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釋文校訂(上)
(首發)
浮流
吳鎮烽先生編著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1](下文簡稱“《銘三》”),收錄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的商周及春秋戰國有銘文的青銅器1772件♟🎦,是近年關於青銅器銘文著錄的又一力作。其書出版後,有多位學者對書中的釋文進行了校訂,[2]部分校訂意見已被吸收進《金文通鑒》(下文簡稱“《通鑒》”)🏜🏂。最近由於學習需要,我們將該書所收錄的青銅器銘文再讀一過(其實主要是閱讀《金文通鑒》,下文簡稱“《通鑒》”)📶,隨手記錄一些校訂意見(主要爲釋文校訂,偶有涉及圖版),茲整理如下👩👧👦,以供讀者參考。需要說明的是,《通鑒》與《銘三》釋文有所不同👩🏫,《銘三》有誤而《通鑒》已改正的本文不再討論🌓。《銘三》釋文正確而《通鑒》釋文有誤的則標出。
0037.子鼎(子
圓鼎)👨🏻🚀:“
”字又見於《銘三》38👩🏼💻、39、66💪🏿、848、849🧌、933,單育辰認爲是“匿”字的異體🙎🏻♀️,可信。[3]
0077.亞乙鼎🙅🏽♀️:原釋“
乙”之字應即族氏銘文“
”,[4]只是“又”形的手指部分沒有鑄好,鑄成“乙”形。或者考慮到古文字中从“又”與否每無別,[5]也有可能“
”就是“
”字異體,則銘文當釋爲“亞
,乙”。總之,並無“
”這一新見的族氏銘文。
0118.戈鼎:《銘三》釋文作“乍(作)從彝,戈”🆙,《通鑒》釋文作“戈乍(作)從彝”💆♂️🔺,從銘文行款來看,《銘三》釋文正確🤜🏼,《通鑒》釋文有誤🖐🏻。
0139.乳子鼎🗳:原釋“乳子”合文之字原篆作“
”🧏,應是“斿子”合文👱🏽♂️。“斿子”爲職官名🌔,近期湯志彪有著文討論,可以參看。[6]
0140.智僕鼎:原釋“智”之字原篆作“”(蓋)🌛💁♀️、“
”(器),字形與“智”不符,應釋爲“
”🥟🤾🏽♂️,類似字形如“
”(《銘圖》16801)、“
”(《銘圖》16802)👩🦽➡️、“
”(《銘圖》16806)。
0145.中小臣車鼎:原釋“車”之字原篆作“”🐻,類似字形又見於一件商代朱書玉磬👲🏻🙋🏻,其釋文爲“小臣
”🖥,[7]身份同爲小臣🌱,二者似爲同一人。“
”字與車有關,但可能不是“車”字🛁,“中”可能是其族氏。
0172.叔族父鼎🏋🏽🛍️:原釋“族”之字原篆作“”👐🏼,其偏旁與“?”✊🏽、“矢”皆不類💄,應釋爲“矩”🏄♀️,器名相應改稱“叔矩父鼎”。
0175.雷子歸產鼎🧗🏼🚸:《通鑒》釋文衍一“之”字,《銘三》釋文正確🙄。
0190.頻陽鼎:原釋“頻”之字原篆作“”,應釋爲“瀕”。“瀕”、“頻”古今字。
0193.?鼎(發鼎):原釋文爲“?(發)乍(作)文且(祖)日[丁]寶(尊)”🥡,擬補“丁”字。細審銘文🧏🏿♂️,其實“丁”字並不缺🧖♂️👯♂️,只是較扁且斜🧑🏻🦰,類似形體的“丁”字又如“
”(《考古學報》2021年第4期)🈲、“
”(《銘續》214)🎾👩🔬。因此釋文中的“[]”可刪去。
0217.奄鼎:原釋文爲“用??(夙)夕御公各(客)”🔬,“各”似應讀爲“格”,到來之義。
0223.盄父鼎(遣盄父鼎)🥀:“孫”後之字圖版爲“
”,應釋爲“其永”二字。
0225.昜?鼎(昜妘鼎)🫄🏻:原釋“?(?妘)”之字馬超近年有文討論,可參看。[8]
0231.鄭邢小子傳鼎🧡:“奠(鄭)丼(邢)”二字爲族氏銘文🏃♀️➡️,應與後文斷讀。類似的例子還有《銘三》251🏊🏼♀️、443👨🏻💻👩🏻🦽、445🧑🦯➡️、529、530。
0246.叔父鼎:原釋“
”之字原篆作“
”🙋🏿♀️,應釋爲“??”🩸。
0247.晉刑氏妃鼎♣︎🚵🏼:原釋“刑”之字應嚴格隸定爲“?”括注“刑”💁,原釋“妃”之字應改釋爲“妀”,器名相應改稱“晉刑氏妀鼎”🚶♂️。
0250.邢丘令秦鼎:原釋“櫻”之字原篆作“”,下从心,與“櫻”無涉🕗,待考。
0262.邦鼎:原釋“邦”之字原篆作“”🩸,李春桃指出應釋爲“
”,[9]可信,器名相應改稱爲“
鼎”。
0270.曾鬯生甾鼎👨🏽🚒:原釋“鬯”之字原篆作“”,應釋爲“
”,該字又見於《銘圖》5220、《銘三》510🥯。原釋“曾”之字原篆作“
”,與“曾”不類。
0284.雍伯鼎:“狩”前一字從殘存的筆畫來看應是“來”字,“王來狩自……”,類似辭例又見於《銘圖》13303🐒:“王來狩自豆麓”。
0310.曾仲鬲𓀘:“
”後應括注“鬲”,此處未括注體例不統一👊🏿。
0326.鄭師原父鬲乙(鄭師邍父鬲)🚶🏻♂️➡️:原釋“”之字原篆作“
”,左下有“彳”旁。
0351.戈甗🦻🏼:原釋“氒”之字原篆作“
”,應是“父乙”二字,《倗金集萃》已正確釋出🦌。[10]
0363.笍伯甗:該器銘文又著錄於《倗金集萃》第331頁,原釋“獻(甗)”之字原篆作“”,徑釋“獻”有誤🍣,該字从“鬯”,爲新見異體。[11]
0365.嗀甗(甗):原釋“
(嗀)”之字原篆作“
👨🚀、
、
、
”,从??从井,應釋爲“??”👩👩👦👦。器名相應稱之爲“??甗”💆🏽♂️。又,銘文稱“王曰尹冊令??”,此“曰”字即“唯王曰祀”之“曰”🎠,訓爲“謂”🧲,其義近於“命”✔️。[12]
0388.萬父癸簋:《通鑒》釋文作“萬父己”🚜,有誤,《銘三》釋文正確🦄。
0391.冟父乙簋(父乙冟簋):原釋“冟”之字原篆作“”,該族氏銘文又見於《銘圖》3779🏊🏿♂️、7951、9619🧝🏼。湖北隨州葉家山M107出土一件青銅觚上有銘文作“
”🧅,整理者認爲是族徽🧘♀️。[13]謝明文認爲是“瓚”字異體,可能是族名或人名,也有可能是器物專名。[14]整理者和謝明文前一說應更可信,結合觚銘來看,“
”可能爲複合族氏銘文,其下亦不从“皀”,釋“冟”有誤🦞。
0392.父辛簋:原釋“
”之字原篆作“
”👏🏼🦁,應爲从“??”,不从“丯”。[15]
0404.?祖辛簋:原釋“
?”之字原篆作“
”🙇🏻♀️,《通鑒》已從單育辰說改釋爲“執”👩🏽✈️。類似字形又見於《銘圖》12103🍹,謝明文認爲可能是“
”、“
”的異體,應更可信⚧。[16]
0418.从簋:原釋“从”之字原篆作“”🧑🦼,應釋爲“比”。器名相應改稱爲“比簋”🤹🏿♀️。
0419.伯簋🧘🏻♂️:原釋“乍”之字原篆作“”😩,左側還有一“阜”旁,但金文中似乎不見其他用“阼”爲“作”之例,此“阜”旁應是“尊”字所从🦹🏼♂️,誤鑄位置。釋文應改作“白(伯)乍(作)寶
(尊)彝”🧚🏿♀️🤞🏿。
0431.芮公簋丁📒:《通鑒》誤將《銘三》432銘文照片置於此編號下。
0435.伯鏃簋(伯簋):原釋“戈
”之字原篆作“
”👨🏽🦰,應釋爲“戠”。類似字形又見於《銘三》852🚣🏼♀️,備注中說“當爲複合族氏。有人釋爲‘戠’”。當以後半句爲是,此類族氏銘文常見🛌。《銘三》698、746[17]🏓、891同。
0438.簋:銘文前兩字爲複合族氏銘文,第二字又見於《銘圖》3977,謝明文認爲可能與“萈”有關🍄。[18]
0440.伯旅父簋:“寶”後之字《銘三》釋爲“鈴”,《通鑒》釋爲“命(鈴)”🤵,《銘三》釋文正確🩸。
0441.伯父簋✩:“寶”後之字應徑釋爲“鈴”🧜🏼。
0447.笍伯簋🙇🏻♂️🙋🏽:“寶”後之字即“朕”字👩🏼⚖️,學界或以爲“朕”从“灷”聲而讀爲“尊”🧚🏼。[19]根據鄔可晶🚣🏽♀️、施瑞峰的研究🪠,“朕”字本不从“灷”聲,“朕”聲字與“灷”聲字應分開🐕🆎。[20]據此可知《銘三》將該銘的“朕”括注“媵”可信。
0460.簋:《銘三》收錄的拓本如下左圖:
|
|
|
其出處爲《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第96頁圖1.25,經複核原文💹🧘,與《銘三》所說相同。而《信陽博物館藏青銅器》公佈了兩張銘文照片🙀,其一爲簋(中圖),其二爲卣蓋(右圖)。[21]對比可知左圖簋銘文拓本與右圖卣蓋銘文照片相合,《銘三》應有誤🌘。又📏,《銘三》460的拓本與《銘圖》13272應爲一物👛,後者即稱之爲卣蓋。因此《銘三》460簋銘文圖版應替換爲中圖🖨。
0461.伯庶父簋🍮:原釋“及”之字原篆作“”,左旁還有筆畫🍄,似可釋爲“彶(及)”。
0462.伯荊簋:原釋“荊”之字原篆作“”👩🏼🏭,應嚴格隸定爲“刱”。
0474/0475.南申伯虔父簋:原釋“虔”之字,從銘文X光照片來看🍯,皆應是“虎”字。器名相應改稱爲“南申伯虎父簋”。
0495.應姚簋:原釋“十”之字原篆作“”,橫筆偏長,似應釋爲“七”🧑🏽🔬。同人所作的另一件器(《銘圖》5102)對應之字作“
(十)”,不知二者孰是。
0504.?簋:原釋“十”之字原篆作“”(蓋)🔻、“
”(器)🍿,應釋爲“七”。
0516.卲簋丙(免簋)🤶🏿:原釋“寅”之字原篆作“”👮🏻♀️,應釋爲“戌”。
0523.申仲簋(
仲
簋)🏄♂️:許世和指出“前文人”三字漏鑄重文符號,可信。按照金文常例,“穆趩”、“
”後似亦漏鑄重文符號🧑🏿🏫。
0574/0575/0576.子楚倝簠(薳子楚倝簠):原釋文爲“
(鄬-薳)子楚倝??(擇)
(以)吉金……”💂♂️,以爲作器者名“楚倝”。原釋“倝”之字原篆作“
、
、
🐦⬛、
🕗、
”🧝♂️,王鵬遠將該字與吳王餘眛劍👏🏽、攻吳王光劍等銘文中讀爲“也”的字聯繫起來,認爲作器者名“楚”,器名應改稱“
子楚簠”。[22]同人所作另一件鼎(《銘三》272)自稱爲“
子楚”,可見作器者名確爲“楚”🛼。王說可信。
0596.凡父鋪:原釋“凡”之字原篆作“”,應釋爲“同”。
0609.子豆:原釋文爲“隹(唯)王正月丁亥日👩🦼♍️,
子……”,在文獻中“干支+日”這一表述十分罕見✂️,如果該器銘文爲真🤹🏼♀️,結合《銘三》610👩🏿⚖️,“日”字應爲衍文🧑🏼🎓。
0622.作文考盆:銘文又著錄於《倗金集萃》第491頁,釋文可修改爲“□肇作朕文考寶盆,其用夙夜用享于朕宗室🧖🏿♀️,其萬年子子孫孫其永寶用享”(釋文用寬式)🔊,作器者之名拓片作“”🤵🏼,殘泐頗多🚿,下似从“鼎”。
0641.犾爵:原釋“犾”之字應釋爲“非”🔧。[23]
0665.卵爵(爵):“
”爲複合族氏銘文,應釋爲兩字,字形也與“卵”無關,不應括注“卵”。[24]
0685.?乙爵:原釋“?”之字原篆作“”🧱,與“?”不類,應摹原篆🔟🥄。該族氏銘文又見於《銘圖》9230。(有可能是“卩”字異體,內部三點爲飾筆)
0686.克永爵:原釋“克永”之字原篆作“”🀄️👩🏽🏫,應是一字,且右下有“又”旁,可嚴格隸定爲“
”🎧。古文字中从“又”與否每無別,[25]這一族氏銘文應與甲骨文中常見人名的“
”(見《類纂》第874頁)有關。
0740.單行爵:《銘三》釋文正確,《通鑒》釋文爲“
(
單)行”,有誤,類似情況又見於《銘圖》667🤝、3256的《通鑒》釋文😟。
0744.巫父丁爵🧝🏿♀️:原釋“巫”之字原篆作“”,似應釋爲“癸”🛩。
0757.枚父乙爵2️⃣:原釋“枚”之字原篆作“”,爲手持斫木工具形,應釋爲“析”,類似字形又見《銘三》912。
0763.子父丁爵:原釋“子”之字原篆作“”,右下還有一筆🌤。類似字形又見於《銘圖》7392🧑🏿🏫,謝明文認爲這種字形似可看作“保”之省。謝說可從。[26]
0783.艅爵👨🦳:原釋“艅”之字似應釋爲“俞”。器名相應改稱爲“俞爵”。
0796.萬爵⇢:原釋“萬”之字與“萬”不類,釋“萬”可疑🧒🏿🧏🏻♀️。
0862.父乙觚(丙父乙觚)🥚:原釋“
(丙)”之字原篆作“
”,似應釋爲“
(冉)”🖖🏼。
0882.服觚🚵🏼♀️:原釋“服”之字原篆作“”,左旁爲“爿”,右旁“又”形在“卩”形之前🫶🏽,釋“服”有誤。該字應爲族氏銘文🫸🏽,從偏旁組合來看,應與甲骨文中作爲人名的“
”(見《類纂》1185頁)有關。[27]
0883.觚:與《銘圖》9853重出。
0886.觶(
觶、舉觶):原釋“
(
-舉)”之字原篆作“
”,將其旋轉180°後作“
”👏🏼,與“
”(《銘圖》631)爲同一族氏銘文,應釋爲“鄉宁”🐫。
0905.父辛觶:原釋“
”之字原篆作“
”,从“卩”,應隸定爲“
”。
0917.昔雞觶:《通鑒》誤將該銘文圖版置於918號下🌉。
0918.冊觶:《通鑒》誤將該銘文圖版置於919號下。又,《銘三》標注出土時地爲“2008年9月……M1.360”,有誤🫶📁,應爲M10;同墓所出的尚爵收錄於《銘三》792,標注出土時地爲“M10234”🛁,應作“M10:234”;另外發掘報告稱發掘時間爲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28]
引書簡稱表:
《銘圖》——《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
《銘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
《銘三》——《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
《類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1]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http://www.bsm.org.cn/?guwenzi/8330.html#_ftnref2🧘🏽♂️🪱。單育辰:《〈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釋文校訂》,簡帛網,2021年1月11日,http://www.bsm.org.cn/?guwenzi/8337.html。後正式發表於《古文字研究》第34輯🐔,2022年。胡智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釋文校訂》🥷🏿,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陳英傑),2022年🍣。
[3] 單育辰:《說甲骨文中的“貝”》👨🏽🎤,《漢字漢語研究》2019年第3期。
[4] 該族氏銘文劉釗認爲有可能是“般”字異體(見劉釗🎦:《古文字構形學(增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8頁),謝明文認爲釋作“盉”的意見似更合理(見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34頁)🪂。
[5]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9頁。
[6] 湯志彪🍂🙂:《晉系題銘斿子🕡、孝子職官補釋》👛,《出土文獻》2022年第3期。
[7]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5頁🧑🏼🎄。
[8] 馬超:《釋上石河鼎銘中的“婫”兼論楚文字“昆”的形體來源》,《簡帛》第21輯,2020年。
[9] 李春桃🧑🏿🎨:《銼金鏤銘——銅器銘文刮磨🧑🏼🌾、加刻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南京大學文學院古文字講壇第十七講,2021年12月7日🤟🏽。
[1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倗金集萃:山西绛縣橫水西周墓地出土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556頁🧚🏽。
[11] 謝明文:《談談近年新刊金文及其對金文文本研究的一些啟示》,第二屆漢語字詞關係研究學術研討會。
[12] 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中的所謂“廿祀”和“廿司”》,收入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1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葉家山M107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6年第3期。銘文又著錄於《銘三》832☎️。
[14] 謝明文🤾🏻♂️:《金文叢考(三)》⛔️🈴,收入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15] 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012年👰🏻♀️,第320~321頁。
[16] 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012年,第404~405頁。
[17] 又,《通鑒》誤將《銘三》747銘文拓片置於此編號下🈁。
[18] 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012年🏕,第700~702頁🪰。
[19] 袁金平:《新出笍伯簋銘文釋讀補正——兼論橫水M2158所出器銘中的人物關係》👨🏼🦲,《中國文字研究》第23輯,2016年🎣。
[20] 鄔可晶🫢👏🏿、施瑞峰:《說“朕”“灷”》👨🏽🍳,《文史》2022年第2輯。
[21] 信陽博物館:《信陽博物館藏青銅器》,文物出版社,2018年,第90、96頁。
[22] 王鵬遠🧒🏻:《古漢字“變形音化”現象再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鄔可晶)🎻,2022年,第51~67頁👓🙍🏿♀️。
[23] 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012年,第405~406頁🧜🏽♂️🏋🏿。
[24] 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012年,第346~347頁。
[25]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9頁。
[26] 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012年,第425頁。
[27] 關於“”字的討論可參看王子楊:《揭示若干組商代的樂歌樂舞——從甲骨卜辭“武湯”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本第四分,2019年,第662~664頁。
[28]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岐山縣孔頭溝遺址西周墓葬M10的發掘》,《考古》2021年第9期🤷🏼♂️。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年10月1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年10月13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04浮流:《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釋文校訂(上).docx
下载次数:69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