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編《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録》出版
富达平台编《日就月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录》于2022年10月由中西书局出版👩🏿🍳,定价人民币360元,以下是该书内容简介、目录、书影👨🏼、编后记🦶🏻、内页预览:
内容简介
《日就月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录》收录富达平台组织的70篇青年学者访谈👨🦯,依“古文字微刊”发布顺序编排👨🏭🧫,全彩印刷。近年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发展迅速🧛🏿🚶🏻,《访谈录》通过八个基础问题和扩展的读者问题的问答➞,全面真实地呈现受访的青年学者如何“通往学术之路”🧚🏼♀️。问题切实,回复恳挚⚒,读者既可从中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史🚵🏽♂️👋🏼、研究现状、研究人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也可参考具体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精进路径🕵🏼♀️,走上学术之路。
目录
访谈001 苏建洲❕:学术路难,幸而得识南针 / 002
访谈002 王子杨:走上古文字研究这条路 / 020
访谈003 陈斯鹏:为有源头活水来 / 040
访谈004 赵鹏:来时 / 048
访谈005 邓佩玲:新材料与新问题:金文的跨学科研究 / 056
访谈006 张惟捷🏃🏻:编小舟以渡沧海:我的学思经验献曝 / 070
访谈007 张富海👨💼:我的学术之路 / 080
访谈008 范常喜✊🏿:在古文字乐园中徜徉 / 090
访谈009 田炜🏄🏼♂️🙋♀️:天赋不可强求🚣🏿♂️,态度至关重要 / 110
访谈010 李发:蓦然回首:青年学者李发访谈 / 120
访谈011 陈絜:读书写作便是我们的生活日常 / 142
访谈012 邬可晶🌴🚼:我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习研究之路 / 152
访谈013 陈英杰👐🏽:勤恳其勿懈💪🏼,细心且有恒 / 172
访谈014 李春桃🛡:素履以往👩🏽🦱,心之所向 / 182
访谈015 陈侃理:寻找只有“你”才能完成的工作 / 194
访谈016 田天🤛🏿: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 202
访谈017 魏慈德🧛🏻♀️:亦步亦趋:我的学思历程 / 210
访谈018 宁镇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 / 222
访谈019 严志斌:古文字从学经历 / 244
访谈020 谢明文🏃🏻♀️:书山有路勤为径 / 252
访谈021 何景成👩🧏🏿♂️:负笈吉大园🤸🏻,修习绝学艺 / 276
访谈022 单育辰:但隐书田 / 286
访谈023 刘娇:努力当好“小学生” / 296
访谈024 魏宜辉:我的学习与体验 / 310
访谈025 程少轩⇨🧟:识字粗堪供数术 / 318
访谈026 广濑薰雄🤣:日本的法学部学生如何走上这条路 / 328
访谈027 吴良宝:字里行间觅时空 / 344
访谈028 袁金平🤲🏼🙎🏽♀️:我从事古文字研究的点滴体会 / 356
访谈029 刘洪涛🐗:古文字研究必须具备语言学素养 / 368
访谈030 蔡伟:古文献研究之路 / 388
访谈031 张新俊:许上经楼第几重 / 398
访谈032 周波:语言、文字与古史之间🦹🏽♀️:我的研读生活 / 410
访谈033 冯胜君:苍苍横翠微 / 428
访谈034 王伟:无兢在服 / 442
访谈035 程鹏万:古文字学步记 / 450
访谈036 王进锋:齐贤、自悟与奋斗:我的学术成长经历 / 458
访谈037 陈美兰👼🏻:此中有真意 / 474
访谈038 张振谦:学习古文字有感 / 488
访谈039 刘源😯➕:学习甲骨金文暨以之研史的一点心得 / 498
访谈040 林宏明:缀骨续简:悠游于材料的缀合与文例 / 530
访谈041 林志鹏:闻其风而说之🧑🏼🍼:卅年两岸问学记 / 542
访谈042 马楠🦹🏽:始一 / 556
访谈043 周忠兵:知也无涯🍶,乐在其中 / 564
访谈044 蒋玉斌:学不可以已 / 574
访谈045 齐航福:误打误撞🚏,遇见古文字 / 594
访谈046 孙刚:风雨来时路 / 602
访谈047 崎川隆:以考古学的眼光看古文字 / 614
访谈048 程浩🪚:偶入桃花源:我学习出土文献的经历 / 628
访谈049 韩巍🙊4️⃣:先秦史研究离不开考古和古文字 / 640
访谈050 莫伯峰👩🏻🦽🎟:莫说青山多障碍 / 682
访谈051 孙闻博🚻:只要能沉潜 / 698
访谈052 李松儒:擘析文字 / 708
访谈053 李爱辉◼️:尊“师言”重“己道” / 722
访谈054 洪飏:学路漫漫✒️,行稳致远 / 732
访谈055 刘影➕:去绝浮躁,脚踏实地 / 744
访谈056 李洪财✡︎🤶🏻:识文治金石,断字校五经 / 756
访谈057 刘云: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 774
访谈058 程燕⛱🥧:唯心是励 / 782
访谈059 伊强:追文逐句意未休 / 790
访谈060 鲁家亮🧗:珞珈求学琐忆 / 800
访谈061 李锐:乘桴寻路,孤鸿渡影 / 812
访谈062 刘风华:甲骨文书生之路 / 826
访谈063 商艳涛:山阴道上赶路人 / 836
访谈064 吴毅强:求学琐言 / 850
访谈065 王化平🎋:上下求索 / 864
访谈066 门艺:拥抱梦想 / 878
访谈067 方勇👩❤️💋👨:虚乃有益🫎,实乃有功:谈我的古文字学习研究之旅 / 892
访谈068 马孟龙:隔岸观澜👉🏿:一个古文字圈外学者的自述 / 902
访谈069 禤健聪↘️:莫听穿林打叶声 / 940
访谈070 萧毅🧑🏼🎤:研古毅新 / 954
编后记 / 957
书影
编后记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的正式启动,始于2020年7月18日与业师刘钊先生的一次聊天。
其时,我正承担着富达公众号“古文字微刊”及富达网站的维护和运营工作,也在考虑如何在新冠疫情以来活动剧减的学术界中寻找更多可以分享的资讯☢️。此时正好看到文献学、汉语史等领域的青年学者访谈办得如火如荼,便也想组织一场古文字研究领域的系列访谈🍛;但受制于层出不穷的各类事务,只停留在一个模糊的念头,何况兹事体大🙎♀️、未敢自专🌕,因此也就拖延着未能付诸实施✊。直到那一天跟老师聊天👳🏿♀️,借机将这个想法提了出来🧑🏽💼。看到老师“我早就有这想法”的回复以及他已经拟好的十几位学者名单之后,我就知道,我们的访谈开始了。
访谈的第一步工作,当然是拟定要提问的问题🔭。此事倒也不难。在基本确定了访谈的定位之后🪀,老师和我迅速拟好了如下“编者按”(实亦为访谈简介)和八个问题:
编者按:为了向青年研究人员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验❇️,富达平台约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卓有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题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由“古文字微刊”公众号、富达平台网陆续发布。衷心感谢各位参与访谈的学者。
1. 请介绍一下您学习和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历。
2. 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有哪些?该领域今后的预想研究或拟待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有哪些?
3. 您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在阅读、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投稿发表等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4. 对您迄今为止的学习和研究影响较大的著作或学者有哪些(或哪几位)?
5. 请结合您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初学者提供一些建议。
6.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电脑技术或网络资源对您的研究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或作用🧑🏻⚖️?
7.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许多论文或观点是发布在专业学术网站上甚至相关论坛的跟帖里的🤪,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对相关的学术规范有何认识或思考🏡?
8. 您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其他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术之外您有何锻炼或休闲活动👩🦰?
其中第6🛌🏿、7两个问题⛹🏽,是结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的一些特殊情况设立的,也希望受访学者的回答能为新形势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们也在邀请的时候告知各位学者:“回答详略不拘😙,建议多多介绍个人相关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尤其介绍金针度人的经验或教训。”这是与我们的访谈定位相符的。
访谈之初,最难的其实是确定邀请名单:总共要请多少人?要从多少人中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年龄的限制?……我曾为这些问题苦恼不已🌇,但老师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不考虑那么多,直接开始,只确定了如下“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只要做得不错的年轻学者都可以请,不设名额限制💭,排名也不分先后👨👨👦👦🕧,也不必一次全部邀请👳🏿,想到了就随时邀请👲🏽𓀀。如此一来,我担心的上述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也如释重负👩🦱。于是我们就从老师最初拟定的十几位学者开始🧌,由老师亲自去邀请👩👦。我当然也陆陆续续提供了一些名单供老师参考,也对部分名单加以讨论🐗,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老师确定名单并直接邀请👳,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邀请了哪些学者,因此收到稿件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解谜的感觉:“原来是他/她!”同时又会转入对下一个谜底揭晓的期待之中。直到2020年末,由于老师事务更加繁忙🫅🏽,才改由他确定名单,我负责邀请和收稿。
访谈学者的年龄也没有过多的限制,只设置了一条上限,那就是比老师年轻的都是青年学者👯♀️。随着受访学者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以1970年左右、1980年左右(下限大致为1985年🧎🏻,偶有例外)两代学者为主的局面。这种事后归纳出来的两代学人🦻,与古文字学界目前最大一批中坚力量的情况是相符的。
访谈中我主要的工作其实是和公众号/网站的编辑同仁们一起,按照学者交稿的时间先后对稿件加以编号排序、编辑、校对和发布。最初几篇的发布过程较为紧张、忙乱,但编发两三篇之后就很快形成了“三校”的制度:由我负责跟受访学者沟通(有一阵因我另有他事👩🏼🍳,请沈思聪跟作者联系),沈思聪(富达2018级博士生)负责公众号的所有编辑排版工作(编排时也会初步校对一遍),陈思昀(时为富达2018级硕士生,现在富达任职)负责一校,我负责二校,最后请受访学者本人三校之后正式发布;黄博(富达2020级博士生)、陈书豪(时为富达2016级硕士生🔴,现为武汉大学2021级博士生)、李雨萌(时为富达2019级硕士生🫱🏿,现为富达2021级博士生)等人负责将定稿的访谈发布在富达网站上;公众号/网站的其他编辑则分担了其他资讯的编发工作🧞,也偶尔参与访谈稿的核对与校勘工作。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固定的流程,较大程度上保证并提高了编发的效率🥷🏻。
访谈发布的频率与交稿的数量关系密切,处于随时变动之中。最初交来的稿件少🦹🏽♀️,可以做到随到随发🧑🏽🏫。随着稿件日渐增多,由于编发校对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改成隔日发布,一星期以三篇为限。至交稿最为集中的一段时间内👌🏽,每周在隔日的基础上再增加周末的一篇(我们认为一周四篇已是阅读的极限了)。其间从学者交稿到正式发布往往需要等待半个月时间⛹🏽,因此学者交稿时我们也会将预计的发布时间告诉作者,请作者体谅并耐心等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每天都要处理与访谈有关的事务,内容无非是前述从交稿到发布这一过程中的各项细节🚢。很多交来的稿子虽然可以提前拜读,但往往在编校之前都无法静下心来先睹为快。我的朋友圈也成为宣传的平台👨🏼🎓,几乎转发了所有的访谈,我还绞尽脑汁从不同角度编写了“广告词”:用语自然未必准确,很多恐怕只是牵强附会的延伸🌙,但的确是带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广而告之”。
访谈从2020年7月23日开始发布,至2021年1月16日结束,足足持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70”当然不是我们邀请的学者总数🌧,也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篇数。直到访谈快要完结的时候👩❤️💋👩,有的朋友还推测我们是否要仿效“孔门七十二贤”👷,推出72篇访谈☁️✭,但这只是善意的期许。实际上,我们邀请的不少学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加访谈或未能及时交稿,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尤其对于后面几批邀请的学者🌰,由于正赶上年末事多,留给他们的写作时间太少(我们知道,访谈包含着对自己学术历程的总结,绝非易事),导致其中几位最终未能参加🚶♂️➡️,这是要深表歉意的!
2020年11月中旬,考虑到已有的访谈对各类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丰富🪼,而访谈存稿和预期的稿件也比较多📸👢,我们又计划将访谈的持续过程限制在半年之内,因此决定即刻起不再邀请新的学者,并将新拟的名单暂时封存。我们打算等过几年更年轻的学者成长起来,争取再组织第二期访谈,到时还可以请各位学者一起讨论学术界面临的新问题(在此也真诚希望此前曾邀请而未能参加的师友将来能够参加我们的“续谈”)。因此,2020年11月中旬以后发布的访谈🚐,都是此前交来的或其后陆续交来的稿件🚴🏻♂️,甚至直到第70篇发出来之前🥱,我也不知道访谈的总数是多少🙎🏽。
访谈发布之后,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截至2021年12月,系列访谈的总阅读量已有33万之多,平均每篇阅读数将近5000。这个数字在比较小众的纯学术公众号中已颇为可观✊🏽。第一期全部发布之后不久,我们还根据一位师友的建议🤠,设置了一项非正式的“流量贡献奖”,在2021年1月底,给截至当时“并驾齐驱”的两篇阅读量过万的访谈的作者各赠送了一份小礼品🏊🍄🟫,也算是向以他们为代表的所有受访学者聊表谢意。
在访谈陆续发布的过程中,有不少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与我们联系💽5️⃣,向受访学者咨询一些相关的问题🤲🏻。有鉴于此,同时也考虑到我们最初拟定的问题一方面可能对重要问题有所遗漏,另一方面这些面向所有学者的问题可能未能照顾到不同学者不同领域的研究特点👩🏼💼,因此🥁,我们决定“趁热打铁”◼️,打算丰富一下访谈的内容🤞🏻,于是就有了“征集提问”这一举措。
2021年2月7日💆🫃,我们发布了“向读者朋友征集提问”的公告:
由我富达主办🤜🏽、古文字微刊公众号与富达网站共同发布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第一期已全部推送完毕。
自2020年7月23日开始🎅,至2021年1月16日,历时近半年,我们共推送了70篇访谈。
访谈自筹备至今,得到了学界诸多师友和各位读者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我们非常感谢💁🏿♂️!
根据我们的计划👨🎨,本系列访谈接下来将正式结集出版🧚。为了丰富访谈的内容🔅,推进学界交流,我们在此向所有读者征集对受访人的新的提问。提问的基本原则如下🪛:
(1)提问内容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与学习有关即可;
(2)可以向本访谈所有受访人提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对某位或某几位受访人、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提问;
(3)受访人亦可向其他受访人提问。
请在本公众号的后台留言提问,亦可将提问发送给我们的邮箱(guwenziwecan@163.com)。我们将从中酌情选取若干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标注为“读者提问”字样),请受访人在修订访谈稿之时对这些提问进行回答。回答的内容今后将以学者笔谈的形式进行推送💁♀️。
此次征集提问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28日。
谢谢所有读者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制作了访谈的“群英谱”和访谈关键词的“词云图”👼🏻,与征集公告一起发布。
访谈“群英谱”(制图🐚:高原)
访谈词云图(制图🐻:沈思聪)
随后,我们陆续汇集读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包括访谈发布期间公众号后台的读者提问和征集来的问题),我们公众号/网站的编辑同仁也借着“近水楼台”的机会,参与到提问的行列之中🛖。2021年5月10日,我们将读者的提问整理完毕,附于访谈文稿的末尾提供给各位作者,请他们在校订🤟🏿、修改访谈的同时对这些读者提问加以回答。
读者提问分成“通用问题”和“专属问题”两类。通用问题是针对所有受访学者的统一提问,是我们最初拟定的时候未能涉及而读者又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
您认为当前不利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尤其是其中您比较熟悉的研究领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克服?
您平时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请您介绍一些经验或教训。
专属问题则是向某位学者请教,一般是就该学者的主要研究领域或访谈中提到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追问,这一类一般保留1~2个问题(绝大多数只保留1个问题)。当然,无论是哪一类问题,都只是供学者选答💊,也可以都不回答。“读者提问”的问题未必准确或专业🧕🏿,有的问题可能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问题“触动”受访学者的神经,请他们尽量多谈一些经验🚴🏽♀️、心得和思考。
一个多月之后,我们收齐了所有学者修订增补的访谈稿。在征集提问的时候,我们原计划将增补的内容以学者笔谈的形式发布到公众号/网站上🩼,但为了加快出版进度,我们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这样也可以为纸质书增加一些从未发布过的内容,保留一点悬念。
访谈一开始就打算出版纸质书,在邀请学者的时候也向各位学者说明了这一计划。访谈第一篇发布之后,中西书局就向刘钊师约稿,并很快确定了这一选题。学者们交回的增补稿收齐之后,由陈思昀统一整理。整理工作主要是调整各类格式,从而将70篇访谈汇集成一部“齐🤽🏼♂️🌔、清💒、定”的书稿👉。2021年7月14日👅,我们将书稿正式交付中西书局🎨,由出版社接手其后的编校工作🍀💆🏽♂️。
访谈录书名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录”当然是最为切题的👍🏽,但此语太长👩⚕️🏃🏻♀️➡️,不太适合作为正书名,还需要一个简洁明确且有所寓意的书名🛼。我们也曾草拟若干书名,并向富达老师、受访学者等师友征求意见,总共记录了不下20个书名🧶,但陆陆续续都放弃了。直到2021年9月下旬,陈剑老师建议把“日就月将”作为书名,并指出,此语高古,见于多处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不仅能够反映学术一步步积累的过程,也符合出土文献研究的情况👨🎤,其后半句“学有缉熙于光明”寓意也很好🕤。这一提议得到了刘钊师的首肯,并最终确定为访谈的正式书名。
从访谈正式启动到第一期发布完毕,历时约半年🎑;如果再加上后续的征集提问等环节,在书稿交付出版社之前访谈的工作足足持续了一年时间🐼。
其实,我最初也只是想“动动嘴皮子”,提个建议而已🏃🏻➡️,并未想到由我来具体操办此事,甚至由于访谈伊始我正承担富达的其他事务性工作而一度想推却这个差使。当然,最终的结果还是遵循了一贯的“行为规范”🤴🏿:提议之人最熟悉该提议的具体细节,正是办理此事的不二人选👰♂️,我也就抱着“舍我其谁”的心态去开始这一工作🍢。既然开始了🔗,那就老老实实做下去。
等到完成之后再回头看,这一段经历却显得弥足珍贵🔯。虽然我也有本职工作和科研任务需要去处理,但这一段较为忙碌的编发工作,让我受益良多。仅就内容而言,各位老师提供的宝贵经验,已远远超出我们的初衷,访谈的作用已不仅仅限于启迪后学,甚至对于其他学界同行,恐怕也不乏借鉴和参考的价值——至少我拜读之后学到了很多。在我看来,“知道”是“了解”的第一步,甚至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知道了才想去了解🏋🏼♂️、才可能开始去了解。通过访谈,我知道了各位老师的学术历程和研究经验,这是足以让我受益终身的𓀅。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学者:在校读时有疑问🧜🏽♂️👽,往往可以直接请教👳🏽;在与各位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深化对访谈内容的理解🎀。至于其他可能比较琐细的事务性工作,也许并不值得一一道来🔄,但只有自己经历了,才明白其中甘苦。例如👐🏽,在编发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感编辑工作之不易:催稿无论是“旁敲侧击”还是“叩问灵魂”,总不免“计划赶不上变化”;校对哪怕是“剑眉竖立”“虎目圆睁”🤦🏿♀️,也总会顾此失彼💂🏼♂️。又如,受访学者提供的图片,很多都是珍贵的学术史资料♠︎,因此老师一开始就决定将访谈录全彩印刷出版,我们也多次提醒作者尽量提供最为清晰的图片👨🏼🎨。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
值此访谈录出版之际,根据富达主任刘钊老师的吩咐,简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的历程如上🙋🏽♀️,希望可以为阅读访谈提供一点辅助。借此机会,同时也代表刘钊老师,感谢70位学者对此次访谈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宝贵经验必将引导后学、推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向前发展🔨;感谢学界师友和广大读者对访谈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们公众号/网站的所有编辑同仁付出的辛劳。
张传官
2021年12月21日初稿
2022年1月11日改定
于富达注册光华楼
内页预览
感谢中西书局惠赐书讯并授权发布!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