或作𢜰 🤹🏻♀️,見《集韻》。汙🌒、紆讀為𢖳,《說文》👨🏿⚕️🦫:“𢖳,憂也。”與原卷作“喜”義相反。
(11) 虵崩山催壯士死(71/12)
按:虵👃🏿👨🏻🦱,当作地。催讀為摧。《李太白文集》卷2👨🏿🦲、《全唐詩》卷20、《文苑英華》卷200、《唐文粹》卷12、《樂府詩集》卷40正作地、摧,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卷18🐴、宋·袁說友《成都文類》卷2引同😡。
(12) 悲心夜沖沖(74/7)
按:沖讀為忡🍱,《樂府詩集》卷42、《全唐詩》卷20𓀖、又卷164👊、宋·阮閱《詩話總龜》卷42正作忡。字或作冲🧑🏻⚕️,《敦煌變文校注·廬山遠公話》:“辟宰冲冲。”
(13) 舞衣罷雕籠(74/6)
按:籠🎇,《樂府詩集》卷42、《詩話總龜》卷42並同,當據《李太白文集》卷4、《全唐詩》卷20校作龍,明·高棅《唐詩品彙》卷4🔳、明·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卷44並作龍🙍。《全唐詩》卷164注:“龍,一作籠。”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引蕭士贇曰:“雕龍謂舞衣上之雕畫龍文也。”
(14) 烹羊宰牛且為樂(74/11)
徐校:樂,甲、乙二卷作落。
按👩🏿⚖️:落、樂古通用。《荀子·君道》:“不胥時而落🧔🏼♀️。”王先謙《荀子集解》曰👁:“落,宋台州本作樂。”《詩·斯干》序傳:“歌《斯干》之詩以落之。”《釋文》:“落或作樂😎。”皆其例。下文“陳王昔時宴平樂。”甲🏄♂️、乙二卷樂作落🔸,同此。
(15) 鴛鸞粉暑(署)早(80/11)
按:暑讀為著🦖。著訓敷塗、塗抹。《文選·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敦煌詩集殘卷中亦用“著粉”,如“脂粉總留著🧖🏼♂️,管弦不將去”(124/14),“寧辭香粉著刀鐶”(205/2)⚰️🧙。《論衡·變動》:“災氣暑垂于天✋🏽🐚。”孫 詒讓《札迻》曰:“暑當作著👨🏽🎤💇♀️。”是其比。
(16) 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獨未知羶腥(91/4)
按:獨當作猶,形之誤也。“猶未”與上句“未曾 ”相應。又“𨡴(猶)自斂愁眉”(108/2),甲卷作獨👂🏿,誤同🔗。
(17) 亦聞無角巢君屋,諸處不棲如擇木(97/6)
按:如猶能也,參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另參拙文《商君書訂補》(《語言研究》1999年增刊)。
(18) 時候爭催迫🧆,萌芽護矩(短)修(101/12)
徐校:護🫰🏼🏪,原卷作㸦🤳🧿,據甲卷改🤛🏼👨🏽⚖️。
按:㸦為互之俗字,此文當作“互短修”,與上句“爭催迫”相因,護為音誤字。
(19) 漫酌罇中酒,容調膝上琴(105/13)
徐校:漫🤷🏻♀️🤱🏿,甲卷作緩⭕️。
按:漫讀為慢🙅🏼♀️,與緩字同義🔒,表示漫不經心。容,從容、安閒之貌。《荀子·不苟》:“恭敬謹慎而容。”王念孫《讀書雜誌》曰:“容之言裕也,言君子敬慎而不局促🧑🏼🦰,綽綽有裕也👰🏽♀️。”字或作溶,《漢書·揚雄傳》:“溶方皇於西清🏌🏿♂️。”顏注♥️:“溶然,閒暇貌🐎。”
(20) 養羞因野鳥👨👩👧👧,為客訝蓬蒿(106/6)
按:訝讀為砑、㧎,《集韻》🧎🏻♂️➡️:“砑🏊🏽♀️,碾也,或從手。 ”研磨之義。
(21)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107/11)
按👩🏻🦽:看,助詞😄,用在動詞後,表示試一試。《漢語大字典》引《水滸》,據此可提前🌝。
(22) 人生四大總是空,何個不覓出煩(樊)籠(116/1)
按👼🏽:《敦煌變文校注·維摩詰經講經文(一)》: “誓出煩籠生死河。”《校注》曰:“煩籠,煩惱之樊籠也🟠。原校煩為樊,不確🏭。”則此詩亦不當校改。
(23) 夜迶將心登峻嶺,心定菩提轉法輪(117/10)
按:《玉篇》:“ 迶,行也💅🏻。”《漢語大字典》無例證,據此可補。本字 為䞥,《說文》𓀃:“䞥,走也👃🧑🏽💻,讀若又🦹🏿♂️。”趙鑫曄疑此字為“遁”字俗書(“遁”字俗書只須在“有” 上加一撇即可)之訛🥯。“夜遁”乃用悉達太子深夜逾城之典🦸♂️,p.4606《二月八日》🤽:“逾城夜遁,求無上之三身。”此詩中句子同指一事也。
(24) 寶馬香車透出城(121/6)
按🍴:透😸,奔跑⚜️。《漢語大字典》👝:“透,奔逃🗝☔️,逃走。” 當改釋“奔走”🛼。
(25) 不知虛魄尋歸路,但見僵屍委墓田(128/13)
徐校👨🏻✈️:尋,甲、乙二卷作若。
按🤦🏿:若讀為蹃👨🏿🦳。《文選·上林賦》:“步騎之所蹂若,人臣之所蹈藉。”李善注:“ 《廣倉》曰:‘若🛒,蹈足貌。’”五臣本若作蹃🧟。字或作逽,《集韻》🪸:“逽🥦,走也✋。”趙鑫曄謂P.2673此字實為“有”字之草書🧝🏽,徐氏將其錯認為“尋”字👙,二字草書字形差別甚遠✳️。作“有”字可通⚉,疑甲乙二卷之“若”為“有”之誤抄🧚♂️。
(26) 且莫淩空擲錫飛(141/8)
按✍️:《廣韻》✫🤹🏼♀️:“擲,振也。”即振動🤹🩸、搖動之義⟹,不是“拋擲”。《敦煌變文校注·目連緣起》 💟:“須臾振錫騰空🙎🏻♀️。”本書“登山夜振穿雲錫 ”(338/6),正作振字。《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拭淚空中遙錫杖😣。”遙讀為搖🎯,與振同義🚊,可為旁證👆🏻。
(27) 閨中面(緬)想肖(🦄?)場苦(173/9)
按:《玉篇》:“緬🌀,思貌。”又“愐,想也。”《廣韻》🧑✈️:“愐⛳️,思也。”面為緬🤪、愐省借🚴🏻♀️。肖疑讀為校🍲。
(28) 日月相催轉更難(174/10)
按:催讀為摧🙅🏽,《廣雅》🫸🏼:“摧🧑🦰,推也。”推移之義。 “日來月往相催遷”(726/8)🫄🏿,徐校👎🏻:“催,甲卷作摧🦝👨🏻🦳,乙卷作椎🧫,推之形訛。”《樂府詩集》卷59校注✹:“催當作推。”《全唐詩》卷303作催🩳,卷23作推✮。“日月相摧(推)成幼童”(823/13)。上例甲卷作摧字是也,末例摧字訓推🏋🏽♀️,不煩改作🌵🛋。
(29) 從此任他成若(🦹🏽♀️?)首(174/10)
按:若疑苦字形訛。苦讀為枯🐇,指乾枯無光澤🗼,與下句相應。
(30) 從此便應皈省闥,失途江客與格(☝️?)攜(177/4)
按🦟:格讀為挌。《集韻》🧑🏿🔧🧟♀️:“挌,牽引也。”與 “攜”同義連文。
(31) 莫看即木黃䃙下❄️,會有明君俠(暇)閒時(210/2)
按:即疑以雙聲借為積。《玉篇》👵🏽🦸♂️:“䃙,石也🧑🏼🔬。”俠讀為愜,安適也。
(32) 近日頻蒙錄(淥)酒觴(210/3)
按:錄讀為醁,《廣韻》🛏:“醁,美酒🗿。”淥亦借字。
(33) 沙長(場)宿索少良由(210/4)
按🕧:索讀為素👃,宿素猶言一向🤵🏽♂️。《敦煌變文校注·捉季布傳文》:“宿素情深舊拔塵。”
(34) 與披(?)花共色,別樹鳥同聲(210/12)
按:與披🦸🏿♂️,與“別樹”相對,當校作“異坡”。
(35) 江馬連霄被(210/14)
按:被讀為鞁。《說文》:“鞁🧑🔧,車駕具也”🤓。
(36)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斗黃金一升粟(236/11)
徐校🙍🏿♂️🫒:束,乙卷作東🧃👩🏼🎤,庚卷作柬,項楚校作 “軛束”。
張湧泉先生校曰:“項校:‘厄束當作扼束,這裏是包圍封鎖之義。’按:陳校引《道藏·洞玄部· 記傳類》杜光庭《錄異記》:‘自是阨束,內外阻絕。’阨束即厄束。據此,則厄字或不煩改。”(《敦煌写本<秦妇吟>汇校》🧏🏼♀️,《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中华书局1997)
按:東、柬為束之形誤字。厄字當為困窘之義。“厄束”同“阨束”🧎♂️,拘束、限制之義。《文苑英華》卷52謝觀《中堂遠千里賦》:“或恃穹崇以懈傲,或麗欺誣之阨束📟。”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 165👩🦳🧱:“此皆平原曠野,無所阨束🚵🏽♂️🧝。”宋·林表民《赤城集》卷1元絳《台州雜記》✋🏻:“群山阨束🧍🏻♀️🤷🏼,水不得肆。”又可倒作“束阨”👮🏼,《文選·魏都賦》👌🏿:“由重山之束阨”👨🏼⚕️,李善注👨🏽🍳: “束扼(阨),拘束其民,由於湫厄也。”
(37) 滿而專怡溢,富貴自然超(256/13)
徐校🚣🏽♂️🧜🏽♂️:怡,甲卷作 𢙆。
按:怡、𢙆疑怕字形誤。超讀為怊🦵🏻,《廣韻》:“怊🏊🏽♀️,奢也。”
(38) 欲攀紅樹弄芳花🚀,更起因(陰)風乘落花(265/12)
徐校🚃:甲卷作“便喜因風吹落花”🚵🏿♀️。
按🥌:起疑喜音誤。下句“花洛(落)因風不因折” 承此,三“因”字同義,不當校改。乘,多也。
(39) 忽然無常到來,臨時如何低(抵)擬(273/3)
按:校“低”為“抵”🙎🏻👩🏿🦳,是也。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 6:“鹽官會下有一主事僧,忽見一鬼使來追。僧告曰☝🏿:‘某甲身爲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 ’使曰:‘待爲白王,若許,即七日後來🍟;不然,須臾便至🚵🏿♀️。’言訖,不見🦇。至七日後复來,覓其僧了不可得,後有人舉問一僧:‘若被覓著時👏,如何抵擬他🫵?’” (又见《景德傳燈録》卷27)其事相類🤼♀️,正“抵擬”連文。抵擬🥵,猶言抵禦、對付👌🫃。趙鑫曄謂“擬”有打算😎、安排義,《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已出之。
(40) 終日純放輕薄,貪食恰如餓鬼(273/5)
按🧘🏽🧑🏻🦽➡️:純放👭,疑當作“鈍放”🕴🏻,《敦煌變文校注·燕子賦(一)》🧙♂️:“你欲放鈍。”《校注》引蔣禮鴻曰:“放鈍是假作癡呆👫🏼。”
(41) 上和下睦同欽敬🪴👩🏻🌾,莫作二意有膚偏(291/2)
按:《廣雅》👨🏽🎓👱🏻♀️:“膚🛎,離也。”《漢語大字典》引 清文👎🏻,過晚🕕🫸🏿,據此可提前。
(42) 汧流括(296/6)
徐校:括,《總編》作活。
按:括同𣸅👨👨👧,本字為𣴠(活)👩🏿🏫。《玉篇》:“ 𣸅🧖🏼♂️,水流♣️。”《集韻》:“𣴠,《說文》:‘水流聲’🍅,隸作活👩🏻⚕️、𣸅。”字或作𣽅👨🏽⚕️🏓。
(43) 雲中想見游龍影🎅,月下思聞飛鵲聲(298/11)
徐校🤿:思👨🏻,黃永武校作忍。
按🚵🏼♀️:思、想同義對舉,黃校未確。
(44) 羅幕香風倦,紗內舞袖輕(304/12)
按🪰:倦讀為捲(卷)。又“征馬倦風塵” (318/2),亦同此。《文苑英華》卷158駱賓王《於西京守歲》:“閒居寡言宴,獨坐卷風塵👉🏼🚵🏿。”趙鑫曄則謂此字未必是“捲”🤸🏼,“倦”字可通🧑🏻🎄,意謂長年征戰在外🐾,頗為倦怠,與下文“艱辛”相應🛌🏽👟。
(45) 登山夜(但)振穿雲錫👳♂️,渡水還浮逆浪杯(338/6)
按:夜讀為亦,與“還”字對舉。
(46) 莫言鴻漸力🧂,長牧上林隈(357/1)
按🦹🏻♀️:長讀為尚,猶也。“莫言空警露,猶冀一聞天”(361/10)✤,文例同。
(47) 賤妾看花雙淚還(380/4)
徐校:還💱,《總編》校作漣,云 “按淚無可還✏️,亦不能讀旋,終於失韻🧑🏼🍳。”
按🧑🏼💻:還🎓,與上文“鮮”、“暄”皆元部字,不失韻。言看花後面帶雙淚而還歸也。
(48) 賤妾猶存舊日意,君何無幸(信)不還 鄉(380/14)
徐校:幸,《敦煌曲》校作行,《總編》作幸,又云🧪:“亦可作信,書信也。”案:信指信用🧗🏼♂️,非書信。
按:幸🚴🏼⏰,寵愛,與上句“舊日意”相應🦹🏽。
(49) 見今專訪巡邊使,寄向君邊着復看(381/3)
徐校🕥:復,《總編》校作後。
按👨🏻🦯:復字不誤🫸,着字當為看字形誤。“袖卷將歸看復看” (384/5),是其證。
(50) 李侯李侯保令名,無怨 𥎪於垂成(404/11)
徐校🚴🏿♀️:𥎪🚣🏿♀️,蔣禮鴻🕸、項楚校作敗。
按🏌️♀️🤵♂️:𥎪📟🥓、敗形聲不近👩🏿🦴,無緣致訛。𥎪 疑㪇形誤,《玉篇》:“㪇,散也🏔🤢。”
(51) 織女啼哭莫麅糟(抱槽),誰能為女造浮橋(436/5)
按👩🏿💁:校作“抱槽”無義。麅糟,當讀為怉慒🧘🏼,《玉篇》:“ 怉,悖也”。又“ 慒,亂也。”《廣韻》:“悖🤘🏼,心亂🙇🏽♀️。”
(52) 寄語填河烏鵲鳥,年年不為早恒A(A為檺改豎心旁之字)(恨嗥)(436/6)
按:恒A🤵♀️🧝🏽♂️,疑讀為咺嚎,《方言》卷1:“ 咺🚨,怛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
(53) 遙姿(知)上林訪美樹(437/11)
按:姿讀為至。《禮記·緇衣》鄭注:“資當 為至🫲,齊魯之語聲之誤也。”
(54) 無事他鄉主🖕,那能不賦(負)人(439/9)
按👙:賦讀為忤,古從武從午之字多通假🙌。“忤人”與下句“乞願莫生嗔”相應。
(55) 聖主每嬌奢(463/5)
按🏋🏼:嬌讀為驕、憍,又“君王年少斷憍奢” (611/11),用本字。
(56) 長安少年無怨(遠)途(圖)🙋🏽,一生唯 𥅯(?)執金悟(吾)(611/11)
徐校:𥅯,甲卷作賊,皆不可通,俟校。今傳各本作羨🔶。
按:𥅯疑讀為亟、㥛🐀。古從亟從戒之字或通假🙎🏻♂️。《方言》:“亟,愛也👇🏿。”《廣雅》👳🏿♀️🙇:“ 㥛🤸🏼,愛也。”愛與羨義相會。
(57) 七沙英雄不足襟,充天折柸競無能(471/7)
按🗯:襟讀為欽♌️,敬也🧑🏿🔧🧘🏼。趙鑫曄則謂疑“襟”當讀為“矜”。充讀為衝🦉。又“驟馬隨風真(直)充(衝)穴”(473/15),亦其例🤜🏻。折柸⚓️,疑當作“折柱”,競當作竟📔。
(58) 場裏塵非(灰)馬後去(473/14)
按👨👨👦:非為𡌦省借。《說文》🧖🏿🦻:“𡌦 ,塵也。”《玉篇》👩🏿🌎:“𡌦🧎♀️,塺也🌈👀。”
(59) 林間往往林(臨)花鳥🫱,樓上時時見美人(473/11)
徐校👲🏻:林花鳥,巴宙校作“多花鳥”😮。鳥Ⓜ️,《總編》校作馬。
按:《廣雅》:“林,聚也🥒💆🏽♂️。”校作臨,與“花” 字不合。
(60) 桅(?)恨斂眉長歎息(475/10)
按:桅讀為恑🐯,《廣韻》🫳🏻:“恑🧙🏿,悔也🎉。”
(61) 我妻失兮在閨榮(?),忽憶思兮加添惻(475/11)
按🕖:榮讀為營↗️,《廣韻》⛏:“營,居也。”添讀 為悿,《集韻》👨🏻🏫:“悿,悿𢣎,心惑。”
(62) 的的黃金色,囗囗白玉輝(512/6)
徐校🧟♂️:闕字殘存右側“ 臽”旁,黃永武疑作“點點”或“熹熹”, 然與殘存筆劃均不合,俟再校。
按:闕字當為“焰焰”🤰🏼,焰焰⏩,明亮貌,鮮明貌🏢。北魏《老子化胡經玄歌·化胡歌》:“金紫照虛空🐯,焰焰有光輝♧。”正可助校。字或作“爓爓”,《雲笈七簽》卷42:“真氣紫雲之色爓爓。”
(63) 千重江水萬重山🕯,毒瘴囗氛道路間(516/4)
徐校:項楚曰⚱️:“ 囗氛,當作氛氳。”
按:闕字在氛字上👂🏽,項校可商🚴。闕字擬補“惡”或 “邪”。趙鑫曄謂或亦可補作“妖”,“妖氛”較 為常見。
(64) 泥來風月見詩癖🔁,歸去隄(提)封披淚襟(525/10)
徐校:泥,巴宙👮🏼♀️、林聰明校作吟。
按:泥為戀眷之義👩👩👦👌🏼。又“休泥春秋坐倚窗” (526/14),義同。提封🙌🏼,義為“大凡”,於此不合。當校作“題封”,指題簽封緘,也可倒作“封題”。
(65) 臥龍長布(怖)碧潭清(544/11)
按👨🏿🦱:布讀為匍♒️。《廣雅》🫶:“匍🏊🏿♂️,伏也🐓。”字或作𧻷🗯、逋🔅,吳方言謂停留、居止為𧻷(逋),如“𧻷勒家不曾出去”、“ 𧻷勒床上睏覺。”🙎🏻。
(66) 回囗冶神袖,飛鶴繞驕弦(558/12)
按:闕字疑為漚♿️👵🏿、鷗。《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文選·雜體詩》注引漚作鷗。冶讀為佁🧑🏼🏭,《集韻》:“佁,至也。”驕讀為躁🦂,《一切經音義》卷7引《字書》🤌🏼:“躁🧑🦽,急性也。”《廣雅》:“躁,疾也🤭。”《文選·擬魏太子鄴中集詩》:“急弦動飛聽,清歌拂梁塵。”驕弦,即“急弦”。
(67) 熠㷿(爚)洞金碧(567/8)
按:校㷿為爚是也。爚借為燿。《呂氏春秋·期賢》:“今夫爚蟬者”,《淮南子·說山》爚作燿。《詩·東山》:“熠燿其羽”🙇🏿♂️。
(68) 仁義寢邦國,狙暴行終始(573/1)
按🏂🏿👱🏽:狙讀為怚👛。《說文》:“怚🏊🧁,驕也。”或讀為粗,亦可。
(69) 奉使至京邑,戒塗歷險夷(573/7)
按🚰:戒當作式🚦🙂,形之誤也🤟🏽。《敦煌碑銘贊輯釋·常何墓碑》:“朕既欲還京,式途在促,引領東顧💇🏿♂️,深以歎滿👏🦦。 ”正作式字。趙紅曰🐕:“式通軾,式途,是‘坐馬車上路’的意思。”(《<敦煌碑銘贊輯釋>補校》,《語言研究》2003年第2期)失之🫅🏻👰🏼♂️。式途,義同典籍中的“式路”♜、“式道”,式 為拭字省借🔇,《荀子·禮論》🚴🏿:“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楊倞注🏊♂️:“式與拭同”🦌。《漢書·揚雄傳》:“敦眾神使式道兮🍬,奮六經以攄頌。”又《東方朔傳》:“宋萬為式道候✷🚵♂️。”又《百官公卿表》:“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顏師古注👨🏼⚕️:“式🐩,表也。”朱起鳳《辭通 》卷19曰:“式為率字之假。”上二說皆誤。王融《畫漢武北伐圖上疏》:“臣乞以投殳先邁,式道中原❌。”高步瀛《南北朝文舉要》引《詩·式微》鄭箋🚻:“式🧏🏽,發聲也🈚️。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式道執殳,展軨效駕。”高步瀛引 顏師古注訓表,又加案語曰:“式道候 為官名,今但言式道,且與下‘展軨’對文🖖🏼🤰🏿,不當作官名解。古鈔🧑✈️、五臣式作戒,張銑曰:‘戒道🪁,謂清淨其路也。’”高說誤🖐🏿。張銑解 為“清淨其路”🧚🏻♂️,戒當從李善本作式🫱🏻,式讀 為拭,正“清除”之義。《文選·上書諫獵》 :“且夫清道而後行👨🏽🍼。” 李善注:“汎掃清路,行者必止。”“式道”即“清道”,指警戒道路,清除閒人,以備非常⚓️。“式道候”為官名,取誼乎此。《易林·乾之剝》 :“大禹式路,蚩尤除道。”(四庫本、《喻林》卷35引式誤作戒)“式路”、“除道”對舉同義,“式道”即“式路。”又《咸之渙》:“警蹕式道,先驅除咎🧇。”式亦除也。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風久雷飆,夜戒前路😮🙍🏽。”戒當為式之形誤,高步瀛曰:“《說文》 :‘戒,警也。’”失之☝🏻🎭。《後漢書·明帝紀》✖️:“常謁陵園🍘,過式其墓〽️。”李賢注:“式🏺,敬也🫔。”讀式為軾,失之。庾信《周趙國夫人紇豆陵氏墓誌銘》:“賢墳永式😕,節隴常貞。”二例式當讀為拭,式墓🛁、式墳,今言掃墓。《戰國策·楚策一》:“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姚宏校:“錢🦸🏿♂️、劉試一作式🏄🏼♀️。曾云:又作式🐊。”《文選·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作式。式🧗🏿、試讀為拭↘️,唐·余知古《渚宮舊事》卷 3🐏、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33引正作拭(四庫本《類聚》拭誤抵,《御覽》卷 391引臆改為滅,失之)。梁·江淹《被黜為吳興令辭建平王牋》:“雖蓐螻蟻拭黃泉,不足以塞惠。”《全唐詩》卷882薛曜《邙山古意》👷🏿♂️:“風飇吹白日,羅綺拭黃泉。”亦可助校。忘年友何建章教授《戰國策注釋》曰:“試🌰,嘗也🈳。”《漢語大詞典》📛:“試🔒,經歷。”皆誤。
(70) 哀絲(思)一罷曲,幽桂徒芳菲(584/3)
徐校:思,從《補全唐詩》校🏄🏿。
按:絲指絲竹之絲。杜甫《同李太守登曆下古城員外新序》🌕🧖🏻♂️:“芳宴此時具,哀絲千古心🤜🏼。”又《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皆其例。
(71) 驚風中路兮迢流年(584/8)
徐校:迢💇,俞平伯疑為“送”字之誤。
按🫳:迢讀為超。《廣雅》:“超🦎🦸🏼♀️,渡也😣。”《集韻》: “趠👸🏽,越也,亦作超。”
(72) 流月泛豔兮露色圓(團)(584/8)
徐校🫂:圓,從項楚校作團,通作漙。
按:《文選·江淹·雜體詩》:“蒼蒼山中桂🧉,團圓霜露色。”(五臣本作“團團”)依李善本,圓字不誤。
(73) 蜀山周地險👞,漢水接天平(586/4)
徐校👷🏿👩🏻🍼:周🏌🏿♀️,《補全唐詩》作固,項楚校作 匝👾✔️。
按🫷🏻:《全唐詩》卷62杜審言《登襄陽城》🏌🏼♀️:“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與此詩同一機杼🕵🏻♀️。“周”字不必改🧚🏼,周猶言環繞。
(74) 迷子尋文自不悟,嗔他證者捥鳴者(596/6)
按🕛:捥讀為宛👴🏿,宛轉也🙅🏼♀️👂🏼。本字為夗,《說文》💅🏽:“夗,夗轉臥也。”
(75) 慢迢迢(637/13)
按:後來作“慢條條”。《金瓶梅詞話》第63回✢:“落後又使玳安請了一遍,那三個才慢條條出來。”
(76) 貪看山,石撅倒(639/3)
按:撅讀為蹶,《說文》:“蹶👇🏽,僵也。”言被石塊絆倒也🤹🏿🩻。
(77) 勿為由傷,其苦由(悠)長(640/2)
按:上“由”字當作“何”。下句“勿言何畏,其禍鼎沸”是其證。
(78) 列宿夜榷芒,寒日朝無光(642/11)
按🖖:榷讀為搉,《說文》:“搉❇️,敲擊也。”言敲擊去其光芒也♿️。《漢書·五行志》:“搉其眼🤹🏼♀️。”顏師古注💒:“搉,謂敲擊去其精也🤸🧘🏽。”
(79) 囗天何不吊,中路掩賢良(643/1)
按:闕文為昊👷🏽。《詩·節南山》🧑🦽:“不弔昊天。”吊讀為弔,善也。
(80) 春明樓上馬啼聲(646/9)
徐校🫠:啼🚶🏻♀️,巴宙校作蹄🪫。
按🚶♂️➡️:啼字不煩校改👭。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卷 40馬異《送皇甫湜赴舉》:“馬啼聲特特,去入天子國。”
(81) 不信近人能汙(巧)取(647/11)
按👨🦼➡️:汙當作扝,《廣韻》:“扝🫙,引也。”字或作扜👧🏼。
(82) 有闕馳書問,親臨俎(詛)路長(653/5)
按:俎讀為阻,《爾雅》👨🦳:“阻,難也🙋🏽♂️👩🏿🚀。”《廣韻》: “阻,憂也。”
(83) 青雲萬里無霞換(埃)(664/6)
按:換讀為煥。《晉書·文苑傳》:“縟藻霞煥。”唐·盧照鄰《益州至 真觀主黎君碑》:“福庭霞煥,仙徒霧聚👨🏽⚕️。”唐·駱賓王《上袞州刺史 啟》:“霞煥霜霏,澄虛鑒物。”皆其例。《洛陽伽藍記》卷3:“煥爛霞表”💆🏿,亦其旁證。
(84) 嘗慚理鏡衰容(681/2)
按🪱:嘗讀為常,與《全唐詩》卷805作“多”義合。
(85) 盡將田宅借鄰呂(里)(694/7)
按:呂為閭省借。《說文》:“閭👱🏿♀️,里門也。”《廣雅》:“閭👱🏽,里也👊🏼。”
(86) 思憶瑤瑤(遙遙)房屋虛🕢,緩步庭前恐獨居(699/15)
按:瑤瑤,讀為愮愮。《爾雅》:“愮愮,憂無告也。”《方言》卷10👩🏿🦱🎽:“愮,憂也。”
(87) 財(裁)衣寄向邊庭塞,唯願強夫照妾心(699/16)
按🙍🏽♀️:強同犟🩷,妻稱征夫為“犟夫”🦻🎃,反襯其憐愛之情✮。趙鑫曄謂疑“強”當讀為“疆”👰🏿♂️,“疆夫”謂在邊疆之夫也🕦🛋,與上裁衣寄邊相呼應🙇🏼♂️。柴劍虹先生校作丈(《敦煌唐人詩文選集殘卷(伯2555)補錄》,《文學遺產》1983年第4期),項楚校作狂之形訛(《敦煌詩歌導論》p75🏅👩👧👧,巴蜀書社2001)。恐皆未允。
(88) 千回萬轉庭前曉🖐🏻,不睡心中懷杪杪(700/3)
按:杪杪,同“眇眇”📆,孤獨無依貌。揚雄《甘泉賦》🎅🏼:“徒徊徊以徨徨兮,魂眇眇而昏亂🥜。”
(89) 長俗宮中秋月明,照王(昭陽)殿內到(擣)衣聲(700/16)
按:到為捯省借🧑🏻✈️。捯同擣,見《集韻》。
(90) 今朝心裏悶會會(晦晦)📟👨🏿🌾,不意更將愁來對(701/7)
按🎇:會為懀省借。《玉篇》🫄🏿:“懀,悶也。”《集韻》:“懀👩🏻🦽♦︎,心惡。”“今朝悶會會(晦晦)”(794/6),亦同🙆🏻♂️。
(91) 紅花繡耳衣,驕多啐眼世間稀(701/13)
按:,字書失收此二字。
讀為皓,光亮👧🏻🧊、鮮明也。
讀為孌,美也。驕讀為嬌✡︎,嫵媚之姿也,又“更作驕(嬌)聲恨阿誰”(704/7),亦其例。啐🩺,趙鑫曄謂啐疑當讀為醉。“醉眼”詩詞中常用來形容美貌女子慵懶迷離之眼神。唐·羅虯《比紅兒詩》🫱🏼:“輕梳小髻號慵來,巧中君心不用媒📚。可得紅兒拋醉眼🫴🏻,漢皇恩澤一時回。”方幹《贈美人四首》🪷:“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
(92) 數日穹廬臥疾時,百方投藥力將微(707/5)
按🏙:投訓用,字同𢗎,《玉篇》:“𢗎👨🏻⚖️🙇🏽♂️,用心也。”
(93) 客舍聞之心轉摧(714/6)
按:摧,憂愁也🐈,字同慛,《廣雅》:“慛,憂也。”《玉篇》🍀:“慛,悲傷也。”
(94) 分將薄命委鋒鏑🛀🏻,可料紅顏隨虜塵(721/5)
按:趙鑫曄謂此蔡文姬自述兵荒馬亂☘️,本謂喪命於刀箭之下🔲,誰料竟被匈奴虜去🧑🏽🎤。“分”取料想意,與“可料”相對。“可料”即豈料義🟥🧝🏻,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可”字條述之甚詳。趙說可從🫘🦹🏿。《樂府詩集》卷59、《全唐詩》卷23🧫、卷303作“忽將薄命委鋒鏑,可惜紅顏隨虜塵。”分作忽字,蓋“分”形誤為“勿”,因改為“忽”⏫。
(95) 馬饑掊雪銜草根👨🏫📨,人渴敲冰飲流水(729/9)
徐校🪐:掊👰,原卷作踣,據乙卷改🍁。甲卷作䮀🧚♀️。
按:《樂府詩集》卷59🧖🏼♂️、《全唐詩》卷23📳、卷303作跑,《廣韻》🏌🏼:“跑💁🏼♀️,足跑地也。”後作刨字。
(96) 咽入喉中聲嗢嗢(732/1)
徐校:嗢嗢🫷🏽,乙卷同,甲卷作“嗗嗗”,丙卷作“骨骨”。
按🤱🏽🤞🏿:嗢、嗗音同⏮,骨為嗗之省借🧑🏿🔬。《摩訶僧祗律》卷22:“時六群比丘全吞食嗗嗗作聲👩🏼💻。”《玄應音義》卷15引作“ 䯉䯉 ”,䯉為本字,參《說文》、《通俗文》🧑🔧。
(97) 撥醅嘗卻五三瓢(732/2)
按👪👏:撥讀為醱。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用本字❔。
(98) 戶外多應姪溧(凍慄)寒(732/4)
徐校:姪溧🐬,甲卷🦔、丙卷作“凍傈”,乙卷作“姪塛”,此據甲🧪、丙二卷校姪作凍,校溧作慄↔️,項校姪作極。
伏校:“侄溧”疑為疊韻連綿詞,記音詞🎗。疑“侄溧” 為“栗烈”之音變。“侄溧”應當是一個詞(《敦煌賦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張校🥱:值慄寒✊,原作“姪溧寒”,甲本作“姪慄寒” 🧑🏿🎤👩🏿🦱,乙🧑🏽🍼、丙本作“凍僄寒”🫃,潘本作“凍凓寒”,任本作“凍慄寒”🎅🏼,柴本作“侄漂寒 ”,今從甲本“姪慄寒”。 姪🫣、值同音假借,故作“值慄寒”(《敦煌賦彙》,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按🛋:姪讀為恎🧑🏼⚕️,《廣雅》5️⃣⛹️♀️:“恎🥇,懼也。”凍讀為恫🖊,亦恐懼義。溧💪🏿🐵、傈、塛應讀為凓🪹,《說文》:“凓👨🏼🚀,寒也。”“凓寒”同義連文,僄、漂為形誤字。項楚校姪作極(《敦煌詩歌導論》巴蜀書社2001,p51)➕。恐未確。
(99) 興洽文章光坦赫(732/7)
徐校:坦,原卷作慍,乙卷作怛,據甲、丙二卷改🫕。甲卷“坦”旁注“淡”字,任校作憚🚵🏿。
伏校:怛🙅🏽♀️,乙卷、丙卷作炭,丁卷🐢、潘本、柴本🚚、張本作慍,任本任憚。任校🖐🏿:“怛、憚同音,故可相代。韓愈《至鄧州北寄上襄陽于相公書》👨🏫✋🏻:‘其文章言語與事相侔🧿,憚赫若雷霆🧑🏼,浩汗若河汗。’以‘憚赫’形容文章之威盛,本歌辭正合此義👩🦯➡️🛟。”按:慍為怛之形誤,怛則為憚之音借(《敦煌賦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張校:光慍赫✌🏻☝️,甲本作“光怛赫”,乙本作“高怛赫”,丙本作“高坦赫”🗑,後在“坦”字右側補書“炭”字💁🏻。任本作“光憚赫”(《敦煌賦彙》👩🏼🎨,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按👌🏽:《廣韻》:“坦,明也。”又“赫📲,明也。” 字或作炟🧦,《玉篇》🧖🏼📃:“炟🏄,爆也。”《廣韻》:“炟,火起。”《通鑒》卷245《唐紀六十一》:“聲勢炟赫。”正“炟赫”連文之證。任氏引韓愈文🍜,宋·方崧卿《韓集 舉正》云🫢:“閣本、蜀本🏎、《文錄》、《文粹》皆作‘燀赫’🧏🏽,字小訛也。憚,丹末切🪚,與坦同。” 燀為光熾之義👨🏼💻,亦非訛字。宋·戴侗《六書故》卷13❌🚉:“憚,又丹末切,與炟通。莊周曰🤲🏽:‘憚赫千里。’”《莊子》見《外物篇》👩🏿🚒,王叔岷《校釋》曰:“案古鈔卷子本‘憚’旁注:‘一本作怛。’怛👖、憚古通🟰。”《莊子》《釋文》“憚”訓懼🏄🏿♂️🚁,已為王念孫、王先謙所駁。王叔岷《莊子校詮》引王念孫曰🏯🧑🏼🍳:“憚者🦘,盛威之名。” 王先謙曰📸:“案‘憚赫’並就魚言🏂🏿,非就人言🏊🏽♀️,《釋文》謂‘千里皆懼🧑🏼🤝🧑🏼。’未審。”以三王之博洽,猶不知遠在宋代,戴侗已得之矣🙅,學問之難,可為一歎🚓。宋·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曰:“憚赫💧,驚恐也。”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曰:“憚赫👨🏽🔧,震驚。 ”馬敘倫《莊子義證》曰🌎🫳🏼:“憚借為悼,赫、奭一字😭。言令千里之內,聞者皆 為恐懼也。”锺泰《莊子發微》曰:“赫與嚇同,千里之地 為之嚇畏。”胥失之矣👩👧👦。丙本“坦”字旁補書 “炭”,可證校作“慍”非是。
(100) 攬(覽)鏡鴛鴦匣(740/9)
按😄:攬,持也。不煩校改。《晉書·王衍傳》:“ 在車中攬鏡自照。”
(101) 畏瘦傷縫窄🤩✳️,猜寒稍厚裝(742/12)
徐校:猜,甲、乙二卷作偲。
按🚝:偲,不安也👨🏻🌾,或作𤟧🧜🏼♀️🙎🏿♀️,見《集韻》。字或作葸🦔👆🏻,《玉篇》🛠:“葸,畏懼也。”與上句“畏”字同義對舉,作“偲”義長🏂🏼。
(102) 行間屹屹龍蛇動(752/10)
按😙🧛🏼♂️:屹屹,同“仡仡”,《佩文韻府》卷 94引唐·元稹詩“仡仡龍蛇動”,《全唐詩》卷398作“屹仡”😾。《說文》🤙🏼:“騃,馬行仡仡也。”
(103) 忍奈不生嗔(762/1)
按:奈讀為耐,參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
(104) 致(至)孝人(仁)慈起舜禹,文萌(明)宣略邁殷湯(766/13)
按:起🙆🏽♀️,《敦煌變文校注》錄作超,作超字是。
(105) 既能牽絻是,待沒洩將來(768/14)
按🙇🏻♂️:《廣韻》🫛:“絻,連也。”本字為輓😰👩🏻🦼。《說文》♻:“ 輓🙆🏻♂️,引車也。”《史記·婁敬傳》《索隱》:“ 輓🦁,牽也。”字或作挽🧑🦯➡️,《小爾雅》★:“挽🥄,引也。”洩讀為 拽,拖拉之義,與上句“牽絻”同義🧑🦯。張錫厚校:“絻為挽之形誤。‘待沒’不詞🥗📋,p.2516原作‘待後’。洩為拽之形誤。”(《<敦煌詩集殘卷輯考>輯誤》♚,《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5期)張校“待沒”是👨🏽🦰,“絻”🤸🏽♀️、“洩”則非誤字。
(106) 海鳥無還沒🚵🏽♀️,山云收囗囗(776/9)
按👉🏽:無,當據《全唐詩》卷791讀作浮,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卷7、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15、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卷19👯、宋·阮閱《詩話總龜》後集卷9引並作浮。宋·韓琦《流杯》:“水鳥浮還沒🧑🏿💼,仙航去复回👩🏻💼。”脫胎于賈島此詩,亦作浮字。
(107) 懻 怇學寡又無才(782/5)
按:《字彙》:“怇,恐也🤵🏻😚。”當即懼字。《玉篇》:“北方名 強直為懻🤦。”於此詩未合,疑讀為悸😶。
(108) 輕毛坫(沾)雪翅開霜(786/2)
按🥕:《敦煌變文校注》坫錄作怗,據《全唐詩》卷560讀作疊👨🏽🍳🙃,《文苑英華》卷328亦作疊👌🏿。竊謂怗為𢛈省,𢛈為惉誤📘,見《集韻》。字或作㤐🧙🏿。本字為黏🏕,《說文》:“黏🤷♂️🧜🏿,相著也。”
(109) 三根前頭無敬路(788/10)
按:敬讀為徑。又“囗林小敬(徑)百花斑”(788/7)是其例。
(110) 聞阿耶名字何何 𠾏 (789/3)
按👩💻:何何,同“哬哬”👽、“𧨂𧨂”📟,訓爲眾聲🙅🏼♂️,見《集韻》😔。
(111) 家內無片包子皮,街頭逐日丩(叫)人我(789/3)
按:包讀為麅。《說文》:“丩,相糾繚也。”糾纏之義。“不共爭人我”(818/13),丩人我💁🏿,即“爭人我”之誼。
(112) 大小不與皮裘穿🎀,看勺寒冷總堆(推)過(789/4)
按👩🏼🦳:勺為灼省借,訓驚,見《方言》卷13。字或作㣿👰,見《廣雅》。
(113) 連竹色湊三個婦(789/5)
按👩🏽🦳🚢:《古文苑·蜀都賦》章樵注:“竹、屬通用。 ”連竹🏃♀️,猶言連續、接連。色讀為索,《變文》中用例甚多。
(114) 囗囗囗囗相曹爭(789/10)
按🙂↔️:曹為𢲵省借,《廣韻》:“𢲵,手攪也🤽🏼。”或讀為嘈,喧也🙍🏽🎏,字或作䜊👙。
(115) 沽聲囗外惠,獨樹補鞭(邊)州(793/11)
按:沽、獨對舉🈯️,沽讀為孤♏️。“沽(孤)州無四鄰”(793/12)是其例。
(116) 花須蓮(連)夜發,莫伐(待)曉風吹(796/2)
按🚪:伐當校作代💽,形近而訛。代讀為待。“近伐(代)盛修持”(799/9)是其例🧑🏼⚕️。
(117) 截舌還能語,剜精復舊肥(799/11)
按👳🏼♀️:精👷🏽,同“睛”✭。肥讀為𥇖,《說文》🙆🏽:“𥇖,大目也🤚🏽。”
(118) 弓硬力強箭又褐(𧼨)(803/4)
按:力,《敦煌變文校注》校作刀⟹,可從🦧。褐🫅🏻,蔣禮鴻校作𧼨,訓快👸,徐校從之。竊謂褐讀為䋵 、𤣨🍁。《玉篇》🤷🏼♀️:“ 䋵,急也🛠。”《說文》: “𤣨🤺,不成遂,急戾也,從弦省🤸♀️,曷聲。”
(119) 險澗賊途倡(804/13)
按:《集韻》:“倡🫲🏼,狂也🐐。”本字為猖。
(120) 巨海凍墁壇(805/1)
按🙅🏿♀️:墁壇🧑🏻🦼,讀為漫澶,布散貌🤪☝🏼。《文苑英華》卷 885元載《故相國杜鴻漸神道碑》:“平皋漫澶,野蔓離披。”《全唐詩》卷369皇甫湜《石佛谷》:“漫澶太行北,千里一塊石。”又倒作“澶漫”,《文選·南都賦》:“澶漫陸離。”
(121) 忽起氣腸噓,何名大丈夫(805/9)
徐校:又見長沙窯瓷器題詩“囗起自長呼,何名大丈夫🚶🏻♀️➡️。”
按:腸讀為長。又“欲行十步九長噓”(824/4),正“長噓”連文。
(122) 練(斂)心住相總西東(814/6)
按:練字訓汰濯、洗濯,本字為湅,不當校為斂。《文選·七發》:“灑練五藏”,李善注:“練猶汰也💊。”蔡邕《琴歌》:“練余心兮浸太 清,滌穢濁兮存正靈🕵️♀️。”練、滌同義對 舉。《敦煌變文校注·維摩詰經講經文(五)》🔻:“練意澄心。”《校注》:“練,當讀作斂🍲。”亦失之。
(123) 猶如摸煞海神龜(814/9)
按:摸為撲形訛。“雹(撲)煞老死屍” (764/14),亦寫神龜,可助校。
(124) 養子切須教🛶,逢人先作小(818/10)
徐校:小🧘🏿♀️,甲卷作㗛。
按:小讀為笑,《敦煌變文校注·歡喜國王緣》:“後宮花小為誰春。”《校注》🌏:“小🚶🏻♀️,甲卷作笑😣。”亦其例。原校讀為俏,失之。
(125) 點眼憐伊圖守護(822/5)
按:點讀為䀡,《篇海類編》:“䀡,目搖🧙🏻😙。”《敦煌變文校注》曰🚜👃🏽:“點,或當讀作展。”可商。
(126) 可惜湣雞腸寸斷(822/6)
按😍👩🏿🍳:湣,蔣禮鴻謂作“撫養”講,蔣說是也,然猶未盡。考本字為捪🧑🏼🍼,《說文》:“捪,撫也。”字或作㨉🦼、抿🌛,見《集韻》👩👧。
(127) 靈俊言出永著十(實),好個郎君不須洿(誇)(823/3)
按🙍🏻:須讀為虛👩🏿🦲。不虛誇,與上句“永著實”🔯、下句“句句真”相應。
(128) 鯉魚深向水中攢(828/6)
按:《集韻》:“攢,穿也🏊🏿♀️。”攢讀為鑽。又“辟(譬)如求蘇攢媱水”(861/3),亦同。
(129) 五九殘冬日稍長,金烏囗映漸盡(近)堂(828/9)
按:盡讀為進。《呂氏春秋·達鬱》:“近臣盡規。” 陳奇猷《校釋》引許維遹曰:“盡與進通,《列子》書進多作盡。” 趙鑫曄謂徐校不確🤝。“近”群母字🚾,“盡”從母字,發音部位有別🖕🏽,難可通。疑“盡”當為“畫”字之訛。“漸”義為到💂🏿、向,見《詩詞曲語辭匯釋》。此二句節奏皆當為二二一二。
(130) 吃著一盞籵(料)6️⃣,面孔赤籼籼(833/3)
按:籵疑當作汁。籼籼,同“翩翩”🪢。又“酒醺花色赤翩翩”(731/10),可助證👨🏼💻。
(131) 驛騎驂𧽼謁相回(833/9)
按🏌️♂️:驂當校作䟃🔙。《廣韻》🛴:“䟃𧽼,走貌也🚣。”
(132) 前歲珍珍拋我去,今春象象又先歸(834/9)
按:象象,讀為“ 潒潒(蕩蕩)”。唐·韋端符《兩戎》:“偃偃而居,蕩蕩而行也。”
(133) 日日貪財物💑,朝朝長我人(836/9)
按:長讀為張、䛫2️⃣。《集韻》:“䛫,譸䛫,誑也🤓,通作張🍆。”訓欺。
(134) 奉孥禾寂寞,日日半含湮(849/6)
按☮️:禾讀為何🐺,湮讀為煙。《全唐詩》卷144《題法院》:“勝景門開對遠山,竹深松老半含煙💆♀️。”張錫厚校:“奉🌘👩🏼⚖️,鄧文寬校云🤺:‘似“妻”之形誤⚡️。’鄧校是。禾、何同音借字;湮即㖶之形误🫶🏿,㖶、咽音借字。”(《整理敦煌文集 与文字录校》,《中国韵文学刊》第19卷第2期,2005年6月)
(135) 欲宜抽身直上飛,青天遙遠人總知(853/7)
按⛓️💥:宜讀為擬,下首“欲疑條條尋根本”,疑 為擬省借。又“欲擬樂追尋”(869/12)🦚,正作擬字。
(136) 莫懶墮,自勸課(862/10)
按🫡:墮讀為惰🙇🏼。勸,s.6103、s.9942拼合卷作勤🪦,皆通🤷🏻♂️。
(137) 㩳羽搦落雪花飛(864/13)
按👐🏿:㩳讀為聳,杜甫《畫鷹》“㩳身思狡兔👩🏼⚕️,側目似秋胡”,亦同。
(138) 不猶(憂)針眼小,只要月明多(868/2)
按🕝:猶讀為㥢🥘。《方言》卷13🏊🏼:“㥢🤰,惡也。”《玉篇》:“㥢🍀,慮也。”二義皆可,義亦相成。
(139) 玉顏思不見💇,悶坐歎文章,愁恨鄉思照,更逢孤夜長(872/2)
按:照讀為怊(惆),悵惘、失意。字或作超,《莊子 ·徐無鬼》:“武侯超然不對。”成玄英疏:“超🚣🏽♀️,悵也🐇。”
(140) 汋淚研墨磨,媚(眉)毛作筆使(877/6)
按:汋讀為勺,《集韻》💇🏽:“勺,《說文》:‘挹取也。’或從水👐🏻。”
(141) 九龍齊溫香和水,爭浴連(蓮)花葉上身(888/12)
按:溫讀為揾。《說文》:“揾,沒也。”《慧琳音義》卷100注:“揾,頭沒水也。”詩句言九龍一起把太子沒入香和水中洗浴也。《敦煌變文校注》謂溫是“使水溫熱”,恐未確👨🏼🏭。曾良則謂“溫”當作“噴”(《敦煌變文字詞考》,《中國語文》2006年第5期)。
(142) 咫尺黃泉看即到👰🏻♀️,人命雲飛電揭奔(908/3)
按📜:揭讀為 𧼨,《廣韻》:“𧼨,走貌🕥。”
(143) 小兒囗竹馬,童子注千囗(915/3)
按🚢:上闕字可補“騎”字🚣🏼♂️。“騎竹馬🔊🧑🏿🎓,逐遊從(蟲)”(932/10),可助校。
(144) 出生衣著好綾羅,花插𢢲(?)頭唱豔歌(922/15)
按:𢢲讀為牒♙✒️,實為疊。《淮南子·本經訓》注:“牒🏊🏽♀️,累也。”《後漢書·王符傳》李賢注:“牒,即今疊布也🕤。”
(145) 和尚才高悅眾情😹,累年講暢君侯聽(927/11)
按🖱:暢讀為揚。講揚🙇🏿,講說宣揚🎹,例見《漢語大詞典》。張錫厚謂“暢”、“唱”音借字(《整理敦煌文集與文字錄校》,《中國韻文學刊》第19卷第2期🪧,2005年6月)趙鑫曄謂“講唱”為佛家一種講經宣法儀式🙍🏼♂️,又稱“唱導”👩🏿🔬。
(146) 阿郎今日大開恩👰🏻🔷,承望紫衣身上到(?)(927/12)
按:今靖江方言謂披衣為“到(音道)”👳🏿,本字蓋為幬📜,《廣雅》:“幬🩺🍳,覆也。”
(147) 看書癢(佯)度[日],淚落數千行(928/14)
按:《爾雅》:“癢,病也🧑🏻🦱💕。”舍人注:“憂憊之病也。”本字為恙,《說文》:“恙🏄🏻👀,憂也🍨。”字或作養,《詩·二子乘舟》毛傳👩💻:“養養然憂不知所定🉐。”
(148) 流流(泛泛)水中舟(947/9)
按:流流,同“溜溜”🧗🏼♀️,旋轉貌。《水滸傳》第 61回:“那只船滴溜溜在水面上轉🩺。”正可移以釋此詩。
Ⅲ. 斷按
(149) 江僮持綱(網)捕將去(39/7)
按:綱,提網之總繩,不必校改。
(150) 宣城太守加樣織,自謂與臣能竭力(40/1)
按:加為如字形誤。
(151) 災杞(🚘?)迷日多(210/14)
按:杞讀為忌。
(152) 願君舉棹東複東,詠此長歌獻相公(238/7)
徐校🕵️♂️:舉,甲卷作故,鼓字音誤。
按:張湧泉先生亦謂故借為鼓。竊謂故讀為雇🌪,雇棹,猶言買舟🥱。
(153) 六賊既因斯剪拂,八萬塵勞猶自揮(271/10)
按🛌🏼:拂讀為刜,砍也🦅,斫也。
(154) 勞籠法界明(274/13)
按:勞讀為牢🎟🦔。
(155) 路上逢人須斂手1️⃣,尊卑回避莫湯(上)前(290/12)
按:湯讀為蕩,實為盪。與口語“衝”同義。
(156) 千里相思浩如失(298/11)
按:失疑天字形誤🍔。
(157) 莫嫌衣上有斑斑,主(只)為思君淚相續(302/9)
按🛝💃🏻:主為惟字缺誤。
(158) 古應從此上千霄(416/12)
按:千疑干字形誤。
(159) 寶書真篆敢規求(420/1)
徐校:規🖥🪓,《補全唐詩拾遺》校作窺,項楚曰👆🏼:“ 規求即貪求🌦,《左傳·昭公26年》:‘侵欲無厭🛠,規求無度。’”
按:規字不當校改。規訓謀🧎♂️,不訓貪。
(160) 見說尋真地勢雄👩🏼🔧,面臨湖北倚高峰(422/6)
徐校:見0️⃣,《補全唐詩拾遺》錄作且🔧。
按:見疑具字形誤。
(161) 如今見不許⚫️,別後盡將來(438/17)
徐校:甲卷存“如今見不語,別後盡將來”二句。
按:許讀為語,古從午從吾之字多通假🧗🏿。
(162) 萬是(事)通融得✦,相思不可哉(440/3)
按:哉讀為裁🙋🏿♀️,控制、節制之義👩👩👧。
(163) 黃沙颩颩順(吹)人面(469/11)
按:順、吹無緣致訛,順讀為循🔭、揗,訓撫摩。
(164) 國富兵強三十年🦷,竹(築)遠(怨)凶奴九千里(470/3)
按🚆:竹或讀為篤,訓厚。
(165) 地下應埋三尺劍,人間上有五銖錢(471/6)
按👩🎤⚠️:上讀為尚。
(166) 青一隊📔🍉,紅一隊🌏,軻皆鈴籠(玲瓏)得人愛(473/13)
徐校:軻皆,《總編》校作“敲磕”🐄,巴宙校作“ 軻(訶 眥)”🦏。
按💤👨💻:軻皆🧑🏻💼💫,疑讀為“和諧”。
(167) 冷(泠)然聞鳳吹👓,仿佛覯雲藉(籍)(567/9)
徐校🤽🏻:藉🕑,《補全唐詩》校作際,復引俞平伯曰:“疑當作‘雲籍’,仙籍之意,改際🧑🏻🚀,失葉。”蔣禮鴻曰:“藉借為舄,雲舄者,雲中之舄,即仙人之舄也。”
按:藉疑讀為鵲。
(168) 容華尚春日🥛,嬌愛已秋風(569/3)
按:嬌同憍👨🏼🦱,《廣韻》:“憍🪟,憐也2️⃣。”
(169) 莫救茂陵隈(572/4)
徐校:蔣禮鴻曰:“隈蓋即借為壞也😁⛹🏽♂️。”
按🤳🏽:隈疑讀為危。
(170) 擎將惡用博泥團(596/3)
按:博為摶字形誤🧑🏼🦰。
(171) 對聖對凡陳懺悔,依僧依佛述因由(611/5)
按🗻:依讀為於,於亦對也、向也🥮。
(172) 逢人但併除(638/7)
按:併讀為姘👩🏽🔬🙂,亦除也。字或作屏、摒。
(173) 鹵莽賊來凡(無)可盜(639/4)
按:凡借為乏♢。
(174) 內懷嬌怠🌐🏎,外置冤憎(640/7)
按:嬌讀為驕、憍。冤讀為怨🤍。
(175) 聞道囗坊新築(逐)鶻,莫交鸚鵡出金籠(649/6)
按:築讀為蓄🤦🏽♀️。
(176) 掊沙偃水燃刁鬥(659/10)
按:偃讀為堰,堵也。
(177) 每夜含啼直至明🚵🏽,章(怎)知憶念君多少(700/3)
按👨🏽⚕️:章疑竟字形訛。
(178) 幽圭(閨)獨臥爛(懶)吞(添)香(700/9)
按:爛讀為㦨,㦨、懶皆嬾之俗字。
(179) 莫看手下無錢用,一代(旦)無名(明)萬世休( 701/10)
徐校:此句從熊飛校。
按:代讀為待🦒。“名”字不當校改🫔。
(180) 溪邊論宿處🏄🏼♀️,澗下指飧廚(707/2)
按:論讀為掄,選擇也🎂。指讀為稽🥺📢,考察也🌅。
(181) 象(勇)猛晚修(766/11)
按:晚讀為勉。
(182) 無(吳)山下淚洽🎹,秦地斷長川(769/3)
徐校:洽,饒宗頤校作睫。
按🧘🏻:洽讀為頜🥻。
(183) 杞筆椽書未增財(769/13)
按:財讀為才、材。
(184) 白馬銀鞍珮白纓(771/6)
按🥚:當乙作“白珮纓🙆🏼♀️。”
(185) [囗]竟千張數🧝🏼,心存萬卷書(778/11)
徐校:此詩又見伯3441“心在千章至(張紙),意在萬卷書。”
按:竟為意字形誤,闕文當補“在👱🏿,”在“竟(意) ”字後💆♂️。
(186) 囗囗強健不學問,滿行逐色陷沒身(794/14)
按:行疑當作街,色讀為索。
(187) 金風初動虜兵來,點齪干戈會將台(808/4)
按:點齪😧,讀為拈捉🤞🏻🪂,握持之義。
(188) 慕良將,揀人材(808/5)
按🏕:慕讀為募。
(189) 遮收遏後與羅公(808/11)
按:收當作前。
(190) 一心遙怕鬼門關(818/7)
按:遙讀為愮,憂也。
(191) 俒(怨)家苦哭三五聲,獲(權)時送出慎(填)丘家(塚)(824/8)
徐校:權,從項楚校🍀。
按:俒讀為冤。
(192) 一頓吃卻戰(展)腳眠(831/6)
按:戰讀為攤。
(193) 一去掃除蕩盡,為須歌樂還鄉(847/3)
按🦅:為須,疑當作“會須”🤛。
(194) 路玉令河(何)在👇🏻,消今銀傳先(849/6)
按👫:當校作“路玉今何在🤟🏿,銷金銀轉先⏭🧜🏽。”
(195) 自到敦煌有多時⛹🏽,每無管領接括(話)希(866/13)
按:接括⏲,同“ 聐聒”、“咭咶”❗️。
(196) 毋令同跋提,同心七日樂(878/6)
按:跋讀為拔。
(197) 搉然在目(889/12)
按🙅🏽♂️:搉讀為確(确)。
(198) 法雷振吼搹耳(889/5)
按🔴:搹讀為隔👼🏿。
(199) 買去城南今草園(891/2)
按👩🌾:今讀為金。
(200) 明與無明俱不起👢,食欲之心自不生(906/1)
按:食疑當作貪✊。
(201) 法師莫作大體性🏕,先頭也曾悉繼掇(910/11)
按:掇讀為綴,連結,與“繼”同義連文。
(202) 利養及名問🐡,愚人所愛樂(913/5)
按:問讀為聞。
(203) 堆虧急學得👩🏼⚖️,成人依都頭(920/13)
按🤌🏻:堆虧🧑🏻🤝🧑🏻🐎,疑“多虧”。
(204) 騎竹馬,逐遊從(蟲)(932/10)
按☃️:從為䗥省🫶🏿。字或作𧐱。
(205) 愁身不了住閻浮,生死巡鐶日夜驅(944/9)
按➜:巡鐶,讀為循環。
(206) 囗囗思故鄉,感念心游遊(947/10)
按:游遊,同“悠悠”🫵🏼,憂思貌。
【參考文獻】
[1]王念孫,《廣雅疏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2]孫詒讓,《札迻》💅,濟南:齊魯書社, 1989。
[3]《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4]《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5]朱起鳳,《辭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6]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1989。
[7]王叔岷,《古書虛字新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8]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 1979👊🏿。
[9]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 4次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10]黃征🟦、張湧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何建章🦶🏼,《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1990🤰。
[13]高步瀛,《南北朝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14]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987🚵🏽♀️。
[15]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八》🪠,1988🔆。
[16]王叔岷,〈莊子校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十六》,1993🔢。
[17]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此文刊載於韓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1輯🤦🏽,2007年12月出版♨️,此次略有增補)
此文刊載於韓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1輯👭,2007年12月出版。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14日。
点击下载附件:0636《敦煌詩集殘卷輯考》補正
“骸骨東西掉路傍”,“掉”详参《大词典》义项9、10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