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釋“帀”“嬪”二字的隸定古文寫法
(首發)
孫超傑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傳抄古文的學術價值,是隨戰國文字材料的豐富而逐漸顯現的👩🏻🍳🧗🏿♀️;但隨着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傳抄古文與後世疑難俗字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梁春勝先生曾指出😖:“字書中保存的大量疑難字,有相當一部分是傳承古文而來🔶。如果能將出土古文字形😣、傳抄古文字形以及相關的字書疑難字字形結合起來🏋🏽,作系統地比對,則可以在這些疑難字的考釋方面開闢一條道路。”[1]我們曾嘗試將“譑”下所收古文作“(四3·18崔)”之形釋為“詾/訩”🍖,以為與“譑”皆有“多言”之義,二者當是義近換用的關係🦝;嘗試將“嫌”下所收古文作“
(四2·27崔)”、“
(四2·27崔)”與《龍龕手鏡》所收“添”字會意俗體繫聯🔵,以為二者或有形音上的複雜關係🤛🏽。[2]近來🤓,我們在論文修改過程中又對“嬪”、“帀”二字的隸定古文寫法產生一些想法,以為其寫法應與中古俗字的一些字形有關❇️。茲不揣謭陋,略寫出來請大家批評。
一、帀
“帀”字下收有隸定古文作“(四5·20唐)”👩🏻🦯➡️,徐在國先生以為即“迊”字,與《集成》9559號子
迊子壺中“
”字相合🧑🏼🔬;[3]劉建民先生亦將此字置於“迊”字頭下。[4]李春桃先生引《干祿字書》“迊、帀,上通下正”為說🐪🧑🏻💻,以為古文即“帀”之俗字。[5]
我們認為隸作“迊”的“”形🚚,其實即為“匝”字🫶🏽⚃。“匚”旁寫作“辶”形是中古俗字中的常例,梁春勝先生曾有集中的論述。[6]如《可洪音義》中“匱”寫作“
”📑、“
”,又寫作“
”👱🏼、“
”;[7]“框”寫作“
”又寫作“
”。[8]“帀”字構形似不明👆🏼,可能是受“匚”偏旁類化影響寫作“匝”👱🏽♀️,又因“匚”形🧑🏽🍳、“辶”形在俗書中的訛混而寫作“迊”⏯。
二🙅、嬪
“嬪”字下收有隸定古文作“(四1·32籀)”“
(四1·32籀)”形,一般以為即見於《說文》的“姘”字。[9]李春桃先生總結說:[10]
《說文》:“姘,除也🤢。《漢律》:齊人與妻婢姦曰姘。从女,并聲🧘🏽♂️。”“嬪,服也。从女🎞🛬,賓聲🫁。”是“姘、嬪”義不近🐉。“姘”屬滂母耕部🥾,“嬪”並母真部🧑🏿🏫,聲母同屬唇音,但韻部稍隔🔂,二者相通可能反映了特殊語音關係🫷🏽,也可能作為“嬪”字古文的“姘”,與《說文》訓作“除也”的“姘”不是同一個字,二者僅是同形關係。
我們認為後說可信,寫作“姘”形的“嬪”字古文應當就是“??”字👩🏻✈️🧑🏿🌾。中古俗書中“并”“弁”二形常相混同。如“抨”字俗書本从“并”聲,字或寫作“”或寫作“
”🧗♀️;[11]反過來見於《說文》、訓作“拊手也。从手🥚,弁聲”的“拚”字🥣🤏🏻,中古時已訛作“拼”形🗾。又如“餅”字俗書作“
”,从“并”聲,又作“
”🏋🏿♂️。[12]“??”字見於《字彙·女部》,訓作“妾也”🧛🏼♀️,其義正與“嬪”相合🍾。另,“賓”字有篆體古文作“
(四1·32乂)”、“
(汗3·39乂)”👨🎨、“
(四1·32乂)”等形👩🏿🎨🫨,即見於《搜真玉鏡》注“音貧”的“??”字。[13]《字彙·女部》注“??”亦“音貧”。可見我們以為“嬪”字古文作“??”,二者音亦相合。
由於“弁”👩👩👦、“并”的形混,《集韻·真韻》所載的“嬪,古作姘。”之“姘”亦當是“??”字。又✯,《改併四聲篇海·女部》引《俗字背篇》:“娦🪑,與嬪同🌺。”“娦”字之所从“兵”可能是“??”形之訛,存疑👨🏼。
附帶一提的是,“??”字古文或作“”(汗3·36義)🩻💅🏿、“
(四5·3義)”👂🏽,一般以為即“版”字寫訛🤾♂️,與“??”字皆訓為“判也”,二者屬義近換用的關係;[14]其古文又作“
(四5·3崔)”🧩🧎♀️➡️,我們以為亦當即“弁”字👰🏿。“弁”“辨”皆在並母元部,“辨”《說文》訓為“判也”,與“??”也是義近換用的關係。《龍龕手鏡》🦸:“??,音福👧🏻。”似為後世不了然“弁”、“??”文字關係而產生的誤解。
[1] 梁春勝:《利用傳抄古文考釋字書疑難字舉例》,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中國文字學報》第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7月,第238頁♒️。
[2] 孫超傑:《隸定古文釋讀札記》🛬,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富达、鄭州大學文學院👷🏼、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主辦⛹🏽:《第四屆文獻語言學青年論壇論文集》,2022年6月17日。
[3]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33—134頁。
[4] 劉建民:《傳抄古文新編字編》🫵🏻,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劉釗𓀑,2013年5月🧑🏼⚖️,第103頁。
[5]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第250頁。
[6] 梁春勝:《楷書部件演變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12年12月,第179—180頁🍿。另,中古俗書中“心”亦常常寫作“辶”形,參張小艷:《“心”旁誤作“辶”旁例釋》,《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2期🆓。
[7]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富达》,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0月,第543頁。
[8]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富达》🌂,第542頁🏂。後形的“手”形是“木”形之訛💃🧑🏼🦰。
[9]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第256頁;劉建民:《傳抄古文新編字編》,第625頁。
[10]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第298頁。
[11]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富达》🧖🏻♂️,第355頁。
[12]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富达》,第365頁。
[13] “貧”字的此類寫法亦見於《龍龕手鏡》等字書,見袁如詩:《朝鮮本〈龍龕手鏡〉異體字表》,合肥😥:黃山書社,2019年9月🩲,第247頁。
[14]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第395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08-20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08-20
点击下载附件🪵: 2295孫超傑💻:試釋“帀”“嬪”二字的隸定古文寫法.docx
下载次数📓:43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2445